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7064发布日期:2018-07-08 08:1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显影辊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以往,一种显影盒包括检测突起,检测突起用于使位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的致动器移动。检测突起具有齿轮。检测突起能够关于轴旋转。致动器在齿轮旋转期间通过检测突起推致动器而移动。此外,齿轮具有缺齿部。在缺齿部面对将驱动力传递到齿轮的驱动齿轮的情况下,齿轮与驱动齿轮之间解除啮合。其结果是,齿轮的旋转停止。当齿轮的旋转停止时,检测突起的旋转也停止。

在上述显影盒中,希望解除上述齿轮之外的齿轮与驱动齿轮之间的啮合。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盒,能够解除上述齿轮之外的齿轮与驱动齿轮之间的啮合。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被构成为在其内部容纳调色剂;显影辊,能够关于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显影电极,电连接到所述显影辊;齿轮,能够关于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旋转;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齿条能够沿着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方向移动,所述齿条包括突起;以及凸轮,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位置距离所述壳体更远,所述凸轮具有:第一凸轮面,在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突起接触,在所述第一凸轮面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齿条沿着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轮面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以及第二凸轮面,在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在与所述显影电极接触的同时使所述显影电极沿着离开所述凸轮的方向移动,离开所述凸轮的所述方向是与所述齿条的移动方向和所述凸轮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

较佳地,所述显影盒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用于使所述显影电极电连接到所述显影辊。

较佳地,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显影辊的轴承,所述弹簧具有:与所述显影电极接触的一端;以及与所述弹簧的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所述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轴承接触。

较佳地,在所述弹簧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显影电极接触并且所述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轴承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簧的长度小于所述弹簧的自然长度。

较佳地,所述轴承由导电树脂制成。

较佳地,所述显影电极由导电树脂制成。

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轮面具有: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一凸轮面倾斜为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边缘的下游。

较佳地,所述凸轮具有第三凸轮面,所述第三凸轮面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凸轮面的下游,在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凸轮面接触所述突起,在所述第三凸轮面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齿条沿着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凸轮面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较佳地,所述第三凸轮面具有:第三边缘;以及第四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三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三凸轮面倾斜为所述第四边缘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边缘的下游。

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轮面在所述凸轮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三凸轮面不同的位置。

较佳地,所述显影盒还包括:搅拌器,被构成为搅拌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调色剂;以及搅拌器齿轮,安装在所述搅拌器的端部,能够与所述搅拌器一起旋转,所述搅拌器齿轮用作所述齿轮。

较佳地,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联结器,所述联结器相对于所述壳体位于与所述显影电极相反侧。

较佳地,所述显影齿轮具有第四凸轮面,所述第四凸轮面与所述第二凸轮面接触,并且与所述第二凸轮面平行地延伸。

较佳地,所述齿条包括:本体部,呈板状,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齿轮齿,与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多个齿轮齿和所述突起从所述本体部突出,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

较佳地,所述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多个齿轮齿不同的位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凸轮面具有:第五边缘;以及第六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五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二凸轮面倾斜为沿着从所述第六边缘向着所述第五边缘的方向向着所述显影电极突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被构成为在其内部容纳调色剂;显影辊,能够关于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齿轮,能够关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线旋转;显影电极,电连接到所述显影辊;齿条,能够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移动,所述齿条能够通过与所述齿轮啮合根据所述齿轮的旋转而沿着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的方向移动,所述齿条包括突起;盖,覆盖所述齿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盖具有开口,所述显影电极通过所述开口露出在外;以及凸轮,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位置距离所述壳体更远,所述凸轮具有:第一凸轮面,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一凸轮面倾斜为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突起的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边缘的下游,所述第一凸轮面通过与所述突起配合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轮面位于所述突起的移动轨迹的外侧;以及第二凸轮面,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面一起移动,所述第二凸轮面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凸轮面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二凸轮面能够在与所述显影电极接触的同时移动,所述第二凸轮面具有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所述第六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五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二凸轮面倾斜为沿着从所述第六边缘向着所述第五边缘的方向向着所述开口突出。

较佳地,所述显影盒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用于使所述显影电极电连接到所述显影辊。

