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85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装置,更详细地讲,涉及一种将第一工件组装到具 有空洞部的第二工件上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己知装载在汽车上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 (日本特
开2002 — 161951号公报)中公开的自动变速器具备液力变矩器和带有多个 行星齿轮的多级变速机构。在该自动变速器中,在壳体的后端侧设有第四制 动板B4,在其内侧设有轴支于中间轴上的环形齿轮R3和设置于中间轴上的 恒星齿轮S3。另外,托架C3的输出轴插入壳体的后端侧,其中,该托架C3 将与环形齿轮R3和恒星齿轮S3啮合的小齿轮可自由自转和公转地保持着。
可是,在组装这样的自动变速器时,通常考虑使用如下的方法,即,例 如将恒星齿轮S3、托架C3和第四制动板B4分别在不同的场所组装成组件, 在组装后的第四制动板B4以不发生错位的方式固定的状态下,将该组件朝 组装装置上设置并由气钳支承,通过伺服电机使组件从上方下降到位于下方 的壳体中,在固定位置固定并通过释放气钳,将组件装配到壳体内部。
可是,在该方法中,由于利用了伺服电机或气钳等,故存在需要动力的 问题。对此,希望尽可能不使用伺服电机或气钳等,而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 业,容易地装配自动变速器。另外,由于必须将各部件在分别不同的场所组 装并以将组装后的各部件的位置不错位地方式进行搬运,所以希望提高作业 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作业 者通过手动作业进行组装时,能够通过更容易的操作来防止第一工件错位而 将第一工件组装到第二工件的内部的组装装置。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作 业者通过手动作业进行组装时,能够将第一工件组装到第二工件的内部的作业效率高的组装装置。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至少一部分,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为将第一工件插入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中来进行装配的组装装置,具有
件台,其承载所述第一工件,并在装配该第一工件时能移动该第一工件;
工件固定部,其被向离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加载,当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工件接触时,推压该第一工件而防止错位;
工件支承部,其能够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工件的至 少一部分接触而支承第一工件,并将所述第一工件向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 导引;
连接部,其在所述工件固定部与承载于所述工件台上的所述第一工件接 触、且所述工件支承部支承所述第一工件时,能将所述工件固定部与所述工 件支承部连接成一体状态,
在所述工件台处于能移动所述第一工件的状态时,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 工件固定部与所述工件支承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所述工件支承部将所述第 一工件向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导引。
在该组装装置中,将第一工件承载于工件台上,工件固定部用载荷件推 压第一工件以防止错位,在工件支承部支承第一工件的状态下,连接部将工 件固定部与工件支承部连接起来,在能移动在工件台上放置的第一工件时, 在该状态下,工件支承部将第一工件向第二工件的空洞部导引。此时,工件 固定部向离开第二工件的方向被加载,但由于连接部而使工件支承部与工件 固定部成一体,故可充分地固定第一工件。另外,因工件固定部向离开第二 工件的方向被加载,故在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的装配结束后等情况下, 一旦 解除连接部的连接,工件固定部就会自动地离开该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因 此,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进行装配之际,能够以更容易的作业防止第一工 件的错位且将第一工件装配到第二工件的内部。在此,"将第一工件向第二 工件的空洞部导引"意思为,可以是固定第二工件而移动第一工件,也可以 是固定第一工件而移动第二工件,也可以是移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支承部将所述第一工件朝向第二工件
