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2570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淬火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淬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准备工作;1.1)工件的准备;1.2)设备的准备;1.3)工件的装炉;2)、冷却;2.1)冷却方式:对于简单形状的45#、40Cr、42CrMo、20CrMnTi材质的结构件采取单液淬火方式,对于形状复杂、要求畸变小的工件采取预冷淬火方式,工件先在空气中预冷至稍高于Ar3或Ar1的温度,然后再进行单液淬火;2.2)冷却介质:对于45#、42CrMo、20CrMnTi材质工件采用水冷,使用水时,应严格控制水温在15~30℃,以免水温升高产生软点;对于40Cr材质工件采用油冷方式,油温控制在20~80℃;3)、淬火操作。本发明工序合理,制造成本低。
【专利说明】
一种淬火工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淬火工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淬火工艺存在工序安排不合理、工序繁多,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使得生产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序合理、制造成本低的淬火工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淬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I)、准备工作 1.1)工件的准备
1.1.1)工件的几何形状及尺寸等应适应淬火工艺要求,力求避免截面变化悬殊、壁厚不均、带尖角、凹槽和棱边等;
1.1.2)工件的外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影响热处理质量的锈斑、氧化皮及磕碰、划伤等缺陷;
1.2)设备的准备
1.2.1)淬火加热炉内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偏差应调至规定的控制范围:箱式炉:±25°C 井式炉:±10°C
1.2.2)根据工件钢种和截面选择合适的淬冷介质,淬火冷却介质的使用温度应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内:水15?30°C ;油:20?80°C ;盐水20?60°C ;有机化合物水溶液:20?40°C ;
1.2.3)淬火冷却槽应有足够的容积,淬火介质质量为每批淬火件重量的10倍,并保证介质的循环冷却;
1.3)工件的装炉
1.3.1)工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箱式炉距炉门口 200?400mm,距热电偶和发热体不得小于50mm,距搁砖顶端和后壁不得小于50mm,装载重量不得大于电阻炉规定的重量,箱式电阻炉< 800kg;井式电阻炉< 1500kg井式电阻炉距搁砖顶端或发热体不小于50mm,距风扇下沿不小于50mm,距炉底不小于80mm,距炉上口不小于200?400mm.,井式电阻彡1500kg ;
1.3.2)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应保证工件均匀加热,工件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装炉方式不应造成对工件的损伤或引起缺陷,细长工件应尽量在井式炉中垂直吊挂;
1.3.3)允许不同材料但具有相同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的工件装入同一炉中,同炉加热的工件截面不应相差太大; 2)、冷却
2.1)冷却方式:
对于简单形状的45#、40Cr、42CrMo、20CrMnTi材质的结构件采取单液淬火方式,对于形状复杂、要求畸变小的工件采取预冷淬火方式,工件先在空气中预冷至稍高于Ar3或Arl的温度,然后再进行单液淬火;
2.2)冷却介质:
对于45#、42CrMo、20CrMnTi材质工件采用水冷,使用水时,应严格控制水温在15?30°C,以免水温升高产生软点;
对于40Cr材质工件采用油冷方式,油温控制在20?80°C ;
3)、淬火操作:
3.1)为减少畸变、防止开裂,应注意以下几点:
a工件从炉中取出时,必须防止摆动及相互碰撞;
b细长圆筒形或薄壁圆环形工件应轴向垂直放入淬火槽,并在冷却剂中上下窜动; c圆盘形工件入淬火槽时,其轴向应平行于液面; d厚薄不均匀的工件,先使较厚部分入槽; e有凹面及不通孔的工件入槽时,应使凹面及孔的开口朝上; f入槽后工件适当上下窜动,以加强介质对流促进冷却;
g工件淬火后应及时(在当日)施行回火,对于强力皮带机传动轴淬回火间隔时间不能超过2h。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工序合理,制造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淬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I)、准备工作 1.1)工件的准备
1.1.1)工件的几何形状及尺寸等应适应淬火工艺要求,力求避免截面变化悬殊、壁厚不均、带尖角、凹槽和棱边等;
1.1.2)工件的外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影响热处理质量的锈斑、氧化皮及磕碰、划伤等缺陷;
1.2)设备的准备
1.2.1)淬火加热炉内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偏差应调至规定的控制范围:箱式炉:±25°C 井式炉:±10°C
