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01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液体 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和设置于 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中,从记录头向目标喷出 (纸张等)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滴,从而进行文字或图像等的纪录。此外, 在此种打印机中,作为向记录头供给墨液的墨液供给源装配有墨盒(液体 收容体)。在从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液的墨液供给方式中,已知有利用基 于墨盒的墨液面与记录头的喷嘴的高度不同的水位差的方式,或使用泵供 给墨液的方式。此外,在使用泵的墨液供给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中,已知有将由加 压泵加压后的空气向墨盒内供给,将在其内部收容的墨袋加压,从而供给 墨的加压供给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或通过驱动在墨液流路上设置的泵 泵将从位于其上游侧的墨盒吸引的墨向下游侧喷出,从而供给墨的方式 (例如专利文献2)等。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墨液供给装置具有:例如隔膜式泵等脉动型的泵、 和分别设置于该泵的上游侧(输入侧)和下游侧(输出侧)的一对单向阀 (止回阀)。上游侧的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在泵的吸引驱动动作时的墨 的减压下开阀,但在泵的喷出驱动时的墨液的增压下维持在闭阀状态。另 一方面,下游侧的单向阀(第二单向阀)构成为在泵的吸引驱动时维持在 闭阔状态,在泵的喷出驱动时的墨液的增压下开阀。专利文献l:特开2002-192751号公报(图2等) 专利文献2:特开2006-272661号公报(图2、图4、图6、图8、图 IO等)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墨液供给装置中,泵、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 阀分别为单独的部件,因此,需要通过墨液导入管、墨液导出管、空气供 给管等配管将这些单独的部件之间连接起来。因此,在采用现有的墨液供 给装置的情况下,存在管等配管烦杂的问题。特别是墨液供给装置需要配 置墨液的颜色数的数量,因此在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中,对于使 用的墨液的颜色数多的液体喷射装置,配管数与其颜色数成比例增加,配 管变得复杂,因此存在配管的操作变得麻烦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供给泵 和在其上游和下游具有单向阀的液体供给装置中,配管不复杂、减少配管 操作即可完成的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 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设置于 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设 置于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备 多个结构部件,所述多个结构部件为包括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 分或全部的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能够层叠的多个结构部件,且所述多个 结构部件构成为在层叠状态下形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中的使所述第一单 向阀与所述供给泵连通的一部分流路、和使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二单向阀 连通的一部分流路,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通过层叠 所述多个结构部件而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并且构成为所述第一单向阀 与所述供给泵通过所述一部分流路连通,且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二单向阀 通过所述一部分流路连通的状态。而且,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并不限定于 一个,也可在全部的多个结构部件中包括两个以上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 此外,不需要在全部的多个结构部件上形成有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只 要至少在流路形成部件上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包括未 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结构部件。此外,两个"一部分流路"即可 都形成于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也可仅其中之一形成于单一的流路形成部 件。进而,即可在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上仅形成两个"一部分流路"中各 自的一部分,也可仅形成任一个"一部分流路"的一部分。主要的是,只要在层叠多个结构部件的状态下,形成两个"一部分流路"即可。在此, 多个结构部件优选指构成层叠构造的各层的部件,且构成一层的结构部件 为单一的部件,但对于除了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以外的结构部件,并不一 定需要单一 (一个)的部件,也可一层由多个部件构成。此外,多个结构 部件为能够通过层叠而构筑供给泵与单向阀的结构要素的部件,但只要共 用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也包括通过供给泵的局部与单向阀的局部层叠的 部件的形状或材质不同的结构。根据该发明,通过层叠多个结构部件,供给泵与第一及第二单向阀构 成为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状态,并且,构成为第一单向阀与供给泵通 过液体供给流路中一部分的流路连通,且供给泵与第二单向阀通过液体供 给流路中的一部分流路连通的状态。因此,液体供给装置构成为装入有供 给泵、第一及第二单向阀、包括连通供给泵与第一及第二单向阀的两种流 路(一部分流路)的液体供给流路的比较薄的一个部件。从而,可以不需 要配置用于连通供给泵与第一及第二单向阀的两个管(例如管或软管等管 材)的配管操作,并降低液体供给装置所必需的配管操作。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形成有 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具有构成所述供给泵的 隔膜的挠性部件;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流路中另外的一部分的第二流路形 成部件,所述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是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 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 以隔着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来层叠。根据该发明,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以隔着所述 挠性部件的状态来层叠,因此隔膜式的供给泵、第一及第二单向阀构成为 单一部件。从而,能够比较薄地构成液体供给装置。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所述第 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具有槽,且闭 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形成有该槽的面上,由此,利用由所述槽与所 述闭塞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形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根据该发明,闭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第二 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与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从而利用由槽与闭塞7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域来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减小从液 体供给装置的层叠方向看到的尺寸。进而,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闭塞部件是熔敷于形成有所 述槽的所述面上的薄膜。根据该结构,因为熔敷薄膜而形成液体供给流路,所以能够较薄地构 成液体供给装置。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 形成部件通过紧固部件的紧固而以将所述挠性部件夹在中间的层叠状态 来固定,并且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流 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之间确保在所述紧固部件的紧固状 态下所述挠性部件不被过度压溃的间隔。根据该发明,在紧固部件的紧固状态下,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 流路形成部件之间利用限制部确保挠性部件不被过度压溃。因此,即使过 强地紧固紧固部件,夹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之间的挠 性部件不会被过度压溃。因此,能够避免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所导致产生 的不良情况。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在所述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上分 别设有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泵的室的凹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向阀的阀 室的凹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阀室的凹部,在分别形成所述第一 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各阀室的所述凹部中、除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 向阀的阀部在闭阀时抵接的阀座以外的部分,开口有与所述液体供给流路 连通的连通口。根据本发明,在分别形成第一及第二单向阀的各阀室的凹部中、除第 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阀部在闭阀时抵接的阀座以外的部分,幵口有与 液体供给流路连通的连通口。因此,阀部以比连通口大的受压面受压而开 闭,所以能够以比较小的液体的压力变化来开闭第一及第二单向阀。此外, 因为在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上形成各凹部,所以有助于液体供给装置的薄 型化。进而,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 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层叠有金属板。
根据该发明,即使例如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为塑料制,因为一同 层叠金属板,所以即使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在紧固部位比其他的部位 被更强地按压而产生力的分布,利用金属板的刚性,避免第一及第二流路 形成部件变形为波浪状。其结果,即使在紧固状态下,也能够确保第一及 第二流路形成部件的平坦性,并确保与挠性部件之间的密封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 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固接有所述薄膜侧的面上层叠有金属板。
根据该发明,即使例如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为塑料制,因为一同 层叠金属板,所以即使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在紧固部位比其他的部位 被更强地按压而产生力的分布,利用金属板的刚性,避免第一及第二流路 形成部件变形为波浪状。其结果,即使在紧固状态下,也能够确保第一及 第二流路形成部件的平坦性,并确保与挠性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进而,作 为闭塞部件采用的薄膜由金属板保护,所以能够容易地防止破损。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具备所述供给泵和所述第一单向 阀及第二单向阀的液体供给部设有多个,且构成该多个液体供给部的所述 各供给泵与所述各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并
且所述液体供给部层叠包括所述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多个所述结构部 件而形成。
根据该发明,具备供给泵和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液体供给部配 置多个而构成为一体件,所以例如能够消配置用于连通液体供给部间的工 作流体用的管(例如管或软管等)的配管操作。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第二 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设有用于连接 多个液体收容体的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供给泵布置为所述多 个供给泵的各中心全部纳入在将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部的所述多个液体 收容体的配置区域在层叠方向上投影的投影范围内。
根据该发明,在液体供给装置的连接部装配有多个液体收容体的状态 下,以多个供给泵的各中心全部纳入在多个液体收容体的配置区域在层叠 方向上投影的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配置多个液体收容体,所以在装配有多个液体收容体的状态下,能够比较小地抑制液体供给装置所需的配设空 间。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上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喷射从所述液体供 给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
根据该发明,液体喷射装置为向液体喷射机构供给液体而具备上述发 明的液体供给装置,所以能够得到与上述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同样的效 果。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2 (a)是吸引驱动时、(b)是喷出驱动时的墨液供给装置的示意剖 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了墨盒的状态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图4是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图5是墨液供给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罩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罩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8是罩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隔膜形成部件和螺旋弹簧的立体图。
图10是隔膜形成部件的俯视茵。
图11是表示隔膜形成部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2是隔膜形成部件的仰视图。
图13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表面(上表面)的立体图。
