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873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成形模具,特别是一种用以对板材进行回整工艺的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在板材加工的过程中,时常需于板材上压制加强肋、补强筋等加工结构以增进板 材的强度,然而当装设一对象于此压制成品的板材上时,因为受到装设对象所产生的下压 力的影响,会使原本平整的表面朝向某一特定方向产生一凹陷或曲折的不平整结构,此不 平整结构的产生使板材在进行后续组装相关零组件时,造成生产人员在组装上的困扰,如 以计算机机壳为例,板材凹陷或曲折的产生会使电路板等零组件无法平顺的锁固、安装于 机壳上,而造成电路板等零组件受到机壳不当的挤压而损坏。 目前针对改善板材产生不平整结构的解决方法,通常为加强产品的结构强度、改 变模具设计与成形能力、或是通过严格质量的控管等方式来达到,一般常见的做法是于板 材的底板上针对容易产生不平整结构的区域打上多条压线,但此压线仅能改善其于板材上 同一延伸方向的不平整问题,就板材上不平整结构容易发生的点、线及面而言,压线的设置 只能提供板材于同一在线的不平整问题,因此若要同时解决整个不平整结构面的问题,则 需于板材上打出相当数量的压线或将压线的深度打更深。然而这种压线的设置方式涉及对 板材本身结构的破坏,愈多的压线设置将愈会影响板材的结构强度,并且无法对整个板材 上容易产生不平整结构的区域提供一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此,现有技术在解决板材装设对象后容易产生不平整结构的做法上,是针对板 材上单一轴向区域以压线进行补强,除了需要重复设置压线于板材上而造成做工程序的繁 杂外,同时也容易造成板材结构强度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形模具,借以改进现有对于板材的回整 工艺上,由于需在板材上设置多个条压线,使板材的回整工艺做工程序繁杂,并容易对板材 整体结构强度造成破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成形模具,用以对板材进行回整工艺,其 特征在于,该成形模具包括有 —底座,该底座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相邻的一第一模板及至少一模块,该板材置放 于该第一模板及该模块上; —抵顶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穿设并部分突出于该底座,并且抵顶于该模块,该模 块根据该抵顶件的突出距离而与该底座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以及 —顶座,与该底座相对应,该顶座具有一第二模板,该顶座以该第二模板压合于该 第一模板,令该板材贴合于该第一模板及该模块,该板材根据该倾斜角度而成形为一回整 结构。
3[0010]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块相对该底座的一侧面还具有一凹槽,该抵顶
件抵顶于该凹槽内。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固定件,该模块具有一容置槽及一定位
孔,该容置槽与该定位孔相连通,该底座具有一固定孔,该固定件依序穿设过该容置槽及该 定位孔,令该固定件的一端容设于该容置槽内,该固定件的另一端固定于该固定孔,使该模 块固设于该底座上。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具有一外螺纹,该固定孔具有一内螺纹, 该固定件螺合于该固定孔内,令该模块固设于该底座上。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该底 座,该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该第一模板,令该第一模板与该底座间具有一合模高度。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调整件,该底座具有一通孔,且该第一 模板具有一调节孔,该调整件的一端抵靠于该底座,该调整件的另一端以能够活动的关系 穿设过该通孔并固定于该调节孔内,以借由该调整件调节该合模高度。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调整件具有一外螺纹,该调节孔具有一内螺纹, 该调整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螺合于该调节孔内。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支撑件,该底座具有一穿孔,且该第一 模板具有一盲孔,该支撑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穿设过该穿孔,并且部分突出于该底座,令该 支撑件的一端抵顶于该盲孔,该第一模板根据该支撑件的突出距离而与该板材之间具有一 合模间距。