而向垂直下方导引。如此,可利用第一工件的自重将其容易地导入第二工件 的空洞部。另外,工件固定部可利用其自重比较容易地固定第一工件的位置。 此时,所述工件支承部可从所述第二工件的下侧插入该第二工件中来支承所 述第一工件的下端部。如此,在将工件支承部向下方移动时,能够在第一工 件被装配到第二工件上的同时,将工件支承部从第二工件上拔出。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台可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 在所述工件支承部不能支承所述承载的第一工件时限制第一工件的移动,在 所述工件支承部能支承第一工件时解除所述第一工件的移动限制。如此,能 够在工件支承部不支承第一工件时,防止第一工件移动。在此,"工件支承 部能支承第一工件时"意思为,工件支承部与第一工件接触时,或者,即使 不与第一工件接触,第一工件也处于移动之际可立刻支承的规定的附近位置上,"工件支承部不能支承第一工件时"意思为,工件支承部从该规定的附 近位置离开。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台可具有所述第一工件能够通过的 通过口;工件承载部,其设置于所述通过口处,且可在限制所述第一工件通 过所述通过口的限制位置和所述第一工件通过所述通过口的通过位置之间 移动;锁定机构,其在所述工件支承部不能支承所述第一工件时,将所述工 件承载部锁定在所述限制位置,而在所述工件支承部能支承所述第一工件 时,能将所述工件承载部转换到所述通过位置。如此,用比较容易的构成就 可在装配所述第一工件时可移动地承载第一工件。此时,所述工件承载部可 包括有以设置于所述工件台上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第一工件承载部 件和第二工件承载部件,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承载部件抵接在一起的所 述限制位置、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承载部件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而 向左右打开的所述通过位置之间移动。如此,可将工件承载部比较容易地移 动在限制位置和通过位置。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台设置于在所述第一工件的至少一部 分插入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的状态下承载该第一工件的位置处。如此,与 将第一工件承载于第二工件的外侧时相比,可使装置紧凑。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第一工件可至少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 成,所述工件台,以在该工作台与所述工件固定部之间形成有能安装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空间的方式进行设置。如此,不必在另外的场所装 配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故将第一工件装配到第二工件内部的作业效率高。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被加载部件,其向着离 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被加载;接触部件,其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与所述第一 工件沿相同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与所述被加载部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工件接 触; 一个以上的载荷件,其承载于所述接触部件上且利用自重推压所述第一 工件,所述连接部,在作用于所述被加载部件上的沿离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 向施加的加载力不作用于所述接触部件的状态下,将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工 件支承部连接起来。如此,采用利用载荷件的比较容易的构成就可防止第一 工件的错位。另外,因离开第二工件方向的力不作用于接触部件上,能够充 分利用载荷件的自重来固定第一工件。在此,"规定的范围"可以是第一工 件的移动方向的被加载部件的长度范围。此时,所述第一工件可由第一部件 和第二部件构成,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推压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部件的第 一部件用载荷件;以及推压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部件的第二部件用载荷件。 如此,由于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可利用各自的载荷件,因可利用适合 各自的载荷件,自由度较高。另外,第一工件可由3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各 部件中可利用各自的载荷件。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工件固定用杆,该工件固 定用杆在作业者以人力使该工件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时使用, 所述连接部具有连接解除杆,该连接解除杆在作业者解除所述工件固定部与 所述工件支承部的连接时使用。如此,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就能够移动 工件固定部或者解除工件固定部与工件支承部的连接。此时,所述工件支承 部可具有作业者靠人力向支承所述第一工件的方向移动的工件支承用杆。或 者,所述工件支承部可具有向所述第一工件的可支承位置或不可支承位置移 动用的驱动器。
