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防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438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井下防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矿场上的一种井下防腐装置,使用该装置可以防止地层水对油井内管柱的腐蚀。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油水井井下管柱不设防腐装置,其主要缺陷在于井下管柱容易被腐蚀,影响井下管柱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防腐装置,将该装置联接在井下管柱容易腐蚀的部位,能防止地层水对井下管柱的腐蚀,延长井下管柱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有连通孔4。联通孔的作用是把金属锌体和油井内的液体相连,使浸在液体中的金属锌体(主要成份是金属锌)首先腐蚀,从而保护钢质壳体免受腐蚀。在钢质壳体2内腔设置衬管5,其作用是防止被腐蚀后的金属锌体脱落。在衬管5的内腔设置油流通道8,其作用是保持井下管柱的内腔上下畅通。上接头1与上部管柱9连接,下接头6与下部管柱7连接,其作用是把锌金属腐蚀后产生的电子传递给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从而保护油井中的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免受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三次现场试验,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该装置能防止地层水对井下管柱的腐蚀,延长井下管柱的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井下防腐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2)是井下防腐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是井下防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与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联接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中1.上接头2.钢质壳体3.金属锌体4.连通孔5.衬管6.下接头7.下部管柱8.油流通道9.上部管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井下防腐装置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有连通孔4。联通孔的作用是把金属锌体和油井内液体相连,使浸在液体中的金属锌体(主要成份是金属锌)首先腐蚀,从而保护钢质壳体免受腐蚀。在钢质壳体2内腔设置衬管5,其作用是防止被腐蚀后的金属锌体脱落。在衬管5的内腔设置油流通道8,其作用是保持井下管柱的内腔上下畅通。上接头1的作用是与上部管柱连接,下接头6的作用是与下部管柱连接,其作用是把锌金属腐蚀后产生的电子传递给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从而保护油井中的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免受腐蚀。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井下防腐装置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有连通孔4。联通孔的作用是把金属锌体和油井内液体相连,使浸在液体中的金属锌体(主要成份是金属锌)首先腐蚀,从而保护钢质壳体免受腐蚀。在装置的内腔设置油流通道8,其作用是保持井下管柱的内腔上下畅通。上接头1与上部管柱连接,下接头6与下部管柱连接,其作用是把锌金属腐蚀后产生的电子传递给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从而保护油井中的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免受腐蚀。
在图3中,井下防腐装置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有连通孔4。联通孔的作用是把金属锌体和油井内液体相连,使浸在液体中的金属锌体(主要成份是金属锌)首先腐蚀,从而保护钢质壳体免受腐蚀。在钢质壳体2内腔设置衬管5,其作用是防止被腐蚀后的金属锌体脱落。在衬管5的内腔设置油流通道8,其作用是保持井下管柱的内腔上下畅通。上接头1与上部管柱9连接,下接头6与下部管柱7连接,其作用是把锌金属腐蚀后产生的电子传递给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从而保护油井中的上部管柱和下部管柱免受腐蚀。
权利要求一种井下防腐装置,它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连通孔4,在钢质壳体2的内腔设置衬管5,在衬管5的内腔设置油流通道8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石油矿场上的井下防腐装置,它由上接头1、钢质壳体2、金属锌体3、下接头6构成,其特征是在钢质壳体2上设置金属锌体3,在钢质壳体2上设有连通孔4。连通孔的作用是把金属锌体和油井内液体相连,使浸在液体中的金属锌体首先腐蚀,从而保护钢质壳体免受腐蚀,将该装置与油井内的管柱相连,可以保护油井内的管柱免受腐蚀。
文档编号C23F13/00GK2885884SQ20062011444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7日
发明者李志强, 谢绍敏, 董宝玉, 李建刚 申请人:董宝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