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粘着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976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双面粘着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个硬质体之间的粘接的双面粘着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终端等各种移动电子设备具备使用了显示体模块的显示器,所述显示体模块具有液晶元件、发光二极管(LED元件)、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元件等。

在如上所述的显示器中,使用双面粘着片将偏光膜等贴合于显示体模块,但进行该贴合时,有时贴合位置发生偏离。在此,由于显示体模块价格高,因此通常进行再利用。因而,对上述的粘着片要求能够从显示体模块剥离的再加工性(リワーク性),以便能够再利用显示体模块。因此,专利文献1及2提出了具有再加工性的双面粘着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4-231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3-324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上述显示器成为触摸面板方式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此时,在显示体模块的表面侧设置有包含玻璃板、塑料板的触摸面板。当贴合这些显示体模块和触摸面板时,使用双面粘着片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但如上所述通过双面粘着片贴合硬质材料(硬质体)彼此的情况要比贴合薄膜彼此或薄膜与硬质体的情况更加困难,贴合时的成品率容易下降。

因而,在上述情况下,将两个硬质体剥离以便能够再利用显示体模块的必要性更高,但剥离通过双面粘着片贴合的两个硬质体是非常困难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粘着片仅考虑到剥离薄膜彼此或薄膜与硬质体的情况下的再加工性,难以剥离两个硬质体。另外,虽然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粘着片是考虑到剥离两个硬质体的情况的粘着片,但其再加工性并不充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加工性优异的双面粘着片,其用于供再利用的第一硬质体与第二硬质体之间的粘接,当剥离使用该粘着剂层贴合的第一硬质体和第二硬质体时,能够使第一硬质体可再利用地进行剥离。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粘着片,其用于第一硬质体与第二硬质体之间的粘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着片具备:第一粘着面,其粘接于所述第一硬质体或位于比所述双面粘着片更靠所述第一硬质体侧的部件;以及第二粘着面,其粘接于所述第二硬质体或位于比所述双面粘着片更靠所述第二硬质体侧的部件,将所述第一粘着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硬质体或位于比所述双面粘着片更靠所述第一硬质体侧的部件的、基于JIS Z0237:2009中规定的环形快粘((loop tack)试验的剥离力设为L1,并将所述第二粘着面相对于所述第二硬质体或位于比所述双面粘着片更靠所述第二硬质体侧的部件的、基于JIS Z0237:2009中规定的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设为L2时,所述L1相对于所述L2之比(L1/L2)为0.0005~0.05,至少在所述第一粘着面上的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为85°以上(发明1)。

上述发明(发明1)的双面粘着片,通过如上述规定基于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比及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至少对第一硬质体的再加工性优异。因而,当剥离使用该双面粘着片贴合的第一硬质体和第二硬质体时,能够至少使第一硬质体可再利用地进行剥离。

上述发明(发明1)中,在所述第一硬质体与所述双面粘着片中的所述第一粘着面的界面剥离用所述双面粘着片将所述第一硬质体和所述第二硬质体粘接而成的积层体时的剥离力,按照JIS Z0237:2009,在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90°的条件下测定的所述剥离力优选为1~40N/25mm(发明2)。

在上述发明(发明1、2)中,优选地,所述双面粘着片具备:第一粘着剂层,其具有所述第一粘着面;及第二粘着剂层,其具有所述第二粘着面(发明3)。

在上述发明(发明3)中,优选在所述第一粘着剂层与所述第二粘着剂层之间设有芯材(发明4)。

在上述发明(发明3、4)中,所述第二粘着剂层优选由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丙烯酸类粘着剂构成(发明5)。

在上述发明(发明5)中,优选地,所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万~100万,所述第二粘着剂层的厚度为10~400μm(发明6)。

在上述发明(发明6)中,所述第二粘着剂层的段差追随率优选为20%以上(发明7)。

在上述发明(发明3~7)中,所述第一粘着剂层优选由含有有机聚硅氧烷的有机硅粘着剂构成(发明8)。

在上述发明(发明8)中,优选地,所述有机硅粘着剂中含有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及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发明9)。