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具有一外螺纹,该穿孔具有一内螺纹,该 支撑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螺合于该穿孔内。 上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板相邻于该模块的一侧面为一导斜面,该 模块相邻于该第一模板的一侧面为一斜平面,且该斜平面与该导斜面相匹配。本实用新型 的功效在于,以成形模具对板材进行压合,且不会使板材产生不可回复性的结构破坏,而成 形模具具有可调整倾斜角度的模块及可调整合模高度的第一模板,使成形模具通过调整模 块的倾斜角度及第一模板的合模高度,能精确地针对板材上所欲成形回整结构的区域进行 回整压合工艺,如此将可大幅省略板材最终成形的步骤及工时,并维持板材本身所具有的 结构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底座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板材具有回整结构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0027]10顶座110第二模板20底座210 通孔220 固定孔230 螺孔240 穿孔30第一模板310导斜面320 调节孔330 盲孔40模块410斜平面420容置槽430 定位孔440 凹槽50弹性件60调整件610调整部70抵顶件80固定件810固定部90支撑件P板材S回整结构d合模间距h合模高度e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其中所指称的板材是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板件, 例如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机壳、或是铁柜、铁箱等需经加工处理的压制成形工件,本实用新型 以欲做为服务器外壳的金属板件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包括有一顶座10及 一底座20。顶座10设置于底座20上方并与底座20相对应,顶座10相对底座20的一侧面 具有一第二模板110。底座20上设置有一第一模板30及二模块40,且底座20对应第一模 板30的位置开设有多个通孔210,而在底座20对应于模块40的位置则开设有多个固定孔 220及螺孔230。通孔210、固定孔220及螺孔230皆贯穿底座20,并且在固定孔220内设 置有内螺纹。[0057] 第一模板30设置在二模块40之间,第一模板30相邻于二模块40的两侧分别具有 一导斜面310,并且在第一模板30相对底座20的一侧面具有多个调节孔320,调节孔320内 设置有内螺纹。并且,调节孔320于第一模板30上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底座20的通孔210。 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并具有多个弹性件50及多个调整件60,多个弹性件 50的一端抵靠于底座20上,弹性件50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一模板30,使第一模板30常态的 与底座20之间具有一合模高度h。调整件60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另一端具有一调整部 610,调整部610的直径大于底座20的通孔210的孔径,使调整件60具有外螺纹的一端以 可活动关系穿设过通孔210,并螺合于第一模板30的调节孔320内,此时,调整件60的调整 部610抵靠于底座20相对第一模板30的另一侧。 因此,通过调整件60的外螺纹与调节孔320的内螺纹的螺合关系,以及弹性件50 于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的抵顶作用,当调整件60相对于底座20转动时,将一并的带 动第一模板30朝底座20的方向位移并压縮弹性件50,进而对合模高度h进行调整。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 二模块40对称设置在第一模板30两侧,且二模块40相邻 于第一模板30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斜平面410, 二模块40的斜平面410分别与第一模板30 两侧的导斜面310相匹配。各个模块40并具有多个容置槽420、定位孔430及凹槽440,容 置槽420与定位孔430分别开设于模块40相邻于斜平面410的两相对侧面上,容置槽420 与定位孔430相连通,且容置槽420的内径大于定位孔430的内径。凹槽440设置于模块 40具有定位孔430的一侧,且凹槽440位于模块40上远离于第一模板30的一端。并且,模 块40的定位孔430与凹槽440分别与底座20的固定孔220及螺孔230相对应。 模块40与底座20之间并具有一抵顶件70,抵顶件70上设置有外螺纹,借以螺合 于底座20的螺孔230内,并以可活动的关系穿设过底座20,使抵顶件70的一端抵顶于模 块40的凹槽440内。