在本发明的组装装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为自动变速器的部件,所 述工件固定部对作为所述第一工件的一部分的制动板进行推压以防止错位。 在将自动变速器的制动板B4装配到壳体等中之际,因需要防止错位,适用
本发明的意义很大。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主视图,
图3为第一工件80的说明图,其中图3 (a)为分解立体图,图3 (b)为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4为工件承载部20的说明图,其中图4 (a)为关闭第一工件承载台22时的俯视图,图4 (b)为主视图,
图5为将工件承载部20的第一工件承载台22打幵时的俯视图,
图6为组装待机时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说明图,
图7为安装各部件且装配第一工件80的装配工序中的工件组装装置10 的说明图,其中图7 (a)为承载第一工件80的视图,图7 (b)为将制动板 B4装配到托架组件85上的视图,图7 (c)为安装内辅助组件82的视图,
图8为固定第一工件80的固定工序中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说明图,
图9为承载第一工件80后开放工件承载部20时的立体图,
图10为将第一工件80组装到壳体89上的组装工序中的工件组装装置 IO的说明图,
图11为解除第一工件80的固定的解除工序中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说 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较佳方式。
实施例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工件组 装装置10的侧视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主视图, 图3为第一工件80的说明图,其中图3 (a)为分解立体图,图3 (b)为装 配后的立体图,图4为工件承载部20的说明图,其中图4 (a)为关闭第一 工件承载台22时的俯视图,图4 (b)为主视图,图5为将工件承载部20的 第一工件承载台开启时的俯视图。本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为作业者将 第一工件80装配到壳体89中的组装装置,该壳体89的上部开口且在内部 形成有空间,如图l, 2所示,该工件组装装置10具有将设置于装置的最
下段且与地板面接触来支承工件组装装置10的基座部12;固定于基座部12 上且水平地设置于装置中段的工件台13;固定在从工件台13的中央向上方
直立的圆柱状的框架11 (参照图2)以及导引件14上且设置于装置的最上 段的起吊部16;设置于工件台13上且承载第一工件80的工件承载部20; 由导引件14导引且在工件台13的上方可上下动作的止回(anti-back)机构 30;由起吊部16经滑轮17和链条18吊下且固定第一工件80的位置的工件 固定部40;与第一工件80的最下端接触且将第一工件80向壳体89内部垂 直向下导引的工件支承部60;和在对壳体89在定位好了的状态下承载该壳 体的第二工件承载台70。首先说明第一工件80。
第一工件80是自动变速器的部件,如图3所示,包含具有可转动地 设置于转动轴83 —端侧上的、外径比转动轴83大的环形齿轮R3和设置于 环形齿轮R3内侧的转动轴83上的恒星齿轮S3的内辅助组件82;具有将与 环形齿轮R3和恒星齿轮S3啮合的小齿轮P3可自转且自由公转地保持着的 托架C3和与托架C3的一端连接的外径比托架C3细的托架轴86的托架组 件85;插入内辅助组件82的外周的制动板B4。制动板B4尽管未图示,但 为环形板状的圆板,是将摩擦板与隔板重合而成,摩擦板形成有内齿并且该 内齿与环形齿轮R3外侧的槽嵌合,在隔板的外周设有与壳体89的内壁上的 槽嵌合的多个舌片88。该制动板B4以数块为单位层积着在规定的位相下装 配到壳体89内部。在该工件组装装置10中,在以托架组件85的托架C3 相反侧的托架轴86的端部为下侧、内辅助组件82的环形齿轮R3的另一端 侧的转动轴83的端部为上侧的状态下,将内辅助组件82、托架组件85和制 动板B4在工件台13上装配在一起并固定制动板B4的位相。
工件台13为设置于装置中段的矩形的板状体,在装置里侧成水平地固 定到从基座部12上立起的背面板12a上。该工件台13在面前侧的中央设有 可通过第一工件80的工件通过孔13a。另外,在工件台13的上方、在其与 工件固定部40之间形成安装第一工件80的各部件的充足空间。
工件承载部20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于工件台13的中央,为在定位 好了第一工件80状态下承载第一工件80的部件,具有转动板21,其位于 工件台13上,能以设置于工件台13的里侧中央附近的转动轴21a为中心转 动;第一工件承载台22,其设置于转动板21上且承载第一工件80;定位框23,其定位第一工件80的主体;定位销24,其固定第一工件80的制动板 B4 (参照图3)的位相;锁定机构25,其可切换于限制转动板21转动的锁 定位置和容许转动板21转动的锁定解除位置。在设置于工件台13的中央、 可通过第一工件80的工件通过孔13a的上方设有2个转动板21 ,为了在使 该2个转动板抵接(接触)时形成以该抵接的中央为中心的孔,设有未图示 的半圆状的缺口。该转动板21为可在塞住工件通过孔13a的一部分的限制 位置和将转动板21向左右打开的通过位置转动的板状部件。在转动板21的 面前侧的端部设有作业者抓持的旋钮29,或者在其外侧设有作业者开启转动 板21之际操作的抓手28。