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种子休眠基因OsQSOXL1及其编码蛋白质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6044发布日期:2019-05-15 22:0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种子休眠基因OsQSOXL1及其编码蛋白质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种子休眠相关基因OsQSOXL1及其编码蛋白质和应用。



背景技术:

种子休眠性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长期以来人们对种子休眠的要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们希望播种后种子发芽迅速、整齐、成苗快,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另一方面,希望种子具有一定的休眠性,以及防止种子在收获季节遇到不适宜的气候而萌发。近年来培育的水稻品种往往忽视了种子休眠的重要性,培育的高产品种多表现较强的穗发芽性,特别在杂交稻制种、繁种过程中由于“920”施用量的增加,穗发芽现象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沿海地区正常年份穗发芽率为5%左右,一旦在成熟过程中遇到高温多雨的天气,穗发芽率可达20%-30%,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水稻种子休眠性遗传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对培育适度休眠性的水稻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在种子成熟过程中,随着种子储藏物质的积累、脱水耐性的获得及代谢活动的停止,种子休眠得以形成。种子休眠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数量性状,不仅受许多基因调控,植物激素和环境因子对种子休眠也产生很大影响。植物激素与种子休眠的关系非常密切,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是主要的调节因子,油菜素内酯(BR)和乙烯也参与种子休眠的部分调控。ABA促进并维持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而GA,乙烯和BR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发芽。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使得对这类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及克隆成为可能。近年来,水稻休眠QTL的定位及克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QTL分析发现种子休眠QTL广泛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迄今为止,已经有一些水稻种子休眠基因被精细定位和克隆,但是水稻种子休眠的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定位和克隆更多的休眠基因来进一步揭示水稻种子休眠的机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水稻种子休眠相关基因OsQSOXL1的核苷酸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含5020bp。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还提供所述水稻种子休眠相关基因OsQSOXL1编码的蛋白序列,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含有513氨基酸。

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优选为如下1)或2)或3)所述的DNA分子:

1)SEQ ID NO.1所示的DNA分子;

2)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

3)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蛋白的DNA分子;

4)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植物种子休眠性相关蛋白的DNA分子。

含有以上任一所述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用现有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含有所述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

所述植物表达载体包括双元农杆菌载体和可用于植物微弹轰击的载体等。所述植物表达载体还可包含外源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域,即包含聚腺苷酸信号和任何其它参与mRNA加工或基因表达的DNA片段。所述聚腺苷酸信号可引导聚腺苷酸加入到mRNA前体的3’端,如农杆菌冠瘿瘤诱导(Ti)质粒基因(如胭脂合成酶Nos基因)、植物基因(如大豆贮存蛋白基因)3’端转录的非翻译区均具有类似功能。

使用所述基因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时,在其转录起始核苷酸前可加上任何一种增强型启动子或组成型启动子,如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玉米的泛素启动子(Ubiquitin),它们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的植物启动子结合使用;此外,使用本发明的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时,还可使用增强子,包括翻译增强子或转录增强子,这些增强子区域可以是ATG起始密码子或邻接区域起始密码子等,但必需与编码序列的阅读框相同,以保证整个序列的正确翻译。所述翻译控制信号和起始密码子的来源是广泛的,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翻译起始区域可以来自转录起始区域或结构基因。

为了便于对转基因植物细胞或植物进行鉴定及筛选,可对所用植物表达载体进行加工,如加入可在植物中表达的编码可产生颜色变化的酶或发光化合物的基因(GUS基因、萤光素酶基因等)、具有抗性的抗生素标记物(庆大霉素标记物、卡那霉素标记物等)或是抗化学试剂标记基因(如抗除莠剂基因)等。从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考虑,可不加任何选择性标记基因,直接以逆境筛选转化植株。

所述重组过表达载体可为在用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SpeI双酶切载体pCAMBIA1390的重 组位点插入所述基因(OsQSOXL1)得到的重组质粒。将含有OsQSOXL1的pCAMBIA1390命名为pCAMBIA1390-OsQSOXL1。重组干扰载体可为在LH-FAD2-1390RNAi载体的Kpn I和Sac I重组位点以及Pst I和BamH I重组位点分别插入所述基因(OsQSOXL1)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质粒。将含有OsQSOXL1的LH-FAD2-1390RNAi命名为LH-FAD2-1390RNAi-OsQSOXL1。