因此,通过抵顶件70与螺孔230之间的螺合关系,可借由转动抵顶件 70,使抵顶件70 —端突出于底座20,并将模块40设有凹槽440的一侧顶离于底座20,使模 块40与底座20之间产生一倾斜角度9 ,此一倾斜角度9的角度大小取决于抵顶件70抵 顶模块40的一端所突出于底座20的距离而定;即倾斜角度e的角度大小与抵顶件70突 出于底座20的距离成正比。 此外,模块40并借由多个固定件80固设于底座20上,固定件80的一端设置有外 螺纹,另一端具有一固定部810,固定部810的外径与模块40的容置槽420内径相匹配,固 定件80以设置有外螺纹的一端,依序穿设过模块40的容置槽420及定位孔430后,螺合于 底座20的固定孔220内。此时,固定件80的固定部810容设于容置槽420内,并压抵于定 位孔430上,使模块40固设于底座20上。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可借由转动调整件60而调 节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的合模高度h,以及经由转动抵顶件70以改变抵顶件70突出 于底座20的距离,进而调整模块40与底座20之间的倾斜角度9 ,使成形模具在对板材进 行回整工艺时,可依据不同板材的特性对应形成不同高度及角度的回整结构。 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5,当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应用于板材 P的回整工艺时,先依据在板材P上所欲形成的回整结构的高度及角度进行调整,首先操作 人员转动调整件60,调整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的合模高度h。接着,转动抵顶件70, 使模块40设有凹槽440的一侧受到抵顶件70的推抵而与远离于底座20,令模块40与底
6座20之间形成预定的倾斜角度e。之后,以固定件80设置有外螺纹一端依序穿设过模块 40的容置槽420及定位孔430,并螺合于底座的固定孔内。因此,使模块40同时受到固定 件80的固定部810的压制,以及抵顶件70的抵顶作用,而稳固地倾斜设置于底座20上。 然后,将板材P置放于第一模板30上,使板材P的两侧分别抵靠于二模块40。此 时,由于板材P的成形区域与底座20之间呈相互平行的关系,因此板材P与模块40之间所 形成的夹角角度等同于模块40与底座20之间的倾斜角度e 。接着,以顶座10的第二模板 110压合于第一模板30并压縮弹性件50,使第一模板30朝底座20的方向产生等同于合模 高度h的位移距离,一并地使板材P的两侧根据倾斜角度e产生变形并贴合于模块40上 (如图5所示)。 请配合图6,因此在回整工艺完成后,即依据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的合模高
度h,以及模块40与底座20之间的倾斜角度9 ,于板材P上形成一回整结构S。 此回整结构为板材受顶座的第二模板的压合应力所产生的轻微变形结构,此回整
结构具有一内应力,可有效的加强板材的结构强度。当压制成品的板材上装设有对象时,装
设对象所产生的下压力将会受到此回整结构所提供的一相对作用力而抵消,因此使板材于
装设对象后仍能保持一平坦状态,而有效解决板材于装设对象后容易产生凹陷或曲折等不
平整结构的问题。 如图7和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所揭露 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以下仅就两者间的差异加以说明。本实用 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其中于底座20上对应第一模板30的位置设置有多个 穿孔240,穿孔240内并设置有内螺纹,并且于第一模板30对应穿孔240的位置设置有多个 盲孔330。 第一模板30常态地置放于底座20上,第一模板30与底座20之间具有多个支撑 件90,支撑件90上设置有外螺纹,借以螺合于底座20的穿孔240内,并以可活动的关系穿 设过底座20,使支撑件90的一端抵顶于第一模板30的盲孔330内。因此,通过支撑件90 与穿孔240之间的螺合关系,可借由转动支撑件90,使支撑件90 —端突出于底座20,并将 第一模板30顶离于底座20,使第一模板30可于底座20上产生位移。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当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应用于板材 P的回整工艺时,操作人员即依据所欲形成的回整结构的角度转动抵顶件70,使模块40设 有凹槽440的一侧受到抵顶件70的推抵而与远离于底座20,令模块40与底座20之间形 成预定的倾斜角度9。接着,以固定件80设置有外螺纹一端依序穿设过模块40的容置槽 420及定位孔430,并螺合于底座的固定孔内。因此,使模块40同时受到固定件80的固定 部810的压制,以及抵顶件70的抵顶作用,而稳固地倾斜设置于底座20上。 然后,以板材P的两侧分别抵靠于二模块40上,使板材P悬置于第一模板30上 方,并与第一模板30之间具有一合模间距d。此时,由于板材P的成形区域与底座20之间 是呈相互平行的关系,因此板材P与模块4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角度等同于模块40与底座 20之间的倾斜角度e。