1.2.2)根据工件钢种和截面选择合适的淬冷介质,淬火冷却介质的使用温度应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内:水15?30°C ;油:20?80°C ;盐水20?60°C ;有机化合物水溶液:20?40°C ;
1.2.3)淬火冷却槽应有足够的容积,淬火介质质量为每批淬火件重量的10倍,并保证介质的循环冷却;
1.3)工件的装炉 1.3.1)工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箱式炉距炉门口 200?400mm,距热电偶和发热体不得小于50mm,距搁砖顶端和后壁不得小于50mm,装载重量不得大于电阻炉规定的重量,箱式电阻炉< 800kg;井式电阻炉< 1500kg井式电阻炉距搁砖顶端或发热体不小于50mm,距风扇下沿不小于50mm,距炉底不小于80mm,距炉上口不小于200?400mm.,井式电阻彡1500kg ;
1.3.2)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应保证工件均匀加热,工件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装炉方式不应造成对工件的损伤或引起缺陷,细长工件应尽量在井式炉中垂直吊挂;
1.3.3)允许不同材料但具有相同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的工件装入同一炉中,同炉加热的工件截面不应相差太大;
2)、冷却
2.1)冷却方式:
对于简单形状的45#、40Cr、42CrMo、20CrMnTi材质的结构件采取单液淬火方式,对于形状复杂、要求畸变小的工件采取预冷淬火方式,工件先在空气中预冷至稍高于Ar3或Arl的温度,然后再进行单液淬火;
2.2)冷却介质:
对于45#、42CrMo、20CrMnTi材质工件采用水冷,使用水时,应严格控制水温在15?30°C,以免水温升高产生软点;
对于40Cr材质工件采用油冷方式,油温控制在20?80°C ;
3)、淬火操作:
3.1)为减少畸变、防止开裂,应注意以下几点:
a工件从炉中取出时,必须防止摆动及相互碰撞;
b细长圆筒形或薄壁圆环形工件应轴向垂直放入淬火槽,并在冷却剂中上下窜动; c圆盘形工件入淬火槽时,其轴向应平行于液面; d厚薄不均匀的工件,先使较厚部分入槽; e有凹面及不通孔的工件入槽时,应使凹面及孔的开口朝上; f入槽后工件适当上下窜动,以加强介质对流促进冷却;
g工件淬火后应及时(在当日)施行回火,对于强力皮带机传动轴淬回火间隔时间不能超过2h。
【主权项】
1.一种淬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工作 . 1.1)工件的准备 . 1.1.1)工件的几何形状及尺寸等应适应淬火工艺要求,力求避免截面变化悬殊、壁厚不均、带尖角、凹槽和棱边等; .1.1.2)工件的外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影响热处理质量的锈斑、氧化皮及磕碰、划伤等缺陷; . 1.2)设备的准备 .1.2.1)淬火加热炉内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偏差应调至规定的控制范围:箱式炉:±25°C 井式炉:±10°C . 1.2.2)根据工件钢种和截面选择合适的淬冷介质,淬火冷却介质的使用温度应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内:水15?30°C ;油:20?80°C ;盐水20?60°C ;有机化合物水溶液:20?40°C ; . 1.2.3)淬火冷却槽应有足够的容积,淬火介质质量为每批淬火件重量的10倍,并保证介质的循环冷却; .1.3)工件的装炉 . 1.3.1)工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箱式炉距炉门口 200?400mm,距热电偶和发热体不得小于50mm,距搁砖顶端和后壁不得小于50mm,装载重量不得大于电阻炉规定的重量,箱式电阻炉< 800kg;井式电阻炉< 1500kg井式电阻炉距搁砖顶端或发热体不小于50mm,距风扇下沿不小于50mm,距炉底不小于80mm,距炉上口不小于200?400mm.,井式电阻彡1500kg ; .1.3.2)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应保证工件均匀加热,工件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装炉方式不应造成对工件的损伤或引起缺陷,细长工件应尽量在井式炉中垂直吊挂; .1.3.3)允许不同材料但具有相同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的工件装入同一炉中,同炉加热的工件截面不应相差太大; . 2)、冷却 . 2.1)冷却方式: 对于简单形状的45#、40Cr、42CrMo、20CrMnTi材质的结构件采取单液淬火方式,对于形状复杂、要求畸变小的工件采取预冷淬火方式,工件先在空气中预冷至稍高于Ar3或Arl的温度,然后再进行单液淬火; .2.2)冷却介质: 对于45#、42CrMo、20CrMnTi材质工件采用水冷,使用水时,应严格控制水温在15?30°C,以免水温升高产生软点; 对于40Cr材质工件采用油冷方式,油温控制在20?80°C ; .3)、淬火操作: .3.1)为减少畸变、防止开裂,应注意以下几点: a工件从炉中取出时,必须防止摆动及相互碰撞; b细长圆筒形或薄壁圆环形工件应轴向垂直放入淬火槽,并在冷却剂中上下窜动; c圆盘形工件入淬火槽时,其轴向应平行于液面; d厚薄不均匀的工件,先使较厚部分入槽; e有凹面及不通孔的工件入槽时,应使凹面及孔的开口朝上; f入槽后工件适当上下窜动,以加强介质对流促进冷却; g工件淬火后应及时(在当日)施行回火,对于强力皮带机传动轴淬回火间隔时间不能超过2h。
【文档编号】C21D1/18GK105986071SQ201510048591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发明人】罗灿
【申请人】重庆金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