图14是流路形成板的俯视图。
图15是流路形成板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流路形成板和薄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流路形成板的墨液流路的局部仰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流路形成板的空气流路的局部仰视图。
图19是表示接受器皿和保护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安装了墨盒的状态的墨液供给系统的俯视图。图中ll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2 —作为液体喷射机构的记 录头单元;13 —作为液体供给源的墨盒;14 —作为液体供给部的墨液供给 装置;15a —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一流路;15b —构成液体供给流路并且 作为使第一单向阀与供给泵连通的一部分的流路的第二流路;15c —构成 液体供给流路并且作为使供给泵与第二单向阀连通的一部分的流路的第 三流路;15d —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四流路;16 —喷嘴;17—阀单元; 18 —维护单元;19_盖;20 —吸引泵;21—废液罐;24 —墨液供给口; 25 —作为连接部的墨液供给针;27 —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8 —第二流路形成
部件;29 —挠性部件;30—凹部;30a—阀座;30b —形成连通口的贯通孔;
31 —凹部;31a、 31b —贯通孔;32 —凹部;32a—阀座;32b —形成连通口 的贯通孔;32c —贯通孔;33 —凹部;34 —凹部;35 —凹部;36 —作为阀 部的吸引侧阀体;37—隔膜;38 —作为阀部的喷出侧阀体;40 —螺旋弹簧; 41一作为第一单向阀的吸引侧阀;41a、 41b—阀室;42 —螺旋弹簧;43 — 作为供给泵的泵;43a—泵室;43b —负压室;44一螺旋弹簧;45 —作为第 二单向阀的喷出侧阔;45a—泵室;46 —空气流路;46b—空气流路;47 —
负压发生装置;48 —大气开放装置;57 —记录头;61—作为液体供给装置
的墨液供给系统;62 —主体;63 —配管连接部;64 —墨液排出口; 65 —负
压导出口; 66 —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67 —螺钉;70 —作为结构部件及单
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罩;75a—螺钉插通孔;80 —作为结构部件的隔膜形 成部件;88 —密封部;88a—切口; 90 —作为结构部件及单一的流路形成 部件的流路形成板;94、 95 —作为限制部的凸起部;94a—螺钉插通孔;
98 —切口; 100 —分隔壁;101,一第一槽;102 —第二槽;103_第三槽;104 一第四槽;105 —第五槽;106 —负压导入用的管部;lll一第一墨液流路; 112 —第二墨液流路;113 —第三墨液流路;114一第四墨液流路;115 —空 气流路;120 —作为结构部件及闭塞部件的薄膜;130 —作为结构部件及金 属板的保护板;130a—螺钉孔;140 —接受器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图1 图2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 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具备作为对目标(例如,纸张等记录介质)(省略图示)喷射墨液(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的记录头 单元12;向该记录头单元12供给在作为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源)的墨 盒13中收容的墨液的墨液供给装置14。在墨液供给装置14中设置有墨液
流路15的一部分,该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在上游端与墨盒13连接,并 且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的状态下,从作为墨盒13侧的上游侧向作 为记录头单元12侧的下游侧供给墨液。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为喷墨式的串行打印机或行式打印机,是墨 盒13安装于打印机主体侧的所谓的离架类型。如图1所示,通过墨液供 给装置14和墨液供给管15e连接的记录头单元12具有头单元主体56和 记录头57。例如,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头单元主体56由通过电动马达 (滑架马达)的动力被引导机构(均未图示)引导的同时,在主扫描方向 (图1中为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滑架构成。另一方面,在行式打印机的 情况下,头单元主体56固定为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的状态,记录头57构成为各色的喷嘴以规定的喷嘴间距在最大纸张宽度 整个区域排列。当然,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墨盒搭载于滑架的所谓的在 架类型中,也可以采用墨液供给装置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对应于所述打印机11中使用的 墨液的颜色数量(种类)设置有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但是,这些结构相 同,因此,在图1中将供给任一颜色的墨液的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与记 录头单元12及一个墨盒13—同示出。并且,以下,以该图l所示的一个 墨液供给装置14将从墨盒13汲取的墨液向记录头单元12供给的情况作 为例子来说明。另外,图1中的墨液供给装置14为了说明其墨液供给机 构的原理,以示意截面示出流路或阀等结构,另行使用附图,在后叙述包 括流路或阀的布置等优选的方式。
如图1所示,在记录头57中,在与压板(省略图示)对置的喷嘴形 成面12a开口形成有与墨液供给装置14的设置数量对应的多个(在本实 施方式中为六个)喷嘴16。并且,从各墨液供给装置14通过墨液流路15 向记录头单元12内的墨液流路12d供给的墨液经由在墨液流路12d上设 置的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供给于喷嘴16。即,在阀单元17中临时 积存从墨液流路15流入的墨液的压力室17a设置为与喷嘴16连通,在所述压力室17a内,从喷嘴16喷射了墨液的情况下,相当于通过所述墨液 喷射来消耗的墨液量的分量的墨液基于流路阀17d的开闭动作,从墨液流 路15适当地流入。该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的结构在后叙述。此外, 六个喷嘴16在图1中的纸张正交方向上以一定的喷嘴间距配置多个,分 别形成喷嘴列。该喷嘴列的方向(图1的纸张正交方向)在串行打印机中 与纸张输送方向一致,在行式打印机中与纸张宽度方向一致。
另外,在打印机11中设置有为了消除记录头57的喷嘴16的堵塞等 而进行记录头57的清洁的维护单元.18。该维护单元18具备以包围喷嘴 16的方式能够与记录头57的喷嘴形成面12a抵接的盖19;从该盖19内 吸引墨液时驱动的吸引泵20;将伴随该吸引泵20的驱动从盖19内吸引的 墨液作为废墨液排出的废液罐21。并且,在清洁时,使盖19从图1所示 的状态移动,与记录头57的喷嘴形成面12a抵接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 20,在盖19的内部空间中产生负压,由此从记录头57内将增粘的墨液或 混有气泡的墨液向废液罐21吸引排出。此外,维护单元18在串行打印机 中配置于与记录头单元12非印刷时所处的原位置对应的位置,在行式打 印机中配置于记录头57的正下方。
另一方面,墨盒13具备作为内部收容墨液的墨液室22a的大致箱体形 状的箱22。与墨液室22a内连通的筒部23从箱22的下壁朝向下方而突出 形成,在筒部23的前端形成有能够导出墨液的墨液供给口 24。并且,在 将墨盒13连接于墨液供给装置14时,对该墨液供给口 24从墨液供给装 置14插入墨液供给针25,该墨液供给针25为了构成墨液流路15的上游 端而突出设置。另外,在箱22的上壁上,使收容有墨液的墨液室22a内 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26贯通地形成,使大气压作用于在墨液室22a 内收容的墨液的液面。
其次,详细说明墨液供给装置14的结构。
如图1所示,墨液供给装置14具备作为基台的树脂制的第一流路 形成部件27;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上以层叠状态组装的相同树脂制 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在所述组装时夹入两个流路形成部件27、 28之 间的由橡胶板等构成的挠性部件29。另外,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与 挠性部件29相反侧的面(背面)熔敷有薄膜120。进而,在薄膜120的下表面层叠有保护板130和接受器皿140。在此,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
的上表面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形成有俯视下呈圆
形状的凹部30、 31、 32。 g卩,在图l中形成为,从右侧到左侧按凹部30、 凹部31、凹部32的顺序,各凹部30 32横向排列配置。
另一方面,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上层叠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 的下表面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形成有在第一流路 形成部件27的上表面形成的各凹部30、 31、 32和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 的俯视下为圆形状的凹部33、 34、 35。即,在图1中形成为,从右侧到左 .侧按凹部33、凹部34、凹部35的顺序,各凹部33 35横佝排列配置。 此外,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中的图1中,形成在最左侧的凹部35的底部 形成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35a。
并且,就挠性部件29来说,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 部件28之间,所述挠性部件29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 位)以上下分隔并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各凹部30 32和第二流 路形成部件28的各凹部33 35之间的方式夹入其中。其结果,挠性部件 29中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0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 部33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0、 33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 隔膜阀的吸引侧阀体(阀主体)36来发挥功能。
同样,挠性部件29中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和第二 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1、 34 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隔膜37来发挥功能。另外,同样,挠性部件29中 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2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5 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2、 35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隔膜 阀的喷出侧阀体(阀主体)38来发挥功能。
并且,如图1所示,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 中,连通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墨液供给针25和第 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0之间的第一流路15a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 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相同地,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 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及挠性部件29中,连通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 凹部33和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之间的第二流路15b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另外,相同地,在
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中,连通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和凹部32 之间的第三流路15c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 方式形成。
进而,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及挠性部件29 中,连通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2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上表 面侧之间的第四流路15d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 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第四流路15d中向挠性部件29的上表面开口 的作为流路开口端的墨液排出口 64经由在墨液供给装置14的端部安装的 配管连接件59与构成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墨液供给管15e的一端(上 游端)连接。并且,该墨液供给管15e的另一端(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 12侧的阀单元17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 第四流路15a 15d构成液体供给流路。
如图1所示,各流路15a、 15b、 15c、 15d由经由第一流路形成部件 27的背面侧的路径来形成。因此,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分别形成有 构成第一流路15a的贯通孔卯a、 30b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二流路15b 的贯通孔90b、 31a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三流路15c的贯通孔31b、 32b 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四流路15d的贯通孔32c、 91a和连通两者的槽。 并且,利用在流路形成部件27的背面熔敷的薄膜120和各槽,包围形成 流路15a、 15b、 15c、 15d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1所示,在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吸引侧 阀体36的部分在其中心形成贯通孔36a,并且,通过在上侧的凹部33内 配设的螺旋弹簧40(施力机构)的施压力向下侧的凹部30的内底面施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30、 33和吸引侧阀体36及螺旋弹 簧40,构成作为在墨液流路15的中途能够开闭墨液流路15地设置的第一 单向阀的吸引侧阀41 (吸引侧止回阀)。该吸引侧阀41具有与第一流路 15a的下游端开口 (墨液吸入口)连通的阀室41a;与第二流路15b的上 游端开口 (墨液排出口)连通的阀室41b。阀室41a形成为由吸引侧阀体 36的中央部与凹部30的底面中央部的阀座30a抵接的闭阀状态的吸引侧 阀体36和凹部30包围形成的环状空间区域。因此,在吸引侧阀41开闭的过程中各阀室41a、 41b的墨液压力以充分地大于各流路15a、 15b的开 口面积的面积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通过各阀室41a、 41b之间的比较小 的压差,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幵闭吸引侧阀41。 g卩,采用了用螺旋弹簧 40对吸引侧阀体36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构造的吸引侧阀41,从而能够相应 地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吸引侧阀41 。