在上述发明(发明4~9)中,所述芯材优选由聚酯薄膜构成(发明10)。

在上述发明(发明1~10)中,所述第一硬质体优选为显示体模块(发明11)。

在上述发明(发明1~11)中,所述第二硬质体优选为覆盖材料(发明12)。

在上述发明(发明1~12)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硬质体及所述第二硬质体为构成触摸面板的部件(发明13)。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双面粘着片的再加工性优异,当剥离使用该双面粘着片贴合的第一硬质体和第二硬质体时,能够至少使第一硬质体可再利用地进行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的剖面图。

图2是使用双面粘着片将第一硬质体与第二硬质体贴合而成的积层体的剖面图。

图3是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双面粘着片将第一硬质体与第二硬质体贴合而制作成的积层体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以与两片剥离片2a、2b的剥离面接触的方式被该两片剥离片2a、2b夹持。以下,将由剥离片2a、双面粘着片1及剥离片2b构成的积层体称作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剥离片2a、2b并非必要的构成要素,其在使用双面粘着片1时被剥离、去除。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剥离片的剥离面是指在剥离片中具有剥离性的表面,是包含实施了剥离处理的表面及即使未实施剥离处理也显示剥离性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在将供再利用的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积层而成的积层体10中,用于第一硬质体4与第二硬质体5之间的粘接。该双面粘着片1可以直接粘接于第一硬质体4和/或第二硬质体5,也可以粘接于积层在第一硬质体4侧的部件和/或积层在第二硬质体5侧的部件。即,在图2中,双面粘着片1直接粘接于第一硬质体4及第二硬质体5并将两者直接贴合,但并非限定于此。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硬质体”,是指按照JIS K7127:1999测定的杨氏模量为10GPa以上的物质。硬质体可以由单层或单一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或多个部件构成。在为后者的情况下,作为由多层或多个部件构成的一个物体,只要满足上述杨氏模量,则即使该物体的一部份层或一部分部件不满足上述杨氏模量,该物体也可以称为硬质体。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具备:第一粘着面11S,其粘接于第一硬质体4或在所得到的积层体10中位于比该双面粘着片1更靠第一硬质体4侧的部件(以下有时称为“第一硬质体侧部件”);以及第二粘着面12S,其粘接于第二硬质体5或在所得到的积层体10中位于比该双面粘着片1更靠第二硬质体5侧的部件(以下有时称为“第二硬质体侧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中,当将第一粘着面11S相对于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例如玻璃板)的基于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设为L1,并将第二粘着面12S相对于第二硬质体5或第二硬质体侧部件(例如玻璃板)的基于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设为L2时,L1相对于L2之比(L1/L2)为0.0005~0.05,优选为0.001~0.03,尤其优选为0.002~0.02。在此,环形快粘试验是JIS Z0237:2009中规定的试验,详细内容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中,至少在第一粘着面11S上的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为85°以上,优选为88~99°,尤其优选为90~95°。本说明书中的粘着面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是二碘甲烷刚与粘着面接触后的静态接触角,设为使用市售的接触角测定装置在23℃、50%RH下测定的值。详细内容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

通过L1相对于L2之比在上述范围内,且至少在第一粘着面11S上的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在上述范围内,从而当剥离使用双面粘着片1贴合的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时,在双面粘着片1的第一粘着面11S与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的界面上,双面粘着片1和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良好地分离,第一硬质体4或第二硬质体5不会破断,或者在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上不会产生残胶。由此,至少能够再利用第一硬质体4。如此,L1相对于L2之比及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在上述范围内的双面粘着片1的再加工性非常优异。

若L1相对于L2之比小于0.0005,则第一粘着面11S上的粘着力变得过小,当使用积层体10时等,会在第一粘着面11S与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的界面上产生意外的剥离。另一方面,若L1相对于L2之比超过0.05,则当剥离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时,第二硬质体5会破断,或者在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上会产生残胶,无法剥离成能够再利用第一硬质体。

