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勺子磨边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68349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实现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的同步输送,以确保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做匹配的配合(即上夹组件20a及下夹组件20b相互靠近以夹紧勺子200或相互远离以松开勺子200),顶推组件20c对往打磨装置40处输送且快接近打磨装置40的上夹组件20a向下顶推,从而使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 —起夹紧勺子200,且夹紧勺子200的上夹组件20a及下夹组件20b还继续保持原有的方向输送,故由打磨装置40对输送中的由上夹组件20a及下夹组件20b所夹紧的勺子200的边缘210进行磨边的目的。可理解的是,由于顶推组件20c在打磨装置40对夹紧的勺子200的边缘210,故顶推组件20c在打磨装置40完成对勺子200的边缘210前,一直顶推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对勺子200夹紧的状态;较优的是,如图3所示,顶推组件20a沿上导轨11的方向横跨至少两个上夹组件20a的距离。
[0037]如图1至图3,打磨装置40安装在机架10上,打磨装置40上设有定位导向头421 (见图10),定位导向头421在成型部271朝打磨装置40处的输送过程中接触成型部271,并沿该成型部271运动,打磨装置40在定位导向头421沿成型部271运动的导向下打磨由上夹组件20a及下夹组件20b共同夹紧的勺子200的边缘210。由于勺子200的边缘210是由两侧边形成的封闭结构,故在本实施例中,打磨装置40分别布置在下夹组件20b沿下导轨12的方向的两侧处,由打磨装置40 —次即可完成勺子200的双边边缘210的磨边处理;当然,其它实施例中,由打磨装置40对勺子200的单边边缘210进行磨边。结合图9至图12,具体地,打磨装置40包含底座41、枢摆架42、弹性复位件43、打磨头44及驱动器45?底座41安装在机架10上,枢摆架42枢接于底座41上,枢摆架42相对底座41枢摆而具有一初始位置及一接触位置。定位导向头421安装在枢摆架42上并伸向下夹组件20b处,具体是伸出下夹组件20b的下压型芯27处。弹性复位件43设置于底座41与枢摆架42之间,弹性复位件43恒驱使枢摆架42位于初始位置。枢摆架42在朝打磨装置40处输送的成型部271顶推定位导向头421时位于接触位置。打磨头44位于定位导向头421的上方,驱动器45安装在枢摆架42上,且驱动器45驱使打磨头44运动,由运动的打磨头44在定位导向头421沿成型部271运动的过程中打磨被上夹组件20a及下夹组件20b共同夹紧的勺子200之边缘210。可理解的是,初始位置是指定位导向头421未与输送中的成型部271接触时由弹性复位件43驱使枢摆架42相对底座41所处的位置;而接触位置是指输送中的成型部271刚接触定位导向头421时枢摆架42相对底座41的位置。更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打磨头44通过一驱动轴46安装在枢摆架42上,打磨头44位于定位导向头421的正上方,驱动轴46沿机架10的上下方向布置,驱动器45为一电机且该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一打磨主动轮47,一打磨从动轮48安装在驱动轴46上,一打磨传送件49绕设于打磨主动轮47及打磨从动轮48上,由电机通过打磨主动轮47、打磨从动轮48及打磨传送件49驱使打磨头44做更平稳可靠的磨边运动,从而为提高磨边质量做准备。其中,打磨装置40对勺子200的边缘210进行磨边的原理是:驱动装置30使上夹组件20a沿上导轨11及下夹组件20b沿下导轨12朝打磨装置40处输送,使输送中靠近打磨装置40处的上夹组件20a在顶推组件20c向下顶推下靠近对应的下夹组件20b处,从而使该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 —起夹紧勺子200 ;当夹紧勺子200的上夹组件20a与下夹组件20b继续沿原方向输送时,从而使得定位导向头421沿成型部271运动而为打磨头44打磨勺子200的边缘210提供导向,并在驱动器45的驱动下,带动打磨头44对勺子200的边缘210进行磨边的目的。当完成磨边的勺子200继续沿原方向输送时,此时用于夹紧该勺子200的上夹组件20a因顶推组件20c失去对其向下顶推而与下夹组件20b相分离;当分离后的留有已磨边勺子200的下夹组件20b继续沿原方向输送时,因该下夹组件20b沿下导轨12做回转运动而使已磨边勺子200掉落于收集处进行收集。其中,为使得定位导向头421更可靠地沿成型部271运动,故定位导向头421枢接有与成型部271接触并沿该成型部271上滑动的轴承422。
