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522093阅读:18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维生素k1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氧化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制备维生素K1的方法。
据Houbeh-Weyl在<有机化学方法>,第VII/13a卷,1977,第39页起的综述报道,按照本领域的有关描述,使用几乎所有已知的,无论是日益广泛使用的或是越发不经常使用的氧化剂,都极易将氢醌、烷基取代的氢醌、1,4-二氢萘及烷基取代的萘氧化成相应的1,4-醌。一般说来,氧化剂的选择取决于所制备的醌的稳定性,在温和干燥剂,如硫酸钠的存在下,在乙醚或苯中选择氧化银(I)试剂制备较为敏感的醌。其它经常使用的氧化剂是,如在水或含水乙醇中使用氯化铁(III),在稀硫酸中使用氯酸钠或溴酸钾,在硫酸或乙酸中使用氧化铬(VI),在稀硫酸中使用氧化锰,及亚硝基二磺酸钾和三氟乙酸铊。其中的某些氧化方法也用于制备维生素K1,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例如将二氢维生素K1单乙酸酯皂化,然后用氧化银或氧化铁氧化成维生素K1。
使用氧化银将未酯化的二氢维生素K1转化为维生素K1的记载见文献L.F.Fieser等,J.A.C.S.61(1939),2559,3467和3471,及62(1940),430;和J.Biol.Chem.133(1940),391;Isler等,Helv.Chim.Acta 37(1954),225和230;Karrer等,Helv.Chim.Acta 27(1944),317;Woods等,Can.J.Chem.35(1957),941;Mayer等,Helv.Chim.Acta 47(1964)221和226;及Jackman等,Helv.Chim.Avta 48(1965),1332和1346。据Jacob等,J.Org.Chem.41(1976),3627和更近些的报道,如Helv.Chim.Acta73(1990),1276-1299(参见第1280、1283和1297页)和CHIMIA 40(1986),第9卷,290-306(参见第300-302页),在苯或乙酸,乙氰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使用六硝酸联铵(diammoniumcer(IV)hexanitrate)(IV)为催化剂对二氢维生素K1二甲醚的氧化去甲基化可制备维生素K1。另一种制备维生素K1的方法包括用碱金属氢氧化物皂化二氢维生素K1单乙酸酯或单苯甲酸酯,然后使用空气氧化[Jackman等,Helv.Chim.Acta 48(1965),1332;瑞士专利320 582;和Isler等,Helv.Chim.Acta 37(1954),225]。日本专利公开(公开)212 142/1982简述可使用二酯,尤其是二乙酯代替单酯为原料。尽管使用空气氧化的方法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即产生相当数量的麻烦的副产物维生素K1环氧化物,但该方法在过去和将来都仍是许多大规模制备维生素K1方法的最后步骤。
日本专利公开(公开)76854/1973中简述了其它使用氧化银、氧化铅、二氧化锰、过氧化镍和二甲亚砜将二氢维生素K1氧化为维生素K1的方法及这些方法的缺点,即无效、有害环境和高成本。该发明主题包括在任选的有机溶剂中使用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将二氢维生素K1转化为维生素K1,所述有机溶剂如己烷、庚烷、乙醚、异丙醚、石油醚、石油苯、ligroin、异丙醇、二噁烷、苯和甲苯等。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至今使用的二氢维生素K1单乙酸酯单苯甲酸酯(下文称“二氢维生素K1乙酸酯苯甲酸酯”)或类似的二酯(一单链烷酸酯单芳香羧酸酯)为原料制备维生素K1,其尽可能地克服了上述的本领域记载的缺点(特别是减少溶剂携带消耗的空气和维生素K1环氧化物的含量)并且产率尽可能地高。本发明通过使用碱金属氢氧化物将二氢维生素K1二酯皂化为相应的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但不是使用空气而是在铁(III)盐的存在下和PH约14的条件下用过氧化氢将其氧化为维生素K1,所述铁盐具体地说是硫酸铁(III)或氯化铁(III)。
