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及槽式翻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464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及槽式翻抛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菌渣生物发酵转化腐殖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菌渣生物发酵转化腐殖质的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及槽式翻抛机。



背景技术:

抗生素菌渣是抗生素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包括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残留的抗生素等。通过微生物发酵能够使抗生素菌渣中的有机质及残留抗生素降解,从而形成有机肥料,对菌渣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方式。

在进行微生物发酵时,需要将用于发酵的物料在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翻抛,避免因物料温度过高,氧气不足而影响发酵过程。当前,一般采用翻抛机进行物料的翻抛,翻抛机通过电缆线与外接电源连接,以通过翻抛机在翻抛槽上及各翻抛槽之间移动实现多物料的翻抛。然而,在翻抛机移动的过程中,翻抛机与外接电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电缆线需要收紧,电缆线收紧过程中极易松弛下落,导致电缆线落入翻抛机下方而被移动的翻抛机挤压损坏;翻抛机与外接电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电缆线需要放出,电缆线放出过程中极易被扯断,导致翻抛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及槽式翻抛机,有助于提高槽式翻抛机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包括:至少一项滑触线和集电器,所述滑触线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所述滑触线通过固定件固定安装在外部的安装面上,以使槽式翻抛机沿所述滑触线移动;所述集电器用于安装在所述槽式翻抛机上,用于从所述滑触线上拾取电能并传导至所述槽式翻抛机。

进一步地,所述集电器包括具有弹性的导电刷;所述滑触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电刷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槽中;其中,所述导电刷由铜碳合金制成,所述导电刷为双电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支架和吊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与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吊架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滑触线之间;其中,所述吊架与所述滑触线的接触区域由ABS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滑触线包括:由电解质铜材料制成的导电体和由ABS材料制成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中嵌设有所述导电体。

进一步地,所述滑触线包括至少两段相对接的所述导电体,相邻的所述导电体通过导电接头和护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体具有伸出所述外壳内腔的连接部,所述护套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护套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电体穿过的电极槽,所述导电接头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相邻的两个导电体上的护套的电极槽内,且所述导电接头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导电体相抵。

进一步地,每项所述滑触线包括:至少两段滑触线,相邻的两段所述滑触线之间连接有温度伸缩节。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伸缩节包括:导向导电条,所述导向导电条的两端滑动套设有导电套,两个所述导电套上分别设有导电基座,两个所述导电基座的相对端通过弹性导电片连接,两个所述导电基座的背对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滑触线连接;其中,所述弹性导电片包括两个波峰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波峰段之间的波谷段。

进一步地,所述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集电器连接的拨叉,所述拨叉用于在所述槽式翻抛机移动时拨动所述集电器,以使所述集电器沿所述滑触线滑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槽式翻抛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及槽式翻抛机,通过所述滑触线与外接电源连接,通过所述集电器从所述滑触线上拾取电能并传导至所述槽式翻抛机,能够提高对槽式翻抛机供电的可靠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槽式翻抛机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中集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1-固定支架;12-吊架;21-接头;22-护套;30-滑触线;40-集电器;41-导电刷;41a-电刷安装盒;42-第一拉杆;42a-弹簧;43-第二拉杆;44-安装支架;45-搭板;46-电缆;47-支撑座;48-夹紧板;50-拨叉;50a-拨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包括:至少一项滑触线30和集电器40,滑触线30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滑触线30通过固定件固定安装在外部的安装面上,以使槽式翻抛机沿滑触线30移动;集电器40用于安装在槽式翻抛机上,用于从滑触线30上拾取电能并传导至槽式翻抛机。

具体地,滑触线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当有多项滑触线30时,多项滑触线30并排设置;由于发酵室内的温度较高,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而水蒸气一般是向上运动,所以,滑触线30的安装位置通常较低,以减少水蒸气对滑触线30的影响,通常将滑触线30安装在墙壁上或者翻抛槽的槽壁上,且使得滑触线30与物料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米;本实施例对滑触线30的安装高度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滑触线30的安装高度调整到合适位置。