含有以上任一所述基因(OsQSOXL1)的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及重组菌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扩增所述基因(OsQSOXL1)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的引物对优选Primer1/Primer2、Primer3/Primer4、Primer5/Primer6和Primer7/Primer8;其中Primer1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Primer2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Primer3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Primer4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Primer5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Primer6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Primer7序列如SEQ ID NO.10所示,Primer8序列如SEQ ID NO.11所示。

在精细定位此基因过程中涉及到的定位引物(见表1),除引物RM19080外,其余InDel引物为本实验需要而自行设计的引物,这些自行设计的引物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水稻休眠性相关基因影响水稻种子的休眠性。过表达该位点基因可导致种子休眠性增强。所述位点及其编码基因可以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以获得具有适度休眠性的品种,保证恶劣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不受或少受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亲本N22、南粳35、NIL5及NIL的对照的表型分析。

a为亲本的株型图;b为亲本抽穗后35天种子的发芽率;c为干热处理后亲本种子的发芽率。

图2为qSdn-5的精细定位。

a为qSdn-5的精细定位;b为交换单株验证;c为候选基因。

图3为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质粒图谱。

图4为李辉改造的干扰载体LH-FAD2-1390RNAi质粒图谱。

图5为转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发芽情况。

图6为转基因干扰植株的发芽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

实施例1、水稻休眠性相关位点及其编码基因的发现

一、水稻休眠性鉴定、近等基因系构建及遗传分析

N22为具有极强休眠性的籼稻品种,南粳35为无休眠的粳稻品种。调查N22和南粳35各单株的抽穗日期,将单株第一穗穗尖露出叶鞘2~3cm的日期记为该单株抽穗日,单株抽穗后35d收获,每株选取2穗,取50粒成熟饱满的种子置于铺有2张滤纸的9cm培养皿内,于30℃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暗培养发芽,检测第7天的发芽率,重复3次。以胚根/胚芽超过半粒种子长作为发芽标准,用种子发芽率评价休眠性的强弱。由图1可见,N22的发芽率为0%,南粳35的发芽率接近100%。对N22与南粳35杂交获得的分离群体进行休眠表型鉴定,并结合分子标记分析对影响种子休眠性的位点进行分析后,选取贡献率较高的位点qSdn-5进行分析。由于该位点的贡献率来自N22,所以构建了以南粳35为背景亲本,N22(qSdn-5)为插入片段的近等基因系(NIL5)。对NIL5和南粳35进行分析,NIL5休眠性强于南粳35外,在株高、抽穗期、灌浆速率、吸胀速率、分蘖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无明显差异。

二、水稻休眠位点及其相关基因的获得

1、水稻休眠位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

以南粳35为母本,N22为父本杂交获得F1,之后连续的与南粳35回交。BC2F2之前只进行表型选择,即选择发芽率小于1%的单株用于进一步的回交,在BC2F2代,10个发芽率小于1%的单株被选择,自交产生BC2F3,继续与南粳35进行回交到BC4F1代,之后自交得到BC4F2(qSdn-5),在BC4F2(qSdn-5)群体中,将qSdn-5定位在标记RM480和RM3664之间。为了进一步对qSdn-5进行精细定位,根据9311和日本晴的序列我们在RM480和RM3664之间设计了一些InDel标记。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我们采取两步走的方式:一方面在标记RM480和RM3664之间的交换单株进一步加密标记来缩小定位区间,并通过后代验证的方式对交换单株的表型进行鉴定;另一方面2011南京正季通过扩大F2定位群体(7500株),分单株取叶片并提取DNA,利用RM480和RM3664筛选交换单株,结合各单株的休眠表型,选取极端交换单株用于后续试验。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在RM480和qSdn-5之间得到19个交换单株,在RM3664和qSdn-5之间得到20个交换单株。交换单株的表型分别在2011年海南和2012年南京正季通过后代验证的方式进行表型鉴定。通过在RM480和RM3664之间开发InDel标记对交换单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记InDel5-6、W20及D4和qSdn-5共分离(图2A和图2B):交换单株Y368和Y358在这三个标记处为杂合性的基因型,其后代验证的发芽率也为分离的表型;交换单株Y399和Y426在这三个标记处携带南粳35的基因型,其后代验证的结果表现为高发芽;交换单株Y356在这三个标记处携带N22的基因型,其后代验证的结果也表现为低发芽。最终我们将qSdn-5定位在InDel标记D9和D7之间,依据日本晴的序列预测,该区段的物理距离大概为50kb(图2)。