第一工件承载台22为固定在转动板21的半圆状 缺口的上方的承载第一工件80的台,形成比该缺口要大的半圆状,分别设 置于各转动板21上,以在2个转动板21闭合时,这两个半圆面相对而形成 为圆形。在该第一工件承载台22上设有轴用贯通孔22a,该轴用贯通孔22a 设置成在转动板21闭合时,第一工件80不通过但第一工件80的托架轴86 可通过。另外,在第一工件承载台22的外周缘上,设有与第一工件80的外 周接触的定位框23。定位销24为在定位框23上直立设置的多个圆柱状部件 (参照后述图9),以在将第一工件80插入壳体89中之际的正规位置上固 定舌片88。如此,工件承载部20和工件台13设置于将作为第一工件80 — 部分的托架轴86插入壳体89中的状态下进行承载的位置上。此外,转动板 21和第一工件承载台22可移动于塞住工件通过孔13a的一部分以限制第一 工件80通过的限制位置和将转动板21向左右打开以使第一工件80通过工 件通过孔13a的通过位置。锁定机构25设置于比工件台13上的转动轴21a 还里侧的位置,是利用未图示的弹簧而被向工件台13侧(下方向)加载的 锁定销26,限制转动板21转动的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25,锁定销26与 工件台13接触时,锁定销26的侧面与转动板21的里侧端面接触,限制其 转动,锁定销26被提起而在锁定销26的前端与工件台13之间产生不小于 转动板21厚度的间隙时,转动板21则可转动。另外,锁定机构25与垂直 设置于工件台13下方的上推杆74连接。该上推杆74的一端与锁定销26连 接,另一端与朝向后部杆64水平延伸的解除板72连接。
止回机构30如图1, 2所示,为可将工件固定部40与工件支承部60连 接起来或者将工件固定部40与工件支承部60之间的连接解除的机构,设置
于止回固定板31上,止回固定板31被固定在插入有导引件14的圆筒状的 导引座31a上。该止回机构30具有固定到止回固定板31上的作为外框的 U字板32;以设置于U字板32的侧面上的摆动轴33为中心可摆动地被轴 承支承着的卡止部件35;与卡止部件35的下部连接且摆动卡止部件35时作 业者操作的连接解除杆36;在连接解除位置以将卡止部件35固定的方式加 以限制的止动销37;使止回固定板31上下动作时作业者操作的上下动作杆 38 (参照图2)。止回固定板31为与后部杆64的上端连接的板状体,与工 件固定部40同步地上下动作,其中,后部杆64从设置于装置下部的工件支 承部60向上直立设置。卡止部件35为设置于U字板32内侧上的断面U字 形的部件,从侧面看去,形成钩状地向装置里侧突出的钩部34。连接解除杆 36从卡止部件35的后侧横向延伸并形成向上直立的形状。该止回机构30构 成为,在连接解除杆36处于连接解除位置时,钩部34不从基准面突出(参 照图l点划线),在连接解除杆36处于连接位置时,钩部34从基准面突出 (参照图1实线)。
工件固定部40在起吊部16的下侧沿着导引件14可上下动作地被支承 着,并具有与利用设置于起吊部16上的滑轮17移动的链条18连接的、 作为水平板的滑板41;从滑板41下表面的前侧向下直立设置的第一轴42; 环形板状的盘用载荷件板44,第一轴42插入并被支撑在其上,并承载盘用 载荷件45;从盘用载荷件板44的下表面向下直立设置的多个第二轴46;固 定于多个第二轴46的下端且形成可通过第一工件80的贯通孔的环形板状的 销固定板47;从销固定板47的下面向下直立设置且与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 上的制动板B4接触而按住的多个盘固定销48。另外,工件固定部40还具 有形成多个贯通孔且将第二轴46插入该贯通孔中的圆板状的轴固定用板 50;设置于第二轴46的中段和轴固定用板50的下方以阻止轴固定用板50 下降的第二止动件52;在将工件固定部40整体沿着导引件14向下推压时、 由作业者操作的下压杆56。在滑板41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可使止回机构30的 卡止部件35通过的卡止孔41b,在将卡止部件35插入该卡止孔41b中时, 卡止部件35的钩部34勾挂在卡止孔41b的开口缘41c处。另外,与滑板41 连接的链条18的另一端与配重19连接,该配重19以在装置下部里侧能上 下动作的方式配置且比工件固定部40的重量更重。如此,工件固定部40总是在离开壳体89的方向上、即被向上加载。盘用载荷件板44被卡止在与固 定到第一轴42下端的第一止动件43上并吊着,第一轴42作为导引件沿上 下方向仅能在给定范围(不到第一轴42的长度的距离)内移动。盘用载荷 件45具有根据经验求出的、可防止制动板B4位相错位的重量。轴固定用板 50被卡止与固定到第二轴46中段的第二止动件52上并吊着,第二轴46作 为导引件沿上下方向仅能在给定范围(从第一止动件43的下端到第二止动 件52的距离)内移动。在该轴固定用板50下表面形成有轴支承部50a,该 轴支承部50a与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的第一工件80的转动轴83的上端 进行面接触来防止第一工件80的位相错位。轴用载荷件55具有根据经验求 出的、可防止第一工件80的转动轴83的位相错位的重量。另外,盘用载荷 件板44、销固定板47以及轴固定用板50中的任意一个均形成为直径比工件 通过孔13a小的形状,并设置于工件通过孔13a的正上方,且均能通过工件 通过孔13a。
工件支承部60具有圆柱状部件的中心杆62,其设置在托架轴86的下 方,该托架轴86为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的第一工件80的下端;矩形的 支承用板63,其固定在中心杆62的下端且沿前后方向地形成于装置下部中 央;作为水平板的杆固定板67,其与支承用板63连接且使后部杆64上下动 作或在缸体65内部上下动作的活塞66等相对接地面垂直地直立设置。中心 杆62插入到位于壳体89下面的孔中,并在活塞66的导引下,经由支承用 板63或杆固定板67,能够在从与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状态下的托架轴 86的下端相接触的位置,到从将第一工件80装配到壳体89中状态下的托架 轴86的下端向下离开的位置上下移动。中心杆62是由其上端面支承着作为 第一工件80下端的托架轴86且以向壳体89的空洞部导引的方式进行移动 的部件。在后部杆64设有上推部68,该上推部68位于在中心杆62处于可 支承托架轴86的附近位置时,接触解除板72的位置。
