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87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喷墨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循环式的喷墨印刷装置[inkjetprinter]。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墨循环式的喷墨印刷装置。在墨循环式的喷墨印刷装置中,使墨循环并从喷墨头喷出墨来进行印刷。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一种喷墨印刷装置:使用气泵来提高设置于墨循环路径上的喷墨头的上游的加压罐[pressurizationtank]内的压力并且降低设置于下游的负压罐[pressurizationtank]内的压力,通过压力差来使墨循环。

在该种喷墨印刷装置中,在墨循环开始时,通过驱动气泵来从负压罐向加压罐输送空气,由此在加压罐和负压罐中分别生成用于墨循环的设定压力。之后,根据加压罐和负压罐内的压力变动对气泵进行驱动,来维持加压罐和负压罐内的压力。

在此,在生成设定压力后维持压力时,使气泵的驱动率(驱动占空比)比生成设定压力时的驱动率低。通过这样的控制来抑制压力变动并且进行细微的压力调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30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当对气泵以低驱动率进行驱动时,有时空气流量变得不稳定。因此,存在加压罐和负压罐内的压力变动变大而喷墨头的喷嘴压力大幅度变动的情况。其结果是,从喷墨头进行的墨的喷出变得不稳定,导致印刷质量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印刷质量的下降的喷墨印刷装置。

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喷墨印刷装置,该喷墨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使墨沿着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并且从喷墨头的喷嘴喷出墨;加压空间,其被加压,以使所述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减压空间,其被减压,以使所述墨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进行循环;主连接路径,其将所述加压空间与所述减压空间彼此连接;调整路径,其由所述主连接路径的一部分和具有比所述主连接路径的空气流路缩窄了的空气流路的路径构成,该调整路径将所述加压空间与所述减压空间彼此连接;气泵,其配置在所述主连接路径的上述一部分上,用于从所述减压空间向所述加压空间输送空气;切换器,其在所述主连接路径与所述调整路径之间切换使用路径,该使用路径在所述气泵驱动时被用作所述加压空间与所述减压空间之间的空气流路;以及控制部,其在利用所述切换器将所述使用路径设定为所述主连接路径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所述气泵来在所述加压空间和所述减压空间中生成各自的设定压力,之后,在利用所述切换器将所述使用路径切换为所述调整路径的状态下,对所述气泵的驱动进行控制来将所述加压空间和所述减压空间的压力分别维持在所述设定压力。

根据上述特征,在维持加压空间和减压空间的压力时,能够利用调整路径来调整从减压空间向加压空间的空气流量,该调整路径具备具有比主连接路径的空气流路缩窄了的空气流路的路径。即,无需进行气泵的驱动率控制就能够调整从减压空间向加压空间的空气流量。因而,能够避免由于对气泵以低驱动率进行驱动时的不稳定的空气流量而引起加压空间和减压空间的压力变动。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喷墨头的喷嘴压力的变动,从而能够抑制印刷质量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的框图。

图2是上述喷墨印刷装置的印刷部[printunit(s)]和压力生成部[pressuregenerator]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上述喷墨印刷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

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对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装置等进行例示。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在权利要求书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印刷装置1具备四个印刷部2、压力生成部3、搬送部[transferunit]4以及控制部5。

各印刷部2使墨循环,并且对由搬送部4搬送的纸张喷出墨来印刷图像。四个印刷部2分别喷出不同颜色(例如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的墨。四个印刷部2除了喷出的墨的颜色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2所示,各印刷部2具备喷墨头[inkjetheads]11、墨循环部[inkcirculator]12以及墨补给部[inkreservoir]13。

喷墨头11喷出从墨循环部12供给的墨。喷墨头11具有多个头模块16。

各头模块16具有用于贮存墨的墨室(未图示)和用于喷出墨的多个喷嘴(未图示)。在墨室内配置有压电元件(未图示)。通过驱动压电元件来从喷嘴喷出墨。

墨循环部12使墨循环并且向喷墨头11供给墨。墨循环部12具备加压罐21、分配器[distributor]22、收集器[collector]23、负压罐24、墨泵25、墨温度调整部[inktemperatureadjuster]26、墨温度传感器[inktemperaturesensor]27以及墨循环管[inkcirculationpipes]28~30。