集电器40可以通过集电器安装架设置在槽式翻抛机与滑触线30之间,以在槽式翻抛机移动的过程中,通过集电器40从滑触线30上拾取电能并传导至槽式翻抛机。例如:每项滑触线30朝向集电器40的一侧面可以开设有接触开口,集电器40朝向滑触线30的一侧面上设有滑触点,滑触点可在对应的滑触线30的接触开口中滑动,以使集电器40随着槽式翻抛机的移动沿滑触线30滑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通过滑触线30与外接电源连接,通过集电器40从滑触线30上拾取电能并传导至槽式翻抛机,能够提高对槽式翻抛机供电的可靠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槽式翻抛机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中集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集电器40包括具有弹性的导电刷41,以形成滑触点;滑触线30上设有导向槽,以形成接触开口;导电刷41可滑动地设置在导向槽中;其中,导电刷41由铜碳合金制成,导电刷41为双电刷结构。

集电器40的导电刷41可以由铜碳合金经高压压制而成,能在滑触线30表面较快形成一层均匀、适度和稳定的氧化薄膜,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仅能保证导电刷41与画线的接触良好,还能够保证有足够的通过大电流密度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集流性能。导电刷41可以采用双电刷结构,其中:导电刷41的滑入端润滑性能较好,以使导电刷41顺利地滑入滑触线30的导向槽中,减小滑触线30的磨损,延长导电刷41的使用寿命;导电刷41的滑出端抑制火花能力强,使火花抑制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能减轻过热,且有助于提高槽式翻抛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同一组滑触线30上应用同一种导电刷41;当导电刷41磨损到一定程度需要更换新的导电刷41时,较佳地,将全部导电刷41进行更换,以避免出现电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为了使导电刷41与滑触线30的接触良好,在使用前对新的导电刷41进行磨合。

需要说明的是:施加于同一组滑触对应线的各导电刷41的单位压力均匀,以避免电流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导电刷41产生过热或者火花,从而提高槽式翻抛机运行的安全性。导电刷41的单位压力可以根据电刷技术性能表进行选择,例如,导电刷41的单位压力可以控制在04.-0.6kgf/cm2

本实施例中,集电器安装支架可以包括:拉杆和安装支架44。拉杆包括第一拉杆42和第二拉杆43;第一拉杆42设在安装支架44的一端并竖直延伸,第一拉杆42的下段设有弹簧42a,弹簧42a用于将第一拉杆42底端的凸起压紧在安装支架44上的凹槽内,以使第一拉杆42能相对于安装支架44转动;第二拉杆43是弹簧杆,设在安装支架44上,第二拉杆4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安装支架44上还设有搭板45,搭板45是上下移动导电刷41的定位件,且搭板45与第二拉杆43交叉设置;例如:搭板45的尾端可以开设有长孔,通过定位销穿过该长孔将搭板45的尾端与安装支架44活动连接,以实现对导电刷41的定位。安装支架44上背离第一拉杆42的一端设有支撑座47和夹紧板48,支撑座47通过连接杆与安装支架44固定连接;支撑座47和夹紧板48通过锁紧螺栓连接,且支撑座47和夹紧板48之间限定出拨叉安装孔50a,拨叉50安装在该拨叉安装孔50a内,且多个集电器40沿拨叉50的长度方向依次并排设置;拨叉50用于在槽式翻抛机移动时拨动集电器40,以使集电器40沿滑触线30滑动。

其中,拉杆为非金属件,且绝缘;第一拉杆42的顶端设有电刷安装盒41a,导电刷41安装在电刷安装盒41a中,且导电刷41与电刷安装盒41a内壁之间的缝隙在0.1-0.3毫米之间,以保证导电刷41能够上下自由移动,并且能够避免导电刷41与电刷安装盒41a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的摆动。电刷安装盒41a为绝缘件,电刷安装盒41a下边缘距整流子表面的距离保持在2毫米左右,以避免距离过大导致的导电刷41颤动破损和距离过小导致的触伤换向器。电缆46的一端与电刷连接,并通过电缆固定结构将电缆46固定在安装支架44上背离第一拉杆42的一端,以避免电缆46摆动,电缆46用于将集电器40拾取的电能引向槽式翻抛机。

