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2514发布日期:2018-10-19 21:3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



背景技术:

目前,回火炉广泛应用于弹簧、弹垫、链条等工件的连续式回火,具有作业效率高、省时等特点。然而,现有的回火炉在进行回火作业时,其内部热量流通的缓慢,无法实现热量的均匀分布,进而无法实现工件的均匀受热,影响工件的热处理效果,降低了工件的品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包括炉体装置、位于所述炉体装置上方的抽风装置、收容于所述炉体装置内的框体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下方的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炉体装置左侧的进料装置、位于所述进料装置下方的推动装置、位于所述炉体装置下方的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炉体装置右侧的出料板,所述炉体装置包括炉体、设置于所述炉体左壁上的第一弹性杆、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杆下方的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的第一握持杆、设置于所述炉体右壁上的第二弹性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杆下方的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右侧的第二握持杆,所述抽风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所述框体装置包括集中框、位于所述集中框下方左右两侧的弹性挡板,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若干传送辊、位于所述传送辊下方的若干散热框、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的加热棒,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板、位于所述进料板右侧的弹性板、位于所述进料板上方的集中板,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推动架、设置于所述推动架上端的推动轮、设置于所述推动架下端的滚轮、设置于所述炉体左侧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下方的弹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左侧的第二定位杆、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左侧的推板,所述出料板的左端与所述炉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板位于所述第四通孔的下方。

所述炉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弹性杆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一弹性杆的上端与所述炉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杆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弹性杆的上端与所述炉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挡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握持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炉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抽气管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炉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集中框的上表面与所述炉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集中框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集中框的左侧,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圆孔,所述弹性挡板设有两个,所述弹性挡板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上,所述弹性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传送辊设有若干个且排成一排,所述传送辊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的下方,所述传送辊呈圆柱体,所述传送辊与所述炉体枢轴连接,所述散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与所述炉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板的右端与所述炉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所述弹性板的左端与所述进料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板的下端与所述进料板固定连接。

所述推动架呈L形,所述推动架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凹槽,所述推动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推动架枢轴连接,所述推动轮顶靠在所述进料板的下表面上,所述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推动架枢轴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炉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架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架固定连接。

所述电缸与所述炉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推板顶靠在所述滚轮上,所述推板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炉体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能够实现工件的均匀受热,热处理效果显著,保证工件的品质,并且可以防止热量散发出去,环保节能,减少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包括炉体装置1、位于所述炉体装置1上方的抽风装置2、收容于所述炉体装置1内的框体装置3、位于所述框体装置3下方的加热装置4、位于所述炉体装置1左侧的进料装置5、位于所述进料装置5下方的推动装置6、位于所述炉体装置1下方的驱动装置7、位于所述炉体装置1右侧的出料板8。

如图1所示,所述炉体装置1包括炉体11、设置于所述炉体11左壁上的第一弹性杆12、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杆12下方的第一挡板13、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13左侧的第一握持杆14、设置于所述炉体11右壁上的第二弹性杆15、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杆15下方的第二挡板16、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16右侧的第二握持杆17。所述炉体1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113、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114,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呈圆形,所述第三通孔113、第四通孔114呈方形。所述第一弹性杆12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113内,所述第一弹性杆12的上端与所述炉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挡板1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杆1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所述第一挡板1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板13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113内,所述第一弹性杆12与所述第一挡板13配合可以将所述第三通孔113挡住,所述第一弹性杆12与所述第一挡板13均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即使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握持杆1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握持杆14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挡板1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杆15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114内,所述第二弹性杆15的上端与所述炉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杆1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挡板16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杆1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所述第二挡板1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挡板16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114内,所述第二挡板16与所述第二弹性杆15配合可以将所述第四通孔114堵住。所述第二握持杆17呈弯曲状,所述第二握持杆17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挡板1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图1所示,所述抽风装置2包括抽气管2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21上的风机22。所述抽气管21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炉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21的内部与所述炉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抽气管 21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炉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风机 2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风机2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3包括集中框31、位于所述集中框31下方左右两侧的弹性挡板32。所述集中框3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集中框3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集中框31的上表面与所述炉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111位于所述集中框31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112位于所述集中框31 的左侧,所述集中框31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圆孔311,所述圆孔311与所述集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弹性挡板32设有两个且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弹性挡板 32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述集中框31的下表面上,所述弹性挡板32的一端与所述集中框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挡板32的另一端可以向下弯曲变形,以便集中框31内的空气从圆孔311进入到集中框31的下方。

