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型材水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6652阅读:1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型材水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铝材生产过程中,铝材经加工、成型,一般生产出的铝材本身都会处于高温的状态,必须不断对其水冷进行降温,以达到塑形、冷却的作用。但由于铝材温度很高,导致水槽内的水温不断升高,必须不断更换水槽中的水以达到冷却目的,这无疑会用到大量的水,如不能重复利用的话,不但会带来水资源的浪费,也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可循环利用水资源的铝型材水冷却装置以来克服或者至少减轻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型材水冷却装置,其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铝型材水冷却装置,包括上层的冷却水槽和下层的循环水槽,所述冷却水槽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在所述冷却水槽底部靠近所述进料口处的位置具有进水口,所述出料口外设置有第一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积水口设于所述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一集水箱的回流口通入所述循环水槽。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发明人还有进一步的优化实施方案。

进一步地,在所述冷却水槽底部靠近所述出料口处的位置同样具有进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外同样设置有第二集水箱,所述第二集水箱的积水口设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集水箱的回流口同样通入所述循环水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中具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所述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的回流口均设置在所述循环水槽的侧壁下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冷却水槽的中部还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循环水管及用于提供给水动力的水泵,所述循环水槽中的水经所述循环水管与各个所述进水口相连,所述水泵的吸水口位于所述循环水槽的侧壁上部。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循环水管处靠近每个所述进水口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水控制阀门。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铝型材水冷却装置,能够将水在上下两层水槽之间往复循环地来使用,并且期间通过滤网对水进行粗滤,下层循环水槽静置沉淀,循环水从循环水槽的上层输出至上层的冷却水槽,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这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铝型材水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冷却水槽;11、进料口;12、出料口;13、进水口;2、循环水槽;3、水泵;31、吸水口;32、循环水管;4、第一集水箱;41、第一集水箱的积水口;42、第一集水箱的回流口;43、第一集水箱的滤网;5、第一集水箱;51、第一集水箱的积水口;52、第一集水箱的回流口;53、第一集水箱的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

图1为本实施例的铝型材水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描述了一种铝型材水冷却装置,如图1所示,一般性地可以包括上层的冷却水槽1和下层的循环水槽2,所述冷却水槽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在所述冷却水槽1底部靠近所述进料口11处的位置具有进水口13,所述出料口12外设置有第一集水箱4,所述集水箱的积水口41设于所述出料口12的下方,所述第一集水箱4的回流口42通入所述循环水槽2。

所述进料口11外同样设置有第二集水箱5,所述第二集水箱5的积水口51设于所述进料口11的下方,所述第二集水箱5的回流口52同样通入所述循环水槽2。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箱4具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43,第二集水箱5中具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53,所述第一集水箱4和第二集水箱5的回流口42/52均设置在所述循环水槽2的侧壁下部。

本实施例中,上层的冷却水槽1中的冷却用水从进出料口12流出后经第一集水箱4和第二集水箱5过滤、回流至下层的循环水槽2中,经沉淀去杂后经所述进水口13再输送回所述冷却水槽1用作冷却用水,如此构成一循环,能够将水在上下两层水槽之间往复循环地来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这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进水快速,使得冷却水槽1中的水保持在稳定状态,在所述冷却水槽1底部靠近所述出料口12处的位置同样具有进水口13;在所述冷却水槽1的中部还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13。

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循环水管32及用于提供给水动力的水泵3,所述循环水槽2中的水经所述循环水管32与各个所述进水口13相连,所述水泵3的吸水口31位于所述循环水槽2的侧壁上部。

为了控制方便,在所述循环水管32处靠近每个所述进水口13的位置分别设有供水控制阀门。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