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20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显示器件。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追求的是长寿命,高弯曲性能和窄边框性能,在现有技术中采用薄膜封装方式,但薄膜封装工艺存在如下缺点:采用有机与无机叠层,由于所采用的叠层太多,工艺复杂且耗时较长,从而导致价格居高不下;采用ALD(原子层沉积),严重污染腔室,保养清洗频率较高,从而不太适合大规模量产;采用PECVD,制作薄膜的工艺温度太高,强行降低工艺温度,又会导致膜层致密性下降,难以低温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为了实现薄膜封装寿命的提高,实现窄边框,简化薄膜封装工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器件。

所采用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柔性显示器件,包括柔性衬底、第一显示屏和IC驱动器,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柔性衬底上,并与设置于所述柔性衬底上的所述IC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其折叠后形成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折叠后通过设置于二者周边的密封胶封装,所述第一衬底和/或第二衬底为透明衬底,所述第一显示屏的出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柔性衬底。

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呈对折设置。

所述柔性衬底上均涂布有阻隔层,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阻隔层上,且为WOLED显示屏,所述WOLED显示屏与所述阻隔层之间设有彩色过滤器,所述第一衬底为透明衬底,位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所述阻隔层为透明阻隔层。

所述柔性衬底上均涂布有阻隔层,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阻隔层上,且为顶发射型显示屏,所述第二衬底为透明衬底,位于所述第二衬底上的所述阻隔层为透明阻隔层。

所述柔性衬底上涂布有阻隔层,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阻隔层上,且为底发射型显示屏,所述第一衬底为透明衬底,位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所述阻隔层为透明阻隔层。

所述第二衬底上还设有与所述IC驱动器电性连接的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底发射型显示屏,所述第二衬底为透明衬底,位于所述第二衬底上的所述阻隔层为透明阻隔层。

所述IC驱动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一IC驱动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上的第二IC驱动器,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第一IC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屏与所述第二IC驱动器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IC驱动器和第二IC驱动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之间。

所述第一IC驱动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的外侧,所述第二IC驱动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外侧。

所述柔性衬底由聚丙烯酸酯、聚对二甲苯、聚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和聚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A.本发明通过将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并将IC驱动器设置在柔性衬底上,使得显示屏通过引线直接与IC驱动器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无边框或窄边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折叠后通过密封胶进行封装,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护层替代表面封装,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制造良率,同时还能延长了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B.本发明在第一衬底上设置第一显示屏,在第二衬底上设置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分别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一起形成折叠结构,实现了双面结构显示。

C.在单面显示中,可将所有的GIP(Gate in Panel)电路都通过引线形式放置在非显示面,从而达到窄边框或无边框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柔性显示器件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折叠结构示意图(底发射型显示结构);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结构的柔性显示器件示意图(顶发射型显示结构);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结构的柔性显示器件截面示意图(单面显示结构);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五种结构的柔性显示器件截面示意图(双面显示结构);

图7是图6所示结构的线路连接示意图(带有一个IC驱动器);

图8是图6所示结构的线路连接示意图(带有两个IC驱动器);

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另一线路连接示意图(带有两个IC驱动器)。

图中:1-柔性衬底,11-第一衬底,12-第二衬底;2-第一显示屏,21-WOLED显示屏,22-彩色过滤器;3-阻隔层;4-IC驱动器,41-第一IC驱动器,42-第二IC驱动器;5-第二显示屏;6-密封胶;7-TFT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器件,包括柔性衬底1、第一显示屏2和IC驱动器4,第一显示屏2设置于柔性衬底1上,并与设置于柔性衬底1上的IC驱动器4电性连接,柔性衬底1呈折叠设置,其折叠后形成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后通过设置于二者周边的密封胶6封装,第一衬底11和/或第二衬底12为透明衬底,第一显示屏2的出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柔性衬底,如图3所示;另外,如图1所示,本发明在柔性衬底1上还涂布有阻隔层3,第一显示屏2设置于阻隔层3上,其中阻隔层的材质为有机、无机或其叠加。可选的有机材质为:PI(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可选的无机材质为:氮化硅、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氮氧化硅等。其中的柔性衬底1由聚丙烯酸酯、聚对二甲苯、聚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和聚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优选地,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呈折叠设置,折叠后的第一衬底11与第二衬底12上下呈对称结构,即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呈对折设置;当然也可以采用不对称折叠方式,即第一衬底11的尺寸大于第二衬底12的尺寸,或采用第一衬底的尺寸小于第二衬底12的尺寸。

