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0452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工厂日常生产中,自动化程度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高。本部门的核心机器是产自德国的SMS650径锻机,整个生产线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行。这就要求使用辊道将钢坯自行运送至径锻机进行锻打生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钢坯经常因为重量过重或者表面不平整造成了在辊道上卡住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出炉的高温钢坯,在辊道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就会造成温度过低,需要及时处理卡刚问题。目前,通过人力直接去推动钢坯运动,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同时钢坯温度较高,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用于解决钢坯在辊道上卡住后人员处理困难,处理效率低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包括:半圆形支架1、半圆形钢板2、圆环3、第一圆钢4和第二圆钢5;

半圆形支架1的第一端和半圆形钢板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圆钢4上,半圆形支架1的第二端和半圆形钢板2的第二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圆钢5上;

圆环3固定连接在半圆形支架1的圆弧外侧的中间位置。

第一圆钢4包括第一延伸圆钢41和第一连接圆钢42,并且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二端与第一延伸圆钢4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圆钢5包括第二延伸圆钢51和第二连接圆钢52,并且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二端与第二延伸圆钢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半圆形钢板2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半圆形钢板2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半圆形支架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半圆形支架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第一延伸圆钢41和第二延伸圆钢51相对于第一连接圆钢42和第二连接圆钢52所在平面有夹角,且第一延伸圆钢41的第二端和第二延伸圆钢51的第二端偏向于半圆形支架1的方向。

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还包括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半圆形钢板2的半圆形边沿的中点和半圆形支架1的半圆形边沿的中点。

半圆形支架1和连接杆6是由圆钢组成。

半圆形钢板2的圆形半径小于半圆形支架1的圆形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利用该装置能够借助机械动力牵动该装置的圆环,从而带动钢坯同时运动,相比人力解决卡钢的问题,借助该装置具有更强的动力,同时解决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半圆形支架, 2-半圆形钢板,

3-圆环, 4-第一圆钢,

5-第二圆钢, 6-连接杆,

41-第一连接圆钢, 42-第一延伸圆钢,

51-第二连接圆钢, 52-第二延伸圆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包括:半圆形支架1、半圆形钢板2、圆环3和第一圆钢4和第二圆钢5;半圆形支架1的第一端和半圆形钢板2的第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圆钢4上,半圆形支架1的第二端和半圆形钢板2的第二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圆钢5上;圆环3固定连接在半圆形支架1的圆弧外侧的中间位置;通过两根圆钢将本装置设置于圆形钢坯的一端,使得半圆形钢板2与卡住的钢坯的截面接触,半圆形支架1与卡主的钢坯的侧面接触,再通过将钢丝绳的一端与该装置上的圆环3稳固连接在一起,钢丝绳的另一端与转动电机等动力装置连接,通过动力装置的运动,拉动钢丝和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从而带动卡钢运动,使得卡钢问题得到快速高效的解决,同时减轻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基于实施例一,第一圆钢4包括第一延伸圆钢41和第一连接圆钢42,并且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二端与第一延伸圆钢4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圆钢5包括第二延伸圆钢51和第二连接圆钢52,并且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二端与第二延伸圆钢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半圆形钢板2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半圆形钢板2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半圆形支架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圆钢4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半圆形支架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圆钢5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通过半圆形支架1、半圆形钢板2和第一连接圆钢42、第二连接圆钢52形成卡钢处理装置的支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增加第一延伸圆钢41和第二延伸圆钢51,在装置的前端增加延伸圆钢,增加开阔的装置开口,装置更加容易的设置在卡住的钢坯上,提升工作效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基于实施例二,第一延伸圆钢41和第二延伸圆钢51相对于第一连接圆钢42和第二连接圆钢52所在平面有夹角,且第一延伸圆钢41的第二端和第二延伸圆钢51的第二端偏向于半圆形支架1的方向,延伸出的圆钢采用上翘的结构设计,增大了本装置与钢坯侧面的接触面积,同时也适用于长度较长的钢坯,扩大本装置的适用范围,提升装置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基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还包括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半圆形钢板2的半圆形边沿的中点和半圆形支架1的半圆形边沿的中点;由于在实际处理卡钢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动力才能将卡钢推动,所以对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的强度要求也就提升了,为了增强装置的强度,需要在半圆形钢板2和半圆形支架1之间增加连接杆6,进一步提升装置的强度,也提升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基于实施例四,半圆形支架1和连接杆6是由圆钢组成,因为需要推动的钢坯是重量较大,而且温度会比较高,对钢架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仅需要耐高温,还要具有很高的强度,所以将主要连接用的钢架采用圆钢,使得处理辊道上卡钢的装置更加牢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基于实施例五,半圆形钢板2的圆形半径小于半圆形支架1的圆形半径,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推动卡住的钢坯时,拉动装置使钢坯从半圆形支架1的端口进入,进一步的拉动装置,直到钢坯的端面与半圆形钢板2接触,这种入口大于末端的设计,方便钢坯从入口进入到装置中,提升工作效率。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括”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