相同地,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隔膜37的部分被在 上侧的凹部34内配设的螺旋弹簧42 (施力机构)的施压力向下侧的凹部 31的内底面施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3K 34和隔膜 37及螺旋弹簧42构成脉动型泵43,由隔膜37和下侧凹部31包围形成的 容积可变的空间区域作为泵43中的泵室43a来发挥功能。
另外,相同地,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喷出侧阀体38 的部分通过在上侧的凹部35内配设的螺旋弹簧(施力机构)44的施压力 向下侧的凹部32的内底面施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 32、 35和喷出侧阀体38及螺旋弹簧44构成在比泵43靠墨液流路15中的 下游侧能够开闭墨液流路15地设置的作为第二单向阀的喷出侧阀(喷出 侧止回阀)45。该喷出侧阀45具有与第三流路15c的下游端开口 (墨 液流入口)连通的阀室(墨液室)45a;通过大气连通孔35a向大气幵放 的阀室(空气室)45b。阀室45a形成为由喷出侧阀体38的中央部与凹部 32的底面中央部的阀座32a抵接的闭阀状态的喷出侧阀体38和凹部32包 围形成的环状空间区域。因此,在喷出侧阀45开闭的过程中阀室45a的 墨液压力以充分地大于第三流路15c的开口面积的面积作用于喷出侧阀体 38,即使阀室45a的比较小的墨液压力的变化,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开闭 喷出侧阀45。 gfl,虽然采用了用螺旋弹簧44将喷出侧阀体38向闭阀方向 施力的构造的喷出侧阀45,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喷出侧阀45。而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15b构成液体供给流路中使第一单向阀与供给 泵连通的一部分的流路,第三流路15c构成液体供给流路中使供给泵与第 二单向阀连通的一部分的流路。
进而,如图l所示,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经由分支为两岔 状的空气流路46与由吸引泵等构成的负压产生装置47和大气开放机构48 连接。负压产生装置47在能够正反旋转的驱动马达49正向旋转驱动的情向离合器传递的驱动力驱动,产生负压,在经
由空气流路46连接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内也同样可以产生 负压。在这点上,由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和隔膜37包围形成 的容积可变的空间区域作为伴随负压产生装置47的驱动形成为负压状态 的负压室43b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大气开放机构48在形成有大气开放孔50的盒51内收容 有将密封部件52附设在大气开放孔50侧而成的大气开放阀53,所述大气 开放阀53通常通过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向密封大气开放孔50的闭阀方 向施力。并且,大气开放机构48在驱动马达49反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 使基于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传递的驱动力运行的凸轮机构55运行, 通过所述凸轮机构55的运行,大气开放阀53克服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 而向开阀方向位移。即,大气开放机构48在经由空气流路46连接的负压 室43b形成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大气开放阀53开阀运行,而将 所述负压室43b内向大气开放,消除负压状态。
此外,负压产生装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及驱动这些的驱动马达49 分别各设置有一个,被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共有。g卩,连接负压产生装 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和墨液供给装置14的构成空气流路46的空气流 路用配管46a与在墨液供给装置14内形成的空气流路46b连接。空气流 路46b在中途分支,各分支流路的前端与各墨液供给装置14的泵43的负 压室43b连接。根据该结构可知,通过对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仅设置一 个负压产生装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和驱动马达49,就能够驱动各色的 墨液供给装置14,能够实现打印机11的小型化。并且,与各泵43的负压 室43b连接的空气流路46b经由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背面,并向挠性 部件29的上表面开口,形成负压导出口 65。该负压导出口 65经由配管连 接件59与空气供给管46c的一端(上游端)连接。并且,该空气供给管 46c的另一端(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能够进行向脱泡装置58 的负压的导入。
在此,说明内置于记录头单元12的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的结构 及功能。如图1所示,在记录头单元12内设置有通过大气连通孔12b与 大气连通的大气室12c。阀单元17具有临时积存流入记录头单元12内的墨液流路12d的墨液的压力室17a;分隔压力室17a和大气室12c的分 隔壁部17b;通过弹簧17c向闭阀方向施力,与分隔壁部17b抵接的流路 阀17d。分隔壁部17b是利用由挠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或橡胶等)构成 的薄膜(或片)构成,将例如能够与薄膜一同位移的悬臂支承的金属片(例 如,梳齿状金属片的一片)(省略图示)配置于流路阀17d的抵接部位。 另外,在从压力室17a到喷嘴16的墨液流路12d的中途设置有临时积存 墨液的墨液积存室12e。
若从喷嘴16喷射墨液并消耗墨液,则压力室17a的室压由于墨液的减 量而减压,分隔壁部17b基于所述减压的压力室17a和大气室12c的压差, 向压力室17a侧挠曲变形,由此流路阀17d克服弹簧17c的施压力而向开 阀位置移动,墨液流入压力室17a侧。若墨液向压力室17a流入,所述室 压变高,则弹簧17c的施压力占优,流路阀17d向闭阀位置再次移动。这 样随着墨液的消耗,阀单元17的流路阀17d进行开闭动作,由此墨液从 墨液供给管15e向记录头单元12内适当地流入。
另一方面,脱泡装置58具有通过记录头单元12内的负压流路12f, 与空气供给管46c连通的减压室58a;分隔减压室58a和大气室12c的分 隔壁部58b;被弹簧58c施力,与分隔壁部58b抵接的流路阀58山在流 路阀58d的开阀时,与减压室58a连通的负压室58e。此外,两个分隔壁 部17b、 58b由共用的薄膜(或片)构成,在分隔壁部58b中,也在流路 阀58d的抵接部位配置有能够与薄膜一同位移的悬臂支承的金属片(省略 图示)。
'二
另外,负压室58e和墨液积存室12e经由由具有气体透过性的合成树 脂材料构成的分隔壁部58f隔开。若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通过空气供给管 46c及负压流路12f向减压室58a导入负压,则分隔壁部58b基于减压室 58a与大气室12c的压差向减压室58a侧挠曲变形,流路阀58d克服弹簧 58c的施压力而向开阀位置移动,由此,将减压室58a的负压向负压室58e 导入。另一方面,在泵43的喷出驱动时,减压室58a通过空气供给管46c 及负压流路12f向大气开放,但此时,由于弹簧58c的施压力,流路阀58d 维持在闭阀位置,因此,负压室58e保持为负压状态。g卩,在打印机11 起动后,泵43吸引驱动至少一次后,负压室58e保持为某种程度以上的负压状态,积存在墨液积存室12e的墨液中的气泡或溶解空气以气体透过 分隔壁部58f,从而向负压室58e侧回收,由此,进行基于脱泡装置58的 墨液的脱泡。
因此,其次,以下着眼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打印机11中的作用尤其 墨液供给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 (a)表示吸引驱动时的墨液供给 装置的截面,图2 (b)表示喷出驱动时的墨液供给装置的截面。
首先,作为前提,图l所示的状态是新旧墨盒的刚更换后,吸引侧阀 41的吸引侧阀体36、泵43的隔膜37及喷出侧阀45的喷出侧阀体38均 处于通过螺旋弹簧40、 42、 44的施压力,压紧在下侧的各凹部30、 31、 32的内底面的状态。并且,大气开放机构48处于大气开放阀53密封了大 气开放孔50的闭阀状态。
并且,从上述的图l所示的状态开始,墨液供给装置14从墨盒13侧 向记录头单元12侧供给墨液的情况下,首先,为了对泵43进行泵驱动, 驱动马达49正向旋转驱动。这样,负压产生装置47产生负压,经由该负 压产生装置47和空气流路46连接的墨液供给装置14的负压室43b成为 负压状态。因此,泵43的隔膜37克服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而向负压室 43b侧弹性变形(位移),使负压室43b的容积减少(参照图2 (a))。这 样,伴随该负压室43b的容积减少,经由隔膜37与负压室43b划分的泵 室43a的容积反而增加。
艮P,泵43使隔膜37向泵室43a的容积增加的方向位移而吸引驱动。 具体来说,隔膜37从图l所示的下死点位置向图2 (.a)所示的上死点位 置位移。因此,泵室43a内成为负压状态,其负压经由第二流路15b作用 于吸引侧阀41的上侧的阀室41b,基于与下侧的阀室41a的墨液压力的压 差,使吸引侧阀体36克服螺旋弹簧40的施压力而向上方(即开阀方向) 弹性变形(位移)。其结果,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经由吸引侧阀 体36的贯通孔36a成为连通状态,墨液从墨盒13内经由第一流路15a、 阀室41a、贯通孔36a、阀室41b、第二流路15b,被吸引到泵室43a内。
另一方面,在该泵43的吸引驱动时,泵室43a的负压经由第三流路 15c作用于泵室43a的墨液流路15的下游侧即第三流路15c。但是,第三 流路15c的下游侧连通的喷出侧阀45的下侧的阀室45a设定为喷出侧
19阀体38处于利用螺旋弹簧44向闭阀方向施力的状态,所述闭阀状态只要
是不从第三流路15c的上游侧通过泵43的喷出驱动向喷出侧阀体38作用 规定的正压(例如,13kPa以上的压力)的墨液喷出压力,就不向开阀状 态转移。从而,在这种情况下,负压作用于喷出侧阀45的喷出侧阀体38, 因此,维持其闭阀状态。
还有,其次,在图2 (a)所示的状态下,驱动马达49反向旋转驱动。 于是,大气开放阀53通过大气开放机构48的凸轮机构55的运行,克服 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而开阀运行,将处于负压状态的负压室43b向大气 开放。因此,泵43的隔膜37通过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向下方(即,泵 室43a的内底面侧)弹性变形(位移),负压室43b的容积增加(参照图2 (b))。于是,伴随该负压室43b的容积增加,经由隔膜37与负压室43b 划分开的泵43的泵室43a的容积反而减少。
艮口,泵43使隔膜37向泵室43a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而喷出驱动。 具体来说,如图2 (b)所示,隔膜37从上死点位置向下死点位置的方向 位移,以规定的压力(例如,30kPa左右的压力)对吸引至泵室43a内的 墨液加压。因此,从泵室43a内喷出墨液,所述喷出压力在泵室43a的上 游侧经由第二流路15b作用于吸引侧阀41的上侧的阀室41b,使吸引侧阀 体36与螺旋弹簧40的施压力协同动作,向下方(即闭阀方向)弹性变形 (位移)。其结果,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通过吸引侧阀体36的闭 阀动作,成为非连通状态,停^:从墨盒13向泵室43a的经由吸引侧阀41 的墨液的吸入,并且,限制伴随'泵43的喷出驱动,从泵室43a喷出的墨 液经由吸引侧阀41 ,向墨盒13侧逆流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该泵43的喷出驱动时,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压力(例 如,30kPa左右的压力)还经由第三流路15c作用于墨液流路15的下游侧。 因此,该泵43的喷出压力使处于闭阀状态的喷出侧阀体38开阀运行,第 三流路15c和第四流路15d经由喷出侧阀45中的下侧的阀室45a连通。 其结果,墨液从泵室43a内经由第三流路15c、阀室45a、第四流路15d、 墨液供给管15e,以加压状态供给于阀单元17。此外,喷出侧阀45中的 螺旋弹簧44的施压力在墨液伴随泵43的喷出驱动而流入了喷出侧阀45 的阀室45a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墨液的喷出压力,能够使喷出侧阀体38向上方弹性变形地例如设定为13kPa左右。
并且,以后,维持被隔膜37加压,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喷出压力 在墨液流路15中的包含吸引侧阀41的阀室41b的其下游侧的各流路区域 (包括泵室43a及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均衡的状态。然后,若从记录 头57向目标(省略图示)喷射墨液,则相当于伴随所述墨液喷射的墨液 的消耗量的分量的墨液伴随阀单元17的开阀,从墨液流路15内供给于记 录头单元12侧。因此,伴随该下游侧(记录头单元12侧)处的墨液消耗, 与所述消耗量对应的墨液量的墨液基于通过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而向 泵室43a的容积减少的方向施力的隔膜37的按压力,以加压状态供给于 记录头单元12侧(下游侧)。
其结果,泵室43a内的容积及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的容积逐渐减少, 隔膜37终于位移至下死点位置附近,并且,喷出侧阀体38位移至闭塞第 四流路15d的闭阀位置附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时刻,被隔膜 37按压,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喷出压力为13kPa左右。
这样,再次正向旋转驱动驱动马达49,在大气开放机构48中大气开 放阀53位移至闭塞大气开放孔50的闭阀位置,并且,负压产生装置47 产生负压,负压室43b成为负压状态,隔膜37克服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 向负压室43b侧弹性变形(位移)。即,泵43再次开始吸引驱动。其结果, 隔膜37使泵室43a的容积增加地位移至上死点位置,泵室43a内成为负 压状态,因此,由于所述负压的作用,吸引侧阀体36向开阀方向弹性变 形(位移)。从而,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经由吸引侧阀体36的贯 通孔36a,成为连通状态,墨液再次从墨盒13内向泵室43a内吸引。以后, 执行与上述相同的泵43的喷出驱动,墨液从泵室43a内经由下游侧的墨 液流路区域,加压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
其次,基于图3 图20,说明将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多个墨液供给装置 14 一个单元化的墨液供给系统的例子。
图3是安装了多个墨盒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图4是未安装墨盒 的状态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墨液供给 针25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 作为Y方向,将与XY平面正交,且为墨液供给针25的突出方向的上方向作为Z方向。
图3所示的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墨液供给系统61配置于打印机11内 的规定部位,作为安装墨盒13的盒保持架来发挥功能。墨液供给系统61 构成为大致四角板形状的层叠体结构,在其上表面,多根(在本例为6根) 墨液供给针25 (参照图4)在X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状态下从其上表面沿垂 直(Z方向)突出设置。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墨盒13通过使各墨液 供给针25插入各个筒部23的墨液供给口 24 (参照图1),而以在墨液供 给系统61的上侧,排列成在X方向上相邻的彼此大致邻接的成一列的状 态来安装。 ' .