加压罐21贮存向喷墨头11供给的墨。加压罐21内的墨经由墨循环管28和分配器22被供给到喷墨头11。在加压罐21内,在墨的液面上形成有空气层[airspace]31。加压罐21经由后述的加压侧连通管[pressurizationcommunicatingpipe]52而与后述的加压共通气室[pressurizationcommunalairchamber]51连通。加压罐21配置于比喷墨头11低的位置(下方)。

在加压罐21设置有浮子构件32、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以及墨过滤器34。

浮子构件32的一端被支承轴(未图示)以在加压罐21内的墨的液面高度为基准高度以下时该浮子构件32与液面高度相应地进行浮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加压罐21内。即使加压罐21内的墨的液面高度超过基准高度,浮子构件32也不会从液面高度的位置向上方浮动。在浮子构件32的另一端设置有磁体(未图示)。

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对加压罐21内的墨的液面高度是否达到了基准高度进行检测。基准高度为比加压罐21的上端低的高度。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为磁传感器,对液面高度达到基准高度时的浮子构件32的磁体进行检测。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在检测出浮子构件32的磁体的情况下、即加压罐21内的液面高度为基准高度以上的情况下,输出表示“开”的信号。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在没有检测出浮子构件32的磁体的情况下、即加压罐2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基准高度的情况下,输出表示“关”的信号。

墨过滤器34去除墨内的灰尘等。

分配器22将经由墨循环管28从加压罐21供给的墨分配到喷墨头11的各头模块16。

收集器23从各头模块16收集未被喷墨头11消耗的墨。由收集器23收集到的墨经由墨循环管29流向负压罐24。

负压罐24从收集器23接收并贮存未被喷墨头11消耗的墨。另外,负压罐24贮存从后述的墨补给部13的墨盒46补给的墨。在负压罐24内,在墨的液面上形成有空气层36。负压罐24经由后述的负压侧连通管59而与后述的负压共通气室58连通。负压罐24配置于与加压罐21相同的高度位置处。

在负压罐24设置有浮子构件37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

浮子构件37与加压罐21的浮子构件32相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也与加压罐21的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相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在检测出浮子构件37的磁体的情况下、即负压罐24内的液面高度为基准高度以上的情况下,输出表示“开”的信号。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在没有检测出浮子构件37的磁体的情况下、即负压罐24内的液面高度低于基准高度的情况下,输出表示“关”的信号。基准高度为比负压罐24的上端低的高度。

墨泵25用于从负压罐24向加压罐21输送墨。墨泵25设置于墨循环管30的中途。

墨温度调整部26调整墨循环部12中的墨的温度。墨温度调整部26设置于墨循环管28的中途。墨温度调整部26具备加热器41、加热器温度传感器42、散热器43以及冷却风扇44。由散热器43和冷却风扇44构成散热装置[heatradiator]。

加热器41对墨循环管28内的墨进行加热。加热器温度传感器42检测加热器41的温度。散热器43将墨循环管28内的墨的热释放。冷却风扇44向散热器43吹送冷却风来促进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41与散热器43一体化。因而,在加热器41发热时,加热器41的热传递至散热器43,散热器43也作为加热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利用冷却风扇44从散热器43散热时,加热器41的热传递至散热器43并从散热器43散热。即,在该情况下,加热器41也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

墨温度传感器27检测墨循环部12的墨的温度。墨温度传感器27设置于墨循环管28的中途。更详细地说,墨温度传感器27以对刚从墨温度调整部26流出的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方式配置。