第二工件承载台70构成为壳体89台座,具有可牢牢地固定壳体89的 上表面,以可将通过中心杆62从下方支承着下降的第一工件80可靠地装配 到壳体89上的精度而被定位。另外,该第二工件承载台70,为了可在多个 组装装置进行装配作业,因而具备在多个装置间设置的轨道上滚动的未图示 的车轮等而成为能移动的结构。在此,车轮在工件组装装置10的给定的组装位置上从轨道上浮起,由此进行上述定位。
在该工件组装装置10中,在相比盘固定销48与制动板B4抵接的滑板 41与中心杆62的距离以及轴固定用板50与转动轴83抵接的滑板41与中心 杆62的距离、滑板41与中心杆62的距离短的位置,在工件固定部40与工 件支承部60接合的位置上设置止回机构30。即,止回机构30设置在如下的 位置上,该位置为,在中心杆62与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的托架轴86碰 接、盘固定销48与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的制动板B4碰接的同时,轴固 定用板50与转动轴83碰接之际,在盘用载荷件板44推压住制动板B4的状 态下从第一止动件43上浮起(向上侧移动)的同时,轴固定用板50推压转 动轴83的状态下从第二止动件52上浮起(向上侧移动)的位置。如此,止 回机构30在从作用于滑板41上的配重19来的力不作用于盘用载荷件板44 或轴固定用板50上的状态下,将滑板41与工件支承部60连接起来。
下面,对如此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动作、特别是将第 一工件80组装到壳体89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为等待组装时的工件组装 装置10的说明图,图7为处于安装各部件来装配第一工件80的装配工序中 的工件组装装置10的说明图,其中图7 (a)为承载有第一工件80的视图, 图7 (b)为将制动板B4装配到托架组件85上的视图,图7 (c)为装有内 辅助组件82的视图,图8为处于固定第一工件80的固定工序中的工件组装 装置10的说明图,图9为承载第一工件80后开放工件承载部20时的立体 图,图10为处于将第一工件80组装到壳体89中的组装工序中的工件组装 装置10的说明图,图11为处于解除第一工件80固定的解除工序中的工件 组装装置10的说明图。
在上述构成的工件组装装置10中,如图6所示,工件固定部40通过配 重19而被提升到起吊部16附近,工件支承部60在其自重作用下位于最下 部。此时,作业者首先用把手28 (参照图4)或旋钮29将第一工件承载台 22处于关闭的状态(参照图4)。如此,锁定销26与工件台13碰接,受该 锁定销26的限制,锁定在工件承载部20不能开放的状态。然后,将承载于 第二工件承载台70上的壳体89,在装配位置上以定位的状态下固定。
接下来,作业者如图7所示,在壳体89的上方,通过安装第一工件80 的各部件(内辅助组件82、托架组件85和制动板B4),在第一工件承载台22上,进行装配第一工件80的装配工序。首先,在该工序中,作业者如图 7 (b)所示,以托架轴86贯通轴用贯通孔22a、托架C3承载于第一工件承 载台22上的方式,将托架组件85安置于工件承载部20上。接着,将必要 的垫片等装到托架组件85上,将检査过层叠起来的厚度后的制动板B4配置 于托架组件85的上部。此时,只在舌片88插入定位销24之间的位置,将 制动板B4装到托架组件85上。之后,如图7 (c)所示,以使恒星齿轮S3 和环形齿轮R3与小齿轮P3啮合的方式将内辅助组件82装到托架组件85上。 如此,在第一工件80的一部分插入壳体89中的状态下,第一工件80的各 部件在壳体89上被装配好,成为在工件承载部20上承载第一工件80的状 态(图7 (a))。
然后,作业者如图8所示,为了防止装配后的第一工件80的位相错位, 进行固定第一工件80的固定工序。在该工序中,作业者首先将上下动作杆 38 (参照图2)向上方操作,使工件支承部60向上移动,并将下压杆56向 下方操作,使工件固定部40向下移动。如此,转动轴83的上端面与轴支承 部50a碰接,制动板B4与盘固定销48碰接,并且托架轴86的下端面与插 入在壳体89的下面设置的孔中的中心杆62的上端面碰接。接着,使工件固 定部40向下移动时,滑板41向下移动,但由于第一工件80固定到工件承 载部20上而不移动,故由滑板41悬挂的盘用载荷件板44和轴固定用板50 在分别向制动板B4和转动轴83施加载荷的状态下不移动而成为浮起状态 (参照图中A)。然后,使工件固定部40进一步向下移动时,卡止部件35 通过卡止孔41b,钩部34勾挂在开口缘41c上,工件固定部40与工件支承 部60通过止回机构30连接(参照图中B)。另外,在此,工件固定部40 和工件支承部60设定成其合计重量与配重19的重量大致平衡的重量。此外, 使工件支承部60从初期位置向上移动时,固定到后部杆64的上推部68向 上移动,中心杆62—旦与托架轴86的下端面碰接,上推部68就通过解除 板72向上推升上推杆74。如此,与上推杆74连接的锁定销26向上被推升, 锁定的工件承载部20成为可开放的状态(参照图中C)。
如此,以使盘用载荷件板44或轴固定用板50不产生位相错位的方式固 定第一工件80,中心杆62可下降地支承第一工件80,工件承载部20—旦 处于可开放的状态,就如图9所示,作业者操作把手28等,以转动轴21a为中心地转动转动板21,将工件承载部20开放。如此,因第一工件承载台 22而成为不能向下移动状态的第一工件80,在盘用载荷件板45或轴用载荷 件55的重量的作用下被按压,在由中心杆62支承的状态下,通过工件通过 孔13a,成为可向下移动的状态。