较佳地,所述凸轮还包括第三凸轮面,所述第三凸轮面在所述齿条的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凸轮面的下游,在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凸轮面位于所述突起的所述移动轨迹内,所述第三凸轮面具有:第三边缘;以及第四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三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三凸轮面倾斜为所述第四边缘在所述齿条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边缘的下游。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被构成为在其内部容纳调色剂;显影辊,能够关于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齿轮,能够关于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旋转;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齿条能够沿着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向着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的方向移动;凸轮,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位置距离所述壳体更远,所述凸轮具有突起;弹簧,对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着所述第二位置施力;盖,具有开口;以及显影电极,电连接到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电极能够与所述凸轮一起移动,所述显影电极具有第二凸轮面,所述第二凸轮面具有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所述第六边缘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五边缘距离所述壳体更远的位置,所述第二凸轮面倾斜为沿着从所述第六边缘向着所述第五边缘的方向向着所述开口突出,所述齿条具有:第一保持面,用于接触所述突起以将所述凸轮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保持面,用于接触所述突起以将所述凸轮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较佳地,所述显影电极与所述弹簧一体形成。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特点、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从轴线方向的一端侧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另一端处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齿条部侧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齿条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齿轮盖和容纳在其中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凸轮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另一端侧的结构的立体图,省略了齿轮盖;

图8a~8d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剖的齿条和凸轮之间的配合部的剖视图,示出齿条和凸轮的移动;

图9a和9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与从显影盒的壳体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剖的齿条、凸轮和显影电极的剖视图,示出齿条、凸轮和显影电极的移动;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另一端侧的结构的立体图,省略了齿轮盖;

图11a和11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每个构件的立体图,其中图11a是齿轮盖和容纳在其中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1b是从齿条部侧看齿条的立体图;

图12a~12c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剖的齿条和凸轮之间的配合部的剖视图,示出齿条和凸轮的移动;以及

图13a和13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与从显影盒的壳体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剖的齿条、凸轮和弹簧电极的剖视图,示出齿条、凸轮和弹簧电极的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9b来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其中相似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显影盒1主要包括壳体11,显影辊12,供给辊15(参见图3),搅拌器14和联结器13。壳体11在其中容纳调色剂。在下面的说明中,显影辊12的轴线方向也简称为“轴线方向”。

显影辊12是向形成在感光构件(图未示)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的辊。显影辊12能够关于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x1旋转。显影辊12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12a。显影辊12位于壳体11的在从轴12a向着后述搅拌器14的轴14a的方向上的一端e10。

供给辊15是向显影辊12供给调色剂的辊。搅拌器14是搅拌壳体11内的调色剂的构件。

联结器13是从外部接收驱动力的构件。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设备(图未示)的本体壳体(图未示)设置有能够进退的输入构件(图未示),在输入构件前进并且进入联结器13从而在旋转方向上与联结器13相配合的情况下,驱动力从输入构件输入到联结器13。输入到联结器13的驱动力通过齿轮机构(图未示)传递到显影辊12,还传递到供给辊15和搅拌器14。

联结器13位于壳体11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一端。换句话说,联结器13与显影电极20(后述,参见图2)夹着壳体11而相对。也就是说,联结器13位于壳体11的与显影电极20所位于的侧壁11a相反的侧壁。

如图2所示,显影盒1还包括显影电极20,显影电极20位于壳体11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显影电极20,用于使位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的致动器ac移动。致动器a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本体壳体。致动器ac由导电构件构成。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电源部(图未示)和光学传感器(图未示)。电源部和光学传感器位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电源部向致动器ac提供电力。光学传感器检测致动器ac的转动。

当输入到联结器13的驱动力通过齿轮机构和搅拌器14(参见图1)传递到显影电极20时,显影电极20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移动。具体来说,所述垂直方向是向上提升致动器ac的方向。换句话说,输入到联结器13的驱动力由搅拌器14的轴14a从壳体11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

如图3所示,显影盒1包括作为齿轮的一个例子的搅拌器齿轮31,轴承40,齿条50,作为盖的一个例子的齿轮盖60,以及显影电极20。搅拌器齿轮31、轴承40、齿条50、齿轮盖60和显影电极20位于壳体11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壳体11、搅拌器齿轮31、齿条50和齿轮盖60由非导电树脂制成。

显影电极20和轴承40由导电材料制成。具体来说,显影电极20和轴承40由导电树脂制成。导电树脂例如为含有碳粉末的聚醛树脂。

搅拌器齿轮31安装在搅拌器14的轴14a的另一端部。搅拌器齿轮31能够关于与第一轴线x1平行的第二轴线x2旋转。搅拌器齿轮31与搅拌器14的轴14a一起旋转。也就是说,搅拌器齿轮31通过输入到联结器13的驱动力而与显影辊12一起旋转。

