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1532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



背景技术:

在航空飞机的发动机中,压气机叶片和涡轮叶片是其主要的零部件,也是数量最多、承受负荷最大的零部件。在对叶片进行修理时,对叶面抛光是一道关键工序,目前主要采取卧式抛光机进行抛光,卧式抛光机包括芯轴和固定在地面上的机壳,机壳上连通有圆筒,芯轴的一端穿过圆筒并伸入到机壳的内部,芯轴的另一端通过锥度螺纹连接有粘轮,卧式抛光机工作时,芯轴在圆筒内转动后带动粘轮转动。

在对叶片进行抛光时,由于其型面结构复杂,只能手工握住叶片的两端在粘轮上进行抛光,不仅工作量最大,最难加工的是对叶片叶盆部位的抛修,特别是结构尺寸较小的叶片,叶片两端不仅有叶冠和缘板挡住叶盆,又是不规则凹面,并且在抛修时所产生的温度较高,所以工作者必须戴上手套才能紧握叶片,而手套的纱线极易缠绕在传动的芯轴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伤害工作者手指的严重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手套的纱线缠绕在芯轴上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包括芯轴和固定在地面上的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圆筒,所述芯轴的一端穿过圆筒并伸入到机壳的内部,所述芯轴的另一端通过锥度螺纹连接有粘轮,所述圆筒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外表面设有光滑层,所述芯轴靠近粘轮的一端位于套筒内,所述芯轴上缠绕有弹簧,所述芯轴和弹簧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弹簧的一端和圆筒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对叶片进行抛光前,芯轴的一端通过锥度螺纹连接粘轮,因为芯轴靠近粘轮的一端位于套筒内,随着粘轮旋入的过程中,粘轮挤压套筒使其在圆筒上朝向机壳移动,同时套筒压缩位于圆筒和套筒之间的弹簧,继续旋入完成粘轮的安装。

在对叶片抛光时,因为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弹簧给予套筒一个弹力使其紧贴粘轮,抛光过程中芯轴始终位于套筒的内部,芯轴和弹簧之间存在间隙,芯轴转动时不会接触到弹簧,同时套筒的外表面设有光滑层,粘轮转动时,虽然粘轮和套筒抵持,但是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小,而套筒和圆筒之间的摩擦力大,这样套筒不会发生转动,套筒和粘轮相互抵持,芯轴始终位于套筒内部,这样粘轮高速旋转工作时,工作者所戴的防护手套只接触到光滑的套筒表面上,这样手套的纱线不会缠绕在芯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芯轴高速旋转工作时,弹簧的弹力使套筒和粘轮之间相互抵持,芯轴始终位于套筒的内部,工作者所戴的防护手套只接触到光滑的套筒表面上,手套的纱线不会缠绕在芯轴上,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使工作者得到有效保护。

进一步,所述光滑层为铁氟龙层。套筒和粘轮相互抵持,当粘轮高速转动时,粘轮和套筒之间发生摩擦,铁氟龙层具有耐磨和光滑的特点,这样便可以减少磨损,延长粘轮和套筒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粘轮的外轮廓为弧形。粘轮的外轮廓为弧形时,粘轮的顶端表面积小,方便对叶片的死角进行打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粘轮1、套筒2、圆筒3、机壳4、弹簧5。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及图2所示:一种用于卧式抛光机的保护罩,包括芯轴和固定在地面上的机壳4,机壳4连通有圆筒3,芯轴的一端穿过圆筒3并伸入到机壳4的内部,芯轴的另一端通过锥度螺纹连接有粘轮1,粘轮1的外轮廓为弧形,圆筒3套接有套筒2,套筒2的外表面设有铁氟龙层,芯轴靠近粘轮1的一端位于套筒2内,芯轴上缠绕有弹簧5,芯轴和弹簧5之间设有间隙,弹簧5的一端和圆筒3固定连接,弹簧5的另一端和套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对叶片进行抛光前,芯轴的一端通过锥度螺纹连接粘轮1,因为芯轴靠近粘轮1的一端位于套筒2内,随着粘轮1旋入的过程中,粘轮1挤压套筒2使其在圆筒3上朝向机壳4移动,同时套筒2压缩位于圆筒3和套筒2之间的弹簧5,继续旋入完成粘轮1的安装。

在对叶片抛光时,因为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弹簧5给予套筒2一个弹力使其紧贴粘轮1,抛光过程中芯轴始终位于套筒2的内部,芯轴和弹簧5之间存在间隙,芯轴转动时不会接触到弹簧5,同时套筒2的外表面设有光滑层,粘轮1转动时,虽然粘轮1和套筒2抵持,但是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小,而套筒2和圆筒3之间的摩擦力大,这样套筒2不会发生转动,套筒2和粘轮1相互抵持,芯轴始终位于套筒2内部,这样粘轮1高速旋转工作时,工作者所戴的防护手套只接触到光滑的套筒2表面上,这样手套的纱线不会缠绕在芯轴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