实施例1

图2和图3所示的显示器件包括柔性衬底1、第一显示屏2和IC驱动器4,柔性衬底1呈折叠设置,其折叠后形成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在柔性衬底1上涂布有阻隔层3,第一显示屏2设置于第一衬底11的阻隔层3上,在第二衬底12上设有GIP电路,其中的IC驱动器4设置在第二衬底12上,且位于第一衬底11与第二衬底12的连接端位置,第一显示屏2通过GIP电路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 底12折叠后通过设置于二者周边的密封胶6进行封装处理;其中的第一显示屏2为底发射型显示屏,第一衬底11为透明衬底,且位于其上的阻隔层3为透明阻隔层,光取出端来自于显示屏的底部,进而可实现第一衬底上显示区域的显示,即单面显示。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在柔性衬底上利用PECVD、或ALD、或其他方式进行透明阻隔层3制作,此工艺温度可达到400℃左右,工艺简单,容易实现;然后在第一衬底11的阻隔层3上设置底发射型显示屏,在第二衬底12上制作GIP电路和IC驱动器4,并将底发射型显示屏通过GIP电路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然后将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优选地,将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对折,四周使用密封胶6密封,可一次性成型,即形成图3所示单面显示器件。这里的第一衬底11为透明衬底,这样即可在第一衬底上实现显示功能。

本实施例中IC驱动器4不限于设置在第二衬底12上,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或第二衬底12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实现显示屏与IC驱动器的电性连接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施例通过将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在折叠后所形成的第一衬底上设置第一显示屏,其中的IC驱动器设置在第二衬底上,且将所有的GIP(Gate in Panel)电路都通过引线形式放置在非显示面,第一显示屏通过引线和GIP电路直接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无边框或窄边框;另外,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折叠后通过密封胶进行封装,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护层替代表面封装,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制造良率,同时还能延长了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图2和图4所示的显示器件包括柔性衬底1、第一显示屏2和IC驱动器4,柔性衬底1呈折叠设置,其折叠后形成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在柔性衬底1上涂布有阻隔层3,第一显示屏2设置于第一衬底11的阻隔层3上,在第二衬底12上设有GIP电路,其中的IC驱动器4设置 在第二衬底12上,且位于第一衬底11与第二衬底12的连接端位置,第一显示屏2通过GIP电路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后通过设置于二者周边的密封胶6进行封装处理;其中的第一显示屏2为顶发射型显示屏,光取出端来自于显示屏的顶端,其中,第二衬底12为透明衬底,且位于其上的阻隔层3为透明阻隔层,光取出端来自于远离第一衬底的方向,这样可实现第二衬底上的单面显示,如图4所示。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在柔性衬底上利用PECVD、或ALD、或其他方式进行透明阻隔层3制作,此工艺温度可达到400℃左右,工艺简单,容易实现;然后在第一衬底11的阻隔层3上设置顶发射型显示屏,在第二衬底12上制作GIP电路和IC驱动器4,并将顶发射型显示屏通过GIP电路与IC驱动器4连接;然后将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优选地,将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对折,四周使用密封胶6来密封,可一次性成型,即形成图4所示单面显示器件。这里的第二衬底12为透明衬底,这样即可在第二衬底上实现显示功能。

