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1992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琥珀酸曲格列汀(trelagliptin succinate),化学名为2-[6-(3R-氨基-哌啶-1-基)-3-甲基-2,4-二氧代-3,4-二氢-2H-嘧啶-1-基甲基]-4-氟-苄腈琥珀酸盐,由日本武田公司开发,于2015年3月26日在日本被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首个可以实现每周一次给药的小分子糖尿病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无耐药性并显示高安全性。

现有文献报道的琥珀酸曲格列汀制备方法不多,其中CN1926128A上报道的琥珀酸曲格列汀制备方法是目前最常用工艺方法,其路线如下所示:

该工艺是以6-氯-3-甲基尿嘧啶(化合物I)与2-氰基-5-氟溴苄(化合物II)在DMSO环境中进行缩合,然后再与(R)-3-氨基哌啶双盐酸盐(化合物IV)缩合,最后成盐得到琥珀酸曲格列汀。该文献报道存在如下缺点:工艺路线比较繁杂,使用的溶剂不够环保,不适于工业化生产。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控制反应条件等,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不分离中间体,直接“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极大简化了工艺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本发明用乙醇替代DMSO,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还环保,有利于进行连续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使得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制备工艺简便,安全环保、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一种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方法,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备式(V)

所示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式(I)

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I)

所示的化合物在碱的溶剂中反应,得到式(III)

所示的化合物,化合物III不经分离,与式(IV)

所示的化合物反应,最后用丁二酸成盐,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化合物V)。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醇类或甲苯为反应溶剂,在碱的存在下,以式(I)所示的6-氯-3-甲基尿嘧啶与式(II)所示的2-氰基-5-氟溴苄进行溴苄缩合反应后,再添加式(IV)所示的(R)-3-氨基哌啶双盐酸盐进行哌啶缩合反应,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化合物V)。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溶剂为醇类溶剂或甲苯,其中醇类溶剂可选甲醇,乙醇或异丙醇。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与化合物II的摩尔配比为1:0.5~2.0,优选为1:0.8~1.5。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选自有机碱或无机碱,其中有机碱选自二异丙基乙胺、三乙胺或吡啶;无机碱选自碳酸钾,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碱为 二异丙基乙胺,无机碱为碳酸氢钠。

所述的一种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的工艺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溴苄缩合反应温度为55-8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化合物I与化合物IV的投料摩尔比为1:1.0~3.0。哌啶缩合反应温度为55-8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以式(I)所示的6-氯-3-甲基尿嘧啶和式(II)所示的2-氰基-氟溴苄为原料,在碱的作用下,发生溴苄缩合反应;然后加入式(IV)所示的(R)-3-氨基哌啶双盐酸盐进行哌啶缩合,得到曲格列汀,再与丁二酸成盐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化合物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工业操作繁琐的缺点、极大地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安全环保,对环境污染较小。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琥珀酸曲格列汀核磁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这不应看作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例1:一锅法制备琥珀酸曲格列汀

在500ml三口瓶中加入15g 6-氯-3-甲基尿嘧啶,22.1g 2-氰基-5-氟溴苄和150ml乙醇。搅拌下加入39.3g NaHCO3,80℃加热至回流3小时。加入24g(R)-3-氨基哌啶双盐酸盐,80℃回流2小时。冷却至40℃,加入二氯甲烷60ml,搅拌0.5小时。过滤,滤液加入至250ml三口瓶中,加入丁二酸16.6g,80℃加热回流1小时。搅拌冷却过夜,过滤,滤饼放入鼓风干燥箱60℃干燥,得类白色结晶性粉末28.6g(琥珀酸曲格列汀,化合物V),收率64%,HPLC纯度99%,其核磁图谱见附图1,数据如下:

1H NMR (400 MHz, dmso) δ 8.87 (s, 3H), 7.92 (dd, J = 8.4, 5.6 Hz, 1H), 7.32 (t, J = 7.6 Hz, 1H), 7.14 (d, J = 9.0 Hz, 1H), 5.36 (s, 1H), 5.13 (dd, J = 36.9, 16.1 Hz, 2H), 3.12 (d, J = 11.2 Hz, 1H), 3.05 (s, 4H), 2.86 (d, J = 8.4 Hz, 1H), 2.62 (s, 2H), 2.26 (s, 4H), 1.90–1.59 (m, 2H), 1.54–1.24 (m, 2H)。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