墨循环管28将加压罐21连接于分配器22。墨循环管28的一部分分支为经由加热器41的部分和经由散热器43的部分。在墨循环管28中,墨从加压罐21向分配器22流动。墨循环管29将收集器23连接于负压罐24。在墨循环管29中,墨从收集器23向负压罐24流动。墨循环管30将负压罐24连接于加压罐21。在墨循环管30中,墨从负压罐24向加压罐21流动。由墨循环管28~30、分配器22以及收集器23构成使墨在加压罐21、喷墨头11以及负压罐24中循环的循环路径。

墨补给部13向墨循环部12补给墨。墨补给部13具备墨盒46、墨补给阀47以及墨补给管48。

墨盒46容纳使用于利用喷墨头11进行的印刷的墨。墨盒46内的墨经由墨补给管48被供给到墨循环部12的负压罐24。

墨补给阀47对墨补给管48内的墨的流路进行开闭。在向负压罐24补给墨时,墨补给阀47被打开。

墨补给管48将墨盒46连接于负压罐24。在墨补给管48中,墨从墨盒46向负压罐24流动。

压力生成部3使各印刷部2的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中生成用于使墨循环的压力。压力生成部3具备加压共通气室51、四根加压侧连通管52、加压侧大气开放阀[pressurizationatmosphericreleasevalve]53、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加压侧压力调整阀[pressurizationpressureregulationvalve]55、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加压侧压力传感器57、负压共通气室58、四根负压侧连通管59、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负压侧压力传感器64、气泵65、气泵用配管66、流量调整管[flowvolumeregulationpipe]67、气体路径切换阀[airflowpathchangeovervalve]68、合流管[combinedpipe]69、气体过滤器70以及溢流盘[overflowpan]71。

加压共通气室51为用于使所有的印刷部2的加压罐21的压力相等的气室。加压共通气室51经由四根加压侧连通管52而与四个印刷部2的加压罐21的空气层31连通。由此,所有的印刷部2的加压罐21经由加压共通气室51及加压侧连通管52而彼此连通。

各加压侧连通管52使加压共通气室51与加压罐21的空气层31连通。四根加压侧连通管52与印刷部2一一对应地设置。加压侧连通管52的一端连接于加压共通气室51,另一端连接于加压罐21的空气层31。

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对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内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以经由加压共通气室51对加压罐21在密闭状态(与大气隔绝的状态)与大气开放状态(与大气相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大气隔绝状态[hermetically-sealedstate]也能够称作气密状态[air-tightstate]。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设置于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的中途。

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形成用于使加压罐21经由加压共通气室51向大气开放的空气流路。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的一端连接于加压共通气室51,另一端连接于合流管69。

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对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内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以调整加压共通气室51和加压罐21的压力。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设置于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的中途。

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形成用于调整加压共通气室51和加压罐21的压力的空气流路。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比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合流管69细。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的一端连接于加压共通气室51,另一端连接于合流管69。

加压侧压力传感器57检测加压共通气室51内的压力。加压共通气室51与加压罐21的空气层31彼此连通,因此加压共通气室51内的压力与印刷部2的各加压罐21内的压力相等。

负压共通气室58为用于使所有的印刷部2的负压罐24的压力相等的气室。负压共通气室58经由四根负压侧连通管59而与四个印刷部2的负压罐24的空气层36连通。由此,所有的印刷部2的负压罐24经由负压共通气室58及负压侧连通管59而彼此连通。

各负压侧连通管59使负压共通气室58与负压罐24的空气层36连通。四根负压侧连通管59与印刷部2一一对应地设置。负压侧连通管59的一端连接于负压共通气室58,另一端连接于负压罐24的空气层36。

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对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内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以经由负压共通气室58对负压罐24在密闭状态与大气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设置于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的中途。

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形成用于使负压罐24经由负压共通气室58向大气开放的空气流路。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的一端连接于负压共通气室58,另一端连接于合流管69。

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对侧压力调整管63内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以调整负压共通气室58和负压罐24的压力。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设置于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的中途。

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形成用于调整负压共通气室58和负压罐24的压力的空气流路。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比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合流管69细。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的一端连接于负压共通气室58,另一端连接于合流管69。

