一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89802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天然河流上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使得河流局部形成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形态,改变了原天然河流纵向、横向的水文情势,影响了原天然河流长期演化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从而对原有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0003]在纵向上,水利水电工程大坝的阻隔对河流上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水生生物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鱼类生境环境影响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关注的重点,其不利影响缓解措施如过鱼导鱼、鱼类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等均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研究与措施体系。
[0004]然而,在横向上水库蓄水及淹没对库区两岸水文情势改变带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的阻隔影响问题,以及该不利影响减缓措施研究工作,相对于河流纵向水文情势改变带来的环境问题影响研究来说,开展的比较少,缺乏有效的技术研究体系与可靠的减缓措施实践,特别是原天然河道较窄、水深较浅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的河流,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前河流两岸的陆生脊椎动物交流频繁,在水库蓄水及淹没后,其河流水位、宽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增加了河流表面部分陆生脊椎动物横向活动的难度,减少了水库表面两岸陆生脊椎动物的基因交流及活动空间,对其正常生长繁殖及生活习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0005]由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研究有效的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建设绿色环保型水利水电工程,是目前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为水库两岸陆生脊椎动物双向交流活动提供便捷,以减缓水库蓄水与淹没对两岸陆生脊椎动物正常生长繁殖及生活习性的不利影响,保护水库两岸陆生生物多样性,达到河流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的。
[000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8]—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包括库周引导系统、库岸连接系统、廊桥桥面系统及通行观测系统,所述库周引导系统包括依次设置于库表廊桥两岸的植物引导、食物引导及动物粪便引导;所述库岸连接系统包括两根主缆及设置于库表廊桥两端的支撑结构,所述两根主缆通过支撑结构与设置在山体基岩中的锚碇相连;所述廊桥桥面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在主缆上的漂浮物、连接结构及防护结构;所述观测系统为设置在库表廊桥两端的监控设备。
[0009]所述植物引导为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种植植物。
[0010]所述食物引导是指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及浮桥面上发射状投放食物。
[0011]所述动物粪便引导是指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发射状投放动物的动物粪便。
[0012]所述在支撑结构顶部还设置索鞍。
[0013]所述漂浮物采用凹形漂浮材料,在漂浮物上形成凹形廊道。
[0014]所述连接结构为用于连接漂浮物的网状材料,且网状材料在漂浮物空隙间铺设成矩形通道。
[0015]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安装在漂浮物凹槽顶部的防护网及设置在漂浮物之间的安全
Mo
[0016]所述监控设备为高清摄像头。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与现有水库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保护措施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技术措施在水库库区河流横向阻隔不利环境影响缓解研究上的不足,能有效的实现水库两岸陆生脊椎动物的横向活动与交流,增加了水库两岸陆生脊椎动物的基因交流及活动空间,从而缓解了水库蓄水与淹没对两岸陆生脊椎动物的横向阻隔的不利环境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经济生态效益合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开发绿色环保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有力借鉴。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库岸连接系统布置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廊桥桥面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廊桥桥面系统剖面布置示意图。