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4包括若干传送辊41、位于所述传送辊41下方的若干散热框42、收容于所述散热框42内的加热棒43。所述传送辊41设有若干个且排成一排,所述传送辊41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13及第四通孔114的下方,所述传送辊41呈圆柱体,所述传送辊41与所述炉体1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传送辊41可以在所述炉体11内旋转,所述传送辊41与电机(未图示)连接,带动所述传送辊41主动的顺时针旋转。所述散热框4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42与所述炉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4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所述加热棒43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加热棒43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炉体1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贯穿炉体11的内外表面实现与加热棒43 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图1所示,所述进料装置5包括进料板51、位于所述进料板51右侧的弹性板52、位于所述进料板51上方的集中板53。所述进料板51呈长方体。所述弹性板52呈长方体,所述弹性板52的右端与所述炉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52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13的下方,所述弹性板52的左端与所述进料板5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5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所述集中板53呈长方体,所述集中板53的下端与所述进料板5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6包括推动架61、设置于所述推动架61上端的推动轮62、设置于所述推动架61下端的滚轮63、设置于所述炉体11左侧的第一定位杆6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64下方的弹簧65。所述推动架61呈L形,所述推动架61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凹槽。所述推动轮6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推动架6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推动轮 6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推动轮62顶靠在所述进料板51的下表面上。所述滚轮6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推动架6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6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定位杆6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右端与所述炉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架61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架61可以顺利的上下移动。所述弹簧6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5的下端与所述推动架6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7包括电缸71、位于所述电缸71左侧的第二定位杆72、推动杆73、位于所述推动杆73左侧的推板74。所述电缸7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7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缸71与所述炉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72 与所述电缸7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73的右端与所述电缸7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7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73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73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杆 7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杆73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73的左端与所述推板74固定连接。所述推板74呈倾斜状,所述推板74 顶靠在所述滚轮63上,所述推板74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炉体11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

如图1所示,所述出料板8呈长方体,所述出料板8的左端与所述炉体11 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板8位于所述第四通孔1 14的下方。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使用时,首先将物料倒入在所述进料板51上,所述集中板53的设置可以将物料集中在其右侧。然后打开加热棒43的开关,使其可以产生热量,然后经过散热框42散发在所述炉体11内,此时打开风机22的开关,使得炉体11内的空气从第二通孔112被抽入到所述抽气管21内,然后从第一通孔111进入到框体31内,然后框体31 内的气压增大,所述弹性挡板32的一端向下移动,此时弹性挡板32弯曲变形,使得框体31内的空气经过所述圆孔311向下喷出,然后再从第二通孔112被抽入到抽气管21内,如此循环下去,使得炉体11内的热量分布的均匀,促进热量及空气的流动,以便对工件进行更好的回火处理。然后握住第一握持杆14向左移动,使得第一挡板13的下端向左移动,所述第一弹性杆12弯曲变形,此时第一挡板13不再堵住所述第三通孔113,然后打开电缸7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73向左移动,所述推板74向左移动,由于推板74呈倾斜状,此时所述滚轮63在推板74的左表面上向上滚动,所述推动架61向上移动,所述推动轮 62向上移动,使得所述进料板51向上移动,由于弹性板52的设置,此时进料板51开始呈倾斜状,且弹性板52弯曲变形,然后进料板51上方的物料滑过所述弹性板52进入到炉体11内,且处于传送辊41的上方,然后使得第一挡板14 重新收容于第三通孔113内,以便将第三通孔113堵住。然后打开与传送辊41 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传送辊41顺时针旋转,传送辊41上方的物料向右侧移动,同时流动的热量及空气可以对其进行充分且均匀的加热处理,回火处理效果显著,节约时间,提高处理的效率。然后握住第二握持杆17向右侧移动,所述第二挡板16的下端向右移动,所述第二弹性杆15弯曲变形,使得第二挡板 16不再堵住所述第四通孔114,然后传送辊41上方经过加热处理后的物料从第四通孔114移动到出料板8上,待出料板8上的物料冷却后即可取走。至此,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的连续式回火炉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