因此,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制备维生素K1的方法(氧化方法),它包括在铁(III)盐的存在下和约13.7-约14.3的PH下使用过氧化氢氧化二氢维生素K1的碱金属盐。本发明另一方面包括使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皂化通式II
的二氢维生素K1二酯制备在本发明氧化方法中使用的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尤其是钠盐或钾盐,式II中Ar是芳基,Alk是低级烷基,C20H39是3,7,11,15-四甲基十六碳-2-烯基。
在该定义中,“芳基”通常指苯基或萘基,它们可以是未取代或任意地被尤其是选自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和卤素的取代基取代。但芳基优选是未取代的苯基。“低级烷基”一词或Alk特指C1-4烷基,这不仅适用于Alk而且适用于上述的低级烷基取代基。上述的低级烷氧基也含有1-4个碳原子。卤素应是指氟、氯、溴和碘。优选地,Alk是甲基。可见,式II优选代表二氢维生素K1乙酸酯苯甲酸酯,当然原则上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使用基于上述解释而具体定义的其它式II的二酯。
本发明的氧化方法包括二氢维生素K1的皂化,且首先无需分离皂化产物(二氢维生素K1钠盐或钾盐)。实际上该二步法可如下进行在两相的水-有机溶剂混合物中用过量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皂化式II的二氢维生素K1二酯。该溶剂混合物可简便地由彼此基本上不混溶或基本上不溶的水-醇相和有机相组成,每相可用或不用澄清剂,如连二亚硫酸钠进行预处理。进行皂化后,可方便地在室温或不太高的温度下搅拌,如此得到的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大部分存在于水-醇相。将该相与有机相分离后,如果需要可使用新鲜溶剂(方便的同类型溶剂)洗涤。在此,有机溶剂也可以使用澄清剂预处理。从经济角度考虑,有机相溶剂,例如可经过蒸馏回收循环使用,而不是丢弃或清洗之。然后,可选择性地将预先澄清的有机溶剂加到分离的含有碱金属盐的水-醇溶液中,并将所得两相混合物用足量酸处理直至水-醇相的PH达约14(在约13.7-14.3之间),所述酸分别是任意的无机酸或有机酸,如含水盐酸或硫酸,或者甲酸或乙酸,但优选乙酸。随后在室温或不太高的温度(如约40℃)下,将该反应液先用铁(III)盐水溶液,然后用过氧化氢水溶液处理。以此方式经铁(III)盐催化,用过氧化氢可有效地将二氢维生素K1氧化为维生素K1。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收集有机相中的产物,因为氧化一般只进行几分钟。氧化的结束通常可从颜色识别,大致是由棕色变成黄色;或者另外观察氧气是否从反应混合物中连续放出来识别。为进行后处理,从有机相分离维生素K1,这是初次分离。然后用水洗,水中也可加有乙酸;再用干燥剂,如无水硫酸钠干燥;如果需要可使用脱色剂,如活性炭或氧化铝处理;之后过滤并减压浓缩。可方便地用过滤将所得的维生素K1沉淀从浓缩液中分离出来,如果需要可预先用蒸汽除臭。以该方式制备和分离的维生素K1具有良好的质量,因为它含有极少的维生素K1环氧化物副产物,其纯度一般高于98%。另外,以维生素K1二酯计的产率通常高于约85%。
就本发明的氧化方法而言,制备一份重的维生素K1终产物,适宜使用约0.005至约0.01份重的铁(III)盐催化剂[如Fe2(SO4)3;实际上,考虑到优选使用的硫酸铁(III)五水合物变成水溶液的即时可用性,该五水合物基于维生素K1的用量宜相应大些。另一方面,基于前期步骤(皂化)中使用的维生素K1二酯(乙酸酯苯甲酸酯)的量,对于每当量二酯而言,适宜使用约0.002至约0.01当量铁(III)盐,优选约0.005至约0.007当量铁(III)盐(在乙酸酯苯甲酸酯和硫酸铁(III)的情况下,对于每份重的乙酸酯苯甲酸酯而言,该硫酸铁(III)重量份范围相应为0.01至约0.001,优选为约0.003至约0.004)。常用的过氧化氢水溶液的百分重量浓度是约30(wt%)至约40(wt%),优选约35wt%。