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0694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金属乳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高速线材粗中乳机和预精乳机之间,为实现无张力乳制,安装一个水平活套装置,用以调节上游乳机的转速,从而保证前后机架乳件体积秒流量相等。现有水平活套装置的出口导辊由1个带台导辊和2个平辊组成,带台导辊辊面有防止乳件向上运动的台阶,但其内部结构与平棍相同,高速线材乳件在水平活套起套后成弧形运动,在乳件向上力量的作用下,带台导辊经常发生轴承和卡簧损坏,导辊窜动导致活套出口导槽对乳件表面产生划伤,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发生导辊脱落而造成堆钢事故。对于生产高冷镦性能的免退火、简化退火以及非调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乳制过程中对条形的形状要求非常高,成品上0.05mm的细小划伤都可能造成产品冷镦性能不合格,在中乳区域条形如果有大于0.2mm的划痕,反映在成品上为断续折迭,肉眼不易发现,但乳制成品可能就是废品,极易造成批量质量事故。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目的是防止活套轴承发生损坏。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包括活套台、带台导辊和设于带台导辊内的衬套,所述导辊装置还包括偏心轴、轴承组和用于锁紧轴承组两端的锁紧装置,偏心轴包括第一轴部和设于衬套内的第二轴部,带台导辊通过第一轴部与活套台连接,所述轴承组设于第二轴部和衬套之间且通过轴承间的串联配置与背对背配置分别承担朝向轴承组两端轴向方向的轴向负荷。
[0006]所述轴承组包括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的一端到靠近活套台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角接触球轴承、第二角接触球轴承和第三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第二角接触球轴承的一端与第一角接触球轴承串联配置,另一端与第三角接触球轴承背对背配置。
[0007]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均采用窗式冲压黄铜保持架。
[0008]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设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的一端且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进行轴向定位和对轴承内圈进行锁紧的第一锁紧定位装置。
[0009]所述第一锁紧定位装置为锁紧背帽。
[0010]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设于衬套靠近活套台的一端且用于对带台导辊定位和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外圈进行锁紧的第二锁紧定位装置。
[0011 ] 所述第二锁紧定位装置为迷宫压盖。
[0012]所述带台导辊远离活套台的一端设有对扎件进行限位的台肩。
[0013]所述台肩与扎件的接触端设有倒圆角。
[0014]所述轴承组的润滑方式为采用油气润滑。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新颖,简约,可靠,易于实现,其主要效果体现在:
[0016](1)现有导辊结构无法承受乳件起套后向上的轴向力量,平均每天都会发生轴承和卡簧损坏,更换导辊装置需要1-2小时。采用本发明的导辊装置后再未发生轴承损坏,只需根据辊面磨损情况,定期更换导辊,大大降低了乳制故障时间,提高了乳机作业率。
[0017](2)采用本发明的导辊装置后,导辊不会发生窜动,乳件始终运行在活套乳制通道的中间位置,不再与导槽和导卫接触产生划伤,杜绝导辊脱落造成的堆钢事故,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
[0018](3)采用本发明的导辊装置后,降低了导辊装置的更换量,减少了活套出口导槽和下游乳机进口导卫的磨损,能够延长备件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9]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0020]图1是本发明水平活套导辊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为:
[0022]1、带台导辊;2、衬套;3、偏心轴;4、第一角接触球轴承;5、第二角接触球轴承;6、第三角接触球轴承;7、锁紧背帽;8、迷宫压盖;9、活套台;10、乳件;11、进油管;12、进油背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24]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包括活套台9、带台导辊1和设于带台导辊1内的衬套2,导辊装置还包括偏心轴3、轴承组和用于锁紧轴承组两端的锁紧装置,偏心轴3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轴部、连接部和设于衬套内的第二轴部,带台导辊1通过第一轴部与活套台9连接,轴承组设于第二轴部和衬套2之间且通过轴承间的串联配置与背对背配置分别承担朝向轴承组两端轴向方向的轴向负荷。此轴承组结构还具有连接第二轴部和衬套的作用。
[0025]带台导辊1远离活套台9的一端设有对扎件10进行限位的台肩。台肩与扎件10的接触端设有倒圆角,以防止尖角对乳件的划伤。当活套起套后,乳件10紧贴着旋转的带台导辊侧壁运动,台肩可以限制乳件向上运动的高度,使乳件始终运行在乳制通道的中间位置,不再与导槽和导卫接触产生划伤。带台导辊位于台肩的一侧与衬套通过紧固件进行紧固连接,紧固件可以为螺栓,使得衬套较好的紧固在带台导辊内。