负压侧压力传感器64检测负压共通气室58内的压力。负压共通气室58与负压罐24的空气层36连通,因此负压共通气室58内的压力与印刷部2的各负压罐24内的压力相等。

气泵65从共通气室58吸引空气并将所吸引的空气输送到加压共通气室51,以使加压罐21的内部与负压罐24的内部之间生成压力差。气泵65配置于气泵用配管66的中途。

气泵用配管66将负压共通气室58连接于加压共通气室51。即,气泵用配管66将用于使墨沿着墨循环部12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的加压空间[pressurizedairspace]与减压空间[depressurizedairspace]彼此连接。用于墨循环的加压空间由加压罐21的空气层31、加压共通气室51以及加压侧连通管52构成。用于墨循环的减压空间由负压罐24的空气层36、负压共通气室58以及负压侧连通管59构成。

流量调整管67为用于抑制从负压共通气室58向加压共通气室51的空气的流量的配管。流量调整管67的一端连接于负压共通气室58,另一端连接于气泵用配管66中的比气泵65靠负压共通气室58侧的位置处。流量调整管67内的空气流路比气泵用配管66内的空气流路缩窄了。具体地说,流量调整管67比气泵用配管66细。

在此,将气泵用配管66中的比连接流量调整管67的连接部位置靠上游侧(负压共通气室58侧)的区间设为上游部66a,将比连接流量调整管67的连接部位置靠下游侧(加压共通气室51侧)的区间设为下游部66b。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构成调整路径[adjustmentpath]。另外,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构成主连接路径[mainconnectionpath]。即,下游部66b是主连接路径的一部分,并且也是调整路径的一部分。

此外,也可以是,并非流量调整管67的整体都比气泵用配管66细。流量调整管67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积比气泵用配管66的流路的截面积小即可。

气体路径切换阀68对气泵用配管66(上游部66a)内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以切换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气体路径切换阀68设置于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气体路径切换阀68为对加压空间与减压空间之间的空气流路进行切换的切换器[changeoverdevice]。

在气体路径切换阀68打开时,选择由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构成的主连接路径来作为使用路径。在气体路径切换阀68关闭时,选择由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构成的调整路径来作为使用路径。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是主连接路径与调整路径的共用路径。

合流管69的一端连接于溢流盘71,另一端(上端)经由气体过滤器70而与大气连通。通常,合流管69的一端被后述的溢流球72封闭。合流管69与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以及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连接。加压侧大气开放管54、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负压侧大气开放管61以及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能够经由合流管69而与大气连通。

气体过滤器70用于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进入合流管69内。气体过滤器70设置于合流管69的上端。

例如,在由于墨补给阀47的异常而墨从加压罐21和/或负压罐24溢出、进一步地墨还从加压共通气室51和/或负压共通气室58溢出的情况下,溢流盘71承接经过合流管69流出的墨。

在溢流盘71中设置有溢流球72。在溢流盘71中没有墨的情况下,溢流球72将在溢流盘71的底面开口的合流管69的一端封闭,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合流管69。由于从合流管69流入溢流盘71的墨而溢流球72浮起,墨被贮存到溢流盘71中。

另外,在溢流盘71中设置有浮子构件73、溢流液面传感器74。浮子构件73和溢流液面传感器74分别与加压罐21的浮子构件32和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相同。

溢流盘71连接于废液罐(未图示),当溢流液面传感器74为开时,溢流盘71内的墨被排出到废液罐。

搬送部4从供纸台(未图示)取出纸张,沿着输送路径搬送该纸张。搬送部4具有用于搬送纸张的辊、驱动辊的电动机(均未图示)等。

控制部5控制喷墨印刷装置1的各部分的动作。控制部5构成为具备cpu、ram、rom、硬盘等。

控制部5控制印刷部2和压力生成部3,以使得墨在墨循环部12中循环,并且从喷墨头11喷出墨来进行印刷。

控制部5在墨循环开始时,打开气体路径切换阀68来将主连接路径(由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设定为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在该状态下,控制部5驱动气泵65来在加压罐21中生成设定压力[presetpressure]pks,并且在负压罐24中生成设定压力pfs。在生成设定压力pks、pfs后,控制部5关闭气体路径切换阀68来将调整路径(由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设定为使用路径。在该状态下,控制部5控制气泵65的驱动来维持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内部的压力。