轴承40是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显影辊12的轴12a和供给辊15的轴15a的构件。轴承40包括板状部41、第一轴承部42、第二轴承部43和两个第一引导部44。

板状部41是在从轴12a向着轴14a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具体地,板状部41从显影辊12的轴12a向着搅拌器齿轮31延伸。板状部41在轴线方向上位于壳体11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的侧壁11a和齿条50之间。

具体地,板状部41位于凹部11b中,凹部11b位于侧壁11a的外表面。因此,板状部41的外表面和侧壁11a的外表面基本上彼此平齐(参见图7)。

第一轴承部42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显影辊12的轴12a的中空圆筒状部。第一轴承部42在轴线方向上沿着离开壳体11的方向从板状部41突出。具体地说,第一轴承部42突出为在轴线方向上比第二轴承部43距离壳体11更远。

第二轴承部43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供给辊15的轴15a的中空圆筒状部。第二轴承部43在轴线方向上沿着离开壳体11的方向从板状部41突出。第二轴承部43位于比第一轴承部42更靠近搅拌器齿轮31的位置。

第一引导部44中的每个是以能够沿着从壳体11(稍后说明)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齿条50的部分。两个第一引导部44设置成将齿条50夹在其间。每个第一引导部44支撑齿条50。每个第一引导部44在轴线方向上沿着从壳体11离开的方向从板状部41突出。每个第一引导部44呈与板状部41垂直的板状。每个第一引导部44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在轴线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第一引导部44中的每一个位于比第二轴承部43距离搅拌器齿轮31更近的位置。

壳体11包括第二引导部11c、第三引导部11d和第四引导部11e。第二引导部11c、第三引导部11d和第四引导部11e中的每个以能够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齿条50。第二引导部11c相对于齿条50位于与第三引导部11d和第四引导部11e相反侧。第二引导部11c跨越从第三引导部11d到第四引导部11e的范围,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延伸。

第三引导部11d和第四引导部11e面对齿条50的面对搅拌器齿轮31的表面。第三引导部11d位于比搅拌器齿轮31更靠近显影辊12的位置。第四引导部11e相对于搅拌器齿轮31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三引导部11d相反侧。

齿条50能够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与一端e10相反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移动。齿条50包括本体部51、齿条部52、以及作为突起的一个例子的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

本体部51呈矩形板状,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伸长。齿条部52具有多个齿轮齿,这些齿轮齿与搅拌器齿轮31相啮合。本体部51在齿条50的移动方向上延伸。齿条部52和各突起53、54从本体部51的面对搅拌器齿轮31的表面突出。齿条50被构成为仅当齿轮部52与搅拌器齿轮31啮合时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齿条50被构成为在齿条部52和搅拌器齿轮31之间的啮合被解除的情况下停止移动。也就是说,当搅拌器齿轮31旋转时,齿条50能够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

齿条部52在本体部51的在轴线方向上更靠近壳体11的端部位于本体部51的在齿条50的移动方向上的下游部。具体地说,齿条部52位于本体部51的从本体部51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更靠近搅拌器齿轮31的端部到本体部51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区域(参见图4)。

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位于与齿条部52不同的位置。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在轴线方向上位于与齿条部52不同的位置。具体来说,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位于本体部51的在轴线方向上比齿条部52距离壳体11更远的位置。此外,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位于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比齿条部52更靠近显影辊12的位置。更具体地,第一突起53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位于本体部51的中央部附近。第二突起54在移动方向上位于本体部51的更靠近显影辊12的端部。第一突起53和第二突起54能够根据齿条50的移动而与凸轮70的第一凸轮面73a和第三凸轮面74a接触(参见图6,后述)。

齿轮盖60覆盖搅拌器齿轮31和齿条50。如图5所示,齿轮盖60覆盖凸轮70、显影电极20和作为弹簧的一个例子的压缩螺旋弹簧sp。凸轮70通过接收从齿条50施加的力而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凸轮70由非导电树脂制成。压缩螺旋弹簧sp由导电材料具体来说是金属制成。

