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365254阅读:来源:国知局
话说,因释放杆41从初始转动位置转动而产生关闭/释放装置12的基于电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
[0059]在基板30、且在第一支承销34的上方固定有近似圆柱状的支承销45,该支承销45的中心线以与第一支承销34的中心线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该支承销45轴支承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打开杆46 ο该打开杆46向以支承销45为中心的上方的径向伸出设置有近似弓形的第一杆突片47,并且向以支承销45为中心的下方的径向伸出设置有臂状的第二杆突片48。而且,第一杆突片47的末端在棘爪驱动杆27的被按压部27a的上方以朝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按压部47a。
[0060]打开线缆C2的终端在第二杆突片48的末端挂于打开杆46。因此,若将打开线缆C2向遥控器14侧拉动,则打开杆46以支承销45为中心而绕图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此时,打开杆46在按压部47a将棘爪驱动杆27的被按压部27a向下方按压,从而使得棘爪驱动杆27以该被按压部27a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转动。由此,将与棘爪驱动杆27—体转动的棘爪26相对于门闩25的卡合状态解除。换句话说,关闭/释放装置12的基于电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或者操作把手15的基于手动方式的解除操作力以将打开线缆C2向遥控器14侧拉动而使得打开杆46转动的方式被传递至关闭/释放装置12。
[0061 ]在活动杆35的伸出片39的末端部固定有近似圆柱状的支承销50,该支承销50的中心线以与第一支承销34的中心线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该支承销50轴支承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关闭杆51。该关闭杆51具有沿以支承销50为中心的后方的径向延伸的杆突片52。该杆突片52的末端向与纸面正交的近前侧立起、且形成近似L字形的上压壁52a。关闭杆51被适当的保持部件保持为实质上与活动杆35—体转动,在该活动杆35处于中立位置时,上压壁52a被配置在处于半锁位置的门闩25的被按压突片25g的下方。因此,若关闭杆51与活动杆35—起绕图示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则被按压突片25g被上压壁52a按压的门闩25从半锁位置向全锁位置转动。此时,如已经叙述那样,处于半闭状态的滑门10形成为全闭状态。此外,当然,在活动杆35从中立位置绕图示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时,解放部37c在杆支承部42移动,从而使得释放杆41保持初始转动位置不变。
[0062]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3]首先,门闩机构22处于全锁状态或者半锁状态,如图4所示,活动杆35以及释放杆41分别处于中立位置以及初始转动位置。在该状态下,若利用ECU对促动器31进行驱动而使活动杆35绕图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则使得内齿轮部37b经过恒定的空走区间而与释放杆41的齿轮部42a啮合,从而如向图5的变化所示,释放杆41开始绕图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
[0064]此时,释放线缆Cl被向关闭/释放装置12侧拉动,从而通过遥控器14的公知的功能而向该遥控器14侧拉动打开线缆C2。相伴与此,打开杆46绕支承销45转动,利用其按压部47a将棘爪驱动杆27的被按压部27a向下方按压。由此,棘爪26与棘爪驱动杆27—起转动,从而将基于该棘爪26对门闩25的止转解除,能够将滑门10释放。此外,例如因检测出利用门闩开关80使门闩25处于解锁位置而利用E⑶使促动器31的驱动停止。
[0065]特别地,释放杆41被支承为绕配置于槽部35a内的第二支承销40转动自如,并且能够与形成槽部35a的内齿轮部37b(连结部37)在齿轮部42a啮合。因此,使得释放杆41集中配置于第一支承销34的附近。
[0066]如以上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67](I)在本实施方式中,释放杆41被支承为绕配置于槽部35a内的第二支承销40转动自如,并且能够与形成槽部35a的内齿轮部37b在齿轮部42a啮合。因此,能够将释放杆41集中配置于第一支承销34的附近,进而作为装置整体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
[0068](2)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轮部37b形成于相对容易确保以第一支承销34为中心的周向尺寸的连结部37的内周部,从而与此相应地,能够增大内齿轮部37b的内齿的模数(齿的大小),能够增加内齿轮部37b以及齿轮部42a的啮合强度。
[0069](3)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40e与基板30协作而在它们的板厚方向上将处于啮合状态的齿轮部42a以及内齿轮部37b的啮合位置(处于卡合状态的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的卡合位置)夹入。因此,能够抑制内齿轮部37b(活动杆35)相对于齿轮部42a(释放杆41)在板厚方向上的偏移(晃动),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内齿轮部37b以及齿轮部42a的啮合的解除。这样,通过基板30以及凸缘40e的协作,能够更稳定地对内齿轮部37b与齿轮部42a的啮合状态进行保持。另外,与另外设置例如前述的抑制板厚方向上的偏移用的板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利用与第二支承销40—体形成的凸缘40e而抑制部件件数以及成本的增加。
