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01805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喷墨头22 (后述)相连,油墨罐18的油墨经由油墨管而供给至记录头22。
[0038]头单元20如图2所示,是以滑架(carriage) 21及记录头22为主体而构成。滑架21的后表面与导轨16嵌合,且沿着导轨16而朝左右往复移动自如。记录头22例如对应于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及黑色(black)的每种颜色而构成,在各记录头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未图示)。
[0039]接下来,对作为载置部的皮带30及作为移动元件的一对辊31A、31B进行说明。
[0040]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下述结构,即:在作为移动元件31的第1辊31A及第2辊31B问架设有无接头状的皮带状构件即皮带30,通过将第1辊31A作为驱动辊、将第2辊31B作为从动辊来进行旋转驱动,从而皮带30进行回转移动。由此,记录媒体Μ被载置于皮带30上,通过皮带30的移动而受到搬送。
[0041]此处,皮带30为下述结构,即,将长条状皮带的两端加工成指(finger)状并使该两端对接,且从其上方层压(laminate)粘合片材。因此,在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存在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接缝(未图示)。该接缝的厚度比除此以外的部分厚。
[0042]而且,作为驱动元件的电动马达35经由传递元件(此处为齿轮(gear)) 36而连结在第1辊31A的旋转轴上。此处,作为变形例,电动马达35与第1辊31A的旋转轴既可采用直接连结的结构,或者也可采用经由其他传递元件(例如驱动皮带)而连结的结构(未图示)。
[0043]另外,驱动元件并不限定于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等电动马达,例如也可使用螺线管(solenoid)等其他驱动源。
[0044]电动马达35是由控制单元28予以控制而受到驱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检测元件40将皮带30的实际移动量的检测信号输入至控制单元28。控制单元28基于该检测信号来进行电动马达35的驱动信号的修正,由此来进行移动元件31 (此处为第1辊31A)的移动控制,以使架设在第1辊31A及第2辊31B间的皮带30达到准确的移动量。另外,作为一例,对于电动马达35使用步进马达。
[0045]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特征性的检测元件40,使用图2?图4来进行说明。此处,图3是在图1中安装有检测元件40的部位(A部)的放大图,图4是检测元件40的概略图(立体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元件40是以夹着皮带30的方式而在该皮带30的左右位置配设有两个,但图4为左侧的检测元件40 (40A)的结构例。另一方面,未图示的右侧的检测元件40 (40B)与左侧的检测元件40 (40A)呈对称形状。
[0046]如图2?图4所示,检测元件40包括:抓持元件42,设置有用于抓持皮带30的抓持部44 ;以及检测部48,连续检测该抓持元件42的移动。此处,抓持部44是以可从上下方向夹持皮带30的方式构成。而且,设置有用于使抓持元件42朝前后方向移动的线性导轨41,由此,抓持元件42以可联动于皮带30的移动而朝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
[0047]此处,抓持部44包括可沿上下方向彼此密接/分离地配设的上夹(grip) 44a与下夹44b。作为一例,上夹44a连结于使其上下移动的作动销(pin)47,通过凸轮(cam)45的转动来使连结于该作动销47的夹具(clip)部46的一端部上下移动,从而该上夹44a进行上下移动。关于下夹44b,也采用与上夹44a上下对称的同样结构。因此,通过使上夹44a与下夹44b沿上下方向彼此密接,从而可包夹以通过上夹44a与下夹44b之间的方式而配设的皮带30以抓持该皮带30。
[0048]根据所述结构,可获得下述作用:当皮带30通过移动元件31的驱动而移动时,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8的控制信号,利用抓持部44来抓持皮带30,由此抓持元件42联动于移动的皮带30而沿前后方向移动。
[0049]而且,检测部48包括下述结构,即,当抓持元件42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连续检测该移动(移动量)。更具体而言,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48的线性标尺(linear scale)是包括头(head)部48a及标尺部48b而构成。通过该线性标尺48,能够检测抓持元件42在前后方向的移动(移动量)。
[0050]据此,抓持元件42在由抓持部44抓持住皮带30的状态下,联动于该皮带30而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通过检测抓持元件42的移动量,能够检测皮带30的移动量。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可通过线性标尺48来进行检测,因此与现有的利用编码器等的检测机构相比较,能够极准确地检测皮带30的移动量。