设定压力pks、pfs为用于使墨以规定流量进行循环并且使喷墨头11的喷嘴压力变得适当的压力,该设定压力pks、pfs是预先设定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罐21的设定压力pks为正压(相对于大气压增加的压力/比设定压力pfs高的压力),负压罐24的设定压力pfs为负压(相对于大气压减少的压力/比设定压力pks低的压力)。

接着,参照图3来说明喷墨印刷装置1的动作。

通过向喷墨印刷装置1输入印刷任务,图3的流程图的处理开始。

控制部5开始液面维持控制(步骤s1)。液面维持控制为用于将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液面维持在基准高度的控制。控制部5根据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液面高度来控制墨泵25和墨补给阀47。

具体地说,如下述[表1]所示,在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这两方为开的状态下,控制部5将墨泵25停止并将墨补给阀47关闭。在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为开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为关的状态下也一样,控制部5将墨泵25停止并将墨补给阀47关闭。

[表1]

在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为关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为开的状态下,控制部5将墨泵25启动并将墨补给阀47关闭。在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这两方为关的状态下,控制部5将墨泵25停止并将墨补给阀47打开。

继步骤s1之后,控制部5将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和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关闭(步骤s2)。由此,经由加压共通气室51使加压罐21成为密闭状态,经由负压共通气室58使负压罐24为密闭状态。

在此,在喷墨印刷装置1正在待机的情况下,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和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是打开的,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和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是关闭的。此外,可以在通过步骤s2将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和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关闭之后开始液面维持控制。

接着,控制部5开始压力控制(步骤s3)。压力控制是生成并维持上述的设定压力pks、pfs以进行墨循环的控制。控制部5控制气泵65、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以及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

在压力控制中,根据加压侧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pk和负压侧压力传感器64的检测值pf来控制气泵65、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和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

具体地说,如下述[表2]所示,在pk<pks且|pf|<|pfs|的情况下,将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和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关闭,驱动(启动)气泵65。由此,利用气泵65来从密闭状态的负压罐24向密闭状态的加压罐21输送空气,负压罐24的压力下降,加压罐21的压力上升。

[表2]

在pk≥pks且|pf|<|pfs|的情况下,将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打开并将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关闭。另外,驱动气泵65。由此,空气经由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而从加压罐21流出,加压罐21的压力下降。另外,利用气泵65来从密闭状态的负压罐24吸引空气,负压罐24的压力下降。

在pk<pks且|pf|≥|pfs|的情况下,将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关闭并将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打开。另外,驱动气泵65。由此,利用气泵65来向密闭状态的加压罐21输送空气,加压罐21的压力上升。另外,空气经由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流入负压罐24,负压罐24的压力上升。

在pk≥pks且|pf|≥|pfs|的情况下,将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和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打开并且将气泵65停止驱动(停止)。由此,空气经由加压侧压力调整管56从加压罐21流出,加压罐21的压力下降。另外,空气经由负压侧压力调整管63流入负压罐24,负压罐24的压力上升。

压力控制中的气泵65的驱动以100%的驱动率(驱动占空比)来进行。

在此,在喷墨印刷装置1待机时,气体路径切换阀68是打开的。在压力控制开始时,控制部5将气体路径切换阀68也维持为打开状态。即,在压力控制开始时,控制部5将主连接路径(由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设定为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

另外,在压力控制开始时,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压力为大气压。因此,在压力控制开始时,pk<pks且|pf|<|pfs|。因而,控制部5在压力控制开始时开始驱动气泵65。当驱动气泵65时,经由主连接路径(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从负压共通气室58向加压共通气室51输送空气。由此,负压共通气室58和负压罐24被减压,加压共通气室51和加压罐21被加压。其结果是,墨开始从加压罐21流向喷墨头11。