另外,若第一粘着面11S上的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小于85°,则第一粘着面11S的润湿性变大,相对于被粘物(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的粘附力增高,无法良好地进行如上述剥离,再加工性变得较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中,第二粘着面12S上的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也可以是85°以上。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粘着面12S相对于被粘物(第二硬质体5或第二硬质体侧部件)的残胶的产生,实现第二硬质体5的再利用。

关于双面粘着片1,只要第一粘着面11S及第二粘着面12S构成为L1相对于L2之比在上述范围内,且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在上述范围内即可,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构成,还可以由层间不明确的多个材料构成。从制造容易性的观点考虑,如图1及图2所示,双面粘着片1优选具备具有第一粘着面11S的第一粘着剂层11和具有第二粘着面12S的第二粘着剂层12。另外,从双面粘着片1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尤其优选在第一粘着剂层11与第二粘着剂层12之间设有芯材13。此外,第一粘着面11S是第一粘着剂层11中的与第二粘着剂层12相反一侧的表面,第二粘着面12S是第二粘着剂层12中的与第一粘着剂层11相反一侧的表面。

此外,在后述的试验例中,使用玻璃板作为被粘物即硬质体,来测定剥离力并且对再加工性进行评价,但认为即使使用其他材料作为被粘物亦即硬质体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

1.双面粘着片

(1)第一粘着剂层

第一粘着剂层11只要第一粘着面11S由满足上述剥离力比(L1/L2)及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的粘着剂构成即可,具体而言,优选由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尤其优选由含有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的固化物)的有机硅粘着剂构成。这种有机硅粘着剂容易满足上述特性。

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是优选将硅氧烷键作为主骨架且具有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和有机氢聚硅氧烷反应而得到。

优选地,将硅氧烷键作为主骨架且具有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为以下面的平均单元式(1)表示的化合物,且为在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烯基的化合物。

R1aSiO(4-a)/2……(1)

(式中,R1为相互相同或不同种类的碳数1~12、优选为1~8的非取代或取代的一价烃基,a为1.5~2.8、优选为1.8~2.5、更加优选为1.95~2.05的范围的正数。)

作为以上述R1表示的键合于硅原子的非取代或取代的一价烃基,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己烯基、环己烯基、辛烯基等烯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新戊基、己基、环己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烷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等芳基;苄基、苯乙基、苯丙基等芳烷基;和将这些基团的氢原子的一部份或全部用氟、溴、氯等卤原子、氰基等取代而得的基团,例如氯甲基、氯丙基、溴乙基、三氟丙基、氰乙基等。作为烯基,从固化时间的长短及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乙烯基。

有机氢聚硅氧烷在分子中具有SiH基。通过上述有机聚硅氧烷的烯基和有机氢聚硅氧烷的SiH基反应,两者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得到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

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在铂催化剂的存在下良好地固化,因此上述有机硅粘着剂优选含有铂催化剂。作为铂催化剂,可以例示出铂黑、氯化铂、氯铂酸、氯铂酸和一价醇的反应物、氯铂酸和烯烃类的错合物、铂双乙酰乙酸等。

上述有机硅粘着剂中的铂催化剂的含量相对于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100质量份优选为0.01~3质量份,尤其优选为0.05~2质量份。通过铂催化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不会妨碍涂布而使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固化,能够形成第一粘着剂层11。

为了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提高粘着力,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可以含有分子中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有机硅树脂)。

上述有机硅粘着剂中的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100质量份优选为1~100质量份,尤其优选为5~8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0~50质量份。若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的含量为100质量份以下,则第一粘着面11S相对于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容易成为85°以上,可容易得到优异的再加工性。

第一粘着剂层11的厚度优选为5~50μm,尤其优选为10~40μm,进一步优选为15~35μm。通过第一粘着剂层11的厚度为5μm以上,从而能够发挥所希望的粘着力。另外,通过第一粘着剂层11的厚度为50μm以下,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制造过程中所引起的残留溶剂或气泡的混入,能够使粘着力的稳定性及光学特性优异。

