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6525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车辆用门锁装置,已知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该装置构成为具备:活动杆,其被电动马达驱动而转动;以及释放杆,其与门闩(latch)机构连结卡合并能够将基于该门闩机构对车门的保持解除。而且,若活动杆转动,则通过其加压部对释放输入盘的弯曲抵接部进行按压而使得释放输入盘与滑动转动盘一起转动。伴随与此,滑动转动盘的连结旋转突起部经过恒定的空走区间而对释放杆的突起部抵接部进行按压,由此使得释放杆转动。因释放杆转动而将基于门闩机构对车门的保持解除。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5615号公报(第【0049】-【0054】段、第9?11图)
[0004]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构成为经由释放输入盘以及滑动转动盘而将活动杆的转动传递至释放杆,从而必然导致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因此,本申请人对如下结构进行了研究:将释放输入盘以及滑动转动盘省略,将活动杆的转动直接传递至释放杆。在该情况下,例如只要在释放杆形成与释放输入盘相同的弯曲抵接部、并利用活动杆的加压部对其进行按压即可。
[0005]然而,针对向车辆的搭载性的要求变得严格,另一方面,还要求装置整体进一步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装置整体进一步小型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0007]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门闩机构,其将车辆的门保持为闭合状态;活动杆,其具有:支承部,其绕第一支承轴转动;连结部,其在以上述第一支承轴为中心的径向上配置于上述支承部的外侧、且在外周部与电动马达驱动连结;连接部,其以在上述支承部与上述连结部之间形成凹部的方式将上述支承部以及上述连结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一卡合部,其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外周部以及上述连结部的内周部的任一方;以及释放杆,其绕在上述凹部内配置为与上述第一支承轴平行的第二支承轴转动、且与上述门闩机构连结卡合,并具有能够以与上述活动杆一体转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0008]根据该结构,上述释放杆被支承为绕配置于上述凹部内的上述第二支承轴转动自如,并且能够与形成上述凹部的上述第—合部在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将上述释放杆集中配置于上述第一支承轴的附近,进而作为装置整体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
[0009]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够在彼此重叠的板厚的范围内卡合。
[0010]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第一卡合部为在上述连结部的内周部形成的内齿轮,上述第二卡合部为能够与上述内齿轮嗤合的外齿轮。
[0011]根据该结构,作为上述第一卡合部的上述内齿轮在相对容易确保以上述第一支承轴为中心的周向尺寸的上述连结部的内周部形成,从而与此相应地,能够增大构成上述内齿轮的内齿的模数(齿的大小),能够增加上述内齿轮以及上述外齿轮的啮合强度。
[0012]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第二支承轴在固定于上述门的基板被固定为无法转动,在上述第二支承轴形成有凸缘,该凸缘与上述基板协作而在它们的板厚方向上将处于卡合状态的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位置夹入。
[0013]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基板与上述凸缘的协作,能够抑制处于卡合状态的上述活动杆的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释放杆的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板厚方向上的偏移。另外,上述凸缘一体地设置于上述第二支承轴,从而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0014]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释放杆在杆支承部绕上述第二支承轴转动,上述活动杆通过从中立位置朝向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而使上述门闩机构进行动作,以便以全闭状态对处于半闭状态的上述门进行保持,通过从上述中立位置朝向释放位置且朝另一个方向转动而使上述门闩机构进行动作,以便通过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并经由上述释放杆而将对上述门的全闭状态下的保持解除,上述连结部具有对置部,该对置部至少在上述全锁结束位置处与上述杆支承部抵接或者接近。
[0015]根据该结构,上述对置部至少在上述全锁结束位置处与上述杆支承部抵接或者接近。因此,当上述活动杆从上述中立位置朝向上述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上述对置部与上述杆支承部抵接,或者使得上述对置部伴随着上述连结部的弹性变形而与上述杆支承部抵接,从而能够以存在支承的状态承受从上述电动马达施加于上述活动杆的负荷。
[0016]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对置部至少在上述全锁结束位置处与上述杆支承部接近。
