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642475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及其制备方法,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的结构式为其中R表示碳原子数为2?10的烷基,本发明合成了一种全新的酸性气体吸收剂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此酸性气体吸收剂的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此酸性气体吸收剂的具有较大的吸收容量,较快的吸收速率,特别适合二氧化碳的吸收。
【专利说明】
4-( (2-轻乙基)(烷基)氨基)-2-丁酵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酸性气体脱 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二氧 化碳则是公认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0003] 目前主要存在燃烧前捕获、富氧燃烧捕获和燃烧后捕获这三种碳捕获技术,燃烧 后捕获技术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可行的最成熟的技术,燃烧后烟道气脱碳技术主要包括化 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0004] 化学溶剂吸收法中,有机胺溶剂因其快吸收速率,大吸收容量和可再生等特性被 广泛应用于工业化规模生产过程中。
[0005] 目前主要存在的有机胺溶剂主要有:单乙醇胺,2-氨基-2-甲基-1-丙醇,二乙醇 胺,N-甲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哌嗪等,同时一大批潜在的吸收剂正在被研究,如二乙胺基 乙醇,4-二乙胺基-2-丁醇,二乙烯三胺,氨乙基乙醇胺,3-甲氨基丙胺等。
[0006] 现有的这些胺溶剂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捕获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合成新的吸收剂,用于进一步提高溶剂捕获(吸 收)酸性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气体)脱除的能力。酸性气体主要是指含N〇x,S〇x,H 2S或二氧 化碳的气体。
[0008]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的化学物质,4-((2-羟乙基)(烷基)氨基)-2_ 丁
醇,其结构式为: 其中R表示碳原子数为2-10的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5 的烷基。
[0009] 本发明还进一步地提供4_( (2_轻乙基)(烷基)氨基)_2_丁醇的制备方法,在冰浴 条件下将2-烷基氨基乙醇和丁烯酮混合,室温下搅拌4-8h,加入醇溶剂稀释;再在冰浴条件 下加入硼氢化钠,室温下搅拌4_8h;然后加水并搅拌,将反应混合液过滤后减压蒸馏得到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
[0010]进一步地,2-烷基氨基乙醇、丁烯酮混合和硼氢化钠的摩尔比为1:1: 1。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减压蒸馏条件为:温度133-135Γ,压力20-22inHg。
[0012] 进一步地,所述醇溶剂为甲醇。
[0013] 进一步地,4_( (2_轻乙基)(烷基)氛基)_2_ 丁醇的具体制备方法为:
[0014] (1)在冰浴条件下,将Imol的2-烷基氨基乙醇逐滴加入Imol丁烯酮中;滴加完毕后 持续搅拌Ih,再将反应至于室温条件下继续搅拌6h;
[0015] (2)将反应混合液重新置于冰浴条件下,加入30mL甲醇稀释,加入Imol硼氢化钠, 继续搅拌Ih;之后将反应至于室温条件下继续搅拌6h;在冰浴条件下,将30mL的水加入到混 合物中,持续搅拌2h ;将得到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的混合液在133-135 °C和20-22inHg的条件下进行减压蒸馏得到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合成了一种全新的酸性气体吸收剂4-((2-羟乙基)(烷基) 氨基)-2_ 丁醇;此酸性气体吸收剂的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此酸性气体吸收剂的具有较大 的吸收容量,较快的吸收速率,特别适合二氧化碳的吸收。
【附图说明】
[0017] 图1表示CO2吸收溶解度测定的实验装置图;其中1 一 CO2气体钢瓶气体,2-阀门, 3-质量流量计,4一电加热器,5-饱和装置,6-反应装置,7-控温仪,8-冷凝器,9 一恒温 水槽;
[0018] 图2表示不同⑶2分压下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的水溶液的 CO2吸收容量与单乙醇胺(MEA)水溶液的CO2吸收容量对比;?为MEA,·为HEEAB;
[0019] 图3表示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的⑶2循环容量与单乙醇胺(MEA)水 溶液的CO 2循环容量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实施例1:4-((2-轻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的合成方法