为了形成第一粘着剂层11,例如只要将涂布溶液涂布于涂布对象(例如芯材13),并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即可,所述涂布溶液为将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根据需要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以及铂催化剂用甲乙酮、甲苯、醋酸乙酯、二甲苯等溶剂稀释成10~60质量%左右的涂布溶液。加热温度优选为90~180℃左右,加热时间优选为1~5分钟左右。

在此,第一粘着面11S相对于第一硬质体4或第一硬质体侧部件(例如玻璃板)的基于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L1)优选为0.005~1N/25mm,尤其优选为0.01~0.5N/25mm,进一步优选为0.02~0.3N/25mm。若上述剥离力为0.005N/25mm以上,则当使用积层体10时等,能够防止在第一粘着面11S与第一硬质体4的界面上发生意外的剥离。另外,若上述剥离力为1N/25mm以下,则第一粘着剂层11相对于被粘物的剥离性得到良好的维持,可以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

另外,在第一硬质体4与第一粘着面11S的界面剥离将第一硬质体4(例如玻璃板)和302第二硬质体5(例如玻璃板)用双面粘着片1粘接而成的积层体时的剥离力优选为1~40N/25mm,尤其优选为5~35N/25mm,进一步优选为10~30N/25mm。若上述剥离力为40N/25mm以下,则能够从第一硬质体4容易地剥离包含第二硬质体5及双面粘着片1的积层体,因而,能够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另外,若上述剥离力为1N/25mm以上,则当使用积层体10时等,能够防止在第一粘着面11S与第一硬质体4的界面上发生意外的剥离。此外,上述剥离力是按照JIS Z0237:2009在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90°的条件下测定的剥离力,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后述的试验例(再加工性的评价)所示。

(2)第二粘着剂层

第二粘着剂层12只要第二粘着面12S由满足上述剥离力比(L1/L2)的粘着剂构成即可,具体而言,优选由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丙烯酸类粘着剂构成。这种粘着剂容易满足上述特性。

上述丙烯酸类粘着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优选含有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通过交联剂(b)交联得到的物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这两者。其他类似术语亦相同。另外,“聚合物”中还包含“共聚物”的概念。此外,从轻松地调整粘着力的观点考虑,(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优选不具有紫外线固化性基团。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为构成该聚合物的单体,优选含有烷基的碳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由此,所得到的粘着剂能够显现较佳的粘着性。另外,尤其优选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是烷基的碳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有与交联剂(b)反应的官能团的单体(含反应性官能团单体)、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

作为烷基的碳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等。其中,从进一步提高粘着性的观点考虑,烷基的碳数优选为1~8的(甲基)丙烯酸酯,尤其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及(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此外,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为构成该聚合物的单体单元,优选含有40~99质量%的烷基的碳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尤其优选含有70~98质量%,进一步优选含有80~95质量%。

作为上述含反应性官能团单体,可优选地举出在分子内具有羟基的单体(含羟基单体)、在分子内具有羧基的单体(含羧基单体)、在分子内具有氨基的单体(含氨基单体)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含羟基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等。其中,从所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的羟基与交联剂(b)的反应性及与其他单体的共聚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含羧基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马来酸、衣康酸、柠康酸等烯属不饱和羧酸。其中,从所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的羧基与交联剂(b)的反应性及与其他单体的共聚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丙烯酸。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含氨基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氨基乙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为构成该聚合物的单体单元,优选含有1~40质量%的含反应性官能团单体,尤其优选含有2~30质量%,进一步优选含有5~20质量%。

作为上述其他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等具有脂肪族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非交联性的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丙酯等非交联性的具有叔氨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聚合形态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万~100万,尤其优选为30万~90万,进一步优选为40万~70万。此外,本说明书中的重均分子量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为20万以上,则第二粘着剂层12的内聚力变高,即使在第二粘着面12S上从被粘物剥离双面粘着片1时,也不易在被粘物上产生残胶。另一方面,在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等中,为了隐蔽配线层,在覆盖材料的周缘部设置成为段差的印刷层的情况较多,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为100万以下,则第二粘着剂层12对上述印刷段差的追随性(段差追随性)变得良好。即,当贴合第二粘着剂层12和具有上述段差的覆盖材料时,由于第二粘着剂层12追随该段差,因此在段差附近没有翘起或气泡等。另外,即使将这些的积层体置于耐久条件下,也能够抑制在段差附近产生气泡或剥落等。

