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8260发布日期:2021-01-08 13:0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传动轴用的内星轮的成型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传动轴的内、外星轮装配在一起,并通过滚珠实现转动方向上的传动。汽车传动轴的内、外星轮是汽车传动轴的重要零部件。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内星轮结构,包括柱状件本体,柱状件本体内部开有与柱状件本体同轴线的轴孔,柱状件本体的外缘开有可容置钢球的球面滚道,球面滚道为6个,均布于柱状件本体的外缘。

传统的内星轮结构,每个球道的形状一致、方向一致,即该类型的产品的上下分模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模具在设计时,上下模的接触面也都是同一个平面,上下模是两个平面相接触压合。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星轮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如图1所示,内星轮03类球形结构,表面设置有多个球面滚道,且其相邻的两个球面滚道形状并不相同,分别记为球道一与球道二,由图1可示,球道二02的直径最大处位于其中部,球道一01的直径最大处则并非位于其中部了,而是位于其下部。因此采用传统的接触面为平面的上模下模就无法得到上述结构的内星轮,该结构的内星轮也难以从模具中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实现非一致形状球道的成型,能够脱模得到内星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与下模,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成型件,下模包括下成型件,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上半部相适应的上槽口,所述的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拱起部,所述的拱起部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的外壁面,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下成型件顶部设置有与内星轮标准件下半部相适应的下槽口,所述的下成型件定部设置有内陷部,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所述的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端面可贴合,所述的拱起部可嵌入内陷部且两者端面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模还包括包裹在上成型件外周的上筒件,所述的下模还包括包裹在下成型件外周的下筒件,所述的上筒件与下筒件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成型件的端面位于上筒件内,所述的下成型件的端面伸出下筒件,所述的上筒件与下筒件贴合,则下成型件的端面伸入上筒件且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的端面贴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成型件的端面伸出上筒件,所述的下成型件的端面位于下筒件内,所述的上筒件与下筒件贴合,则上成型件的端面伸入下筒件且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的端面贴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筒件外套设有基座,所述的基座与上筒件紧固连接,基座的底面与上筒件的底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下筒件外套设有基座,所述的基座与下筒件紧固连接,基座的顶面与下筒件的顶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成型件的端面至拱起部的端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所述的下成型件的端面至内陷部的端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模设置有供冲头穿过的通孔,所述的冲头可进入上槽口作用于内星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下模设置有供冲头穿过的通孔,所述的冲头可进入下槽口作用于内星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基于所要成型的内星轮的球道二直径最大处位于其中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位于其下部。本实用新型在上成型件底部设置上槽口,用于实现内星轮的上半部的成型。然后在上成型件底部设置有拱起部,拱起部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的外壁面,拱起部是上成型件向下的延伸,能够对球道一的中部以下进行成型。拱起部的端面衔接在球道一的直径最大处,下成型件定部设置有内陷部,拱起部可嵌入内陷部且两者端面相贴合。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在上模与下模中,通过拱起部与内陷部的结构设置,将球道一处的成型以其直径最大处为分界线,设计上模与下模的分模面,实现球道一的成型,再配合端面可贴合的上成型件与下成型件,实现内星轮的整体结构成型。本实用新型的上模端面、下模端面为相互配合的曲面,当上模与下模压合,能够成型内芯轮;当上模与下模分离,内芯轮结构又能够从模具中脱出。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要成型的内星轮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新型内星轮成型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与下模,上模包括上成型件1,下模包括下成型件2,上成型件1底部设置有与内星轮03标准件上半部相适应的上槽口3,上成型件1底部设置有拱起部1a,拱起部1a的内壁面适应球道一01的外壁面,拱起部1a的端面位于在球道一01的直径最大处,下成型件2顶部设置有与内星轮03标准件下半部相适应的下槽口4,下成型件2定部设置有内陷部2a,拱起部1a的端面位于在球道一01的直径最大处,上成型件1与下成型件2端面可贴合,拱起部1a可嵌入内陷部2a且两者端面相贴合。

上模还包括包裹在上成型件1外周的上筒件5,下模还包括包裹在下成型件2外周的下筒件6,上筒件5与下筒件6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中上成型件1、拱起部1a、上筒件5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成型件2、内陷部2a、下筒件6为一体结构。

上成型件1的端面位于上筒件5内,下成型件2的端面伸出下筒件6,上筒件5与下筒件6贴合,则下成型件2的端面伸入上筒件5且上成型件1与下成型件2的端面贴合。上筒件5、下筒件6的结构设计、配合上成型件1、下成型件2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上下模在合模过程中,更容易实现基准定位,确保加工进度。而且下成型件2的端面伸入上筒件5内,上筒件5将施加给下成型件2、上成型件1应力,避免下成型件2在挤压过程中向外扩张。

上筒件5外套设有基座7,基座7与上筒件5紧固连接,基座7的底面与上筒件5的底面齐平。基座7将向上筒件5施加应力,避免上筒件5、上成型件1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当然此处所说的形变是微小的。

下筒件6外套设有基座7,基座7与下筒件6紧固连接,基座7的顶面与下筒件6的顶面齐平。基座7将向下筒件6施加应力,避免下筒件6、下成型件2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当然此处所说的形变是微小的。

上成型件1的端面至拱起部1a的端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下成型件2的端面至内陷部2a的端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过渡。曲面结构,避免在上模、下模合模过程中因同轴度出现偏差而造成磨损。

上模设置有供冲头穿过的通孔8,冲头可进入上槽口3作用于内星轮。本实用新型所要成型的内星轮上端面还设置有沉孔结构,冲头用于成型沉孔。

下模设置有供冲头穿过的通孔8,冲头可进入下槽口4作用于内星轮。本实用新型所要成型的内星轮下端面还设置有沉孔结构,冲头用于成型沉孔。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二,方案二与方案一其他结构均相同,其区别结构在于:上成型件1的端面伸出上筒件5,下成型件2的端面位于下筒件6内,上筒件5与下筒件6贴合,则上成型件1的端面伸入下筒件6且上成型件1与下成型件2的端面贴合。方案二与方案一的结构设计,在原理上相同,其区别只是在于上成型件1伸出上筒件5,还是下成型件2伸出下筒件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