[0038]结合图4至图6,上夹组件20a包含顶推块21、上座板22、受推块23、固定块24、上压型芯25、第一导杆261、第二导杆262、第一弹性元件263及第二弹性元件264。下夹组件20b包含下压型芯27及下座板28。顶推块21、上座板22、受推块23、固定块24、上压型芯25、下压型芯27及下座板28沿机架10的上下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第一导杆261、第二导杆262、第一弹性元件263和第二弹性元件264沿机架10的上下方向布置。第一导杆261的上端装配于顶推块21上;具体地,顶推组件20c是对顶推块21进行向下的顶推的,为提高顶推组件20c对顶推块21的顶推,故顶推块21上安装有顶推滚轮211,该顶推滚轮211沿上导轨11的方向布置。第一导杆261的下端滑动地穿过上座板22并装配于受推块23上,上座板22与第一传送件35固定连接,上座板22支撑于上导轨11上并在第一传送件35的带动下沿该上导轨11滑动,为使得上座板22更可靠地支撑于上导轨11并沿上导轨11上滑动,故上座板22上安装有上滚轮221,该上滚轮221的滚动中心沿竖直方向布置,且上滚轮221嵌设于上导轨11所开设的第一滑槽113内。顶推块21在第一导杆261的导向下相对上座板22移动。第一弹性元件263设置于顶推块21及上座板22之间,第一弹性元件263使顶推块21支撑于上座板22的上方;具体地,第一弹性元件263是套设于第一导杆261上,还弹性地抵触于顶推块21及上座板22之间,以确保第一弹性元件263安装的可靠性。
[0039]同时,第二导杆262连接于受推块23和固定块24之间,受推块23在第二导杆262的导向下相对固定块24移动,第二弹性元件264设于受推块23和固定块24之间,且第二弹性元件264使受推块23和固定块24相互分隔开。固定块24安装在上压型芯25上,下压型芯27安装在下座板28上,成型部271形成于下压型芯27处。下座板28与第二传送件36固定连接,下座板28支撑于下导轨12上并在第二传送件36的带动下沿该下导轨12滑动,为使得下座板28更可靠地沿下导轨12上滑动,故下座板28上安装有滚动中心沿竖直方向布置的下滚轮281,该下滚轮281嵌设于下导轨12所开设的第二滑槽123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杆262的下端装配于固定块24上,第二导杆262的上端滑动地穿置于受推块23上,以降低第二导杆262做上下滑动时对受推块23的空间要求。当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导杆262的上端装配于受推块23上,第二导杆262的下端滑动地穿置于固定块24上,一样能确保受推块23相对固定块24相互移动的目的。更具体地,第二弹性元件264套设于第二导杆262上,且第二弹性元件264抵触于受推块23与固定块24之间;较优的是,第二导杆262至少为三个,所有的第二导杆262相互平行且间隔开的排列,如图7或图8所示,所有的第二导杆262排列成行,第二弹性元件264套设于一个第二导杆262上,优先的是第二弹性元件264套设在所有的第二导杆262中位于中间位置处的一个第二导杆262上,以提供更好的弹性效果。
[0040]再者,顶推组件20c是向下顶推朝打磨装置40处输送的上夹组件20a中的顶推块21,则顶推块21通过第一导杆262带动受推块23向下移动,由向下移动的受推块23通过第二弹性元件264顶推固定块24和上压型芯25 —起靠近下压型芯27,从而使置于下压型芯27处的勺子200夹紧于上压型芯25及下压型芯27之间,使得夹紧的勺子200因第二弹性元件264的作用而不会松动,因此夹紧效果更好。可理解的是,由于上压型芯25及下压型芯27是用于共同夹紧勺子200的,故上压型芯25设计成与勺子200的凹面相匹配的外形,下压型芯27设计成与勺子200的凸面相匹配的外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上压型芯25设计成与勺子200的凸面相匹配的外形,下压型芯27设计成与勺子200的凹面相匹配的外形,故不以此为限。
[0041]其中,结合图7至图8,对夹紧装置20夹紧勺子200的原理进行说明:当驱动装置30驱使上夹组件20a沿上导轨11及下夹组件20b沿下导轨12由机架10的左边往右边滑动时,使滑动的上夹组件20a在滑至顶推组件20c处而受到顶推组件20c沿图7中箭头F所指方向的顶推力,并在第一导轨11对上座板22的支撑作用下,使顶推块21通过第一导杆261带动受推块23往靠近对应的下压型芯27处移动,且第一弹性元件263在顶推块21带动受推块23往靠近下压型芯27处移动的过程中被压缩而为顶推块21的复位提供弹性复位力;而在受推块23往靠近下压型芯27处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弹性元件264带动固定块20及上压型芯25 —起朝靠近下压型芯27处移动;当上压型芯25接触到置于下压型芯27处的勺子200时,此时勺子200对上压型芯25的顶推力大于第二弹性元件264对固定块24所施加的弹性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