此外,上述丙烯酸类粘着剂中,(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交联剂(b),只要可与(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所具有的反应性官能团反应即可,例如可以举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胺类交联剂、三聚氰胺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肼类交联剂、醛类交联剂、噁唑啉类交联剂、金属醇盐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类交联剂、金属盐类交联剂、铵盐类交联剂等。上述之中,在(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所具有的反应性官能团为羟基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与羟基的反应性优异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在(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所具有的反应性官能团为羧基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与羧基的反应性优异的环氧类交联剂或金属螯合类交联剂。此外,交联剂(b)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异氰酸酯类交联剂至少包含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聚异氰酸酯等及它们的缩二脲物、异氰脲酸酯物、以及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含低分子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物等。其中,从与羟基的反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三羟甲基丙烷改性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尤其优选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及三羟甲基丙烷改性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作为环氧类交联剂,例如可以举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二甲苯二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二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苯胺、二缩水甘油胺等。

金属螯合类交联剂至少包含金属螯合化合物。作为金属螯合化合物,有金属原子为铝、锆、钛、锌、铁、锡等的金属螯合化合物,但从性能观点考虑,优选铝螯合化合物及锆螯合化合物,尤其优选铝螯合化合物。另外,这些金属螯合化合物优选为乙酰丙酮错合物。

交联剂(b)的使用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100质量份优选为0.001~10质量份,尤其优选为0.01~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5~1质量份。通过将交联剂(b)设为相对于(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100质量份为0.001质量份以上,从而当在第一硬质体4与第一粘着剂层11之间进行剥离(再加工)时,能够防止在第二硬质体5与第二粘着剂层12之间发生意外的剥落。另外,通过将交联剂(b)设为相对于(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100质量份为10质量份以下,能够确保第二粘着剂层12的段差追随性。

若对含有包含含反应性官能团单体作为构成聚合物的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及交联剂(b)的粘着性组合物进行加热等,则交联剂(b)与构成(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含反应性官能团单体的反应性官能团发生反应。由此,形成(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通过交联剂(b)交联的结构,所得到的粘着剂层的内聚力、以及强度和耐久性得到提高。

上述丙烯酸类粘着剂中,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通常使用的各种添加剂,例如折射率调整剂、抗静电剂、增粘剂、硅烷偶联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软化剂、填充剂等。

第二粘着剂层12的厚度优选为10~400μm,尤其优选为20~3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250μm。通过第二粘着剂层12的厚度为10μm以上,能够发挥良好的段差追随性,通过第二粘着剂层12的厚度为400μm以下,加工性变得良好。此外,第二粘着剂层12可以由单层形成,也可以积层多层来形成。

在第二粘着剂层12由丙烯酸类粘着剂构成的情况下,为了形成第二粘着剂层12,将含有丙烯酸类粘着剂以及根据需要含有溶剂的涂布溶液涂布于涂布对象(例如剥离片2b的剥离面),并进行加热处理来形成涂膜。在所形成的涂膜不需要养护期间的情况下,直接成为第二粘着剂层12,在需要养护期间的情况下,经过养护期间之后成为第二粘着剂层12。

还可以由使涂布溶液的稀释溶剂等挥发时的干燥处理兼作上述加热处理。在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加热温度优选为50~150℃,尤其优选为70~120℃。另外,加热时间优选为30秒~10分钟,尤其优选为50秒~2分钟。进行加热处理后,根据需要可以设定在常温(例如23℃、50%RH)下1~2周左右的养护期间。

在上述丙烯酸类粘着剂含有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及交联剂(b)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加热处理来形成(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通过交联剂(b)交联的结构。

