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599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结构一般为C字形布局结构,立柱固定在床身上, 主轴箱在立柱上上下运动,滑座在床身上前后运动,工作台在滑座上左右运动。主轴箱上的电机线及冷却管、润滑管等皆为由主轴箱侧面通过坦克连与立柱相连接。立柱与主轴箱、滑座与床身、工作台与滑座之间的相互运动由伺服电机滚珠丝杠副驱动,伺服驱动有些处于中心对称位置,有些处于非中心对称位置,对于非中心对称驱动,及以上使用的走线结构, 由于结构的不对称,热源的不对称,造成直线运动部件运动时存在偏转扭矩,增加了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振动、并使机床的精度降低。此外,目前公知的内装电机主轴单元的冷却一般为由恒温冷却箱驱动的独立的循环冷却,机床的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由于机床结构不对称造成的热源的不对称、受力变形不对称、振动等对机床精度的影响,机床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此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结构,达到了结构的完全对称化,管线连接的对称化,热源的对称化,并通过改变内装电机主轴单元的冷却循环方式降低了机床的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立柱采用框架中空结构,立柱主轴箱之间的走线方式采用中间走线方式,不带坦克连;立柱、滑座、床身、主轴箱结构全部采用左右对称结构;运动部件的驱动全部采用重心驱动方式;主轴单元冷却采用开放式循环冷却方式,不需要恒温冷却箱。一种新型结构中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由立柱、管线、驱动系统、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轴承、工作台、床身、主轴系统构成,组成立式加工中心的结构。其特征是主轴冷却采用开放式冷却方式;立柱主轴箱走线方式采用中间走线方式;驱动均采用重心驱动方式; 零件结构采用对称结构。立柱采用框架中空结构,管线于立柱的中心中空部位运动,其运动端固定在主轴系统上,固定端固定在立柱的后端,管线自然下垂,随主轴系统上下运动;主轴系统中的轴承冷却方式,由冷却水进口进入,对轴承进行冷却后由冷却水出口流出,流向整个机床内部循环系统,进入循环。驱动系统均处于被驱动件的重心位置进行驱动,采用重心驱动方式。立柱、工作台、床身及主轴系统均采用最大化对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由于机床结构不对称造成的热源的不对称、受力变形不对称、振动等对机床精度的影响,机床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此实用新型达到了结构的完全对称化,管线连接的对称化,热源的对称化,并通过改变内装电机主轴单元的冷却循环方式,降低了机床的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结构原理图。图2是图1立柱部分的右视图。图中,1.立柱,2.管线,3.伺服驱动系统,4.主轴单元,5.冷却水出口,6.轴承, 7.工作台,8.床身,9.主轴箱。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中,立柱(1)为中空框架式;图1中,管线(2)于立柱(1)的中心中空部位运动,其运动端固定在主轴箱(9)上,其固定端固定在立柱(1)的后端,管线O)自然下垂,随主轴箱(9)上下运动;主轴单元(4)中的轴承(6)及电机定子的冷却,由冷却水管线(2)进入,对轴承(6)及电机定子进行冷却后由冷却水出口( 出水,流向整个主轴箱外部进入冷却液循环系统;伺服驱动系统(3)均处于被驱动件的对称中心位置进行驱动;立柱(1)、工作台(7)、床身(8)、主轴箱(9)和滑座全部采用对称结构。
权利要求1.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由立柱、管线、驱动系统、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轴承、工作台、床身、主轴系统构成,组成立式加工中心的结构,其特征是主轴冷却采用开放式冷却方式;立柱主轴箱走线方式采用中间走线方式;驱动均采用重心驱动方式;零件结构采用对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是立柱采用框架中空结构,管线于立柱的中心中空部位运动,其运动端固定在主轴系统上,固定端固定在立柱的后端,管线自然下垂,随主轴系统上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是主轴系统中的轴承冷却方式,由冷却水进口进入,对轴承进行冷却后由冷却水出口流出,流向整个机床内部循环系统,进入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是驱动系统均处于被驱动件的重心位置进行驱动,采用重心驱动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是立柱、工作台、床身及主轴系统均采用最大化对称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结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它采用开放式主轴单元冷却,不需要恒温冷却箱;立柱采用框架中空结构,立柱主轴箱之间的走线方式采用中心走线;床身、立柱、主轴箱、滑座、工作台全部采用对称结构;各运动部件全部采用中心驱动。达到了结构对称、热源对称的特点,从而解决由于机床结构不对称造成的热源不对称、变形不对称、振动等影响机床精度的问题,并有效降低了机床成本,实现机床性能的全面提高。
文档编号B23Q11/00GK201960408SQ20102066026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5日
发明者刘炳业, 宋学敏, 常文芬, 张世珍, 焦尚才, 王春光, 王锐, 聂应新, 赵永昌, 郭力鹏 申请人: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