上述交换单株后代验证方法如下:

(1)每个用于分析的交换单株进行种植,每个种植40株

(2)对交换单株产生的后代,分单株考察各单株的休眠性

(3)统计每个交换单株的所有后代的表型分布,及无休眠记为H,强休眠记为L,后代表型出现分离记为S。

上述SSR标记分析的方法如下所述:

(1)提取上述选取单株的总DNA作为模板,具体方法如下:

①取0.2克左右的水稻幼嫩叶片,置于2.0ml Eppendorf管中,管中放置一粒钢珠,把装好样品的Eppendorf管在液氮中冷冻5min,置于2000型GENO/GRINDER仪器上粉碎样品1min。

②加入660μl提取液(含100mM Tris-Hcl(PH 8.0),20mM EDTA(PH 8.0),1.4M NaCl,0.2g/ml CTAB的溶液),漩涡器上剧烈涡旋混匀,冰浴30min。

③加入40μl 20%SDS,65℃温浴10min,每隔两分钟轻轻上下颠倒混匀。

④加入100μl 5M NaCl,温和混匀。

⑤加入100μl 10×CTAB,65℃温浴10min,间断轻轻上下颠倒混匀。

⑥加入900μl氯仿,充分混匀,12000rpm离心3min。

⑦转移上清液至1.5mL Eppendorf管中,加入600μl异丙醇,混匀,12000rpm离心5min。

⑧弃上清液,沉淀用70%(体积百分含量)乙醇漂洗一次,室温凉干。

⑨加入100μl 1×TE(121克Tris溶于1升水中,用盐酸调PH值至8.0得到的溶液)溶解DNA。

⑩取2μl电泳检测DNA质量,并用DU800分光光度仪测定浓度(Beckman Instrument Inc.U.S.A)。

(2)将上述提取的DNA稀释成约20ng/μl,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10μl):DNA(20ng/ul)1ul,上游引物(2pmol/ul)1ul,下游引物(2pmol/ul)1ul,10xBuffer(MgCl2free)1ul,dNTP(10mM)0.2ul,MgCl2(25mM)0.6ul,rTaq(5u/ul)0.1ul,ddH2O 5.1ul,共10ul。

PCR反应程序:94.0℃变性5min;94.0℃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共循环35次;72℃延伸7min;10℃保存。PCR反应在MJ Research PTC-225热循环仪中进行。

上述引物开发过程如下:

(1)SSR标记开发

将公共图谱的SSR标记与水稻基因组序列进行整合,下载突变位点附近的BAC/PAC克隆序列。用SSRHunter(李强等,遗传,2005,27(5):808-810)或SSRIT软件搜索克隆中潜在的SSR序列(重复次数≥6);将这些SSR及其邻近400~500bp的序列在NCBI通过BLAST程序在线与相应的籼稻序列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SSR重复次数有差异,初步推断该SSR引物的PCR产物在籼、粳间存在多态性;再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SSR引物,并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将自行设计的SSR成对引物等比例混合,检测其在N22和南粳35之间的多态性,表现多态者用作精细定位qSdn-5的分子标记。用于精细定位的分子标记见表1。

SSR标记的PCR产物检测:

扩增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以50bp的DNA Ladder为对照比较扩增产物的分子量大小,银染显色。

(2)InDel标记开发

InDel引物设计:对N22和南粳35在qSdn-5所在位置附近的部分区段进行测序,并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SNPs,以这些SNPs为基础用软件设计InDel标记,同时运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对应的另一条引物,见表1。

InDel标记分析的PCR反应体系:DNA(20ng/ul)2ul,Primer1(10pmol/ul)2ul,Primer2(10pmol/ul)2ul,10xBuffer(MgCl2free)2ul,dNTP(10mM)0.4ul,MgCl2(25mM)1.2ul,rTaq(5u/ul)0.4ul,ddH2O 10ul,总体积20ul。

扩增反应在PTC-200(MJ Research Inc.)PCR仪上进行:94℃3min;94℃30sec,55℃(引物不同,有所调整)45sec,72℃2.5min,35个循环;72℃5min。

PCR产物纯化回收,按试剂盒(北京Tiangen公司)步骤进行。PCR产物酶切消化过夜后,用1-4%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分离,经EB染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拍照。dCAPS用8%的非变性PAGE胶分离,银染。