基于皂化反应中的二氢维生素K1用量,对于每份重的二酯是二氢维生素K1乙酸酯苯甲酸酯的情况下,适宜使用约0.2至约0.6,优选约0.3至约0.35份重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如35%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从不同角度讲,即以当量计,对于每当量二酯而言,适宜使用约1.5至约2.5,优选是约1.85至约2.13当量的过氧化氢(H2O2)。以最终制备的维生素K1的量计,对于一份重的产物而言,适宜使用约0.3至约0.8份重,优选使用约0.45至约0.53份重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以35%为例)。从不同角度讲,对于每当量最终制备的维生素K1而言,适宜使用约2.8至约1.8,优选约2.1至约2.4当量的过氧化氢,如(H2O2)。
如前述,本发明的氧化方法可方便地在两相的水-有机溶剂混合物中进行,该混合物由水-醇相和有机相组成。一般说来,C1-3-链烷醇,即甲醇、乙醇、正丙醇或异丙醇适于作为醇类。但优选使用甲醇。适宜的有机相是脂族烃,如己烷、庚烷或烃的混合物,如石油醚;卤代烃,如二氯甲烷;芳香烃,如苯或甲苯;或者汽油或其馏分,如ligroin。优选将石油醚作为有机相。
水-醇相中醇∶水的体积比宜为约3∶1至约7∶1。当使用的醇是甲醇时,该体积比宜为约3∶1至约7∶1,优选是约4∶1至约6∶1。对于两相溶剂混合物而言,水-醇相∶有机相的体积比通常是约3∶2至约2∶3,优选是约10∶8至约1∶1。对于每克或每当量待氧化的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如钾盐)而言,分别适宜使用约0.001至约0.01升或者,约10至约25升的两相溶剂混合物,优选分别使用约0.002至约0.006升或者,15升至约20升的两相溶剂混合物。
氧化适宜在约15℃至约40℃,优选在室温下进行。
在本发明的氧化方法之前进行的皂化反应中,对于每当量二氢维生素K1而言,适宜使用约22至约30当量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优选使用约25至约27当量的这类碱。优选使用氢氧化钾作为碱。适宜使用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水溶液的重量百分浓度是约40(wt%)至约60wt%,优选约55至58wt%。如前所述,皂化适宜在两相的水-有机溶剂混合物中进行,该混合由水-醇相和有机相组成。前述给出的涉及氧化方法的溶剂混合物组成的性质和相对体积比也适用于皂化反应。在皂化反应中,对于待皂化的每克或每当量式II的二氢维生素K1二酯(如乙酸酯苯甲酸酯)而言,分别适宜使用约0.01至约0.05升或者,约10至约25升的两相溶剂混合物,优选分别使用约0.02至约0.04升或者,15升至约20升的两相溶剂混合物。该皂化反应宜在约15℃至约30℃,优选在室温下进行,原则上反应进行1-3小时,特别是约2小时。
不仅在皂化反应中,而且在接下来的氧化反应中也可选择地使用例如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以使在反应期间趋于变深的反应混合物变得清亮和澄明,这样可使反应易于观察。另外,还发现当使用澄清剂时,最终得到的维生素K1的具有更好的质量。
本发明将通过下列实施例加以说明实施例1在装有温度计、冷凝器、滴液漏斗和搅拌器的1.5升四颈磺化烧瓶中,在氮气氛下将75g(0.261mol)氢氧化钾溶于55.5ml水。将329.5ml甲醇加到该溶液中,发生放热反应。使该水-甲醇溶液在10分钟内冷却到10℃。然后加入0.5g连二亚硫酸钠的7.5ml水溶液并在水浴中将该混合物加热到20℃。
将30克(0.05mol)二氢维生素K1乙酸酯苯甲酸酯的550毫升高沸点石油醚溶液预先用20毫升10%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然后用5分钟在搅拌下滴加到20-25℃的上述混合物中,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0-24℃搅拌2小时。如果在搅拌期间,反应溶液变成棕色,则迅速加入足量10%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使其澄明。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放置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发生相分离。之后使用一玻璃管和氮气减压除去上层石油醚相,下层甲醇相用预先用10%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的195毫升份的高沸点石油醚洗四次。在洗涤期间甲醇溶液应仍保持黄色,因此用足量10%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可使其后加深的溶液变得澄明。弃去石油醚萃取液。以此方式可得到黄色二氢维生素K1钾盐的甲醇溶液。