齿轮盖60包括第一盖部61、第二盖部62和第三盖部63。第一盖部61覆盖齿条50和搅拌器齿轮31。第二盖部62覆盖凸轮70和显影电极20。第三盖部63覆盖压缩螺旋弹簧sp。第一盖部61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伸长,使得齿条50能够在移动之前、途中和之后被第一盖部61覆盖。

第二盖部62在轴线方向上沿着离开壳体11的方向突出。第二盖部62从第一盖部61的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的大体中央部沿着离开壳体11的方向突出。第二盖部62具有与第一盖部61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内部空间。此外,第二盖部62具有开口62a,显影电极20通过开口62a露出在外。

第三盖部63具有在轴线方向上穿透第三盖部63的厚度的通孔63a。压缩螺旋弹簧sp位于通孔63a内。第三盖部63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二盖部62大体相同的位置。第三盖部63沿着离开齿条50的方向从第一盖部63突出。通孔63a向着显影电极20开口。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盖部63的中空部位于第三盖部63的外周面与通孔63a之间。然而,中空部可以不位于第三盖部63的外周面和通孔63a之间。

凸轮70位于齿轮盖60的第二盖部62中,以便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凸轮70能够在图8a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8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如图6所示,凸轮70包括基部71、肋72、第一凸轮部73、第三凸轮部74、突起部75和两个第二凸轮部76。

基部71是与齿条50和凸轮70彼此面对的方向垂直的板状部。基部71在轴线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肋72从基部71的更靠近壳体11的端部向着齿条50突出。

第一凸轮部73和第三凸轮部74位于肋72与突起部75之间。第一凸轮部73和第三凸轮部74从基部71向着齿条50突出。

第一凸轮部73位于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与第三凸轮部74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说,第一凸轮部73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比第三凸轮部74距离搅拌器齿轮31更远。第一凸轮部73从突起部75向着肋72斜着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凸轮部73从突起部75斜着向齿条50移动方向的下游延伸。第一凸轮部73的一端连接到突起部75,另一端与肋72间隔开。第一凸轮部73的另一端与肋72之间的间隔大于齿条50的每个突起53和54的直径。

第一凸轮部73具有相对于齿条50移动方向倾斜的第一凸轮面73a。第一凸轮面73a是用于使凸轮70在轴线方向上沿着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的表面。在凸轮7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轮面73a被构成为接触齿条50的突起53和54。第一凸轮面73a被构成为使凸轮7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具体来说,在第一凸轮面73a与第一突起53或第二突起54接触的状态下齿条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l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凸轮面73a使凸轮70从第一位置向着第二位置移动。换句话说,第一凸轮面73a通过与突起53和54相配合而使凸轮7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凸轮7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轮面73a位于突起53、54的移动轨迹的外侧。

第一凸轮面73a是倾斜的,使得第一凸轮面73a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的下游边缘比第一凸轮面73a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在轴线方向上更靠近壳体11。具体而言,第一凸轮面73a具有第一边缘el和第二边缘e2。第二边缘e2在轴线方向上比第一边缘el距离壳体11更远。第一凸轮面73a倾斜为第一边缘el相对于第二边缘e2位于齿条50移动方向的下游。

第三凸轮部74从肋72的在从壳体11的一端el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的大体中央部向着突起部75斜着延伸。也就是说,第三凸轮部74从肋72的大体中央部向着齿条50移动方向的下游斜着延伸。第三凸轮部74的一端连接到肋72,另一端与突起部75间隔开。第三凸轮部74的另一端与突起部75之间的间隔大于齿条50的各突起53、54的直径。

第三凸轮部74具有相对于齿条50移动方向倾斜的第三凸轮面74a。第三凸轮面74a是用于使凸轮70在轴线方向上向着壳体11移动的表面。在凸轮7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凸轮面74a被构成为接触齿条50的突起53和54。换句话说,在凸轮7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凸轮面74a位于突起53和54的移动轨迹内。第三凸轮面74a被构成为使凸轮70从第二位置向着第一位置移动。具体来说,在第三凸轮面73a与第一突起53或第二突起54接触的状态下齿条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三凸轮面74a使凸轮70从第二位置向着第一位置移动。

第三凸轮面74a相对于第一凸轮面73a位于齿条50移动方向的下游。第三凸轮面74a在凸轮70的移动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凸轮面73a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凸轮面73a比第三凸轮面74a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