[0022]
[0023] 在冰浴条件下,将89.148(1!11〇1)的2-(乙胺基)乙醇逐滴加入7(^(1 111〇1)丁烯酮中; 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lh。将反应在室温条件下继续搅拌6h。将混合物重新置于冰浴条件下, 加入30mL甲醇稀释,加入37.9g (Imol)硼氢化钠,继续搅拌Ih;之后将反应在室温条件下继 续搅拌6h。在冰浴条件下,缓慢将30mL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中,持续搅拌2h。将得到的产物过 滤除去产物中的硼氢化钠;将得到的产物在133-135Γ温度条件下以及和20-22inHg条件下 进行减压蒸馏,得到87.56g的最终产物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产率为 54.35%。将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进行分析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NMR测试 (lH,m) ,2.36-2.58(6H,m),3.55(2H,q,J = 6Hz),3.82(lH,m); 13C-匪R(O)Cl3,125MHz)SC: 11.3(CH3,q),23.3(CH3,q),34.2(CH2,t),47.8(CH 2,t),52.7(CH2,t),55.5(CH2,t),59.4 (CH 2,t),68.8 (CH,d). GC-MS测试:4- ((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的化学式为C8H19NO2, 分子量为161。
[0024]实施例2: C02吸收容量的测定
[0025] 将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配制成浓度为2mol/L的水溶液作 为二氧化碳吸收液,在常压〇. IMPa的条件下,控制CO2体积分数为15% ( 即CO2的分压为 15kPa),8-10小时达到吸收平衡,测得HEMB的吸收容量。测试装置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如图 1所示。
[0026]实施例3:被吸收气体中CO2分压考察
[0027] 将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配制成浓度为2mol/L的水溶液作 为二氧化碳吸收液,控制吸收剂的温度为25°C,在常压0.1 MPa下,测量HEEAB的CO2吸收容量 与CO2分压之间的关系,并与相同条件下的MEA的CO 2吸收容量的对比,如图2所示。图2为不同 分压下4- ((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的水溶液的⑶2吸收容量与MEA水溶液 的CO 2吸收容量对比,?为MEA,·为HEEAB。
[0028]由图2可见,HEEAB吸收剂可以适用于较宽的⑶2体积分数(0.5 % -99 %均可行,优 选5%-60%),且在不同的CO2分压的下,与MEA相比都具有较大的吸收容量。
[0029]实施例4: CO2循环容量测定
[0030] 分别测量HEMAB在298K和353K温度下的吸收容量,两个温度下⑶2容量的差值,即 为CO2循环容量。图3为4-((2-羟乙基)(乙基)氨基)-2-丁醇(HEEAB)的水溶液的CO2循环容量 与MEA水溶液的CO 2循环容量对比。由图3可见,HEEAB作为CO2吸收剂时,与MEA相比都具有较 大的CO 2循环容量;在CO2吸收解吸的全流程中,捕获相同总量CO2的情况下,需要的HEEAB较 少。
【主权项】
1.4- ( (2-轻乙基)(烷基)氨基)-2_丁醇,其结构式为:实中R表示碳原子数为2-10的烷基。 2.4- ( (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冰浴条件下将2-烷 基氨基乙醇和丁烯酮混合,室温下搅拌4_8h,加入醇溶剂稀释;再在冰浴条件下加入硼氢化 钠,室温下搅拌4-8h;然后加水并搅拌,将反应混合液过滤后减压蒸馏得到4-( (2-羟乙基) (烷基)氨基)-2_ 丁醇。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2-烷基氨基乙醇、丁烯酮混合和硼氢化 钠的摩尔比为1:1:1。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蒸馏条件为:温度133-135Γ, 压力 2〇_22inHg。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溶剂为甲醇。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的 具体制备方法为: (1) 在冰浴条件下,将Imol的2-甲氨基乙醇逐滴加入Imol 丁烯酮中;滴加完毕后持续搅 拌Ih,再将反应至于室温条件下继续搅拌6h; (2) 将反应混合液重新置于冰浴条件下,加入30mL甲醇稀释,加入Imol硼氢化钠,继续 搅拌Ih;之后将反应至于室温条件下继续搅拌6h;在冰浴条件下,将30mL的水加入到混合物 中,持续搅拌2h;将得到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的混合液在133-135°C和20-22inHg的 条件下进行减压蒸馏得到4-((2-羟乙基)(烷基)氨基)-2-丁醇。
【文档编号】C07C215/12GK106008233SQ201610341142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0日
【发明人】梁志武, 素德卡暖·辛托, 苏帕瓦·坦塔亚努, 童柏栋, 崴法尔·伊迪梅, 刘贺磊
【申请人】湖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