在此,第二粘着面12S相对于第二硬质体5或第二硬质体侧部件(例如玻璃板)的基于环形快粘试验的剥离力(L2)优选为1~70N/25mm,尤其优选为3~50N/25mm,进一步优选为5~45N/25mm。若上述剥离力为1N/25mm以上,则当使用积层体10时等,能够防止在第二粘着面12S与第二硬质体5的界面上发生意外的剥离。另一方面,若上述剥离力超过70N/25mm,则当还想要再利用硬质体5时,存在硬质体5侧产生残胶而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情况。

第二粘着剂层12的段差追随率优选为20%以上,尤其优选为25~80%,进一步优选为30~70%。若第二粘着剂层12的段差追随率为20%以上,则当贴合第二粘着剂层12和具有由印刷层产生的段差的触摸面板等覆盖材料时,由于第二粘着剂层12良好地追随该段差,因此在段差附近没有翘起或气泡等。另外,即使在将这些积层体置于耐久条件下时,也可以抑制在段差附近产生气泡或剥落等。

此外,段差追随率通过以下公式表示,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

段差追随率(%)={(以无间隙或气泡的状态填补的段差的高度)/(粘着剂层的厚度)}×100

(3)芯材

芯材13对双面粘着片1赋予刚性来提高双面粘着片1的操作性。该芯材13优选由塑料薄膜构成。作为塑料薄膜的种类,例如可以举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构成的聚酯薄膜、聚氨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丙烯酸树脂薄膜、降冰片烯类树脂薄膜、环烯烃树脂薄膜等塑料薄膜;这些的两种以上的积层体等。塑料薄膜可以单轴延伸或二轴延伸。在这些之中,优选聚酯薄膜,尤其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由如上塑料薄膜构成的芯材13中,以提高与相邻的第一粘着剂层11和/或第二粘着剂层12的粘附性等为目的,根据需要可以在一面或两面实施基于氧化法等的表面处理或者底漆处理。作为上述氧化法,例如可以举出电晕放电处理、电浆放电处理、铬氧化处理(湿式)、火焰处理、热风处理、臭氧/紫外线照射处理等。这些表面处理法可以根据塑料薄膜的种类适当地选择,但从效果及操作性方面考虑,一般优选采用电晕放电处理法。

从提高双面粘着片1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芯材13的厚度优选为2~250μm,尤其优选为5~125μm,进一步优选为10~75μm。

2.剥离片

作为剥离片2a、2b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塑料薄膜。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丁烯薄膜、聚丁二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氯乙烯共聚物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薄膜、离聚物树脂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氟树脂薄膜等。另外,也可以使用这些的交联薄膜。进一步地,还可以是这些的积层薄膜。

优选在上述剥离片2a、2b的剥离面(尤其是与双面粘着片1接触的表面)上实施剥离处理(其中,当粘着剂层11为有机硅粘着剂时,也优选直接使用未实施剥离处理的塑料薄膜)。作为剥离处理中所使用的剥离剂,例如可以举出醇酸类、有机硅类、氟类、不饱和聚酯类、聚烯烃类、蜡类的剥离剂。此外,剥离片2a、2b中,优选地,将一个剥离片设为剥离力较大的重剥离型剥离片,将另一个剥离片设为剥离力较小的轻剥离型剥离片。

关于剥离片2a、2b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20~150μm左右。

3.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的制造

作为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的一个制造例,在芯材13的一面形成第一粘着剂层11之后,将剥离片2a以其剥离面接触的方式积层于粘着剂层11的露出面,将其作为第一积层体。另一方面,在剥离片2b的剥离面形成第二粘着剂层12,将其作为第二积层体。接着,以第一积层体的芯材13和第二积层体的第二粘着剂层12重叠的方式贴合第一积层体和第二积层体,得到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

4.双面粘着片的使用

图2所示的积层体10是使用上述双面粘着片1贴合供再利用的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而得到的积层体。即,积层体10由第一硬质体4、第二硬质体5及介于它们之间的双面粘着片1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面粘着片1具备第一粘着剂层11、芯材13及第二粘着剂层12,第一粘着剂层11中的第一粘着面11S粘接于第一硬质体4,第二粘着剂层12中的第二粘着面12S粘接于第二硬质体5。