在本例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采用能够分别地供给在六个墨盒13收 容的例如青色、洋红色、黄色、淡青色、淡黄色、黑色等六个颜色的墨液 的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被一个单元化的构造。g卩,墨液供给系统61通过 将构成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六个泵43 (供给泵)、六个吸引侧阀41 (第 一单向阀)及六个喷出侧阀45 (第二单向阀)分别配置于同一平面上,能 够采用层叠了多个板状结构部件的层叠构造。并且,将多个结构部件中至 少一个作为单个(通用)的流路形成部件,在所述单个流路形成部件上层 叠其他结构部件(未必一定为单个,例如,可以为按每个墨液供给装置的 结构部件),由此实现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一个部件化(一个单元化)。但 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用于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而层叠的多 个结构部件均分别构成为在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中通用的单个结构部件。 此外,作为墨液供给系统61而被一个单元化的墨液供给装置14的个数不 限于六个,例如,可以适当地变更为例如2 10个的范围内的其他多个、 以及超过10个的多个,也不需要一定与打印机ll的颜色数量(墨盒数) 一致。例如,可以采用在打印机11搭载两个将三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一个 单元化的墨液供给系统等,在一台打印机11搭载多个墨液供给系统的结 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墨液供给系统61具有分别具有与颜色数量对 应的多个(例如6个)泵43、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45的四角板状主体 62;从主体62的一端侧部沿水平延伸的板状的配管连接部63。
如图4所示,在主体62内置有从其上表面沿垂直(Z方向)突出,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六根墨液供给针25;沿X方向以每三个配置成 两列而排列的六个泵43;沿X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六个吸引侧阀41;沿X
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六个喷出侧阀45。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配管连接部63的上表面开口有六个墨 液排出口 64和一个负压导出口 65。六个墨液排出口 64形成为用于将各泵 43从各墨盒13吸引的墨液以规定的喷出压力向外部加压供给的排出口。 一个负压导出口 65形成为导出口,该导出口用于将为了吸引驱动脉动型 泵43而从负压产生装置47 (参照图1)导入墨液供给系统61内的负压利 用其他用途(在本例中为脱泡装置58)而导出。
在配管连接部63连接有配管连接件59 (参照图1),该配管连接件59 固定在挠性配管板的一端部,该挠性配管板在将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的 六根墨液供给管15e和一个空气供给管46c (均参照图1)捆扎在挠性板 上而构成。从各墨液排出口 64排出的各墨液通过各墨液供给管15e,加压 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内的各阀单元17,另一方面,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 从负压导出口 65导出的负压通过空气供给管46c (参照图1)供给于记录 头单元12内的脱泡装置58。此外,在本例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与空气 供给管46c (参照图1)连接的连接用管部106 (参照图16)向背面突出 设置,在墨液供给系统61内形成的空气流路46b以从所述管部106经由 各泵43的负压室43b,并到达负压导出口 65的路径通过内部。
墨液供给系统61构成为层叠了六张部件70、 80、卯、120、 130、 140 的层叠构造。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上侧5张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通过以规定的紧固力紧固从上侧沿层叠方向通过的多根(在本例中为 19根)螺钉66,以在层叠方向上被加压的状态固定在多个部位。并且, 在用多根螺钉66固定5张部件70、 80、 90、 120、 130而成的层叠体的下 侧,接受器皿140通过从下侧通过层叠方向紧固两根螺钉67而固定于最 下层。
以下,说明墨液供给系统61的详细的结构。图5是表示墨液供给系 统61的分解立体图。图5中,螺钉仅表示一部分。如图5所示,墨液供 给系统61从上依次包括:相当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四角板状的罩70、 相当于挠性部件29的隔膜形成部件80、相当于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保护板130、接受器皿140。薄膜120在组装前 预先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在组装时,设置与在隔膜形成部件80 一体地成形的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的上侧分别对应的 螺旋弹簧40、 42、 44。并且,使用多根(在本例中为19根)螺钉66,在 图5的上下方向(层叠方向)上以规定的紧固力,紧固上侧5张四角板状 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通过该紧固,在罩70和隔膜形成部件80 之间将各螺旋弹簧40、 42、 44以压缩状态收容的状态下,组装将罩70、 隔膜形成部件80、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及保护板130固定为层叠状 态而成的层叠体。并且,在固定各部件70、 80、 90、 120、 13p而成的层 叠体的底面侧配置接受器皿140,从下侧紧固两根螺钉67,将接受器皿140 固定于最下层,由此组装图4所示的墨液供给系统61。
在此,罩70、流路形成板90及接受器皿140分别为塑料制,利用使 用了合成树脂材料的例如金属模成形(注塑成形等),成形为四角板状的 规定形状。隔膜形成部件80以弹性体或橡胶为材料,例如,通过金属模 成形(注塑成形等)成形为四角板状的规定形状。薄膜120由在表面层具 有能够与流路形成板90的合成树脂材料熔敷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层压薄膜 构成,裁断为大致四角状的规定形状。保护板130为金属制,与多个孔130a、 130b、 132—同冲裁为四角板状的规定形状。
罩70、隔膜形成部件80和流路形成板90是用于通过在中间收容了各 螺旋弹簧40、 42、 44的状态层叠,形成为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 阀45在同一平面上各配置六个的状态的结构部件。其中,罩70同时作为 设置墨液供给针25的基板。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形成第一 第四流路15a、 15b、 15c、 15d及空气流路46b (参照图1、图2)的多个槽101 105 (参照图 15、图16)。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熔敷薄膜120,由此在流路形成板90 的背面侧形成分别连接墨液供给针25、吸引侧阀41、泵43及喷出侧阀45 的各个之间的各流路15a、 15b、 15c、 15d及空气流路46b。
另外,在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使用螺旋弹簧40、 44是为了使 止回阀(单向阀)的闭阀变得可靠。例如,若喷出侧阀45的闭阀不完全 且墨液泄漏,则在每个颜色的墨液流路中墨液的输送量不均。另外,若吸引侧阀41的闭阀不完全且墨液泄漏,则例如在拆下墨盒13的情况下,逆 流的墨液从墨液供给针25浪费地漏出。若这样浪费地消耗墨液,则在每
个颜色的墨液消耗量上产生差异。因此,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 的止回阀需要极力没有泄漏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隔膜式的阀体 36、阀体38之外,还设置有施力用螺旋弹簧40、 44。当然,若采用这样 的结构,则需要能够克服螺旋弹簧40、 44的施压力而开阀地增大阀体36、 38的隔膜面积,在阀4K 45需要宽敞的配置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可靠性确保的观点来说,采用需要上述的宽敞的 配置面积的止回阀构造,但通过其他研究,实现省空间化。例如,在墨液 供给系统61安装的所有的墨盒13的投影范围内配置大致全部的泵43及 阀41、 45,在与所述投影面积大致相等的平面尺寸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对于相对大径的泵43,以相互 大致接触的配置,将6个排列成两列,在其邻接区域,对于泵43的大致 一半程度的比较小径的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45,分别以相互大致接触 的配置,将6个按每一列排列,由此在规定的四角区域内稠密地排列泵43 及各阀41、 45。并且,利用在泵43的列之间产生的间隙,排列墨液供给 针25。通过采用这样的布置,对于墨液供给系统61,不仅在厚度方面, 而且在平面尺寸方面也能够小型地构成。但是,若采用这样稠密的布置, 则墨液供给针25和吸引侧阀41、吸引侧阀41和泵43、泵43和喷出侧阀 45分别比较远离,第一 第四流路15a、 15b、 15c、 15d及空气流路46b 的流路长度变得比较长。因此,通过将第一 第四流路15a、 15b、 15c、 15d及空气流路46b配置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从而能够在不牺牲泵 43及阀41、 45的稠密的布置(即平面尺寸的小型化)的情况下,效率良 好地布置变长的流路15a、 15b、 15c、 15d、 46b。
其次,说明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各部件的结构。
图6是表示罩的表面侧的俯视图,图7是从罩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罩的背面侧的仰视图。
如图4及图6所示,罩70具有多根墨液供给针25向上表面(表面) 突出设置的四角板状的基板部71。基板部71的上表面中靠近墨液供给针 25的列设置位置的大约2/3的区域内,向上侧(Z方向)以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泵壳体部72以在X方向上隔着恒定的间隔各排列三个且两列 配置的状态形成。
并且,6根墨液供给针25在相当于两列泵壳体部72的列之间的间隙 区域,在X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比墨盒13的X方向的宽度略宽的间距) 配置。此时,6根墨液供给针25位于在图6的俯视的情况下,位于包夹 连结在Y方向上排列而成对的三组的泵壳体部72中的每一组的中心点之 间的线段的两侧。
在各墨液供给针25的周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罩70的贯通孔68。 并且,在将墨盒13相对于墨液供给系统61的墨液供给针25拆装时,墨 液漏出在墨液供给针25的周边的情况下,所漏出的墨液通过贯通孔68从 罩70的表面侧向背面侧排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墨液供 给针25形成有两个贯通孔68。
另外,在基板部71的上表面中剩余大约1/3的区域内,以比泵壳体部 72小径的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吸引阀壳体部73和以与其大致相同直 径的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喷出阀壳体部74分别以在X方向上大致邻 接的一列配置的状态形成。6个吸引阀壳体部73排列在从图6中的上方开 始的第二列的泵壳体部72的相邻的列,6个喷出阀壳体部74排列在吸引 阀壳体部73的列的旁边。另外,6个吸引阀壳体部73和6个喷出阀壳体 部74的位置在Y方向上也大致邻接。
另外,在罩70的表面以包围其周围的方式,规定高度的延伸部71a 在大致全周上形成。另外,在基板部71中成为螺钉66的紧固部位的各位 置突出设置有具有螺钉插通孔75a的多个(19个)凸起部75。进而,在 基板部71中成为螺钉67的紧固部位的各位置突出设置有具有螺钉插通孔 76a的多个(2个)凸起部76。凸起部75在作为延伸部71a的内侧的位置 沿其内周以大致等间隔设置多个,并且,在相当于各壳体部72 74的列 之间的位置沿X方向以大致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另外,凸起部76在X方 向上包夹第二列的泵壳体部72的两侧的位置设置有一对。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罩70的背面,在与各泵壳体部72对应的各位 置凹入设置有构成负压室43b的6个凹部34。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 与各吸引阀壳体部73对应的各位置凹入设置有6个凹部33,进而,在与各喷出阀壳体部74对应的各位置凹入设置有6个凹部35。各凹部33、 34、 35形成在以大致圆锥台状凹陷的内周面,各凹部33、 35形成为凹部34 的直径的大致一半的小径。
另外,在凹部34的底部突出设置有外插螺旋弹簧42(参照图1、图9) 的上端部的圆柱状的凸部34a。另外,凹部33、 35的底部内径形成为比螺 旋弹簧40、 44的外径略宽,能够将与其底部抵接的螺旋弹簧40、 44的上 端部定位于凹部33、 35的大致中央部。此外,在凹部35的底面中央部形 成有小径的大气连通孔35a。通过该大气连通孔35a的存在,喷出侧阀45 作为在记录头57的清洁时,从喷嘴16强制地吸引墨液时闭阀并提高其下 游区域的负压的调节阀来发挥功能。
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与各墨液供给针25对应的位置沿X方向以 恒定的间距形成有与各墨液供给针25连通的6个贯通孔25a。
另外,在罩70的背面形成有使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34相互连 通的槽77。该槽77用于形成用于向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凹部34 内(即负压室43b)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进而,在罩70 的背面形成有从各凹部33朝向其径向外侧延伸规定距离的槽33a。该槽 33a形成用于将吸引侧阀41内的墨液向泵室43a供给的第二流路15b的一 部分。 .