第三凸轮面74a是倾斜的,使得第三凸轮面74a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的下游边缘比第三凸轮面74a的在齿条50移动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具体而言,第三凸轮面74a具有第三边缘e3和第四边缘e4。第四边缘e4在轴线方向上比第三边缘e3距离壳体11更远。第三凸轮面74a倾斜为第四边缘e4相对于第三边缘e3位于齿条50移动方向的下游。

突起部75从基部71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部分向着显影电极20突出。突起部75从基部71的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的一端向着第一凸轮部73突出。突起部75具有在轴线方向上穿透突起部75的厚度的矩形通孔75b。

每个第二凸轮部76从突起部75的面对显影电极20的表面向着显影电极20突出。在下文中,突起部75的面对显影电极20的表面也将称为“第一面75a”。每个第二凸轮部76在轴线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每个第二凸轮部76在轴线方向上与突起部75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隔开。每个第二凸轮部76具有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第二凸轮面76a和用于支撑显影电极20的支撑面76b。

第二凸轮面76a是在凸轮7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使显影电极20沿着离开凸轮70的方向移动的表面。在凸轮7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凸轮面76a接触显影电极20。离开凸轮70的方向是与齿条50的移动方向和凸轮70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第二凸轮面76a能够与第一凸轮面73a一起移动。第二凸轮面76a在轴线方向上比第一凸轮面73a距离壳体11更远。

第二凸轮面76a向着第一面75a倾斜。第二凸轮面76a的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上的下游边缘比第二凸轮面76a的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上的上游边缘更靠近第一面75a。具体而言,第二凸轮面76a具有第五边缘e5和第六边缘e6。第六边缘e6在轴线方向上比第五边缘e5距离壳体11更远。第二凸轮面76a倾斜为沿着从第六边缘e6向着第五边缘e5的方向向着显影电极20突出。换句话说,第二凸轮面76a倾斜成沿着从第六边缘e6向着第五边缘e5的方向向着开口62a突出。支撑面76b与第一面75a平行地延伸。

返回图5,显影电极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在齿轮盖60的第二盖部62。显影电极20位于凸轮70的第一面75a。显影电极20能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第四位置比第三位置距离凸轮70更远。显影电极2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电极部21、第一凸缘部22和第二凸缘部23。第一凸缘部22和第二凸缘部23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电极部21的方向从电极部21的与电极部21的第二面21a(后述)相反的端部突出。

电极部21沿着离开凸轮70(参见图3)的方向突出穿过第二盖部62的开口62a。具体地,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与显影电极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相比,电极部21从开口62a突出的量更大。

电极部21具有与面对凸轮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在下文中,电极部21的与面对凸轮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也称为“第二面21a”。第二面21a是沿着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离开凸轮70的方向突出的弓形曲面。电极部21具有两个凹部24,凸轮70的两个第二凸轮部76能够分别进入凹部24中。凹部24被构成为沿着离开凸轮70的方向从电极部21的面对凸轮70的表面凹。各凹部24具有与第二凸轮部76的第二凸轮面76a接触的第四凸轮面24a,以及与第一面75a平行延伸的底面24b。第四凸轮面24a与第二凸轮面76a平行延伸。

在电极部21的面对凸轮70的表面中,位于两个凹部24之间的部分用作被支撑面21b。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被支撑面21b被支撑在凸轮70的两个第二凸轮部76中的更靠近壳体11的第二凸轮部76。此外,第一凸缘部22的面对凸轮70的表面用作被支撑面22a。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被支撑面22a被支撑在凸轮70的两个第二凸轮部76中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第二凸轮部76。顺便提及,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显影电极20的面对凸轮70的表面(即,包括被支撑面21b和22a在内的表面)和每个凹部24的底面24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凸轮70支撑。

如图7所示,压缩螺旋弹簧sp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显影电极20的电极部21和轴承40的板状部41之间。具体而言,压缩螺旋弹簧sp的一端与显影电极20的电极部21接触,压缩螺旋弹簧sp的与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与轴承40的板状部41接触。因此,显影电极20通过压缩螺旋弹簧sp和轴承40与显影辊12和供给辊15电连接。

更具体地,压缩螺旋弹簧sp与电极部21的更靠近壳体11的表面接触。因此,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在显影电极20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以及在显影电极2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sp与电极部21保持接触。即,显影电极20能够在显影电极20与压缩螺旋弹簧sp接触的情况下移动。