作为供再利用的第一硬质体4,例如可以举出价格高的部件,具体可以举出显示体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等。作为显示体模块,例如可以举出液晶(LCD)模块、发光二极管(LED)模块、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模块、电子纸等。此外,在该显示体模块的双面粘着片1侧可以设有各种功能层(透明导电膜等)。

如上述部件中的大、与双面粘着片1接触的部份的材料通常是玻璃板、塑料板、金属板、半导体板等,优选玻璃板。

另外,作为第二硬质体5,例如可以举出玻璃板、塑料板、金属板、半导体板或它们的积层体等,优选玻璃板。

作为上述玻璃板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化学强化玻璃、无碱玻璃、石英玻璃、钠钙玻璃、含钡/锶玻璃、铝硅酸盐玻璃、铅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钡硼硅酸盐玻璃等。玻璃板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0.1~5mm,优选为0.2~2mm。

作为上述塑料板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构成的丙烯酸板、聚碳酸酯板等。塑料板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0.2~5mm,优选为0.4~3mm。

此外,在上述玻璃板或塑料板的一面或两面可以设有各种功能层(透明导电膜、金属层、硅氧层、硬涂层、防眩层等),也可以形成有金属配线,还可以积层有光学部件。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位于比双面粘着片更靠第一硬质体侧的部件”及“位于比双面粘着片更靠第二硬质体侧的部件”,可以优选地举出上述的各种功能层及光学部件等。

作为上述光学部件,例如可以举出偏光板(偏光膜)、起偏振器、相位差板(相位差膜)、视角补偿膜、增亮膜、对比度提高膜、液晶聚合物膜、扩散膜、硬涂层膜、半透过反射膜等。

为了制造上述积层体10,作为一例,首先,剥离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的一个剥离片2b,贴合露出的第二粘着剂层12和第二硬质板5。接着,从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剥离另一个剥离片2a,贴合露出的第一粘着剂层11和第一硬质板4。

如上述制造的积层体10中,当在贴合位置发生偏离时,需要将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剥离。在该积层体10中,若将第一硬质体4和第二硬质体5剥离,则在双面粘着片1(第一粘着剂层11)的第一粘着面11S与第一硬质体4的界面上,双面粘着片1(第一粘着剂层11)和第一硬质体4良好地分离,第一硬质体4或第二硬质体5不会破断,或者在第一硬质体4上不会产生残胶。由此,至少能够再利用第一硬质体4。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片1的再加工性非常优异。

本实施方式中的积层体10为触摸面板,尤其优选为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因此,第一硬质体4及第二硬质体5优选为构成触摸面板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硬质体4优选为显示体模块或包含显示体模块的部件,第二硬质体5优选为由玻璃板或塑料板构成的覆盖材料或包含覆盖材料的部件。第二硬质体5还可以是在覆盖材料上设有传感器功能的(覆盖材料上形成有透明导电膜的电路的)覆盖材料一体型传感器(OGS:One Glass Solution)。

在上述覆盖材料的双面粘着片1侧的周缘部可以设有成为段差的印刷层。如上述般规定的构成第二粘着剂层12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及第二粘着剂层12的厚度的第二粘着剂层12对由上述印刷层产生的段差的段差追随性良好。

构成印刷层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印刷用的公知的材料。印刷层的厚度即段差的高度优选为3~45μm,更加优选为5~35μm,尤其优选为7~25μm,进一步优选为7~15μm。

另外,印刷层的厚度(段差的高度)优选为第二粘着剂层12的厚度的2~40%,尤其优选为5~30%,进一步优选为10~20%。由此,第二粘着剂层12容易追随由印刷层产生的段差,能够抑制在段差附近产生翘起或气泡等。

此外,图2中虽未图示,但可以在积层体10中的双面粘着片1与第一硬质体4之间和/或双面粘着片1与第二硬质体5之间设有一层或多层触摸面板用薄膜传感器。另外,可以在多层的薄膜传感器之间设有所希望的粘着剂层。薄膜传感器例如由基材薄膜和已图案化的由锡掺杂氧化铟(ITO)构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因而,主旨为,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还包含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所有设计变更和均等物。

