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226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甲烷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烷回收装置。具体说,是用来回收有害气体中甲烷的装置,适用于煤 矿的矿井中。
背景技术
在煤炭生产行业都知道,在煤矿采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有害气体。 该有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不进行处理,其中的甲烷极易引发爆炸事故。为避免甲 垸浓度过高引发的爆炸事故发生,传统方法是采用通风设备对矿井进行通风处理,将矿井内 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对矿井内的有害气体进行稀释,以降低矿井空气中的甲烷含量。虽然 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降低矿井内空气的甲垸含量,避免因甲垸浓度过高引发的爆炸事故发生。 但由于这种方法是将矿井内含有甲烷的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不仅会对大气带来污染,而 且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甲烷回收装置。采用该装置对煤矿矿井内的有害气体进 行回收,可避免大气污染和能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甲垸回收装置特点是含有风道、过滤室、离心风机、分离提纯罐、吸附罐、冷 凝器、缓冲箱、分离箱、存气罐和储气罐。风道上有风阀,过滤室内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 为圆盘形,其呈竖立布置,其四周与过滤室的内壁四周相封接,以便将过滤室分隔成污气腔 和净气腔,风道一端与污气腔连通。与污气腔相邻的过滤器一面上有吸嘴,吸嘴与污气腔间 有吸污风机和空气回流罐,空气回流罐内有集污袋。吸污风机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 吸嘴和集污袋相连,空气回流罐借助回流管与污气腔连通。分离提纯罐内有空气分离器,其 底部有废气排^t口。离心风机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净气腔和空气分离器的上部相接。 吸附罐内自下而上依次有碳床、垫网、附吸剂和压网且压网与吸附罐顶部间留有空间,空气 分离器上部通过管道和一阀门与吸附罐的底部相接且二者相连通。吸附罐的顶部空间借助管 道和一阀门与冷凝器一端相连,其中的冷凝器两端间接有冷冻机。缓冲箱与分离箱间相连通。 冷凝器的另一端借助一阀门与缓冲箱相通,分离箱借助一阀门与存气罐相连通,存气罐又通 过加压风机与储气罐相通,储气罐底部加工有甲垸出口。
其中所述附吸剂为活性碳;所述空气分离器由多层不锈钢丝网组成,也可以由不锈钢 丝网巻绕而成;所述阀门均为气动阀。
在过滤室的污气腔腔壁上还加工有检修门。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发明的甲烷回收装置含有风道、过滤室、离心风机、分离提纯罐、吸附罐、冷凝 器、缓冲箱、分离箱、存气罐和储气罐。风道上有风阀,风道一端接有过滤室,过滤室内有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圆盘形,其呈竖立布置,其四周与过滤室的内壁四周相封接,以便将 过滤室分隔成污气腔和净气腔。与净气腔相邻的过滤器一面上有吸嘴,吸嘴与污气腔间有吸 污风机和空气回流罐,空气回流罐内有集污袋。吸污风机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吸嘴 和集污袋相连,空气回流罐借助管道与污气腔连通。分离提纯罐内有空气分离器,其底部有 废气排放口。离心风机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净气腔和空气分离器的上部相接。吸附 罐内自下而上依次有碳床、垫网、附吸剂和压网且压网与吸附罐顶部间留有空间,空气分离 器上部通过管道和阀门与吸附罐的底部相接且二者相连通。吸附罐的顶部空间借助管道和阀 门与冷凝器一端相连,其中的冷凝器两端间接有冷冻机。缓冲箱内腔中间有隔板,隔板上有 通孔,从而将缓冲箱分隔成两隔腔。冷凝器的另一端借助阀门与缓冲箱的一个腔相通,缓冲 箱的另一个腔借助阀门与存气罐相连通,存气罐又通过加压风机与储气罐相通,储气罐底部 有甲烷出口。另外,在在安装状态下,本发明的各部分均与电脑控制系统相连,由电脑控制 系统实现各部功能的自动控制。
工作时,由离心风机通过风道、风阀将有害气体吸入过滤室,通过过滤室内过滤器的过 滤,通过吸污风机将有害气体中的悬浮物吸入集污袋内,其中的有害气体再通过空气回流罐 回流到过滤室的污气腔继续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有害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被吸入分离提 纯罐,由分离提纯罐内的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浓縮,分离出的废气从分离提纯罐底部的排 放口排入大气,而浓縮出的甲烷气体经调节阔进入吸附罐,由吸附罐内的附吸剂进行附吸处 理。经过附吸处理后的废气从吸附罐上部的排放口排入大气,而甲烷气体经阔门进入冷凝器 进行除湿处理。经过除湿处理过的甲垸气体经阀门依次进入缓冲箱和分离箱进行进一步分离 提纯。经过进一步分离提纯的甲烷气体通过阀门进入存气罐,最后经加压风机定时将存气罐 内的甲烷气体吸入储气罐,完成了有害气体中甲烷的回收。不仅避免了将矿井内含有甲烷的 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对大气带来的污染,而且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附图是本发明的甲烷回收装置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的甲烷回收装置含有风道l、过滤室、离心风机5、分离提纯罐20、