在压力控制开始后,控制部5基于加压侧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pk和负压侧压力传感器64的检测值pf来判断在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中是否生成了设定压力pks、pfs(步骤s4)。在判断为在加压罐21中没有生成设定压力pks以及/或者在负压罐24中没有生成设定压力pfs的情况下(步骤s4:“否”),控制部5重复步骤s4的处理直到步骤s4为肯定为止。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在加压罐21中生成了设定压力pks且在负压罐24中生成了设定压力pfs的情况下(步骤s4:“是”),控制部5将气体路径切换阀68关闭(步骤s5)。由此,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被切换为调整路径(由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在加压罐21中生成了设定压力pks且在负压罐24中生成了设定压力pfs之后,控制部5通过上述的压力控制来将加压罐21的压力维持在设定压力pks并且将负压罐24的压力维持在设定压力pfs。当驱动气泵65以维持压力时,经由调整路径(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从负压共通气室58向加压共通气室51输送空气。

继步骤s5之后,控制部5开始执行印刷任务(步骤s6)。具体地说,控制部5基于印刷任务,使喷墨头11喷出墨来对由搬送部4搬送的纸张印刷图像。

在执行印刷任务的过程中,从加压罐21向喷墨头11供给墨,未被喷墨头11消耗的墨被回收到负压罐24中。当成为加压罐液面传感器33为关而负压罐液面传感器38为开的状态时,通过液面维持控制来驱动墨泵25,从负压罐24向加压罐21输送墨。通过这样,使墨进行循环并且进行印刷。

另外,在墨循环时,控制部5控制墨温度调整部26来调整墨温度,以使得墨温度传感器27的检测温度维持在适当温度范围内。

在开始执行印刷任务后,控制部5判断印刷任务是否结束(步骤s7)。在判断为印刷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否”),控制部5重复步骤s7的处理直到步骤s7为肯定为止(即、直到印刷任务结束为止)。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印刷工作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是”),控制部5结束压力控制(步骤s8)。在此,在气泵65正被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将气泵65停止驱动。另外,在加压侧压力调整阀55和负压侧压力调整阀62中的至少一方打开的情况下,控制部5将打开的调整阀关闭。

接着,控制部5将气体路径切换阀68打开(步骤s9)。由此,将主连接路径(由气泵用配管66的上游部66a和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设定为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使用路径恢复为主连接路径)。

接着,控制部5将加压侧大气开放阀53和负压侧大气开放阀60打开(步骤s10)。由此,加压罐21经由加压共通气室51向大气开放,负压罐24经由负压共通气室58向大气开放。

接着,控制部5结束液面维持控制(步骤s11)。由此,一系列动作结束,喷墨印刷装置1成为待机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喷墨印刷装置1中,控制部5在生成了设定压力pks、pfs之后将气体路径切换阀68关闭,将调整路径(由流量调整管67和气泵用配管66的下游部66b构成的路径)设定为气泵65驱动时的使用路径。在该状态下,控制部5驱动控制气泵65来维持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压力。

通过空气流路结构,能够在驱动气泵65以维持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压力时调整从负压共通气室58向加压共通气室51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即,无需进行气泵65的驱动率控制就能够调整从负压共通气室58向加压共通气室51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因而,能够避免由于对气泵65以低驱动率进行驱动时的不稳定的空气流量而引起加压罐21和负压罐24的压力变动。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喷墨头11的喷嘴压力的变动,从而能够抑制印刷质量的下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量调整管67和气体路径切换阀68设置于气泵65的靠负压共通气室58侧。但是,流量调整管67和气体路径切换阀68也可以设置于气泵65的靠加压共通气室51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关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发明主题的范围内能够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变更来实现。另外,通过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能够实现各种实施方式。例如,能够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几个构成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对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86724号(2015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在此处进行引用。通过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参照权利要求书来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