在压缩螺旋弹簧sp的一端与显影电极20接触并且压缩螺旋弹簧sp的另一端与轴承40接触的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sp的长度短于其自然长度。此外,压缩螺旋弹簧sp相对于齿条50位于与凸轮70相反侧。压缩螺旋弹簧sp在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引导部44和第二引导部11c之间。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构成显影盒1的每个构件的操作和效果。在显影盒1处于新品状态的情况下,齿条50位于最靠近壳体11的一端e10的位置,并且凸轮70位于最靠近壳体11的位置。通过这种布置,显影电极20被放置在第三位置。

如图2所示,在新品状态的显影盒1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的情况下,显影电极20的第二面21a与设置在致动器ac的电极接触。因此,显影偏压通过致动器ac的电极从图像形成设备的电源(图未示)提供到显影电极20。

此后,当驱动力从本体壳体的驱动源(图未示)输入到显影盒1的联结器13时,驱动力通过联结器13和齿轮机构(图未示)传递到搅拌器14的轴14a。如图3所示,传递到搅拌器14的轴14a的驱动力传递到搅拌器齿轮31。

随着被传递了驱动力的搅拌器齿轮31旋转,齿条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如图8a和8b依次所示,在根据齿条50的运动齿条50的第一突起53接触凸轮70的第一凸轮面73a以对第一凸轮面73a施压的情况下,凸轮70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在图8a~8d中,由点状阴影所示的部分表示搅拌器齿轮31的能够与齿条部52相啮合的部分。

在凸轮70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图9a和9b依次所示,显影电极20被凸轮70的每个第二凸轮面76a向上推,显影电极20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也就是说,显影电极20通过从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的凸轮70接收力,来沿着离开凸轮70的方向移动。

在显影电极20移动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致动器ac被显影电极20向上推,改变其位置。也就是说,凸轮70通过显影电极20向致动器ac施力,从而在一个方向上改变致动器ac的位置。因此,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ac在一个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使用光学传感器检测致动器ac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出显影盒1是新的盒。

如图8b和8c依次所示,在齿条50进一步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由于齿条50的第一突起53对凸轮70的第三凸轮面74a施压,因而凸轮70沿着在轴线方向上向着壳体11的方向移动。因此,如图9b和图9a依次所示,凸轮70的各个支撑面76b与显影电极20的各个支撑面21b和22a分离,并且显影电极20从第四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顺便提及,显影电极20从第四位置到第三位置的移动可以通过重力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对致动器ac施力的弹簧来实现。

此后,如图8c和图8d依次所示,在齿条50进一步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齿条50的第二突起54依次对凸轮70的各个凸轮面73a和74a施压。其结果是,凸轮70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然后沿着在轴线方向上向着壳体11的方向移动。因此,在显影电极20再次移动到第四位置之后显影电极20返回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ac在一个方向上的位置变化。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新品状态的显影盒1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之后,光学传感器检测到两次致动器在一个方向上的位置变化。这对应于齿条50的突起53和54的数量。例如,在齿条50仅包括一个突起的情况下,由光学传感器检测到的致动器在一个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的次数是一次。因此,通过根据显影盒1的规格(例如,容纳在显影盒1中的调色剂的量的差异)来设定齿条50的突起的数量,控制装置还能够判断出显影盒1的规格。

在如图8d所示第二突起54与第三凸轮面74a分离之后,齿条50和搅拌器齿轮31之间的啮合被解除。其结果是,驱动力从搅拌器齿轮31到齿条50的传递被切断,将显影电极20保持在第三位置。

根据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由于齿条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解除齿条50与搅拌器齿轮31之间的啮合。

由于显影电极20由导电树脂形成,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显影电极20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10~13b来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影盒101,其中,相似的零部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以避免重复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仅详细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螺旋弹簧sp被构造为是与显影电极20分开的构件。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簧和显影电极20如图10所示一体构成。具体地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壳体11、搅拌器齿轮31和轴承40之外,显影盒101包括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150、凸轮170和弹簧电极80。如图11a所示,凸轮170包括基部71,突起部75,突起77和弹簧支撑部78。凸轮170的突起77和弹簧支撑部78不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轮70中,凸轮170的基部71和突起部7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轮70类似。

突起77从基部71的更靠近壳体11的端部向着弹簧电极80突出。突起77呈半圆柱状。突起77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表面是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突出的弓形曲面。