将500毫升高沸点石油醚预先用20毫升10%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后加到上步的黄色溶液中。剧烈搅拌下,滴加50-52毫升冰醋酸,最后5-7毫升的加入尤其要缓慢。由于是放热反应,因此应在10℃冰浴中滴加以使反应温度不超过30℃。此外,如果反应溶液加深,应加入10%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使其澄明。在PH14时,该溶液呈黄绿色,冰醋酸滴加完毕。
将175毫克硫酸铁(III)五水合物溶于7.5毫升水并在搅拌下将该溶液加到上步的反应混合物中,反应混合物呈橄榄绿色(在该步反应中不再加入连二亚硫酸钠溶液)。然后用5分钟时间滴加7.9毫升过氧化氢水溶液,期间反应溶液的温度应不超过30℃。为此,应以5-10℃冷的冰浴控制放热反应。(观察到在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初始时,反应溶液从橄榄绿变成暗棕色并从溶液中持续释放出氧气。在氧化过程中,颜色再次从暗棕变成棕色再变成黄色;氧化完毕后呈金黄色。)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溶液放置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发生相分离。然后,分离出黄色石油醚相并依次用200毫升稀乙酸(50毫克冰醋酸在200毫升水中)洗直至乙酸相的PH为约6-7;再每次用200毫升水洗两次。石油醚相用19克无水硫酸钠干燥并过滤。将0.75克活性炭加到溶液中并搅拌该混合物30分钟,之后加入10克不含碱的含有2%水的中性氧化铝(由9.8克氧化铝和0.2克水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制得),并再搅拌30分钟。在氮气下过滤除去固体后,同样是在氮气下棕色玻璃瓶中,在60℃/40毫巴避光浓缩石油醚溶液。最后在压力下过滤生成浅黄色油状维生素K1。
实施例2在室温和氮气下,将约1.4kg连二亚硫酸钠的约10升水溶液加到约30kg二氢维生素K1的约550升石油醚溶液中。如此得到黄色溶液,在下一步前,通过加入连二亚硫酸钠使变深的溶液澄明。随后往该溶液中加入约75kg氢氧化钾的约56kg水溶液和约253kg乙醇,并将该混合物搅拌约2小时。
将甲醇溶液分离并用石油醚洗数次,之后用约280kg石油醚和74kg甲醇稀释该醇溶液,如果需要加入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使其澄明。加入约52-60kg乙酸调PH至约14,如果需要,可再加入连二亚硫酸钠溶液。将在15kg水中的0.15kg硫酸铁(III)溶液加到该混合物中,然后加入7-10kg约35%过氧化氢水溶液。用石油醚萃取分离出的甲醇相,石油醚相先用极稀的醋酸水溶液洗,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再将其分离。石油醚相用1kg活性炭和10kg氧化铝脱色后,过滤分离脱色剂并用石油醚洗。合并石油醚滤液,然后减压浓缩。残余物用蒸汽脱臭并滤出维生素K1沉淀。以此方式可得到产率为约80-92%的维生素K1。
实施例3概述将二氢维生素K1溶于石油醚,用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使其脱色。然后用氢氧化钾水-甲醇溶液皂化2小时,甲醇相用石油醚萃取,如果需要,可再次脱色。用另外的石油醚和甲醇稀释石油醚相后,用冰醋酸调PH至14。然后在低于30℃下,在硫酸铁(III)催化剂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石油醚相用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并用活性炭和氧化铝脱色。滤液在减压下浓缩并经蒸汽蒸馏纯化。最后,滤出所得维生素K1。