本实施例中IC驱动器4不限于设置在第二衬底12上,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或第二衬底12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实现显示屏与IC驱动器的电性连接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施例通过将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在折叠后所形成的第一衬底上设置第一显示屏,其中的IC驱动器设置在第二衬底上,且将所有的GIP(Gate in Panel)电路都通过引线形式放置在非显示面,第一显示屏通过引线和GIP电路直接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无边框或窄边框;另外,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折叠后通过密封胶进行封装,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护层替代表面封装,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制造良率,同时还能延长了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如图5所示,其中在第一衬底11的透明阻隔 层3上依次设有彩色滤光器22和WOLED(White OLED)显示屏21,在第二衬底12的透明阻隔层3上设有TFT面板7,其中的第一衬底11为透明衬底,GIP电路和IC驱动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通过驱动WOLED显示屏21可实现在第一衬底11上的显示。当然GIP电路和IC驱动器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衬底12上,这里不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实施例同样可以达到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图6和图7所示显示器件包括柔性衬底、第一显示屏2和IC驱动器4,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其折叠后形成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在柔性衬底1上涂布有阻隔层3,所述第一显示屏2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的阻隔层3上,这里的柔性衬底均采用透明衬底,阻隔层呈透明状,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衬底12所形成的阻隔层3上还设有第二显示屏5,第二显示屏5的远离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连接端的一侧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后通过设置于二者周边的密封胶6进行封装处理;其中的第一显示屏2和第二显示屏5均为底发射型显示屏,通过IC驱动器的驱动可以实现双面显示功能,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IC驱动器4,且位于第二显示屏5所在位置的外侧,第一显示屏2和第二显示屏5均通过引线与IC驱动器4电性连接。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在柔性衬底上利用PECVD、或ALD、或其他方式进行透明阻隔层3制作,此工艺温度可达到400℃左右,工艺简单,容易实现;然后在第一衬底11的阻隔层3上设置底发射型第一显示屏2,在第二衬底12的阻隔层3上设置底发射型第二显示屏5,在柔性衬底1上制作IC驱动器4,并将显示屏通过引线与IC驱动器4连接;将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折叠,四周使用密封胶6来密封,可一次性成型,即形成图5所示双面显示器件,在同一IC驱动器的作用下可实现两面同步显示。

本实施例中IC驱动器4不限于设置在第二显示屏5所在位置的外侧,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12的任意位置上,只要能够实现显 示屏与IC驱动器的电性连接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施例除了能够实现双面显示的技术效果外,还可以通过将柔性衬底呈折叠设置,并将IC驱动器设置在柔性衬底上,使得显示屏通过引线直接与IC驱动器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无边框或窄边框;另外,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折叠后通过密封胶进行封装,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护层替代表面封装,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制造良率,同时还能延长了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5

与上述实施例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IC驱动器4包括两个独立的第一IC驱动器41和第二IC驱动器42,其中第一IC驱动器41设置在第一显示屏2的外侧,第二IC驱动器42设置于第二显示屏5的外侧,第一显示屏2通过引线与第一IC驱动器41电性连接,第二显示屏5通过引线与第二IC驱动器42电性连接,具体如图8所示,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一显示屏2和第二显示屏5的同时显示或单独显示控制,具有双面显示的功能,可实现同时显示相同画面,也可以实现同时显示不同画面的效果。

本实施例除上述双面显示的技术效果外,同样可以实现实施例4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5不同的是:两IC驱动器所设置的位置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IC驱动器41设置在第一衬底11上,第二IC驱动器42设置在第二衬底12上,且第一IC驱动器41与第二IC驱动器42分别设置在第一柔性衬底11和第二柔性衬底12之间,并分别通过引线与第一显示屏2和第二显示屏5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同样可实现双面显示和独立单面显示的目的。

本实施例除上述双面显示和独立单面显示的技术效果外,同样可以实现实施例5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第一IC驱动器41与第二IC驱动器42不限于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 设置位置,所述第一IC驱动器41和第二IC驱动器42均可以设置在柔性衬底1的其他位置上,只要能够实现对应显示屏与对应IC驱动器的电性连接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