表1用于精细定位的分子标记

(3)休眠基因的获得

根据定位的位点设计引物,序列如下所述:

primer1:

5'—CACCACTAGGACTCAACGAGAA—3'(SEQ ID NO.4)

primer2:

5'—CTATGACATGATGCAACAAAGC—3'(SEQ ID NO.5)

以primer1和primer2为引物,分别以N22和南粳35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该对引物位于SEQ ID NO.2上游81bp和下游220bp,扩增产物包含了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区。

扩增反应用KOD酶扩增(购自TOYOBO公司),在PTC-200(MJ Research Inc.)PCR仪上进行:94℃2min;98℃10sec,60℃30sec,68℃10min,35个循环;68℃20min。将PCR产物回收纯化后连接到载体pMb18T载体上(购自TAKARA公司),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购自Tiangen公司),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PCR反应获得的片段包含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编码5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见SEQ ID NO.3)。将SEQ ID NO.3所示的蛋白命名为OsQSOXL1(N22),将编码SEQ ID NO.3所示的蛋白的基因命名为OsQSOXL1(N22)。

实施例2、转基因植物的获得和鉴定

一、重组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构建

以N22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OsQSOXL1(N22)基因,PCR引物序列如下:

Primer3(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Kpn I重组位点):

5'—TGCACTAGGTACCATGGCTGCGGCGGCGGT—3'(SEQ ID NO.6)

Primer4(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Spe I重组位点):

5'—CGTTAACACTAGTTCAGTTCCAGTTCTTTCT—3'(SEQ ID NO.7)

上述引物位于SEQ ID NO.2所示基因的编码区起始位置和编码区终止子位置,扩增产物包含了该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将PCR产物回收纯化。采用HD Cloning Kit重组试剂盒(Takara公司)将PCR产物克隆到载体pCAMBIA1390(图3)中。

In-Fusion重组反应体系(10μL):PCR产物10-200ng,经Kpn I和Spe I双酶切回收pCAMBIA1390载体50-200ng,5×In-Fusion HD Enzyme Premix 2μL,Deionized water to 10μL。枪头吹打混匀后将混合体系50℃反应15min后置于冰上,取2μL反应体系用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Tiangen公司)。将全部转化细胞均匀涂布在含100mg/L卡那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上。37℃培养12-16h,挑取克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

干扰载体的构建同样以N22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OsQSOXL1(N22)基因,PCR引物序列如下:

Primer5(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Kpn I重组位点):

5'—GTTACTTCTGCACTAGGTACCGCCCACTGGTGTCCAGCTT—3'(SEQ ID NO.8)

Primer6(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Sac I重组位点):

5'—GACGTAGGGGCGATAGAGCTCCACTTAGCAGAAGCAAATT—3'(SEQ ID NO.9)

Primer7(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Pst I重组位点):

5'—TTTGCTTTTGGTTTTCTGCAGCACTTAGCAGAAGCAAATT—3'(SEQ ID NO.10)

Primer8(下划线所示的序列为BamH I重组位点):

5'—TCTTAGAATTCCCGGGGATCCGCCCACTGGTGTCCAGCTT—3'(SEQ ID NO.11)

上述引物位于SEQ ID NO.2所示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的217bp和编码区起始的431bp,扩增产物包含了该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命名为RNAi1,编码区起始的589bp和编码区起始的843bp,扩增产物包含了该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命名为RNAi2,将PCR产物回收纯化。采用HD Cloning Kit重组试剂盒(Takara公司)将PCR产物克隆到载体LH-FAD2-1390RNAi(图4)中。

In-Fusion重组反应体系(10μL):RNAi1的PCR产物10-200ng,第一次用Kpn I和Sac I双酶切回收LH-FAD2-1390RNAi载体50-200ng,5×In-Fusion HD Enzyme Premix 2μL,Deionized water to 10μL,枪头吹打混匀后将混合体系50℃反应15min后置于冰上,第二次用RNAi2的PCR产物10-200ng,Pst I和BamH I双酶切回收连接有RNAi1片段的LH-FAD2-1390RNAi载体50-200ng,5×In-Fusion HD Enzyme Premix 2μL,Deionized water to 10μL。枪头吹打混匀后将混合体系50℃反应15min后置于冰上,取2μL反应体系用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Tiangen公司)。将全部转化细胞均匀涂布在含100mg/L卡那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上。37℃培养12-16h,挑取克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表明,得到了含有SEQ ID NO.2所示OsQSOXL1(N22)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将含有OsQSOXL1(N22)的pCAMBIA1390命名为pCAMBIA1390-OsQSOXL1(N22),含有OsQSOXL1(N22)的LH-FAD2-1390RNAi命名为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