进而,在罩70的背面形成有沿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34和使两 个凹部34相互连通的槽77的周围以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延伸的大致"8" 字形状的密封部78a。另外,分别形成有沿凹部33和槽33a的周围以大致 恒定的宽度的带状延伸的密封部78b和沿凹部35的周围以大致恒定宽度 的带状延伸的密封部78c。另外,在图8中,在位于第一列最靠左的凹部 34的左侧位置,包围长椭圆的区域的环状密封部78d与密封部78a连接地 形成。迸而,在贯通孔25a的周围也形成有恒定宽度的环状密封部78e。 此外,各密封部78a 78e以自罩70的底面的大约数10 数lOO)im的范 围内的高度凸出设置。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X方向上包夹第一列的 凹部34的两侧的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定位用销79。这些销79为了将罩 7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而使用。
其次,说明隔膜形成部件80的结构。图9是从上表面侧观察的隔膜形成部件的立体图,图10是隔膜形成 部件的俯视图,图ll是从背面侧观察的隔膜形成部件的立体图,图12是 隔膜形成部件的仰视图。
图9 图12所示的隔膜形成部件80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橡胶或弹性体
构成,并包括在俯视下具有与罩70大致相同大小的大致四角形状的片 主体81;从片主体81的一端部(图IO中的左下端部)延伸,构成配管连 接部63的密封部的大致四角形状的延伸部82。在片主体81分别形成有 配置于与罩70侧的各凹部34对应的位置的六个圆板状的隔膜37;配置于 与各凹部33对应的位置的六个吸引侧阀体36;配置于与各凹部35对应的 位置的六个喷出侧阀体38。隔膜37对应于凹部34形成为大径,吸引侧阀 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对应于凹部33、 35,形成为隔膜37的大约一 半的小径。
如图9、图10所示,隔膜37在其上表面中央部具有扁平的圆柱状的 凸部37a,该凸部37a外插有螺旋弹簧42的一端部(下端部),用于其定 位。
另外,如图9 图12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中成为两列的隔膜37 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在与罩70侧的墨液供给针25的贯通孔25a对应的 各位置形成有六个贯通孔81a。进而,在X方向上成为贯通孔81a之间的 位置,且相当于连结在Y方向上排列的三组隔膜37的每一组的中心点的 线上的各位置分别形成有三个贯通孔81b。这些三个贯通孔81b与罩70 侧的槽77 —同构成向负压室43b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
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中各吸引侧阀体36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六个 贯通孔81c。这些贯通孔81c构成连通吸引侧阀41和泵43的第二流路15b 的一部分,与在罩70的背面形成的槽33a (参照图7、图8)的前端部连 通。
另外,如图9、图10所示,在吸引侧阀体36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具 有贯通孔36a (参照图1)的圆筒部36b。圆筒部36b内插将吸引侧阀体 36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0的下端部,用于其定位。进而,在喷出侧阀 体38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有底的圆筒部38a。圆筒部38a内插将喷出侧阀 体38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4的下端部,用于其定位。如图9、图10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上表面)分别形成
有:密封在Y方向上排列的两个隔膜37和贯通孔81b的周围的密封部83a; 密封各吸引侧阀体36和贯通孔81c的周围的密封部84a;密封各喷出侧阀 体38的周围的密封部85a。另外,如图ll、图12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 80的背面(下表面)也分别形成有密封在Y方向上排列的两个隔膜37 和贯通孔81b的周围的密封部83b;密封各吸引侧阀体36和贯通孔81c的 周围的密封部84b;密封各喷出侧阀体38的周围的密封部85b。
进而,如图9 图12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在贯通孔81a的周围分别形成有圆环状的密封部86a、 86b。另外,在隔膜 形成部件8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罩70侧的密封部78d对应的位置形 成有密封部87a、 87b。此外,各密封部83a 87a、 83b 87b形成为自底 面的例如数10 数100)am左右的高度的凸条,设置为比罩70侧的对应的 密封部细,且位置与罩70侧的对应的密封部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对 应。另外,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侧的各密封部83a 87a和其背面侧的 各密封部83b 87b分别形成为面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及背面,从上述各面大致垂直地延 展的凸条的密封部88沿片主体81的周缘大致全周地形成。在该密封部88 的周向的一处形成有切口 88a。利用密封部88,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 间的周缘部以及隔膜形成部件80与流路形成板90之间的周缘部在除了切 口 88a的部分之外不产生液漏地被密封。此外,从墨液流路的密封泄漏的 墨液储存在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间隙、或隔膜形成部件80与流路 形成板90的间隙,但该储存的废墨从切口 88a向外侧落下。
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延伸部82分别形成有作为墨液排出口 64的六个贯通孔82a;作为负压导出口 65的一个贯通孔82b。此外,在隔 膜形成部件80分别形成有用于插通螺钉66、 67的多个螺钉插通孔89a及 凹部89b。另外,在第一列的隔膜37的周边形成有多个销孔89c。
其次,说明流路形成板90的结构。图13是从流路形成板的上表面侧 观察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 流路形成板的背面(底面)的仰视图,图16是表示流路形成板和薄膜的 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15中,还标注与槽对应的流路的符号。
29图13 图16所示的流路形成板90在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延伸部82 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延伸部91,具有俯视下与隔膜形成部件80大致相同的 四角板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形成板90为塑料制,例如,由聚丙烯(PP) 构成。使用聚丙烯的理由如下,即,聚丙烯是塑料材料中气体阻隔性比较 高(即气体透过性低)且容易熔敷薄膜120的材料(热塑性塑料材料)。
如图13、图14所示,在流路形成板90的上表面,在与各隔膜37对 应的位置凹入设置有六个凹部31,在与各吸引侧阀体36对应的位置凹入 设置有六个凹部30,进而,在与各喷出侧阀体38对应的位置凹入设置有 六个凹部32。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墨液供给针25对应的位置形成 有贯通孔90a。六个贯通孔90a位于两列的凹部31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 且在X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排列成一列。贯通孔90a构成第一流路15a的 一部分,从墨液供给针25供给的墨液通过该贯通孔卯a送往流路形成板 卯的背面侧。
另外,如图13、图14所示,作为在凹部30中突出设置于其中央部的 阀座30a的外侧的偏心位置形成有贯通孔30b。贯通孔30b构成第一流路 15a (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入 吸引侧阀41内(阀室41a)的墨液的流入路。另外,在各凹部30的外侧 附近位置形成有贯通孔90b。贯通孔卯b构成第二流路15b (参照图1、图 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吸引侧阀41的阀室41b出来后流向流路形成板90 的背面侧的墨液的流出路。
另外,如图13、图14所示,在构成泵室43a的凹部31形成有一对贯 通孔31a、 31b。 一方的贯通孔31a构成第二流路15b (参照图1、图2) 的一部分,形成为向泵室43a吸引的墨液的流入路。另一方面,另一方的 贯通孔31b构成第三流路15c (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泵室 43a喷出的墨液的流出路。另外,在凹部32中位于其底面中央部的圆板状 的阀座32a的外周侧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32b,在阀座32a的中心部形成 有贯通孔32c。贯通孔32b构成第三流路15c (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 形成为从泵43喷出的墨液的向喷出侧阀45内流入的流入路。另一方面, 贯通孔32c构成第四流路15d (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喷出 侧阀45流出的墨液的流出路。另外,如图13、图14所示,在延伸部91形成有六个贯通孔91a (墨 液排出孔)和一个负压导出孔91b。六个贯通孔91a成为第四流路15d (参 照图1、图2)的一部分, 一个负压导出孔91b成为空气流路46b (参照图 1、图2)的一部分。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图14中的右上端部,在第一列的凹部31 的右侧附近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90e、 90f和连通两个贯通孔90e、 90f 的槽90g。这些贯通孔90e、 90f及槽卯g成为用于向负压室43b导入负压 的空气流路46b (参照图1)的一部分。
进而,在两列的凹部31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相当于连结在Y方向 上成组的三组凹部31的每一组的中心点之间的线段的大致中点的各位置 分别形成有三个贯通孔92。该贯通孔92构成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形 成为负压的导入路,导入的负压通过隔膜形成部件80的贯通孔81b,到达 罩70的背面的槽77,经由该槽77,导入位于所述Y方向两侧的两个负压 室43b。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凹部30、 31、 32的周围,以与罩70的密封 部78a、 78b、 78c、 78d、 78e成大致面对称的形状而带状延伸的密封部93a、 93b、 93c、 93d、 93e以例如0.5~2mm宽度、数10 数100 u m左右的高度 突出设置。各密封部93a、 93b、 93c、 93d、 93e位于与隔膜形成部件80 的背面侧的密封部83b、 84b、 85b、 86b 、 87b对应。在组装墨液供给系 统61时,具有隔膜形成部件8.0的橡胶弹性的密封部夹在罩70的密封部 和流路形成板90的密封部之间而被压接,确保凹部30、 31、 32的密封性。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中螺钉66、 67的紧固部位,突出设置有具有 螺钉插通孔94a、 95a的凸起部94、 95。进而,在流路形成板卯中与隔膜 形成部件80的销孔89c对应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具有比销孔89c的内径略 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销96。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罩70的各销79 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具有比销79的外径略大的内径的定位孔97。
通过将多个(在本例中为19个)凸起部94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 的螺钉插通孔89a,且将销96插通于销孔89c,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于 流路形成板90定位为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与凹 部30、 31、 32对置的状态。并且,通过向定位孔97中插入罩70侧的销79,将罩7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及在流路形成板90上定位的隔膜形成 部件80定位。
在此,凸起部94、 95的突出高度设定为在螺钉66紧固时,通过使 凸起部94、 95的上端面与罩70的背面抵接而将流路形成板90和罩70的 间隔规定为规定值。S卩,若紧固螺钉66,则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3a、 83b、 84a、 84b、 85a、 85b、 86a、 86b、 87a、 87b夹在流路形成板卯的密 封部93a、 93b、 93c、 93d、 93e和罩70的密封部78a、 78b、 78c、 78d、 78e之间而压接,由此确保密封。此时,用凸起部94、 95规定密封部的压 溃量,以在过度强有力地紧固螺钉66的情况下,也不使隔膜形成部件80 的密封部83a、 83b、 84a、 84b、 85a、 85b等过剩地压溃而引起过剩的压溃 变形。即,凸起部94、 95的突出高度限制为,在用过度的紧固力紧固了 螺钉66的情况下,凸起部94、 95也不与罩70的背面抵接,导致流路形 成板90和罩70的各个密封部中的间隔小于规定值,由此,设定为不导致 密封部83a、 83b、 84a、 84b、 85a、 85b等过剩的压溃变形的值。另外,凸 起部94、 95的突出高度设定为在螺钉66的紧固过程中,在凸起部94、 95的端面与罩70的背面抵接之前,能够对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3a、 83b、 84a、 84b、 85a、 85b等以能够确保适当的密封性的适度的变形量来 压缩。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卯中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切口 88a对应的位置 形成有切口 98。该切口 98在底面侧具有越靠向下方越向外侧突出的规定 角度的斜面。
其次,说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底面)侧的结构。如图15所示,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构成流路15a 15d、 46b (参照图1、图2)的 侧壁的分隔壁100沿规定的流路路径而延伸地形成。该分隔壁100按每一 个流路15a 15d、 46b封闭为死胡同状,在该分隔壁100的内侧分别形成 有将其间隔(相邻而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的间隔)作为槽宽度的多个槽 (以下,称为"第一 第五槽101 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 示,通过在流路形成板90的流路形成面(底面)熔敷薄膜120,由第一 第五槽101 105和薄膜120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形成为经由流路形成板 90的背面的流路111 115。此时,四种第一 第四槽101 104分别成为第一 第四墨液流路111 114,分别设置于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另外,
