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6190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用于汽车排气系统中波纹管裸波自动成型。



背景技术:

波纹管作为排气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件,具有降噪、减震耐疲劳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波纹管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现有卧式多波机采用人工送料,波纹管成型后还需对波纹管进行人工吸水,工作效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靠、高效的设备实现波纹管的自动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手进行多波机的上料,多波机检测到材料后,进行自动成型,成型后用机械手将产品件取下并完成吸水等动作。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架体Ⅱ9的一端底部,垂直于水平方向设置有气缸Ⅴ16,顶料板1连接在气缸Ⅴ16的上方,顶料板1旁边为上料板2,上料板2下方与气缸Ⅴ16连接;横跨于多波机15上方的架体Ⅱ9上安装有一对机械手3,两个机械手通过架体Ⅰ8连接为整体,其中一个用于取料上料,另外一个用于取放产品件;机械手3上方与导杆气缸Ⅰ4连接,实现竖直Z方向运动;架体Ⅱ9的上方安装导轨5、滑座7,气缸Ⅱ6连接在导轨5上,机械手3通过架体Ⅰ8与气缸Ⅱ6相连,机械手3的水平X方向运动通过导轨5、滑座7及气缸Ⅱ6实现;Y方向运动通过安装在架体Ⅰ8底端的气缸Ⅲ10实现;多波机15的另一侧放置由架体Ⅲ13、气缸Ⅳ12及退料槽11组成的吸水设备,所述气缸Ⅳ12及退料槽11分别安装在架体Ⅲ13上,气缸Ⅳ12用于实现吸水后波纹管的退料工作;多波机15与油缸14相连实现多波机的打波进给。

所述的上料板2的宽度与波纹管成型前的外管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构思新颖,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采用机械手进行多波机的上料,多波机检测到材料后,进行自动成型,成型后用机械手将产品件取下并完成吸水等动作。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既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料板;2、上料板;3、机械手;4、导杆气缸Ⅰ;5、导轨;6、气缸Ⅱ;7、滑座;8、架体Ⅰ;9、架体Ⅱ;10、气缸Ⅲ;11、退料槽;12、气缸Ⅳ;13、架体Ⅲ;14、油缸;15、多波机;16、气缸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波纹管自动成型设备,架体Ⅱ9的一端底部,垂直于水平方向设置有气缸Ⅴ16,顶料板1连接在气缸Ⅴ16的上方,顶料板1旁边为上料板2,上料板2下方与气缸Ⅴ16连接;横跨于多波机15上方的架体Ⅱ9上安装有一对机械手3,两个机械手通过架体Ⅰ8连接为整体,其中一个用于取料上料,另外一个用于取放产品件;机械手3上方与导杆气缸Ⅰ4连接,实现竖直Z方向运动;架体Ⅱ9的上方安装导轨5、滑座7,气缸Ⅱ6连接在导轨5上,机械手3通过架体Ⅰ8与气缸Ⅱ6相连,机械手3的水平X方向运动通过导轨5、滑座7及气缸Ⅱ6实现;Y方向运动通过安装在架体Ⅰ8底端的气缸Ⅲ10实现;多波机15的另一侧放置由架体Ⅲ13、气缸Ⅳ12及退料槽11组成的吸水设备,所述气缸Ⅳ12及退料槽11分别安装在架体Ⅲ13上,气缸Ⅳ12用于实现吸水后波纹管的退料工作;多波机15与油缸14相连实现多波机的打波进给。

所述的上料板2的宽度与波纹管成型前的外管直径相同。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顶料板1把波纹管管件顶到上料板上2,由于上料板2的宽度与波纹管管件直径相同,所以上料板2上只能停留一根管件,上料板2上升,把管件送到机械手3抓取处,等待上料机械手抓取气爪抓取管件后,导杆气缸4退回把管件提起;气缸Ⅱ6启动沿着导轨5方向向前移动,把管件送到打波机的中心轴上方;导杆气缸4伸出,把管件送到打波机的中心轴的前方;机械手夹口部位上方气缸启动,夹口沿上述方向反方向移动,把管件安装在中心轴上;气爪松开,上料机械手上料过程完成,多波机15传感器检测到管件后油缸14进给,模片闭合卡紧管件,通过液压成型实现波纹管打波。机械手按上料顺序退回到起始位置处抓取波纹管放到吸水设备上,完成吸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