吸附罐15、冷凝器9、缓冲箱14、分离箱13、存气罐12和储气罐11。风道l上安装有风阀 2,过滤室内安装有过滤器4。所述过滤器4为圆盘形,其呈竖立布置,其四周与过滤室的内 壁四周相封接,以便将过滤室4分隔成污气腔28和净气腔23,风道1 一端与过滤室的污气 腔28相连通。与污气腔28相邻的过滤器4一面上安装有吸嘴29,吸嘴29与污气腔28间设 置有吸污风机24和空气回流罐26,空气回流罐26内安装有集污袋25。吸污风机24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吸嘴29和集污袋25相连,空气回流罐26借助回流管27与污气腔28 连通。分离提纯罐21内安装有空气分离器22,分离提纯罐21底部加工有废气排放口6。离 心风机5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净气腔23和空气分离器22的上部相接。吸附罐17内 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碳床8、垫网20、吸附剂19和压网18且压网18与吸附罐17顶部间留 有空间,空气分离器22上部通过管道和阀门7与吸附罐17的底部相接且二者相连通。吸附 罐17的顶部罐壁上加工有排风口 16,吸附罐17的顶部空间借助管道和阀门701与冷凝器9 的一端相连,其中的冷凝器9两端间接有冷冻机15。所述缓冲箱14和分离箱13是在一个箱 内腔中间设置有隔板而形成,其中的隔板上加工有通孔,从而使缓冲箱14与分离箱13间相 连通。在分离箱13底部加工有废气排放口 601。冷凝器9的另一端借助阀门703与缓冲箱14 相通,分离箱13借助阀门702与存气罐12相连通,存气罐12又通过加压风机10与储气罐 ll相通,储气罐11底部加工有甲垸出口。
其中所述吸附剂19为活性碳;所述空气分离器22由多层不锈钢丝网组成,也可以用 不锈钢丝网巻绕而成;所述阀门7、 701、 702和703均为气动阀;过滤室的污气腔28的腔壁 上还安装有检修门3。
权利要求
1.甲烷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1)、过滤室、离心风机(5)、分离提纯罐(21)、吸附罐(17)、冷凝器(9)、缓冲箱(14)、分离箱(13)、存气罐(12)和储气罐(11);风道(1)上有风阀(2),过滤室内有过滤器(4);所述过滤器(4)为圆盘形,其呈竖立布置,其四周与过滤室的内壁四周相封接,以便将过滤室(4)分隔成污气腔(28)和净气腔(23),风道(1)一端与污气腔(28)连通;与污气腔(28)相邻的过滤器(4)一面上有吸嘴(29),吸嘴(29)与污气腔(28)间有吸污风机(24)和空气回流罐(26),空气回流罐(26)内有集污袋(25);吸污风机(24)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吸嘴(29)和集污袋(25)相连,空气回流罐(26)借助回流管(27)与污气腔(28)连通;分离提纯罐(21)内有空气分离器(22),其底部有废气排放口(6);离心风机(5)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净气腔(23)和空气分离器(22)的上部相接;吸附罐(17)内自下而上依次有碳床(8)、垫网(20)、附吸剂(19)和压网(18)且压网(18)与吸附罐917)顶部间留有空间,空气分离器(22)上部通过管道和阀门(7)与吸附罐(17)的底部相接且二者相连通;吸附罐(17)的顶部空间借助管道和阀门(701)与冷凝器(9)一端相连,其中的冷凝器(9)两端间接有冷冻机(15);缓冲箱(14)与分离箱(13)间相连通;冷凝器(9)的另一端借助阀门(703)与缓冲箱(14)相通,分离箱(13)借助阀门(702)与存气罐(12)相连通,存气罐(12)又通过加压风机(10)与储气罐(11)相通,储气罐(11)底部加工有甲烷出口。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甲烷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吸剂(19)为活性碳。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甲烷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分离器(22)由多层不锈 钢丝网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甲烷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分离器(22)由不锈钢丝网巻 绕而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烷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7、 701、 702和703) 均为气动阀。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甲垸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室的污气 腔(28)腔壁上有检修门(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甲烷回收装置。其特点是含有风道、过滤室、离心风机、分离提纯罐、吸附罐、冷凝器、缓冲箱、分离箱、存气罐和储气罐。过滤室内有过滤器。由过滤器将过滤室分隔成污气腔和净气腔,风道一端与污气腔连通。过滤器一面上有吸嘴,吸嘴通过吸污风机、空气回流罐和回流管与污气腔连通。离心风机分别与净气腔和分离提纯罐内的空气分离器上部相接。吸附罐内有碳床、垫网、附吸剂和压网,空气分离器上部与吸附罐的底部相接。吸附罐的顶部与冷凝器一端相连,冷凝器两端间接有冷冻机。冷凝器的另一端与缓冲箱相通,分离箱存气罐相连通,存气罐与储气罐间有加压风机。本发明可避免大气污染和能源浪费,适用于煤矿回收有害气体中的甲烷。
文档编号C07C7/00GK101333146SQ20081002127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3日
发明者胡国孝 申请人:胡国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