[0026]考虑到实际的需要以及生产原料和成本,较优选的是,轴承组包括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9的一端到靠近活套台9 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角接触球轴承4、第二角接触球轴承5和第三角接触球轴承6,第二角接触球轴承与第一角接触球轴承4为串联配置,乳件10贴住台肩后产生的远离活套台方向的轴向力由两个串联配置的轴承平均承担,承载能力为传统的单列轴承的两倍;第二角接触球轴承5与第三角接触球轴承6为背对背配置,刚性高,可以承受倾覆力矩。轴承组的每一个轴承均采用窗式冲压黄铜保持架,可以在高达150°C的温度下运行。该轴承结构实现了对导辊的径向与轴向有效定位,可承担乳件起套后产生的向上巨大轴向力量,防止轴承及轴类零件的损坏。
[0027]上述的锁紧装置包括设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9的一端且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进行轴向定位和对轴承内圈进行锁紧的第一锁紧定位装置。较好的是,第一锁紧定位装置为锁紧背帽7,可有效保证对所有轴承内圈的锁紧和轴向定位。
[0028]锁紧装置还包括设于衬套2靠近活套台9的一端且用于对带台导辊1定位和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外圈进行锁紧的第二锁紧定位装置。较好的是,第二锁紧定位装置为迷宫压盖8,如图1所示,偏心轴3的连接部设有与迷宫压盖8相配合锁紧盖合在一起的结构,构成了一套封闭的轴承座;为了进一步保证衬套和偏心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衬套与迷宫压盖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紧固连接。此结构的布置可以保证所有轴承外圈的锁紧和带台导辊1的定位。
[0029]轴承组的润滑方式为采用油气润滑。具体的说,在偏心轴3下方的第一轴部设有进油孔,进油管11依靠带孔的进油背帽12安装在偏心轴的第一轴部上,进油管11联接油气管,油气通过进油管11到达偏心轴的上方第二轴部,为第一角接触球轴承4、第二角接触球轴承5、第三角接触球轴承6提供油气润滑,保证了轴承的冷却。
[0030]采用本发明的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后,各轴承的受力更加合理,活套与偏心轴和衬套之间的联接方式更加可靠,再未发生因轴承损坏、导辊窜动而造成的事故,设备运行平稳,故障时间和备件费用大幅降低,乳机作业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0031]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包括活套台(9)、带台导辊(1)和设于带台导辊内的衬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辊装置还包括偏心轴(3)、轴承组和用于锁紧轴承组两端的锁紧装置,偏心轴(3)包括第一轴部和设于衬套内的第二轴部,带台导辊(1)通过第一轴部与活套台(9)连接,所述轴承组设于第二轴部和衬套之间且通过轴承间的串联配置与背对背配置分别承担朝向轴承组两端轴向方向的轴向负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包括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9)的一端到靠近活套台(9) 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角接触球轴承(4)、第二角接触球轴承(5)和第三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第二角接触球轴承(5)的一端与第一角接触球轴承(4)串联配置,另一端与第三角接触球轴承(6)背对背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均采用窗式冲压黄铜保持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设于第二轴部远离活套台的一端且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进行轴向定位和对轴承内圈进行锁紧的第一锁紧定位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定位装置为锁紧背帽(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设于衬套靠近活套台的一端且用于对带台导辊定位和用于对轴承组的轴承外圈进行锁紧的第二锁紧定位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紧定位装置为迷宫压盖(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台导辊(1)远离活套台(9)的一端设有对扎件(10)进行限位的台肩。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肩与扎件(10)的接触端设有倒圆角。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的润滑方式为采用油气润滑。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平活套导辊装置,包括活套台、带台导辊和设于带台导辊内的衬套,所述导辊装置还包括偏心轴、轴承组和用于锁紧轴承组两端的锁紧装置,偏心轴包括第一轴部和设于衬套内的第二轴部,带台导辊通过第一轴部与活套台连接,所述轴承组设于第二轴部和衬套之间且通过轴承间的串联配置与背对背配置分别承担朝向轴承组两端轴向方向的轴向负荷。本发明能够防止活套轴承和卡簧损坏,避免导辊窜动造成轧件被出口导槽划伤,杜绝导辊脱落造成的堆钢事故,减少活套出口导槽和轧机进口导卫的磨损,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轧制成本。
【IPC分类】B21B41/00
【公开号】CN105363807
【申请号】CN201510972011
【发明人】刘朝彤, 宋强, 陈晓明, 王金来, 张本练, 孙山
【申请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