接着,转动支撑件90,使第一模板30受到支撑件90的推抵而远离 于底座20,借以调整第一模板30与板材P之间的合模间距d至预定距离。 之后,如图8所示,以顶座10的第二模板110压合于第一模板30,使板材P朝底座 20的方向产生等同于合模间距d的位移距离,一并地使板材P的两侧根据倾斜角度e产生变形并贴合于模块40上。使板材P依据合模间距d与倾斜角度e,形成一回整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成形模具,在板材回整工艺的应用上,借由调整第一模板于 底座上的合模高度(或合模间距),以及模块与底座之间的倾斜角度,即能于板材上成形一 微变形的回整结构,因此在板材回整结构的设置上,可简化现有以压条强化板材结构的繁 杂程序。并且,成形后的回整结构具有一内应力,使板材在装设对象后具有足以克服对象下 压力的结构强度,而能保持外观的平坦性与一致性,因此可避免板材于装设对象后容易产 生凹陷或曲折等不平整结构的情形发生。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8
权利要求一种成形模具,是对一板材进行一回整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成形模具包括有一底座,该底座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相邻的一第一模板及至少一模块,该板材置放于该第一模板及该模块上;一抵顶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穿设并部分突出于该底座,并且抵顶于该模块,该模块根据该抵顶件的突出距离而与该底座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以及一顶座,与该底座相对应,该顶座具有一第二模板,该顶座以该第二模板压合于该第一模板,令该板材贴合于该第一模板及该模块,该板材根据该倾斜角度而成形为一回整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块相对该底座的一侧面还具有一凹槽,该抵顶件抵顶于该凹槽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固定件,该模块具有一容置槽及一定位孔,该容置槽与该定位孔相连通,该底座具有一固定孔,该固定件依序穿设过该容置槽及该定位孔,令该固定件的一端容设于该容置槽内,该固定件的另一端固定于该固定孔,使该模块固设于该底座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具有一外螺纹,该固定孔具有一内螺纹,该固定件螺合于该固定孔内,令该模块固设于该底座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该底座,该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该第一模板,令该第一模板与该底座间具有一合模高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调整件,该底座具有一通孔,且该第一模板具有一调节孔,该调整件的一端抵靠于该底座,该调整件的另一端以能够活动的关系穿设过该通孔并固定于该调节孔内,以借由该调整件调节该合模高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调整件具有一外螺纹,该调节孔具有一内螺纹,该调整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螺合于该调节孔内。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支撑件,该底座具有一穿孔,且该第一模板具有一盲孔,该支撑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穿设过该穿孔,并且部分突出于该底座,令该支撑件的一端抵顶于该盲孔,该第一模板根据该支撑件的突出距离而与该板材之间具有一合模间距。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具有一外螺纹,该穿孔具有一内螺纹,该支撑件以能够活动的关系螺合于该穿孔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板相邻于该模块的一侧面为一导斜面,该模块相邻于该第一模板的一侧面为一斜平面,且该斜平面与该导斜面相匹配。
专利摘要一种成形模具,用以对板材进行回整工艺。成形模具包括底座、抵顶件及顶座,欲进行回整工艺的板材置放于底座的第一模板及模块上。抵顶件穿设过底座并抵顶于模块上,使模块与底座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顶座与底座相对应,且顶座以一第二模板压合于第一模板上,使板材贴合于第一模板及模块上,并根据模块与第二模板之间的倾斜角度而于板材上形成一回整结构。
文档编号B21D1/00GK201482829SQ20092017411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
发明者萧启成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