弹簧支撑部78从突起部75的第一面75a向着弹簧电极80突出。弹簧支撑部78具有面对弹簧电极80的表面。弹簧支撑部78的面对弹簧电极80的表面包括第一平坦面78a、第二平坦面78b以及倾斜面78c。倾斜面78c连接第一平坦面78a和第二平坦面78b。第一平坦面78a和第二平坦面78b与基部71平行地延伸。第一平坦面78a比第二平坦面78b距离基部71更远。第一平坦面78a位于比第二平坦面78b距离壳体11更近的位置。倾斜面78c从第一平坦面78a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边缘延伸。倾斜面78c连接到第二平坦面78b的距离壳体11更近的边缘。倾斜面78c倾斜成倾斜面78c的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方向的下游边缘比倾斜面78c的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方向的上游边缘更靠近基部71。

弹簧支撑部78具有凹部78d。凹部78d在每一个表面78a、78b和78c的从壳体11一端e10向着壳体11另一端e20方向的中央部向着基部71凹。凹部78d位于第一平坦面78a的靠近壳体11的边缘和第二平坦面78b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边缘之间。此外,弹簧支撑部78具有更靠近壳体11的侧表面78e。弹簧支撑部78包括位于侧表面78e并且从侧表面78e突出的配合爪78f。

齿轮盖60的第三盖部63的通孔63a形成为具有与弹簧电极80相对应的尺寸。

弹簧电极80由导电材料制成。弹簧电极80电连接到显影辊12。弹簧电极80能够与凸轮170一起移动。弹簧电极80包括显影电极81和弹簧82。显影电极81具有与弹簧支撑部78的形状一致的形状。弹簧82与显影电极81一体地形成。

显影电极81包括第一板状部81a,第二板状部81b,第三板状部81c,第四板状部81d和第五板状部81e。第一板状部81a和第二板状部81b与基部71平行地延伸。第三板状部81c连接第一板状部81a和第二板状部81b。第四板状部81d从第一板状部81a的距离壳体11更近的一端向着基部71延伸。第五板状部81e从第二板状部81b的距离壳体11更远的一端向着基部71延伸。

第一板状部81a、第二板状部81b和第三板状部81c由弹簧支撑部78的凹部78d容纳,并且位于凹部78d的底面。在第一板状部81a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一板状部81a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与弹簧支撑部78的第一平坦面78a平齐。在第二板状部81b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二板状部81b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与弹簧支撑部78的第二平坦面78b平齐。在第三板状部81c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三板状部81c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与弹簧支撑部78的倾斜面78c平齐。或者可选地,在第一板状部81a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一板状部81a的表面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比弹簧支撑部78的第一平坦面78a距离基部71更远。在第二板状部81b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二板状部81b的表面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比弹簧支撑部78的第二平坦面78b距离基部71更远。在第三板状部81c位于凹部78d的底面的状态下,第三板状部81c的表面中的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比弹簧支撑部78的倾斜面78c距离基部71更远。此外,第三板状部81c的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并且与面对凸轮170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用作第二凸轮面81g。

第二凸轮面81g具有第五边缘e105和第六边缘e106。第六边缘e106比第五边缘e105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第二凸轮面81g倾斜为沿着从第六边缘e106向着第五边缘e105的方向向着开口62a突出。

第四板状部81d和第五板状部81e在轴线方向上夹着弹簧支撑部78。配合孔81f与弹簧支撑部78的配合爪78f相配合。第四板状部81d具有配合孔81f。

弹簧82包括平板状部82a、第一弯曲部82b和第二弯曲部82c。平板状部82a与第一板状部81a平行地延伸。第一弯曲部82b弯曲成离开凸轮170而突出。第二弯曲部82c弯曲成向着壳体11突出。平板状部82a从第四板状部81d的更靠近凸轮170的一端向着壳体11延伸。第一弯曲部82b连接到平板状部82a的更靠近壳体11的一端。第二弯曲部82c从第一弯曲部82b的更靠近壳体11的一端沿着离开凸轮170的方向延伸。

如图13a所示,弹簧82位于弹簧支撑部78的侧表面78e和轴承40之间。弹簧82的更靠近壳体11的一部与轴承40接触。在凸轮170处于其初始位置(即,图13a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弹簧82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对凸轮170施力。也就是说,弹簧82沿着从作为第一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初始位置向着作为第二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外侧位置的方向对凸轮170施力。