(i)皂化氮气下将75kg氢氧化钾加到冷却至20±1℃的56升水和320升(253kg)甲醇的混合物中,温度升至40-50℃。在该温度下搅拌混合物直至氢氧化钾完全溶解(45-60分钟),然后使溶液〔“(a)”〕冷却到15-25℃。
氮气下在搅拌容器中将30kg粗二氢维生素K1乙酸酯苯甲酸酯搅拌溶于500升(335kg)高沸点石油醚中。然后,该容器中的内容物和50升(35kg)石油醚冲洗液[总称为“溶液(b)”]在氮气下经低出口导入另一容器中,该容器中随后将导入溶液(a)。将1.4kg连二亚硫酸钠的10升水溶液加到溶液(a)和(b)的混合物中以使其澄明,然后将该总体皂化溶液[“(c)”]在20-25℃搅拌120-125分钟。搅拌期间,不断控制皂化溶液的颜色如果溶液颜色不再发黄(变深),则应加入另外的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0.3kg/5升)使溶液澄明。皂化完成后,使溶液(c)放置20-30分钟。
(ii)氧化前的萃取在搅拌容器中用0.3kg连二亚硫酸钠的5升水溶液处理640升(429kg)高沸点石油醚。分出水相后,保留石油醚相[“(d)”]。
为进行萃取将下层甲醇相溶液(c)加到搅拌容器中的160升(107kg)石油醚相(d)中,分出石油醚相后,下层甲醇相再用160升(107kg)石油醚相(d)萃取。再重复萃取该甲醇相两次。分出石油醚相后,保留甲醇相。
在搅拌容器中用0.3kg连二亚硫酸钠的5升水溶液处理560升(429kg)高沸点石油醚。分出水相后,保留石油醚相[(f)]。
为重复萃取,将甲醇相(e)加到搅拌容器中的100升(67kg)石油醚相(f)中,分出石油醚相后,剩余的甲醇相由二氢维生素K1钾盐的甲醇溶液组成。
(iii)氧化的准备搅拌下,将0.5kg连二亚硫酸钠加到10升水中,然后再加入3升水,并将该混合物搅拌5分钟[溶液(h)]。
在分离容器中,搅拌下将0.15kg水合硫酸铁(III)加到7升水中,然后再加入3升水,并将该混合物搅拌5分钟(硫酸铁溶液)。
将200升(134kg)高沸点石油醚引入氧化容器中并将甲醇相(g)加到该石油醚中。然后加入174kg(260升)高沸点石油醚和74kg(94升)甲醇混合物。如果氧化容器内容物不呈柠檬黄色,则在搅拌下再加入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1-5升(1.1-5.4kg),直至颜色由棕变成柠檬黄。
在低于30℃下,向氧化容器中缓慢滴加53-57升(52-60kg)冰醋酸,直至PH达14。如果溶液不呈柠檬黄,则还需缓慢加入0.1-5升(0.1-5.4kg)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
然后向氧化容器中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铁溶液,之后用5升水冲洗。
(iv)氧化在4-6分钟内和27-30℃下,将7-8.5升(7.7-9.6kg)35%过氧化氢水溶液滴加到氧化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氧化过程中,颜色先从橄榄绿变成暗棕;之后混合物变澄明,在短时间内变暗,然后立即变成黄色。反应混合物一旦变成黄色,就停止加入过氧化氢。
(v)氧化后萃取氧化后进行相分离,将下层甲醇相转移到已经加有150升(100kg)石油醚的搅拌容器中。萃取后,除去甲醇相,保留石油醚相[(i)]。
将仍在氧化容器中的石油醚相用200升水洗,加入0.5-0.8升(0.52-0.84kg)冰醋酸,在PH3.6-4.0进行萃取。然后将分离的石油醚相和冲洗液与100升(67kg)高沸点石油醚一起转移到洗涤容器中,并在其中用200升水洗。分离下层水相后,在另一容器中用100升(67kg)高沸点石油醚萃取,并测量其PH。如果其PH高于6,则洗涤容器中的石油醚相再次用200升水洗。分离下层水相并测量其PH。重复该方法直至测量的水相PH不超过6,大约四次。用这种方式洗涤的石油醚相几乎只含维生素K1和溶剂。
(vi)石油醚相的后处理将盛在洗涤容器中的30升石油醚溶液转移至另一容器中,剩余的(大部分)石油醚溶液转移到搅拌容器中,再将30升石油醚溶液装回洗涤容器中并用由100升水和50毫升(0.053kg)冰醋酸组成的醋酸溶液萃取。分离萃取的下层水相,测量PH(标准值4-5)。然后用100升水萃取洗涤容器中的石油醚溶液,并测量分离的下层水相PH(标准值6-7)。最后,将洗涤容器中剩余的石油醚溶液与搅拌容器中的溶液(大部分,(i))合并。