[0051]更详细而言,例如在现有的利用编码器的检测机构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在无接头状的皮带上存在接缝而产生了皮带的厚度变动,因此,该皮带的厚度变动成为原因而导致检测值产生误差。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皮带30的移动量作为抓持元件42的移动量而由线性标尺48进行检测,因此可解决如上所述的检测误差的问题。
[0052]而且,对于在现有的方式中成为问题的检测误差,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抓持部44抓持皮带30并联动于该皮带30而移动的结构来解决,所述检测误差的原因是由皮带的表面粗糙度弓I起的滑动的产生。
[0053]进而,对于在现有的方式中成为问题的、起因于皮带蛇行的检测误差,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抓持部44抓持皮带30并联动于该皮带30而移动的结构,且利用左右两个检测元件40A、40B来检测皮带30的移动量的结构来解决。
[0054]如此,能够通过检测元件40来极准确地检测皮带30的实际移动量。因此,能够一边基于该检测值来精密地修正移动元件31的移动(即电动马达35的驱动),一边进行移动元件31的移动(即电动马达35的驱动)控制,以使皮带30即由皮带30所载置的记录媒体Μ到达准确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在记录媒体Μ上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0055]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线性标尺来作为检测部48,因此也曾考虑过无法检测长距离的移动量的问题。然而,对于要检测的移动量,只要能够检测对记录媒体Μ进行打印时的1路径(path)量左右的距离便足够,因此不会产生此种问题。
[0056]继而,对包括以上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7]在通常打印时,喷墨记录装置10对于由皮带30所载置的记录媒体M,一边使头单元20沿着导轨16朝左右往复移动,一边从设置于记录头22下表面的喷嘴朝向下方喷出油墨液滴,使其以所需的图案附着于记录媒体M。当针对记录媒体Μ上的规定前后宽度的打印完成时,通过驱动移动元件31 (作为驱动辊的第1辊31Α及作为从动辊的第2辊31Β)来使皮带30朝前后滑动移动,一边使头单元20再次朝左右往复移动,一边使油墨液滴喷出。通过反复进行此种作动,从而在记录媒体Μ的整个打印区域中打印所需的文字或图案。
[0058]此处,对记录媒体Μ的搬送动作进行说明。
[0059]首先,使作为驱动元件的电动马达35驱动,从而使作为驱动辊的第1辊31Α旋转驱动。通过作为驱动辊的第1辊31A旋转驱动,从而架设在作为驱动辊的第1辊31A与作为从动辊的第2辊31B之间的皮带30移动。由此,载置于皮带30上的记录媒体Μ伴随该皮带30的移动而受到搬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辊31Α设为驱动辊,但也可将第2辊31Β作为驱动辊而构成。
[0060]此处,使用图5Α?图5C来说明皮带30移动时的检测元件40的检测动作。
[0061]首先,将皮带30开始移动之前的检测元件40 (此处为左侧的检测元件40Α)的状态示于图5Α。接着,在皮带30开始移动时,如图5Β所示,通过抓持部44来抓持该皮带30。该动作是通过使上夹44a与下夹44b彼此沿上下方向密接而进行。在此状态下,当皮带30开始移动时,联动于皮带30的移动,抓持部44即设置有抓持部44的抓持元件42朝向与皮带30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图中的前后方向)移动(图5C的状态)。
[0062]另外,对于未图示的右侧的检测元件40(40B),也为与所述同样的动作。
[0063]此处,对基于检测元件40的检测值的移动(驱动)控制进行说明。
[0064]首先,当所述的皮带30移动时,由检测部48 (此处为线性标尺)来连续检测联动于该皮带30而移动的抓持元件42的移动量。
[0065]接下来,基于由线性标尺48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一边对移动元件31的移动即电动马达35的驱动进行修正,一边进行使架设于第1辊31A及第2辊31B间的皮带30移动的控制。
[0066]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前所述,能够极准确地控制皮带30的移动,因此能够将受到油墨液滴喷出的记录媒体Μ定位到准确的位置。因此,与使用旋转编码器等来检测移动量以进行移动修正的现有情况相比,可达到如下所述的显著效果,即,能够大幅降低实际移动量的检测值中所含的误差,因此能飞跃性地提高记录精度。
[0067]另外,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为下述结构:使驱动元件(电动马达35)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辊(第1辊31Α),以进行移动元件31及皮带30的移动。因此,由于是不使抓持元件42驱动的结构,所以无须以传递驱动力为前提而将该抓持元件42的结构设为牢固而复杂的结构,可实现结构的简化。进而,当驱动抓持元件42来使皮带30移动时,在由抓持部44所抓持的部位有可能产生因负载引起的滑动,从而导致检测精度下降,但根据所述结构,采用了驱动元件35的驱动力传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