本实施例中,通过拨叉50的运动带动支撑座47、夹紧板48运动,进而带动安装支架44运动,使得第一拉杆42发生旋转,实现导电刷41滑入滑触线30的导电槽或者滑出滑触线30的导电槽。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固定支架11和吊架12,固定支架11用于与安装面固定连接,吊架12连接在固定支架11与滑触线30之间;其中,吊架12与滑触线30的接触区域由ABS材料制成。

其中,固定支架11可以为角钢件,或者由相互垂直的两个钢板焊接而成。吊架12可以采用ABS材料制成。吊架12的顶部可以与固定支架11螺接;吊架12的顶端形成内夹,内夹的开口端内侧分别设有卡夹条,卡夹条用于将滑触线30卡夹在内夹中。

进一步地,滑触线30包括:由电解质铜材料制成的导电体和由ABS材料制成的外壳,外壳的内腔中嵌设有导电体。

其中,电解质铜材料制成的导电体,导电性能较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材料制成的外壳,能够保证滑触线30每项之间以及滑触线30与固定支架11之间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其中,相邻两固定支架11之间的间距为1.5米,相邻两项滑触线30之间的间距为60毫米。滑触线30的防护等级为IP23。

进一步地,滑触线30包括至少两段相对接的导电体,相邻的导电体通过导电接头21和护套22连接。

具体地,导电体具有伸出外壳内腔的连接部,护套22安装在连接部上;护套22上开设有供导电体穿过的电极槽,导电接头21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相邻的两个导电体上的护套22的电极槽内,且导电接头21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导电体相抵。

其中,外壳内腔的一侧面设有开口并设有供集电器40的导电刷41滑动的导电槽,外壳内腔的其余侧面密闭绝缘并嵌设有一根以上长条状的导电体。两段滑触线30的导电体一一对应,并且分别向间断处延伸出外壳内腔形成连接部。连接部上套设有护套22,护套22为绝缘件,护套22可以具有矩形截面的通孔,通孔对应导向槽的孔壁上设有供导电刷41通过的敞口,通孔的其余孔壁上分别设有供导电体穿过的电极槽;两个护套22相对应的电极槽之间分别设有导电接头21,导电接头21的两端分别插入护套22上的电极槽内,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后与对应的导电体相抵。

进一步地,每根滑触线30包括:至少两段滑触线30,相邻的两段滑触线30之间连接有温度伸缩节,以避免滑触线30的温升变化引起的长度变化例如弯曲、断裂、碰相等,进一步提高槽式翻抛机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温度伸缩节包括:导向导电条,导向导电条的两端滑动套设有导电套,两个导电套上分别设有导电基座,两个导电基座的相对端通过弹性导电片连接,两个导电基座的背对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滑触线30连接;其中,弹性导电片包括两个波峰段和连接在两个波峰段之间的波谷段。

其中,导向导电条的长度方向与滑触线30的长度方向一致;弹性导电片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螺钉固定在导电基座上,固定螺钉沿导向导电条的长度方向设置,以防止弹性导电片扭曲变形,并保证二者之间导电良好。连接件可以为锁紧螺钉,每个导电基座可以通过两个锁紧落定与滑触线30固定连接,锁紧螺钉可以沿导向导电条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当发生热胀冷缩时,滑触线30推压或拉动两导电基座沿导向导电片相向或反向滑动,弹性导电片也相应形变,实现滑触线30受热延长部分舒展,受冷收缩部分补偿,达到滑触线30始终保持不拱起、不脱节、直线度和平行度良好的目的。其中,波峰和波谷的组合有利于弹性导电片保持结构稳定性,减小其断裂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相邻滑触线30的导电原理:滑触线30通过连接件与导电基座连接导通,两导电基座在上方与弹性导电片导通,在下方与导电套导通,两导电套在滑动时通过导向导电条导通,以保证相邻滑触线30导电完好。

较佳地,每间隔预设长度设有一温度收缩节,该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40米。

较佳地,温度伸缩节、接头21可以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槽式翻抛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

其中,槽式翻抛机的滑触线装置的结构、功能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