其他一种第五槽105成为空气流路115,以经由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各 负压室43b附近的路径设置一个。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中的一个角部, 一根负压导入用管部 106从背面垂直地突出。在管部106连接与负压产生装置47连接的空气流 路用配管46a的一端部,该管部106成为向墨液供给系统61的负压的导 入口。空气流路用的槽105以经由三个贯通孔92的同时,从管部106到 达负压导出孔91b的路径延伸。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中图15中的上侧左右两端位置,突出 设置有用于将保护板13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卯定位的一对销107。进而,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周缘,在大致全周形成有与分隔壁100大致相同 高度的延伸部108。
如图16所示,薄膜120形成为具有与流路形成板90大致相同的外周 形状的大致四角形状,熔敷于分隔壁100和延伸部108的各端面(在图16 中为上端面)。薄膜120例如由用树脂层包夹金属箔的层压薄膜构成,利 用金属箔(例如铝箔等)提高气体阻隔性,利用表面的树脂层(例如聚丙 烯等热塑性树脂),确保与流路形成板90的熔敷性。此外,薄膜120分别 具有与流路形成板卯侧的延伸部91对应的延伸部121;用于避开流路 形成板90侧的管部106及销107的凹部120a、 120b。
图17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背面中的与墨液流路有关的部分的局部仰 视图。另外,图18是流路形成板的背面中的主要表示空气流路的部分的 局部仰视图。此外,在图17、图18中,省略了流路(槽)以外的部分(凸 起部等)。另外,在图17中,示出与两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的部分。 在此,在图17、图18中,与图15相同地标注与槽对应的流路的符号,在 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槽101视为薄膜熔敷后的流路来说明。
如图15及图17所示,墨液流路用第一 第四槽101 104通过在流 路形成板90的背面熔敷的薄膜120之间包围形成,而分别形成为第一墨 液流路lll、第二墨液流路112、第三墨液流路113及第四墨液流路114。
构成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六组墨液流路111 U4在泵43位于第一 列的墨液供给装置14和位于第二列的墨液供给装置14中,由于墨液供给针25、泵43、吸引侧阀41、喷出侧阀45的位置关系略不同的理由等,所 述流路路径等根据每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而略不同。但是,除了路径略 不同以外,各组的墨液流路111 114形成为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因此, 在图17中,着眼于位于与配管连接部63 (参照图3、图4)相反侧的两个 墨液供给装置14,说明各墨液流路。
在图17中,上下排列的两个凹部31中上侧的凹部31和左右排列的 凹部30、 32中左侧的凹部30、 32与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下侧的 凹部31和右侧的凹部30、 32与另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
如图17所示,第一墨液流路lll (第一槽IOI)是连通与墨液供给针 25对应的贯通孔90a和吸引侧阀41 (凹部30)的贯通孔30b的流路。从 而,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从墨液供给针25通过贯通孔90a向流路形成 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一墨液流路111流至贯通孔30b,从贯通 孔30b流入吸引侧阀41。
另外,第二墨液流路112是连通吸引侧阀41 (凹部30)的附近的贯 通孔90b和泵43 (凹部31)的贯通孔31a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吸引 驱动时,通过由所述吸引驱动引起的墨液压力(负压)开阀的吸引侧阀41, 从贯通孔90b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二墨液流路112 流至贯通孔31a,从贯通孔31a流入泵室43a。
进而,第三墨液流路113是连通泵43 (凹部31侦D的贯通孔31b和 喷出侧阀45 (凹部32)的贯通孔32b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喷出驱动 时,从泵室43a喷出,从贯通孔31b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 液通过第三墨液流路113流至贯通孔32b,从贯通孔32b流入喷出侧阀45。
另外,第四墨液流路114是连通喷出侧阀45 (凹部32)的贯通孔32c 和延伸部91的贯通孔91a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喷出驱动时,通过由 所述喷出驱动加压的墨液压力而开阀的喷出侧阀45,从贯通孔32c向流路 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四墨液流路114,流至贯通孔91a, 通过贯通孔91a从配管连接部63的墨液排出口 64流出。
其次,说明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如图18所示,从负压导入用的管 部106导入的负压经由流路形成板卯的表面侧的槽90g及贯通孔卯f,导 入其背面侧的空气流路115。空气流路115从贯通孔90f依次经由相当于第一列的泵43的泵室43a (凹部31)的背面的位置,并延伸至负压导出 孔91b。并且,空气流路115具有在相当于各泵室43a (凹部31)的背面 的位置分别分支,向图18中的下侧延伸的三个空气流路115a,各分支的 三个空气流路115a分别与对应的三个贯通孔92连通。从而,在泵43的 吸引驱动时,通过墨液供给系统61的管部106,导入空气流路115的负压 通过其中途分支的空气流路U5a,从贯通孔92向流路形成板90的表面侧 导出。并且,从所述贯通孔92导出的负压通过隔膜形成部件80的贯通孔 81b,到达罩70的背面的槽77的其长度方向中央部,沿所述槽77分别导 入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负压室43b。
图19是表示保护板和接受器皿的分解立体图。图19所示的保护板130 由具有与薄膜120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的例如金属板构成。保护板130具 有与配管连接部63对应的延伸部131;位于螺钉66、 67的紧固位置的 多个螺纹孔130a、 130b。另外,在保护板130的与流路形成板90侧的管 部10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插通管部106的孔132。
另外,接受器皿140具有与保护板130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且与配 管连接部63对应的延伸部141。在接受器皿140的周缘部,自底面的规定 高度的延伸部142在大致全周上形成。并且,在接受器皿140的延伸部142 中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切口 88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排液路 143 (排出部)。排液路143具有以能够将积存在接受器皿的废墨液向外 侧排出的方式形成在越靠外侧越低的斜面的规定宽度的流路面143a;延伸 部142沿流路面143a的两侧向外侧弯通而延伸的一对导向件143b。排出 的废墨液的流动方向被导向件143b引导的同时,废墨液流过流路面143a 上。另外,在接受器皿140中与保护板130的孔132对应的位置突出设置 有用于插通负压导入用的管部106的筒部144。另外,在接受器皿140中 与保护板130的螺纹孔130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能够避免螺合于螺 纹孔130a的螺钉66向保护板130的背面侧突出的前端部与接受器皿140 干涉的圆形的凹部140a。另外,在接受器皿140中与保护板130的螺纹孔 13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插通螺钉67的螺钉插通孔140b。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预先熔敷薄膜120后层叠如此构成的各部件 70、 80、 90、 120、 130,用规定的紧固力紧固插通于各插通孔的螺钉66,由此确保了各部件70、 80、 90之间的密封性的状态下,组装由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构成的层叠体。进而,在该层叠体的底面侧,负压导入 用的管部106插通于筒部144的状态下,将接受器皿140以层叠状态配置, 将两根螺钉67插入螺钉插通孔中,从下侧紧固,由此组装墨液供给系统 6。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使用罩70与流路形成板 90两片。并且,当将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 140固定在层叠状态 时,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形成为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并 且以分别形成使吸引侧阀41与泵43连通的第二流路15b和使泵43与喷 出侧阀45连通的第三流路15c的状态来组装墨液供给系统61。在此,在 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上形成有用于形成使吸引侧阀41与泵43之间连接 的第二流路15b的槽33a、贯通孔90b、第二槽102 (第二墨液流路112) 及贯通孔31a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进而,在流路形成板90上形 成有用于形成使泵43与喷出侧阀45之间连接的第三流路15c的贯通孔 31b、第三槽103 (第三墨液流路113)及贯通孔32b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 一部分。如此,因为在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即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上形 成有多个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所以在墨液供给系统61也一体地形成 第二流路15b与第三流路15c。因此,不需要使用管等管材使泵43与吸引 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连通的配管操作。
此时,在螺钉紧固前层叠了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的状态下, 流路形成板90的凸起部94、 95及销96分别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的螺 钉插通孔89a及销孔89c,由此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 位为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与凹部30、 31、 32对 置的状态。另外,罩70通过使各销79插入定位孔97中,相对于流路形 成板90定位为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与凹部33、 34、 35对置的状态。
并且,在层叠的各部件70、 80、 90、 120、 130紧固了螺钉.66的情况 下,流路形成板90侧的凸起部94、 95与罩70的背面抵接,在罩70和流 路形成板卯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此时,凸起部94、 95的高度设定为 在螺钉66的紧固时,夹在密封部78a、 78b、 78c、 78d、 78e和密封部93a、
3693b、 93c、 93d、 93e之间的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3a 87a、 83b 87b 以确保密封的程度的力被按压,且不被过度地压溃的值。从而,限制为紧 固螺钉66,凸起部94、 95与罩70的背面抵接后,进而由螺钉66紧固, 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3a 87a、 83b 87b没有被进一步压溃,因此, 密封部83a 87a、 83b 87b被以适当的量压溃,避免被过度地压溃。
例如,螺钉66过度强有力地紧固的情况下,若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中 分别包围吸引侧阀体36和喷出侧阀体38的各密封部84a、 84b、 85a、 85b 被过度地压溃,则压溃的橡胶向阀室的内侧压出,吸引侧阀体36或喷出 侧阀体38松弛地变形。其结果,由于螺钉66的紧固力的不均,发生由阀 体的松弛的有无引起的阀体的开闭时序的不均。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吸引侧阀体的开闭时序错开,负压室43b向大 气开放,发生应闭阀的吸引侧阀41没有完全闭阀的状况。并且,在这种 状况下,若拆下墨盒13,则墨液供给系统内的加压墨液逆流,墨液可能从 墨液供给针25泄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隔膜形成部件80的 密封部84a、 84b不会被过度地压溃,因此,难以发生吸引侧阀体36的开 闭时序的不均,在负压室43b向大气开放时,吸引侧阀41可靠地闭阀。 其结果,能够极力避免在用户拆下墨盒13时,由于密封部84a、 84b的过 度地压渍的原因,墨液供给系统61内的加压墨液逆流,墨液从墨液供给 针25泄漏的情况。
另外,若喷出侧阀45的闭阀不完全,导致墨液泄漏的情况,则在每 一个墨液颜色的墨液流路之间发生墨液输送量的不均。但是,在本实施方 式的结构中,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5a、 85b不会被过度地压溃,因 此,难以发生喷出侧阀体38的开闭时序的不均,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 喷出侧阀45可靠地闭阀。其结果,喷出侧阀45的闭阀可靠,不发生墨液 泄漏,因此,在每一个墨液颜色的墨液流路之间难以发生墨液输送量的不 均。
另外,即使能够避免上述密封部的过度的压溃,也在吸引侧阀体36 及喷出侧阀体38的闭阀施压力弱的情况下,经由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 45发生墨液泄漏,发生上述墨盒13的拆装时的自墨液供给针25的墨液泄 漏或墨液流路之间的墨液输送量的不均。因此,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大型化,但为了使闭阀可靠,特意采用了具备将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