[0017]根据该结构,上述对置部至少在上述全锁结束位置处与上述杆支承部接近,从而,当上述活动杆从上述中立位置朝向上述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能够抑制在与上述杆支承部之间产生滑动声的可能性。
[0018]对于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言,优选地,上述第一卡合部为在上述连结部的内周部形成的内齿轮,上述第二卡合部为在上述杆支承部的外周部形成、且能够与上述内齿轮啮合的外齿轮,上述对置部为形成上述内齿轮的齿根圆的第一圆弧面,上述杆支承部在形成上述外齿轮的齿顶圆的第二圆弧面与上述第一圆弧面接近。
[0019]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在上述连结部以及上述杆支承部分别设置上述第一圆弧面以及上述第二圆弧面而自然地使它们形成为接近状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型性。
[0020]本实用新型具有作为装置整体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滑门的示意图。
[0022]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闩机构的主视图。
[0023]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24 ]图4是示出活动杆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5]图5是示出活动杆从中立位置转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6]图6是沿着图5中的6-6线的剖视图。
[0027]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方式的侧视图。
[0028]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29]图9是沿着图8中的9-9线的剖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滑门(门);21、30…基板;22...门闩机构;32...电动马达;34...第一支承销(第一支承轴);35、60."活动杆;35&丨槽部(凹部);36丨支承部;37、71"连结部;37卜"内齿轮部(第一卡合部、内齿轮);38…连接部;40…第二支承销(第二支承轴);40e...凸缘;41、65…
释放杆;42、76…杆支承部;42a…齿轮部(第二卡合部、外齿轮);61…第--^合部;66…第二卡合部;71a…第一圆弧面(对置部);76a...第二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第一实施方式)
[0033]以下,对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及下方分别称为“上方”及“下方”。
[0034]如图1所示,经由适当的支承部件(省略图示)而支承于车辆的车身侧部的、作为门的滑门10,随着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对形成于车身的上车下车用开口进行开闭。在该滑门10内设置有:全闭门锁装置11,其通过与车身侧卡合而以全闭状态对滑门10进行保持;以及关闭/释放装置12,其以全闭状态或者半闭状态(闭合状态)对滑门10进行保持,并且设置有全开门锁装置13,该全开门锁装置13通过与车身侧卡合而以全开状态对滑门10进行保持。
[0035]关闭/释放装置12以电动的方式使处于半闭状态的滑门10进行关闭动作直至达到全闭状态为止。另外,关闭/释放装置12经由释放线缆Cl并以机械的方式与设置于滑门10内的公知的遥控器(远程控制器)14连结卡合,并经由打开线缆C2且以机械的方式与该遥控器14连结卡合。关闭/释放装置12的基于电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经由释放线缆Cl、遥控器14以及打开线缆C2而被传递,从而将对于滑门10的全闭状态下的保持解除。
[0036]此外,遥控器14与在滑门10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露出的操作把手15连接,操作把手15的基于手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经由打开线缆C2而被传递至关闭/释放装置12,从而同样将对于滑门10的全闭状态下的保持解除。
[0037]另外,遥控器14经由打开线缆C3、C4并以机械的方式而与全闭门锁装置11以及全开门锁装置13分别连结卡合,将关闭/释放装置12的基于电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或者操作把手15的基于手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传递至全闭门锁装直11以及全开门锁装置13。此时,将全闭门锁装置11对于滑门10的全闭状态下的保持解除,或者将全开门锁装置13对于滑门10的全开状态下的保持解除。
[0038]如图2所示,关闭/释放装置12具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基板21,该基板21沿滑门10的后端面扩展并与其紧固连结,并且该关闭/释放装置12具有设置于该基板21的门闩机构22。该门闩机构22具有门闩25以及棘爪(pawl)26,门闩25以及棘爪26分别以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轴支承于基板21、且相互平行的一对旋转轴23、24连结。
[0039]在门闩25形成有近似U字形的卡合凹部25a。而且,门闩25隔着卡合凹部25a而在其一侧以及另一侧(在图2中为逆时针旋转方向以及顺时针旋转方向的一侧)分别形成有第一爪部25b以及第二爪部25c。另外,门闩25形成有从第一爪部25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突出的第三爪部25d。在周向上,第一爪部25b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