[0070](4)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活动杆35与释放杆41之间的旋转传递,能够通过在它们的重叠的板厚的范围内卡合(啮合)的内齿轮部37b以及齿轮部42a而实现。因此,例如在释放杆沿其板厚方向使凸缘状的被按压部立起并利用活动杆按压该被按压部而进行旋转传递的情况那样,也可以不进行被按压部相对于释放杆的弯曲加工。由此,能够降低制造工时及成本。
[0071]或者,例如在释放杆将沿其板厚方向突出的销状的被按压部固定并利用活动杆按压该被按压部而进行旋转传递的情况那样,也可以相对于释放杆不另外设置被按压部。由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及成本。
[0072]另外,由于无需在释放杆41设置凸缘状、销状的被按压部,所以能够使该释放杆41更加轻薄化。此外,在释放杆41设定有用于使杆突片43向活动杆35(连结部37)的外侧延伸的阶梯部41a。然而,阶梯部41a所需的尺寸可以与活动杆35的板厚相当,因此与设置需要比活动杆35的板厚大的尺寸的凸缘状、销状的被按压部的情况相比,依然形成为更加轻薄的释放杆41。
[0073](第二实施方式)
[0074]以下,对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动杆以及释放杆进行了变更的结构,所以对于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75]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活动杆70具有以上述连结部37为基准的形状的连结部71。在该连结部71的内周部形成有作为对置部的第一圆弧面71a,该第一圆弧面71a具有与内齿轮部37b(内齿)的齿根圆的直径等同的内径、且从内齿轮部37b向以第一支承销34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图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一侧)延伸。换句话说,第一圆弧面71a形成内齿轮部37b的齿根圆。
[0076]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释放杆75具有以上述杆支承部42为基准的形状的杆支承部76。在该杆支承部76的外周部形成有第二圆弧面76a,该第二圆弧面76a具有与齿轮部42a(外齿)的齿顶圆的直径等同的外径、且从齿轮部42a向以第二支承销40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侦叭图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一侧)延伸。换句话说,第二圆弧面76a形成齿轮部42a的齿顶圆。
[0077]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如已经叙述那样,活动杆70通过从中立位置(参照图4)向一个方向转动而使门闩机构22进行动作,以便以全闭状态对处于半闭状态的滑门10进行保持。将基于门闩机构22对滑门10的全闭状态下的保持结束的活动杆70的图8所示的转动位置称为“全锁结束位置”。另外,活动杆70通过从中立位置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而使门闩机构22进行动作,以便将以全闭状态保持的滑门10解放。将基于门闩机构22对滑门10的解放结束的活动杆70的转动位置(参照图5)称为“释放位置”。
[0078]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圆弧面71a至少在活动杆70的全锁结束位置处与杆支承部76的第二圆弧面76a接近。更具体而言,第一圆弧面71a遍及活动杆70的中立位置以及全锁结束位置的整个转动范围而与杆支承部76的第二圆弧面76a接近。第一及第二圆弧面71a、76a之间的间隙△与齿轮部42a的齿顶圆以及内齿轮部37b的齿根圆之间的间隙(所谓的顶隙)一致。因此,在活动杆70从中立位置朝向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第一圆弧面71a伴随着连结部71的弹性变形而与第二圆弧面76a抵接,从而以存在支承的状态承受从与小齿轮33a的啮合位置(电动马达32)施加于活动杆70的负荷。
[0079]如以上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80](I)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面71a至少在活动杆70的全锁结束位置处与杆支承部76的第二圆弧面76a接近。因此,在活动杆70从中立位置朝向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第一圆弧面71a伴随着连结部71的弹性变形而与第二圆弧面76a抵接,从而能够以存在支承的状态承受从与小齿轮33a的啮合位置(电动马达32)施加于活动杆70的负荷。
[008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面71a至少在活动杆70的全锁结束位置处与杆支承部76的第二圆弧面76a接近。因此,当动杆70从中立位置朝向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能够抑制在与第二圆弧面76a之间产生滑动声的可能性。或者,当活动杆70从中立位置朝向全锁结束位置且朝一个方向转动时,能够抑制释放杆75因在与第二圆弧面76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联动转动的可能性。
[0082](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71以及杆支承部76在形成内齿轮部37b的齿根圆的第一圆弧面71a以及形成齿轮部42a的齿顶圆的第二圆弧面76a接近。也就是说,通过在连结部71以及杆支承部76分别设置第一圆弧面71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