如图11b所示,齿条150包括本体部51、齿条部52和凸轮部55。凸轮部55不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50中,齿条150的本体部51和齿条部5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50类似。凸轮部55在本体部51的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壳体11更远的端部处在齿条150移动方向上位于齿条150的上游部。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齿条移动方向的上游”和“齿条移动方向的下游”分别简称为“上游”和“下游”。

凸轮部55从本体部51突出。凸轮部55的更靠近壳体11的表面包括第一保持面55a,第二保持面55b,第三保持面55c,连接面55d,以及凸轮面55e。第一保持面55a、第二保持面55b以及第三保持面55c是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连接面55d连接第一保持面55a和第二保持面55b。凸轮面55e连接第二保持面55b和第三保持面55c。

第一保持面55a和第三保持面55c在轴线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同的位置。第一保持面55a相对于第三保持面55c位于下游。第一保持面55a和第三保持面55c与突起77接触以将凸轮170保持在初始位置(第一位置)。

第二保持面55b在齿条150移动方向上位于第一保持面55a和第三保持面55c之间。第二保持面55b位于比第一保持面55a距离壳体11更远的位置(参见图12a)。第二保持面55b与突起77接触以将凸轮170保持在外侧位置(第二位置)。

连接面55d从第一保持面55a的上游边缘延伸,连接到第二保持面55b的下游边缘。连接面55d倾斜成连接面55d的上游边缘比连接面55d的下游边缘距离壳体11更远。

凸轮面55e相对于齿条150移动方向倾斜。具体地,凸轮面55e从第二保持面55b的上游边缘延伸,连接到第三保持面55c的下游边缘。凸轮面55e倾斜成凸轮面55e的上游边缘位于比凸轮面55e的下游边缘更靠近壳体11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所示,在显影盒1处于新品状态的情况下,因为凸轮170的突起77被支撑在齿条150的第一保持面55a,因此,凸轮170位于其初始位置。具体地,由第一保持面55a接收从弹簧电极80施加到凸轮170的力。

在凸轮17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将显影盒1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的情况下,如图13a所示,致动器ac被支撑在凸轮170的弹簧电极80的第二板状部81b推。其结果是,致动器ac从第一姿势摆动移动到第二姿势。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ac的姿势变化。此时,致动器ac的电极和弹簧电极80彼此电连接。

此后,如图12a和12b依次所示,在驱动力传递到搅拌器齿轮31的情况下,齿条1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在第一保持面55a根据齿条150的移动而与突起77分离的情况下,凸轮170由于弹簧电极80所施加的力而沿着在轴线方向上离开壳体11的方向移动。此后,在突起77与第二保持面55b接触的情况下,凸轮170的移动停止,凸轮170位于比其初始位置距离壳体11更远的外侧位置。

当凸轮17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外侧位置时,致动器ac被支撑在凸轮170的弹簧电极80的倾斜的第三板状部81c推,如图13b所示。其结果是,致动器ac从第二姿势摆动移动到第三姿势,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ac的姿势变化。

此后,如图12b和12c依次所示,在齿条150进一步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因为突起77抵抗弹簧电极80所施加的力被齿条150的凸轮面55e沿着在轴线方向上向着壳体11的方向推,因此,凸轮170从外侧位置返回初始位置。其结果是,致动器ac从第三姿势摆动移动到第二姿势,如图13a所示,光学传感器检测到致动器ac的姿势变化。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由于齿条150沿着从壳体11的一端e10向着壳体11的另一端e20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解除齿条150与搅拌器齿轮31之间的啮合。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弹簧82和显影电极81被构成为是单个构件(弹簧电极80),所以能够减少构件的数量。弹簧和显影电极可以是分开的构件。此外,作为分开的构件的弹簧可以是螺旋弹簧或线弹簧。

<变形例>

虽然已经参照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形。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四凸轮面24a设置在显影电极20处,第二凸轮面76a设置在凸轮70处。然而,例如,可以在显影电极处设置与凸轮的第二凸轮面相配合的突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齿条50整体被齿轮盖60覆盖。然而,齿轮盖可以覆盖齿条的一部分,可以使齿条的其余部分暴露在外。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搅拌器齿轮31作为齿轮的一个例子。然而,除了搅拌器齿轮31之外,还可以使用其它齿轮。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压缩螺旋弹簧sp和弹簧82是弹簧的一个例子。然而,弹簧可以是例如线弹簧或扭力弹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凸轮7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在齿轮盖60。然而,凸轮可以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在壳体。

此外,可以任意组合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