[0023]图中:1-主缆,2-支撑结构,3-锚碇,4-漂浮物,5-凹形廊道,6-防护网,7-矩形通道,8-安全屋,9-食物,10-植物,11-动物奚便,12-廊桥桥面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水库表面陆生脊椎动物通行结构,包括库周引导系统、库岸连接系统、廊桥桥面系统12及通行观测系统,所述库周引导系统包括依次设置于库表廊桥两岸的植物引导、食物引导及动物粪便引导;所述库岸连接系统包括两根主缆I及设置于库表廊桥两端的支撑结构2,所述两根主缆I通过支撑结构2与设置在山体基岩中的锚碇3相连;库表廊桥具有一定的柔性,可承受库表水流、风载及动物活动影响产生的附加压力;所述廊桥桥面系统12包括依次设置在主缆I上的漂浮物4、连接结构及防护结构;所述观测系统为设置在库表廊桥两端的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采用高清摄像头,通过高清摄像头监控库表廊桥动物的通行情况,包括通行动物类型、频率、时间等,以便管理方结合观测数据分析现有设施存在的不足及工作改进方向,不断完善库表廊桥的通行功能。本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植物、食物、动物粪便及其他引导材料等作为库周引导系统,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营造陆生脊椎动物生境,创造具有生态意义的陆生脊椎动物活动场所,引导和吸引水库两岸陆生脊椎动物有效的利用该通行结构。
[0026]所述植物引导为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种植植物10,并提供一定的觅食场所及隐蔽条件,引导陆生脊椎动物利用该通道实现水库两岸横向通行,所种植物10的类别应结合主要通行动物的种类及生活习性确定,植物空间布置形式应结合区域地形综合考虑。
[0027]所述食物引导是指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及浮桥面上发射状投放食物9。通过发射状投放食物10的方式将陆生脊椎动物予以吸引,并引导其利用该库表廊桥实现水库两岸横向活动与交流,所采用的食物9应结合通行动物的食性确定,一般投放主要通行动物喜食的食物为宜。
[0028]所述动物粪便引导是指在库表廊桥两岸的库周区域发射状投放动物的动物粪便11,以吸引陆生脊椎动物,并引导其利用该库表廊桥实现水库两岸横向活动与交流,动物粪便根据主要通行动物的种类确定。
[0029]所述库周引导系统还包括其他引导材料,所述其他引导材料是指采用一些自然的、未经太多人为加工的材料(如细枝树叶、藤本植物等),通过人为的空间设计,为陆生脊椎动物营造一种具有自然气息的活动环境,以吸引并引导其利用该库表廊桥实现水库两岸横向活动与交流,具体使用材料及布置形式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0030]所述主缆1是库表廊桥重要的承重构件,通过轴向受拉来抵抗外荷载,宜采用高强钢丝组成的钢绞线、钢丝绳或钢丝束线等质轻、强度高的材料,主缆1布设位置应在水库正常蓄水位之上lm?2m范围内,主缆数量、间距(以不超过100cm为宜)、材质、规格、强度应满足库表廊桥相应通行设计能力要求。
[0031]所述在支撑结构2顶部还设置索鞍,索鞍主要对主缆1起承托和导向作用,其形式主要有活动支座式和固定支座式(又称简易索鞍),索鞍的形式应结合库表廊桥的设计荷载等级确定,索鞍的半径应大于主缆直径的8倍。
[0032]所述支撑结构2是库表廊桥的重要承重构件,主缆1通过设置在支撑结构2顶部的索鞍将廊桥的活载(动物荷载)和恒载(包括主缆、桥面铺装及其他附属构件)所产生的竖向分力传递到下部基础和基岩,支撑结构2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等强度高、造价低的结构,其结构尺寸形式、基础埋置深度、强度、稳定性等需满足相应设计要求。
[0033]所述锚碇3是主缆1的锚固体,是主缆1中的拉力传递给地基基础的构件,通常采用重力式锚碇和隧洞式锚碇,锚碇的形式应结合水库两岸地质条件及设计荷载等级确定,以既能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又能降低建造费用为宜。
[0034]所述漂浮物4采用浮力较大的凹形漂浮材料,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稳定的库表通行廊道,所选漂浮物的规格、数量应结合库表廊桥设计的浮力配重要求确定,漂浮材料长度一般为60cm?100cm、宽度一般为40cm?80cm、高度一般为30cm?60cm,凹槽的深度一般为10cm?30cm、宽度一般为20cm?40cm,在漂浮物4上形成凹形廊道5,具体应根据主要通行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漂浮物4的材质应具备防水、防冲击、防拉伸、抗老化、抗腐蚀等特性。
[0035]所述连接结构是指保证通行对象在漂浮物4之间正常、有效通行的用于连接漂浮物4的连接设施,一般采用柔性强、耐久性好的网状材料,在漂浮物4空隙间铺设成矩形通道7,漂浮物4连接设施的材质、铺设密度及与主缆1、漂浮物4的搭接方式应以满足通行对象正常、有效通行为宜。
[0036]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安装在漂浮物4凹槽顶部的防护网6及设置在漂浮物4之间的安全屋8。所述安全屋8用于供通行动物暂时休憩。防护网一般采用柔性强、耐久性好的网状材料,沿漂浮物凹槽顶部予以铺设,其材质、铺设密度以满足通行对象在库表廊桥出现侧翻情况下仍安全通行为宜。安全屋8是直接与漂浮物4共同安装在主缆I上的房型结构装置,其底部为较库表通行廊道漂浮物规格大的同材质凹形漂浮物,其规格型号应根据满足一定容量通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