侧阀体38向闭阀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40、 44 (施力机构)的止回阀构造。 并且,即使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大型化,也通过在墨液供给系 统61的主体62,将构成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六个泵43、六个吸引侧 阀41及六个喷出侧阀45比较稠密地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紧凑地构成墨液 供给系统61。在这种情况下,将比较大径的泵43排列成两列,在其列之 间的间隙区域将六根墨液供给针25以等间隔排列成一列,进而,在泵列 的相邻的区域将六个吸引侧阀41和六个喷出侧阀45分别沿与泵列平行的 方向大致邻接地排列成一列。
该布置能够稠密地配置泵43及各阀41、 45,但墨液供给针25、泵43、 各阀41、 45的位置相对地远离,流路15a、 15b、 15c、 15d相对地变长。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设置多个槽101 104, 在其背面熔敷薄膜120,由此将由槽101 104和薄膜120包围形成的流路 15a、 15b、 15c、 15d配置于流路形成板90中形成有泵43及各阀41、 45 的一侧的面(表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因此,能够在不牺牲泵43及各阀 41、 45的比较稠密的布置的情况下,将流路15a、 15b、 15c、 15d装入相 同的一个部件内。
图20是表示安装了六个墨盒13的墨液供给系统61的俯视图。如图 20所示,将六个墨盒13的配置区域(在图20的俯视下包括六个墨盒13 的最小矩形区域)沿其层叠方向投影于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上表面的投影 范围称为"盒投影范围"的情况下,六个泵43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 投影范围内的方式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的各位置来布置。另外,排 列成一列的六个吸引侧阀41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 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布置。进而,排列成一列的六个喷出侧阀45也 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 布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置为六个泵43、六个吸引侧泵41及六个 喷出侧阀45的各中心均包括在由六根墨液供给针25的各位置确定的盒投 影范围内。
并且,在将六根墨液供给针25、六个泵43、各六个的各阀41、 45比 较稠密地布置的其外侧周缘部,构成具有螺钉紧固用凸起部75、 76及延
38伸部71a的比较紧凑的尺寸的主体62。并且,盒投影范围包括在该紧凑的 主体62的上表面。因此,在打印机ll内能够将用于配置墨液供给系统61 (墨盒保持架)及六个墨盒13而需要确保的配设空间抑制得比较小。其 结果,能够紧凑地构成打印机ll自身。
此时,在流路形成板卯的背面设置的第一 第四墨液流路111 114 在其路径的相当大的部分(在图17的上下方向上,贯通孔90a和凹部30 的中心附近之间的区域)隔着分隔壁100而邻接延伸。例如,分隔壁的外 侧面向空气(大气)的情况下,空气透过分隔壁,空气溶入在分隔壁的内 侧流动的墨液中,所溶入的空气可能在墨液中成为气泡、或墨液中的水分 可能透过分隔壁而蒸发散失。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他墨液流路的墨 液流过分隔壁100的外侧,因此,与分隔壁面向空气的结构相比,能够避 免空气透过分隔壁溶入墨液中,成为导致气泡产生的原因,或墨液中的水 分透过分隔壁,提高墨液浓度的情况。其结果,在墨液中难以发生气泡, 容易避免气泡引起的墨液滴的喷出错误、或水分的蒸发散失引起墨液浓度 变高,变得容易引起墨液的增粘而发生的喷嘴堵塞引起的墨液滴的喷出错 误。
另外,在薄膜120的下侧配置有由金属板构成的保护板130,因此, 能够避免在紧固了螺钉66时,塑料制(PP)的流路形成板90在螺钉66 的紧固部位由于特别强地按压的力的分布,变形为波浪状的情况。从而, 在螺钉66的紧固状态下,也确保流路形成板90的平坦性,因此,能够避 免例如流路形成板的波浪变形引起的密封性能的降低、或阀体的开闭时序 的不均的发生等。
此外,当墨盒13的装卸时在罩70的上表面的墨液供给针25的周围 泄漏的废墨通过贯通孔68流到位于罩70的背面侧的隔膜形成部件80上。 并且,存留在该隔膜形成部件80的上表面的废墨通过切口 88a向其外侧 流出,并沿流路形成板90的侧壁的切口 98向下方流动,落到接受器皿140 的排液路143,进而沿排液路143向外侧排出,例如回收到废液罐21。此 外,万一即使墨液从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之间、隔膜形成部件80与 流路形成板90之间的密封部漏出,该漏出的墨液从切口 88a向外侧落下, 并同样地经由排液路143例如回收到废液罐21。从而,能够避免打印机11内被从墨液供给系统61泄漏的废墨污染。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 因为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所以能够层叠构造墨液供给系统61。并且,采用将包括作为单一的流路形 成部件的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的多个部件70、 80、卯、120、 130层叠 的层叠构造。从而,能够提供作为将具有泵43、吸引侧阀41、喷出侧阀 45及流路15a、 15b、 15c、 15d的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一体化的比较薄型 的一体部件。因此,配管操作仅由将空气流路用配管46a与管部106连接 的配管、和设置于从记录头单元12延伸出的挠性配管板的前端部的配管 连接件59安装于配管连接部63的配管即可。从而,不需要使例如泵与两 个单向阀(止回阀)连接的配管、或为在墨液供给装置间共用向泵的工作 液体而连接墨液供给装置14间的配管等复杂的配管操作即可。
(2) 因为在流路形成板90的上表面设有规定高度的凸起部94、 95, 所以即使从凸起部94、 95与罩70的背面抵接的状态进一步紧固螺钉66, 也避免隔膜形成部件80被进一步压溃。其结果,即使过强地紧固螺钉66, 也能够确保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同时难以产生由于隔膜形成部件80 的密封部被过度压溃所导致的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的开闭时刻 的不均匀。例如虽然负压室43b变为大气压,也能够避免吸引侧阀41不 完全闭阀的情况。其结果,当用户取下墨盒13时,能够避免墨液供给系 统61内的加压墨液逆流而从墨液供给针25泄漏的情况。此外,能够避免 墨液从闭阀中的喷出侧阀45泄漏而在每个墨色的墨液流路间墨液的供给 量不均的情况。
(3)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形成流路用的槽101-105,且在其背面 熔敷薄膜120,从而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配置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 喷出侧阀45连接的流路。从而,能够在层叠方向(Z方向)上重复地配 置在流路形成板90的表面侧设置的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 和在其背面侧设置的连接它们的流路111~115,所以能够紧凑地构成墨液 供给系统61的俯视的尺寸。此外,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的流路111 115 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墨液供给系统61不会变厚,从这点上能够实 现薄型化。(4) 以所有的泵43的中心收纳于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相对于墨
液供给针25布置泵43,所以能够比较小地构成装配有墨盒13的墨液供给 系统61的设置空间。进而,以所有阀4i、 45的中心收纳于墨盒投影范围 内的方式来相对于墨液供给针25布置阀41、 45,所以能够进一步小地构 成装配有墨盒13的墨液供给系统61的设置空间。
(5) 在流路形成板90的熔敷有薄膜120的背面配置有保护板130, 所以能够防止螺钉66的紧固时的流路形成板90的波浪变形。从而,能够 避免密封面波浪状变形所导致的密封性能的损坏,并避免墨液泄漏等。此 外,能够利用保护板130来保护薄膜120。
(6) 在墨液供给系统61中,构成吸引侧阔41 (吸引侧止回阀)及喷 出侧阀45 (喷出侧止回阀)的各阀室41a、 45a的一部分的凹部30、 33凹 陷设置在形成有构成泵室43a的一部分的凹部31的下壳体即流路形成板 90上。从而,能够较薄地构成泵机构整体,并紧凑地构成墨液供给系统 61。
例如,在流路形成板90 (下壳体)上不设置凹部地构成泵室43a及阀 室41a、阀室45a的情况下,需要在罩70 (上壳体)侧较大地设置用于设 置阀室的凹部,且为了流路形成板90的泵室43a的凹部31,流路形成板 90需要相当的厚度。如此,当在下壳体与上壳体上分散地形成有凹部时, 厚度增加,墨液供给系统61变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泵 室43a的凹部31的流路形成板90上也设有用于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 45的各阀室41a、 45a的凹部30、 32,所以能够使用作罩70侧的阀室的 凹部变浅,至少泵43以外的部分容易实现薄型化。
(7) 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止回阀室的结构,形成为如下结构, 即利用在形成于流路形成板卯的凹部30的底面上开口的贯通孔31b来 形成向阀室41a的流入口,且吸引侧阔体36在闭阀时不堵塞流入口的结 构。因此,在吸引侧阀41侧的阀室41a中,来自泵吸引驱动时的泵室43a 的负压(墨液压力)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的上侧整个面上,此时墨盒13 的墨液压力也以环状的大的受压面积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的相反面(下 表面),因此基于吸引侧阀体36的两面的大的受压面的差压,即使比较小 的压力变化也能够开闭吸引侧阀41,并能够减小压力损失。该情况对于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也是同样的,能够以比较小的压力变化开闭喷出侧阀45。于此相反,例如如瓣阀,若为阀体堵塞向各阀室的流入口的阀构造,则因为阀体堵塞的流入口的开口面积成为阀体的受压面积,所以若不作用大的负压,则难以可靠地打开阀。该情况对于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也同样。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的各止回阀为即使小的压力变化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开闭动作的构造,并且能够减薄泵机构。
(8)各结构部件70、 80、卯、120、 130、 140的全部为6个墨液供给装置14共用的部件,所以部件数少,墨液供给系统61的组装容易。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也可变更为下面的方式。(变形例1)
主体62中的泵43、各阀41、 45的布置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在夹着多列(例如2歹ij)的泵列的两侧分别一列一列地配置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此外,也可在泵列的列间配置阀列。也可分别一列一列地配置泵列及各阀列。例如,也可在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上配置与墨液颜色数相同个数的图1中的泵43及各阀41、 45。(变形例2)
也可放弃作为墨液供给系统61的结构部件的保护板130与接受器皿140中至少一方。在废弃保护板130的情况下,例如在紧固部件的紧固时设定流路形成部件不产生波浪形状的变形等程度的紧固力、或采用紧固部件的紧固时流路形成部件不产生变形程度的刚性高的材料即可。此外,若薄膜也使用高强度的材料,则即使没有保护板,也能够避免破损等问题。此外,若密封完全,则废弃接受器皿140也不是问题。
进而,也可采用不使用薄膜的结构。例如,也可在与流路形成板的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一侧的面上形成流路用的槽,并利用由槽与隔膜形成部件80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来形成流路的结构,或利用与在流路形成部件上形成的XY平面平行的路径上延伸的孔来形成流路也可。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将一张流路形成板代替为层叠的多张,并在将多张(例如2张)流路形成板分别相对的相对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槽,且在层叠多个流路形成板时,利用所述槽来包围形成流路。(变形例3)
作为金属板的保护板的层叠部位优选靠近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但哪个层都可。例如,也可采用将第一流路形成部件的表面中墨液供给针25的形成区域以外的一部分的区域形成为平坦面,并在该平坦面的区域层叠金属板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的与挠性部件相对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两方分别层叠金属板。进而,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侧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侧使各金属板的配置区域不同。(变形例4)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罩70 (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与流路形成板(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两者作为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但也可近将任一方作为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例如也可将流路形成板作为单一 (1张)的流路形
成部件,利用多个流路形成部件构成罩。此外,相反,也可将罩70作为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且相对于罩70组装多个流路形成板。进而,在罩与流路形成板的两者为单一的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仅其中一方为流路形成部件。
(变形例5)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多个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上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并在多个结构部件的层叠状态下形成液体供给流路,但也可采用仅具有一个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并在该一个流路形成邻件上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全部的结构。例如图1中,举出如下结构第一流路15a的上游端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 (流路形成板90)的图1的右侧端面开口,第二流路15b的上游端在阀座30a的中央部开口,进而第4流路15d的下游端在图1的左侧端面开口。在该情况下,也可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中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上游端及下游端的部分形成用于连接管等的连接用的管部,也可在上游端的局部设置墨液供给针。(变形例6)