接着,作业者如图10所示地,进行将成为可移动状态的第一工件80装 配到壳体89中的装配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操作上下动作杆38 (参照图 2),使通过止回机构30而成为一体的工件固定部40、工件支承部60和第 一工件80向下移动。如此,第一工件80、销固定板47、轴固定用板50和 盘用载荷件板44通过工件通过孔13a,向下方移动。然后,第一工件80与 壳体89的内侧底面碰接时,装配工序结束。此时,由于转动轴83或制动板 B4由工件固定部40固定,在位相不变化的状态下下降,所以被正确地装配 到壳体89中。另外,因上推部68与第一工件80、工件固定部40和工件支 承部60 —同下降而不上推上推杆74,因而锁定机构25成为可锁定工件承载 部20的状态。此外,锁定机构25即使在可锁定工件承载部20的状态下, 当转动板21处于锁定销26的下方时也不会立刻将其锁定,而会在关闭工件 承载部20时将其锁定。
然后,作业者如图11所示地,进行解除第一工件80的固定的解除工序。 在该工序中,进行将连接解除杆36倒向里侧的操作。如此,卡止部件35的 钩部34脱离开口缘41c,解除止回机构30的连接状态,工件固定部40由配 重19拉着向上方移动。另外,工件支承部60靠其自重向下方移动,托架轴 86的下端面与中心杆62的下端面分离开。如此,因第一工件80和壳体89 与工件组装装置10的接触状态被解除,故第二工件承载台70成为可移动的 状态。
在此,明确本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与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本实 施例的第一工件80相当于第一工件,其中制动板B4相当于第一部件,转动 轴83相当于第二部件,壳体89相当于第二工件。另外,工件台13和工件 承载部20相当于本发明的工件台,其中,第一工件承载台22相当于移动限 制部和工件承载部,工件通过孔13a相当于通过口,止回机构30相当于连 接部,工件固定部40相当于工件固定部,其中,滑板41相当于被加载部件, 盘固定销48和轴固定用板50相当于接触部件,盘用载荷件45相当于第一部件用载荷件,轴用载荷件55相当于第二部件用载荷件,下压杆56相当于 工件固定用杆。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例的工件组装装置10,在将第一工件80承载于 工件承载部20上、工件固定部40靠载荷件推压第一工件80以防止错位, 工件支承部60支承第一工件80的状态下,止回机构30将工件固定部40与 工件支承部60连接,承载于工件承载部20上的第一工件80可移动时,在 该状态下,工件支承部60将第一工件80向壳体89的空洞部导引。此时, 工件固定部40朝向离开壳体89的方向被加载,但因通过止回机构30而与 工件支承部60成一体,可充分地固定第一工件80。另外,由于工件固定部 40朝向离开壳体89的方向被加载,所以在第一工件80与壳体89的装配结 束后,解除止回机构30的连接时,工件固定部40自动地离开该第一工件80 和壳体89。因此,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进行装配之际,能够通过更容易的 作业防止第一工件80的错位地将第一工件80装配到壳体89的内部。
另外,因工件支承部60将第一工件80朝向壳体89垂直向下地导引, 能够使第一工件80利用其自重容易地导入壳体89的空洞部中,工件固定部 40的盘用载荷件45和轴用载荷件55能够利用其自重较容易地固定第一工件 80的位置。并且,因工件支承部60从壳体89下面的孔插入壳体89中地支 承着第一工件80的下端部,故将工件支承部60向下方移动时,第一工件80 被装配到壳体89中,并且容易将工件支承部60从壳体89中拔出。此外, 因工件承载部20在工件支承部60不能支承所承载的第一工件80时限制第 一工件80的移动,在工件支承部60能支承第一工件80时解除第一工件80 的移动限制,所以在工件支承部60不支承第一工件80时,能够防止第一工 件80下落,是安全的。再者,工件台13和工件承载部20因具有能通过 第一工件80的工件通过孔13a;能限制第一工件80通过工件通过孔13a的 第一工件承载台22;和能锁定工件承载部20的锁定机构25,所以能够用比 较容易的构成在第一工件80装配时,将第一工件80以可移动的方式进行安 置。另外,通过转动第一工件承载台22,能够比较容易地使第一工件80移 动。并且,因工件承载部20在将托架轴86插入壳体89的空洞部的状态下 设置于承载第一工件80的位置,所以与将第一工件80承载于壳体89外侧 时相比,能够使装置紧凑。再有,因工件承载部20设置成在与工件固定部
40之间形成可装配第一工件80的内辅助组件82和制动板B4的空间,所以 不必在其他的场所装配内辅助组件82、托架组件85和制动板B4,就可以提 高将第一工件80装配到壳体89内部的作业效率。此外,工件固定部40具 有向离开壳体89的方向被加载的滑板41;处于在给定的范围内可上下移 动的状态与滑板41连接且与第一工件80接触的盘固定销48和轴固定用板 50;承载于这些构件上且利用自重推压第一构件80的盘用载荷件45和轴用 载荷件55,并且止回机构30在作用于滑板41上的向上的力不作用于盘用载 荷件板44或轴固定用板50上的状态下,将其与工件支承部60连接,因而 利用多个载荷件而用比较容易的结构就能够防止第一工件80错位,向上的 力不作用于盘用载荷件板44和轴固定用板50上,充分利用载荷件的自重就 能够固定第一工件80。另外,由于在内辅助组件82和制动板B4利用了单 独的载荷件,所以可利用适合各构件的载荷件,从而提高了自由度。