(vii)干燥和脱色将10kg无水硫酸钠加到搅拌容器中的石油醚溶液中。搅拌30分钟后,过滤除去干燥剂,并将过滤的石油醚溶液和同样过滤的搅拌容器的石油醚冲洗液(50升)重新装回到搅拌容器中。氮气下将1.0kg活性炭加到石油醚溶液中并将该混合物搅拌30分钟。加入用200毫升水失活的不含碱的10kg氧化铝后,将该混合物再搅拌30分钟。然后过滤悬浮液和两次的石油醚冲洗液(每次100升)。
重复用活性炭和氧化铝进行脱色并测定滤液样品的颜色和荧光。根据测定的结果,重复只使用活性炭(脱色)或只使用氧化铝(除去荧光成分)的方法,直至脱去石油醚溶液的颜色。
(viii)含有维生素K1的石油醚溶液的蒸发在85-90℃(蒸汽出口)和200毫巴下、搅拌下连续蒸发脱色的石油醚溶液,蒸发速度为120-130升/小时。然后将浓缩维生素K1溶液转移到一容器中并在0.3巴压力的氮气下贮藏。
浓缩维生素K1溶液的蒸发和贮藏(0.3巴氮气压下)重复进行两次(第一次重复30-40毫巴,蒸汽出口70-80℃,蒸发速度30-40升/小时;第二次重复<25毫巴,蒸汽出口55-65℃,蒸发速度80-110升/小时)。
(ix)蒸汽脱臭在小于25毫巴和68-74℃的套层温度下,使最终贮藏容器中的内容物进行蒸汽蒸馏。随后将所得维生素K1贮藏在0.3巴氮气下。
(x)超细过滤和分装使用最大压力为4巴的齿轮泵将三批维生素K1滤过联合的三只过滤器(2/10/0.2μm),收集并测试。如果分析结果不令人满意,则以该方式再处理两批产物。
将三批产物混合后,分析该混合物以证实其高质量。
在氮气下搅拌1小时后,将如此得到的高质量(纯度)维生素K1填装到罐中并用氮气覆盖。然后将罐密封并标识。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备维生素K1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PH约13.7至约14.3和铁(III)盐的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二氢维生素K1的碱金属盐。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的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尤其是钠盐和钾盐是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皂化通式II
的二氢维生素K1的二酯制得的,式II中Ar是芳基,Alk是低级烷基,C20H39是3,7,11,15-四甲基十六碳-2-烯基。
3.权利要求1和2的方法,其中权利要求1的方法以及权利要求2的方法,无需分离作为皂化产物得到的二氢维生素K1钠盐或钾盐。
4.权利要求2或3的方法,其中所用的二氢维生素K1二酯是乙酸酯苯甲酸酯。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各种方法是在两相的水-有机溶剂混合物中进行的。
6.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水-有机溶剂混合物由水-醇相和有机相组成,并且两相彼此明显不相混溶或不相溶。
7.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水-醇相是含水甲醇,有机相是石油醚。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用铁(III)盐是硫酸铁(III)。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被氧化为维生素K1时的PH是通过加入乙酸获得的。
全文摘要
一种制备维生素K1的方法,它包括在pH约13.7至约14.3和铁(III)盐,尤其是硫酸铁(III)的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二氢维生素K1的碱金属盐,特别是钠盐或钾盐。二氢维生素K1碱金属盐优选通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皂化通式II的二氢维生素K1的二酯,尤其是乙酸酯苯甲酸酯制得。通常第一种过程以及第二种过程无需分离皂化产物二氢维生素K1钠盐或钾盐。每种过程是在两相的水—有机溶剂混合物中进行的,该混合物由含水甲醇和石油醚组成。
文档编号C07C51/377GK1158837SQ96121569
公开日1997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1995年12月20日
发明者M·多纳 申请人:弗·哈夫曼-拉罗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