第三流路15c与第二流路15b同样也可采用在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流路形成板90上各形成一部分的结构。(变形例7)
43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仅形成使第一单向阀与供给泵连通的一部分流路即第二流路15b、使供给泵与第二单向阀连通的一部分流路即第三流路15C中的一方。例如,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在流路形成板90与隔膜形成部件80之间设置具有泵室用的孔的层叠板,并
在该层叠板与隔膜形成部件80之间、或层叠板的内周面上设置开口的墨液吸引口,与该墨液吸引口连通的第二流路15b以不经由流路形成板90而经由罩70侧的路径与第一单向阀连通。(变形例8)
限制部并不限定于兼做突起部。例如也可将不具有螺钉插通孔的规定高度的圆柱状、四角柱状、锥台状的突起设置为限制部。此外,限制部并不限定于设置在流路形成板90上,也可设置在罩70的背面。迸而,限制部设置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即可。(变形例9) 也可在形成有墨液供给针25的罩表面上形成槽,并通过熔敷等方法将薄膜固接在该槽的形成面上,由此在罩的表面形成流路,此外也可仅在罩的表面形成该种流路。(变形例10)
液体供给装置并不限定于将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单元化了的墨液供给系统。只要构成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并将多个结构部件层叠而成的结构即可。(变形例11)
罩70及隔膜形成部件80并不需要形成为打印机11内的全部的墨液供给装置14间共有的单一的部件。例如,也可在一个墨液供给系统61内将罩形成为多个部件、或将隔膜形成部件形成为多个部件,或者将罩与隔膜形成部件的两方形成为相同个数或者不同个数的多个部件。在该情况下,只要流路形成板90为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间共有的一部件(但一部件),则可将墨液供给系统61单一部件化。(变形例1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所有墨液颜色的墨液供给装置14 一个单元化而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但也可通过将所有颜色中每多个颜色来将墨液供给装置14一个单元化,从而在打印机内配置多个墨液供给系统61。此外,
也可采用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 —个一个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层叠构造,且仅不需要由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阔45间的管等所需要的配管操作。在该情况下,虽然需要在墨液供给装置14间用空气流路用的管来连接的配管操作,但配管操作与以往相比降低。(变形例13)
墨液供给针25 (连接部)并不限定于设置在罩70,也可设置在流路形成板卯、或分开设置在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两方。在这些情况下,优选以全部的泵43的中心收纳于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布置。(变形例14)
墨液供给系统61也可不是盒保持架。也可采用例如,代替墨液供给针25而设置墨液供给用的供给管部,将从装配有墨液灌等墨液供给源或者墨盒的盒保持架延伸的管连接于墨液供给系统的各供给管部的结构。此外,如专利文献2,也可采用将具有泵、第一单向阀(吸引用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喷出用单向阀)的墨液供给装置搭载于记录头单元的结构。即,将所述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搭载于滑架。即使在此种结构中,通过采用层叠构造的墨液供给系统61,能够实现配管操作的降低及墨液供给装置的薄型化。(变形例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喷墨式的打印机和墨盒,但也可釆用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和收容该液体的液体容器。也可适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各种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滴状、丝状带尾。此外,在此所谓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即可,还包括粘度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那种的流体状态、另外,不仅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由颜料及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例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墨液和液晶等。在此,墨液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液及油性墨液以及凝胶油墨、热
45熔墨液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也可以是例如-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用于液晶显示器、EL (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及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且喷射成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和微量分配器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在钟表和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用针尖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蚀刻基板等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其中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容器。
以下,记载从所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把握的技术思想。
(1) 如本发明第1 10方面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由所述挠性部件的一部分来构成阀部,还具备将
该阀部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40、 44)。根据该结构,为了克服施
力机构的施力开阀而需要增大阀部的面积(受压面积),由此,第一及第
二单向阀大型化,但通过将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与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虽然采用
设有施力机构的阀构造,但能够紧凑地构成液体供给装置。
(2) 进而,根据本发明第IO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及第二单向阀中一方的中心全部收纳于所述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布置所述连接部、所述供给泵、所述第一及第二单向阀。
(3) 进而,根据本发明第IO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及第二单向阀的中心全部收纳于所述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布置所述连接部、所述供给泵、所述第一及第二单向阀。
(4) 进而,根据本发明第2~10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外表面设置用于连接液体收容体的供给口的连接部。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将液体供给源的连接口直接连接于液体供给用连接部,所以在液体供给源与液体供给用连接部之间不需要管等配管。
(5) 根据本发明第1 10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体是收容有液体的液体盒,所述连接部是插入到所述液体收容体的供给口的液体供给针,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为通过将所述液体供给针插入液体盒的供给口而装配该液体盒的盒保持架。根据该结构,在直接装配液体供给源(液体盒)的盒保持架内装入泵及各单向阀而构成液体供给装置,所以可以不需要用于连接液体供给源与液体供给装置间的管等配管。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备多个结构部件,所述多个结构部件为包括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能够层叠的多个结构部件,且所述多个结构部件构成为在层叠状态下形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中的使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供给泵连通的一部分流路、和使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二单向阀连通的一部分流路,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通过层叠所述多个结构部件而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并且构成为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供给泵通过所述一部分流路连通,且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二单向阀通过所述一部分流路连通的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具有构成所述供给泵的隔膜的挠性部件;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流路中另外的一部分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 所述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是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以隔着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来层叠。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具有槽,且闭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形成有 该槽的面上,由此,利用由所述槽与所述闭塞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形 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部件是熔敷于形成有所述槽的所述面上的薄膜。
5. 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通过紧固部件的紧固而以将所述挠性部件夹在中间的层叠状态来固定,并且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 件与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之间确保在所述紧固部件的紧固状态下所述 挠性部件不被过度压溃的间隔。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上分别设有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泵的室的凹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单向阀的阀室的凹部;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单向阀 的阀室的凹部,在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各阀室的所述凹部中、除 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阀部在闭阀时抵接的阀座以外的部分,开 口有与所述液体供给流路连通的连通口 。
7. 根据权利要求2 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层叠有金属板。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固接有所述薄膜侧的面上层叠有金属板。
9. 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供给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液体供给部设有多个,且构成该多个液体供给部的所述各供给泵与所述各第一单向阀及第 二单向阀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并且所述液体供给部层叠包括所述单 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多个所述结构部件而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件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设有用于连接多个液体收容体的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供给泵布置为所述多个供给泵的各中心全部纳入 在将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部的所述多个液体收容体的配置区域在层叠方 向上投影的投影范围内。
11.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喷射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具备供给泵和在其上游和下游具有单向阀的液体供给装置中,配管不复杂、减少配管操作即可完成的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墨液供给系统(61)具备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所述墨液供给装置(14)具有泵(43)、吸引侧阀(吸引侧止回阀)(41)、喷出侧阀(喷出侧止回阀)(45)。各泵(43)与各吸引侧阀(41)及各喷出侧阀(45)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罩(70)、隔膜形成部件(80)、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及保护板(130)在层叠方向上通过多根螺钉(66)紧固,从而固定构成在层叠状态。薄膜(120)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形成流路。此外,突出设置多根装配墨盒的墨液供给针(25)。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633269SQ200910164619
公开日2010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3日
发明者横内秀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