此外, 因工件固定部40具有下压杆56,止回机构30具有连接解除杆36和上下动 作杆38,所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就能够或者移动工件固定部40或者 解除工件固定部40与工件支承部60的连接。另外,将自动变速器的制动板 B4等装配到壳体89中之际,因需要防止错位,所以适用本发明的意义很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并且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能以 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也是不言自明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将第一工件80朝着固定到第二工件承载 台70上的壳体89移动和组装的,但也可以固定第一工件80,将壳体89朝 着第一工件80移动并装配。此时,壳体89朝向第一工件80移动时,可移 动第一工件80的工件承载部20也朝相同方向移动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壳体89的开口部朝上并将第一工件80垂直向下 移动地向壳体89装配。但是,也可以将壳体89的开口部朝下地固定在第一 工件80的上方,将第一工件80向上移动而进行组装。还可以将壳体89的 开口部朝向水平方向,使第一工件80沿水平方向移动地向壳体89进行组装。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中心杆62与托架轴86碰接后,第一工件承载台 22成为可开放状态,但也可以是在中心杆62即使在不碰接的状态下,在第 一工件80移动时即将处于可支承的附近位置时,工件承载部20就成为可开 放的构成。如此,能够防止因第一工件80下落所致的作业者受伤或第一工件80损伤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由锁定机构25的锁定销26限制第一工件承载台22 开放的,但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利用能限制第一工件承载台22开放 的任何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工件承载部20是通过第一工件承载台22朝左右开启 使第一工件80通过工件通过孔13a进行移动的,但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还可以是通过夹紧第一工件80来限制移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具有转动轴83和托架轴86的第一工件80作为第 一工件,将壳体89作为第二工件,但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能够将 第一工件与具有空间的第二工件进行装配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通过上下动作杆38的操作,作业者手动地使工件 支承部60上下移动的,但也可以为,例如,将缸体65作为适应气压或油压 的流体压的气缸,通过该流体压缸体的动作,使工件支承部60上下移动。 如此,可降低作业者的负载,与靠自重下降的时间等相比,能够縮短移动时 间。另外,因作业者在气缸的动作中可执行其他的作业(例如检査制动板B4 的层叠厚度等),能够有效地进行装配作业。此外,可省略上下动作杆38。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用盘用载荷件45来推压制动板B4,用轴用载荷件 55来推压转动轴83的、即用2个载荷件推压2个部件的,但也可以用3个 以上的载荷件推压3个以上的部件。另外,也可以用l个载荷件推压2个部 件。如此也能够推压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组装装置,其将第一工件插入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中来进行装配,其特征在于,具有工件台,其承载所述第一工件,并在装配该第一工件时能移动该第一工件;工件固定部,其被向离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加载,当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而与所述第一工件接触时,推压该第一工件而防止错位;工件支承部,其能够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与所述第一工件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支承第一工件,并将所述第一工件向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导引;连接部,其在所述工件固定部与承载于所述工件台上的所述第一工件接触、且所述工件支承部支承所述第一工件时,能将所述工件固定部与所述工件支承部连接成一体状态,在所述工件台处于能移动所述第一工件的状态时,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工件固定部与所述工件支承部连接起来的状态下,所述工件支承部将所述第一工件向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导引。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支承部将 所述第一工件朝向第二工件而向垂直下方导引。