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弯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57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弯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弯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中,经常需要将钢管折弯后才能进行生产加工。弯管机作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器件中其中的一个重要零部件,现有技术中的弯管机弯管装置所出的产品经常遇到圆弧度角度有误差,给现场焊接造成困难,无法实现自动化工作,工作不能连续,人工操作的效率底下,影响了弯管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弯管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固定连接有送料气缸,所述送料气缸固定连接有物料夹持装置,所述工作台上还固定连接有顶出气缸和物料模具,所述顶出气缸固定连接有弯管装置,所述物料模具与所述顶出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物料模具与所述顶出气缸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弧形凹槽,在所述物料模具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在所述工作台上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连接有影像采集装置,所述工作台还固定连接有物料传输装置,所述送料气缸、顶出气缸、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和影响采集装置电连接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物料夹持装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钢管的圆形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圆形通孔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加工的钢管确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送料气缸与所述物料模具之间的连接臂a长度大于待加工钢管长度的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弯管装置包括两片顶板,其之间的夹角为90°。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两片所述顶板的连接处为圆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板与所述顶出气缸之间的连接臂b的长度大于所述工作台横向宽度的1/2。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影像采集装置为照相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影像采集装置为摄像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物料传输装置为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定位装置,能够准确的确定钢管弯折处的实际距离,并且在加工完成以后,通过影像采集装置将产品的影响处理,确定钢管弯折角度是否合格,能够减少残次品产生的概率,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送料气缸;3、物料夹持装置;4、控制器;5、顶出气缸;6、弯管装置;7、物料模具;8、第一定位装置;9、第二定位装置;10、支架;11、影像采集装置;12、物料传输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一种新型智能弯管装置,包括一个工作台1,在工作台1上固定连接有送料气缸2和顶出气缸5,送料气缸2通过连接臂a固定连接有具有圆形通孔的物料夹持装置3,该圆形通孔的直径通过待加工钢管的实际尺寸来确定大小,顶出气缸5通过连接臂b固定连接有弯管装置6,该弯管装置6由两片夹角为90°的顶板组成,并且其连接处为弧形结构,连接臂a的长度大于代加工钢管长度的1/2,连接臂b的长度大于工作台1横向宽度的1/2,在顶出气缸5的正对面设置有物料模具7,该物料模具正对顶出气缸5的侧面上设置有弧形凹槽,并且在该物料模具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8和第二定位装置9,该两个定位装置为计米器,能够确定钢管弯折部分距离钢管的两端的长度是多少,在工作台1上送料气缸2正对的一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支架10,支架10上固定连接有影像采集装置(例如:摄像头或者照相机等)11,工作台1连接支架10的侧面相邻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物料传输装置12,该物料传输装置12为传送带,钢管在经过加工以后变弯,其一端会落在物料传输装置12上,通过该装置与钢管之间的摩擦力,将加工完成的钢管输送走。

在钢管加工过程中,通过第一定位装置8和第二定位装置9来确定钢管在物料模具7处的位置,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安装在工作台1侧面的的控制器4,该控制器4控制送料气缸2停止,并且启动顶出气缸5,将钢管夹弯,加工完以后,通过影响采集装置12来采集钢管弯折处的图像信息,并由控制器4确定是否合格。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