二、重组农杆菌的获得

用电击法将pCAMBIA1390-OsQSOXL1(N22)和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分别转化农杆菌EHA105菌株(购自美国英俊公司),得到重组菌株,提取质粒进行PCR及酶切鉴定。将PCR及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菌株分别命名为EH-pCAMBIA1390-OsQSOXL1(N22)和EH-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

三、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将EH-pCAMBIA1390-OsQSOXL1(N22)转化水稻南粳35,EH-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转化水稻NIL5,具体方法为:

(1)28℃培养EH-pCAMBIA1390-OsQSOXL1(N22)和EH-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16小时,收集菌体,并稀释到含有100μmol/L的N6液体培养基(Sigma公司,C1416)中至浓度为OD600≈0.5,获得菌液;

(2)将培养至一个月的南粳35和NIL5水稻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与步骤(1)的菌液混合侵染30min,滤纸吸干菌液后转入共培养培养基(N6固体共培养培养基,Sigma公司)中,24℃共培养3天;

(3)将步骤(2)的愈伤接种在含有100mg/L巴龙霉素(Phyto Tec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6固体筛选培养基上第一次筛选(16天);

(4)挑取健康愈伤转入含有100mg/L巴龙霉素的N6固体筛选培养基上第二次筛选,每15天继代一次;

(5)挑取健康愈伤转入含有50mg/L巴龙霉素的N6固体筛选培养基上第三次筛选,每15天继代一次;

(6)挑取抗性愈伤转入分化培养基上分化;

得到分化成苗的T0代阳性植株。以南粳35和NIL5为阴性对照。

四、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1、PCR分子鉴定

将步骤三获得的T0代阳性植株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AMBIA1390上SEQ ID NO.2插入位点左边界附近的引物Primer3和SEQ ID NO.2上的引物Primer4作为引物对进行扩增(Primer3:5'—TGCACTAGGTACCATGGCTGCGGCGGCGGT—3'(SEQ ID NO.6)和Primer4:5'—CGTTAACACTAGTTCAGTTCCAGTTCTTTCT—3'(SEQ ID NO.7)),扩增长度1542bp。利用LH-FAD2-1390RNAi上SEQ ID NO.2插入位点左边界附近的引物Primer4和SEQ ID NO.2上的引物Primer5作为引物对进行扩增(Primer5:5'—GTTACTTCTGCACTAGGTACCGCCCACTGGTGTCCAGCTT—3'(SEQ ID NO.8)和Primer6:5'—GACGTAGGGGCGATAGAGCTCCACTTAGCAGAAGCAAATT—3'(SEQ ID NO.9)),扩增长度215bp。PCR反应体系:DNA(20ng/ul)2ul,Primer5(10pmol/ul)2ul,Primer6(10pmol/ul)2ul,10xBuffer(MgCl2free)2ul,dNTP(10mM)0.4ul,MgCl2(25mM)1.2ul,rTaq(5u/ul)0.4ul,ddH2O 10ul,总体积20ul。扩增反应在PTC-200(MJ Research Inc.)PCR仪上进行:94℃3min;94℃30sec,55℃45sec,72℃1min,35个循环;72℃5min。

用试剂盒(北京Tiangen公司)纯化回收PCR产物。PCR产物用1%的琼脂糖电泳检测。(N22)植株。

2、表型鉴定

分别将T0代转EH-pCAMBIA1390-OsQSOXL1(N22)和EH-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植株、NIL5、南粳35和N22种植在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站,对抽穗35天的转基因植株进行收种,进行休眠表型的鉴定。南粳35植株发芽率约为97%,转入转EH-pCAMBIA1390-OsQSOXL1(N22)的转基因植株发芽率出现分离,其中Y2914-2-9的发芽率约为39%,Y2916-2-2的发芽率约为50%(图5)。而NIL5植株发芽率约为19%,转入转EH-LH-FAD2-1390RNAi-OsQSOXL1(N22)的转基因植株发芽率出现分离,其中Y2867-1-8的发芽率约为54%,Y2876-1-3的发芽率约为90%(图6)。说明OsQSOXL1(N22)确实可以影响种子的休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