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支承部从 所述第二工件的下侧插入该第二工件而支承所述第一工件的下端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 件台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工件支承部不能支承所述承载的 第一工件时,限制第一工件的移动,而在所述工件支承部能支承第一工件时, 解除所述第一工件的移动限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台具有-所述第一工件能够通过的通过口 ;工件承载部,其设置于所述通过口处,且可在限制所述第一工件通过所 述通过口的限制位置和所述第一工件通过所述通过口的通过位置之间移动; 锁定机构,其在所述工件支承部不能支承所述第一工件时,将所述工件承载部锁定在所述限制位置,而在所述工件支承部能支承所述第一工件时, 能将所述工件承载部转换到所述通过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承载部包括有以设置于所述工件台上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第一工件承载部件和第二工件承载部件,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承载 部件抵接在一起的所述限制位置、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承载部件以各自的 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而向左右打开的所述通过位置之间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台设置于 在所述第一工件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第二工件的空洞部的状态下承载该 第一工件的位置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件至少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所述工件台,以在该工作台与所述工件固定部之间形成有能安装所述第 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空间的方式进行设置。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被加载部件,其向着离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被加载;接触部件,其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与所述第一工件沿相同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与所述被加载部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工件接触;一个以上的载荷件,其承载于所述接触部件上且利用自重推压所述第一工件,所述连接部,在作用于所述被加载部件上的沿离开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 施加的加载力不作用于所述接触部件的状态下,将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工件 支承部连接起来。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件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推压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一部件的第一部件用载荷 件;以及推压所述第一工件的第二部件的第二部件用载荷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固定部具有工件固定用杆,该工件固定用杆在作业者以人力使该工件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时使用,所述连接部具有连接解除杆,该连接解除杆在作业者解除所述工件固定 部与所述工件支承部的连接时使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件为自动变速器的部件,所述工件固定部对作为所述第一工件的一部分的制动板进行推压以防 止错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装置,在作业者手动进行装配时能以更容易的操作防止第一工件错位并将其装配到第二工件内部。工件组装装置(10)的工件固定部(40)用载荷件推压第一工件(80)以防止错位并在工件支承部(60)支承第一工件的状态下,止回机构(30)将工件固定部(40)与工件支承部(60)连接,在该状态下,工件支承部将第一工件向壳体(89)的空洞部中导引。此时工件固定部(40)被向上加载,但因通过止回机构(30)而与工件支承部(60)成一体,可充分固定第一工件。另外,因工件固定部(40)被向上加载,在装配结束后,一旦解除止回机构(30)的连接,工件固定部(40)就会自动地离开该第一工件和壳体。
文档编号B23P21/00GK101200034SQ20071019968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2日
发明者富田武, 桥本邦之, 矢川义人, 谷口孝男, 近藤展充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