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3077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视、液晶萤幕、可携带型电子产品的技术不断革新,液晶显示产品呈现出快速更新化、价格低廉化的趋势,各大部件生产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炫酷的外观设计、低成本、增强发光效能无疑成为战胜对手的强有力武器。

常规的背光模组结构,包括增光片、扩散片、导光板、反射片,并以铁框和胶框配合组装作为支架。背光模组用途则为照明或作为液晶模组的发光元件。

目前,由于各液晶模组追求薄化,相对地背光模组也需变薄。而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为了减少热涨冷缩的影响而会采用玻璃导光板,但由于玻璃导光板过薄会导致LED入光效率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包括以铁框和胶框配合组装的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LED背光源、设置于所述LED背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部设置有胶带,所述胶带包括第一胶部和第二胶部,所述第一胶部与所述第二胶部组成倒“L”型;

所述第一胶部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胶部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胶部朝向所述LED背光源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V”型槽。

所述第一胶部与所述第二胶部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胶部与所述第二胶部之间通过骑缝线相连。

所述第一胶部与所述第二胶部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

所述胶带设置为透明胶带。

所述胶带通过黏性的胶黏贴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部。

所述导光板设置为玻璃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的厚度设置为0.15mm~3mm。

所述导光板的厚度设置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包括以铁框和胶框配合组装的支架、设置于支架的LED背光源、设置于LED背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于导光板上的扩散板,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部设置有胶带,胶带包括第一胶部和第二胶部,第一胶部与第二胶部组成倒“L”型;第一胶部设置于导光板的上表面,第二胶部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第二胶部朝向LED背光源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V”型槽。该胶带能够增加LED背光源进入导光板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并能够散射LED光晕,在实现增加LED入光效率的同时,可相对减少LED数量或亮度的需求,或减少光学膜片对增亮的需求,从而减少材料的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LED背光源1;

导光板2;

胶带3、第一胶部31、第二胶部32、“V”型槽30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以铁框和胶框配合组装的支架、设置于支架的LED背光源1、设置于LED背光源1一侧的导光板2、设置于导光板2上的扩散板,导光板2的入光面的一侧部设置有胶带3,胶带3包括第一胶部31和第二胶部32,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组成倒“L”型;第一胶部31设置于导光板2的上表面,第二胶部32设置于导光板2的入光面,第二胶部32朝向LED背光源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V”型槽301。由于胶带3设置为倒“L”型,且,第二胶部32朝向LED背光源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V”型槽301,因此该胶带3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并能够散射LED光晕,在实现增加LED入光效率的同时,可相对减少LED数量或亮度的需求,或减少光学膜片对增亮的需求,从而减少材料的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为一体结构,进而便于生产,该一体结构的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

本实施例中,胶带3设置为透明胶带3,进而容易透光,进而进一步增加LED入光效率。

本实施例中,胶带3通过黏性的胶黏贴在导光板2的入光面的一侧部,进而具有便于生产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设置为玻璃导光板,进而能够便于入光。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的厚度设置为1mm,该厚度的导光板2与胶带3结合后,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之间通过骑缝线相连,通过骑缝线相连的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的厚度设置为0.15mm,该厚度的导光板2与胶带3结合后,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增加LED入光效率的背光模组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相互独立的第一胶部31与第二胶部32组成倒“L”型后,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的厚度设置为3mm,该厚度的导光板2与胶带3结合后,能够增加LED背光源1进入导光板2的面积,进而增加入光效率。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