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胎充气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及自动补胎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9175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内胎充气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及自动补胎剂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不用内胎,也可充气并能储存压缩空气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以及自动补胎剂。
目前,自行车以及绝大部分的摩托车轮胎,都需内胎才能储存压缩空气;有内胎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在路面上滚动遇硬物刺穿后,内胎里的压缩空气,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漏完,给骑车人造成很大的不便;没有压缩空气的轮胎,在路面上滚动,极易造成外轮胎帮子两侧的尼龙线断裂,影响了轮胎的正常使用寿命。自动补胎剂十年前就已问世,使用说明书告知,将自动补胎剂直接注入内胎内,即可达到自动补胎防漏的目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象使用说明书所介绍的那样,真正起到自动补胎防漏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无论自行车还是摩托车的内胎外形,一般都小于外轮胎里面的空间,需压缩空气扩张才能与外轮胎里面的空间相吻合,当轮在路面上滚动时,在负荷的重压下,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部位就会稍微变形,轮胎一旦被硬物刺穿后,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以及轮胎在路面上的不停滚动,内胎的刺穿处就会一张一合,内胎里如果没有自动补胎剂,压缩空气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漏完;内胎里即使注有自动补胎剂,由于内胎的伸缩性较强,不能将刺穿轮胎的硬物紧紧夹住,穿孔处反之还会一张一合,自动补胎剂也就失去了作用,不能阻止压缩空气从硬物与内胎的刺穿处之缝隙外泄,经内胎的外壁与外轮胎的内壁行走至外轮胎与钢圈的接触处漏出(如说明书附1所示),这就是十年前自动补胎剂问世至今,未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原因之所在。
本技术的目的是不用改变现有的自行车、摩托车外轮胎和钢圈的外形结构,将需内胎才能储存压缩空气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改变成无内胎充气并能储存压缩空气的轮胎,注入一定数量的自动补胎剂(自行车轮胎约300至1000克)使其真正起到自动补胎防漏之目的。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于绝大部分的自行车、摩托车钢圈,都是由钢丝条与轴芯连接,为防止压缩空气从钢圈凹面上的几十个小孔外漏,按各种钢圈规格大小不同,将一条圆形的橡胶密封带,装配在钢圈的凹面上,在与自动补胎剂的配合作用下,压缩空气方能在外轮胎里面储存。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使用打气筒即可给没有内胎的自行车或摩托车轮胎充气。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1需内胎储存气压的轮胎被硬物穿破之特点。
图2无内胎储存气压的轮胎与钢圈配合结构之特点。
图3需内胎储存气压的轮胎与无内胎储存气压的轮胎对比之区别图4需内胎储存气压的轮与无内胎储存气压的轮胎被硬物穿破对比之不同点。
图5自动补胎剂使用方法。
在图2中的左图(1)外轮胎、(2)钢圈、(3)橡胶密封带、(4)充气嘴、(5)自动补胎剂在图2中的右图(1)外轮胎、(2)钢圈、(3)橡胶密封带、(4)充气嘴、(5)自动补胎剂在图5中,(1)外轮胎、(2)钢圈、(3)橡胶密封带、(4)充气嘴、(5)自动补胎剂、(6)塑料管、(7)自动补胎剂包装瓶。
自动补胎剂(5)的主要成份聚乙稀醇、橡胶粉、水。
比例1∶0.5∶10自动补胎剂加工方法将聚乙稀醇、橡胶粉、水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用高温蒸气使其达到沸点即可。
无内胎储存气压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装配方法,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自动补胎剂使用方法(如说明书附5所示)用一截塑料管将自动补胎剂包装瓶盖上的突出部位与钢圈上的充气嘴连接,用力挤压包装瓶,自动补胎剂即可随塑料管进入外轮胎(1)与钢圈(2)之间的空间,按外轮胎充气标准,充足气压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胎,在不改变现有的自行车、摩托车外轮胎和钢圈的外形结构的基础上,只需与橡胶密封带、自动补胎剂配合使用,就能将压缩空气储存在外轮胎与钢圈之间的空间里的无内胎充气轮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充气轮胎,其特征是根据各种自行车、摩托车的钢圈规格大小的不同要求,将一条圆形的橡胶密封带(3)装配在钢圈(2)的凹面上,充气嘴(4)穿过橡胶密封带(3)上的圆孔,直接装配在钢圈(2)上,外轮胎(1)装配方法不变。
3.根据以上权利要求所述的无内胎充气轮胎,其特点是将自动补胎剂(5)从充气嘴(4)注入装配好了的外轮胎(1)内,然后慢慢地滚动外轮胎(1)一至二圈,让自动补胎剂(5)与外轮胎(1)的整个内壁全部接触到,同时也将对外轮胎(1)与橡胶密封带(3)的接触处之缝隙起到密封作用,给压缩空气在外轮胎(1)里面储存,创造必备条件。
全文摘要
一种不用内胎充气的轮胎,它是在不改变现有的自行车、摩托车外轮胎和钢圈的外形结构基础上,只需与橡胶密封带、自动补胎剂配合使用,就能将压缩空气储存在外轮胎里面,当它在路面上滚动遇硬物刺穿时,自动补胎剂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就能发挥自补作用,阻止了外轮胎里面的压缩空气外漏,从而解决了骑车人遇轮胎漏气后所遭遇的各种麻烦。
文档编号C09K3/12GK1394929SQ01121789
公开日2003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9日
发明者杨志中 申请人:杨志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