例如,可以省略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3中的剥离片2a、2b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在积层体10中的双面粘着片1与第一硬质体之间和/或双面粘着片1与第二硬质体之间可以存在其他部件。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制造例1)

混合由将硅氧烷键作为主骨架且具有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及有机氢聚硅氧烷构成的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Shin-Etsu Chemical Co.,Ltd.(信越化学工業社)制,商品名:KS-847H)100质量份(固体含量换算值;以下相同)、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有机硅树脂;Dow Corning Toray Co.,Ltd.(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社)制,商品名:SD-4584)20质量份及铂催化剂(Dow Corning Toray Co.,Ltd.制,商品名:SRX-212)1.5质量份并充分搅拌,并且用甲乙酮稀释,由此得到粘着剂涂布液。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所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35μm的方式涂布于作为芯材的具有易粘接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TOYOBO Co.,Ltd.(東洋紡社)制,PET A4300,厚度:38μm)的易粘接层的表面之后,在120℃下加热处理2分钟,形成由有机硅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有机硅粘着剂层A)。然后,用作为剥离片的未实施剥离处理或易粘接处理的未处理PET薄膜(Toray Industries,Inc.(東レ社)制,T60,厚度:50μm)保护有机硅粘着剂层A的粘着面。

(制造例2)

混合由将硅氧烷键作为主骨架且具有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及有机氢聚硅氧烷构成的加成型有机聚硅氧烷(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商品名:KS-847H)100质量份、包含三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硅氧烷单元的有机聚硅氧烷(有机硅树脂;Dow Corning Toray Co.,Ltd.制,商品名:SD-4584)50质量份及铂催化剂(Dow Corning Toray Co.,Ltd.制,商品名:SRX-212)1.5质量份并充分搅拌,并用甲乙酮稀释,由此得到粘着剂涂布液。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所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35μm的方式涂布于作为芯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TOYOBO Co.,Ltd.制,PET A4300,厚度:38μm)的一面之后,在120℃下加热处理2分钟,形成由有机硅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有机硅粘着剂层B)。之后,用作为剥离片的、未实施剥离处理、易粘接处理的未处理PET薄膜(Toray Industries,Inc.制,T60,厚度:50μm)保护有机硅粘着剂层B的粘着面。

(制造例3)

使丙烯酸正丁酯(BA)90质量份和丙烯酸(AA)10质量份共聚合而制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利用后述的方法测定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分子量的结果,重均分子量为50万。

混合上述工序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质量份和作为环氧类交联剂的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三菱ガス化学社)制,TERAD-C)0.05质量份并充分搅拌,并且用醋酸乙酯稀释,由此得到粘着剂涂布液。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所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面用有机硅类剥离剂进行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リンテック社)制,SP-PET3811,厚度:38μm)的剥离处理面之后,在90℃下加热处理1分钟,形成由丙烯酸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同样地,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25μm的粘着剂层,并与上述粘着剂层重叠,从而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50μm的粘着剂层(丙烯酸粘着剂层A)。

(制造例4)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制造例3中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面用有机硅类剥离剂进行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制,SP-PET3811,厚度:38μm)的剥离处理面之后,在90℃下加热处理1分钟,形成由丙烯酸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同样地,制作五片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有厚度25μm的粘着剂层的层体。另外,重叠各粘着剂层,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150μm的粘着剂层(丙烯酸粘着剂层A’)。

(制造例5)

使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7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质量份及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20质量份共聚合而制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利用后述的方法测定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果重均分子量为60万。

混合上述工序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质量份和作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Soken Chemical&Engineering Co.,Ltd.(综研化学社)制,L-45)0.2质量份并充分搅拌,并用醋酸乙酯稀释,由此得到粘着剂涂布液。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所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面用有机硅类剥离剂进行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制,SP-PET3811,厚度:38μm)的剥离处理面之后,在90℃下加热处理1分钟,形成由丙烯酸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同样地,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25μm的粘着剂层,并与上述粘着剂层重叠,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50μm的粘着剂层(丙烯酸粘着剂层B)。

(制造例6)

使丙烯酸正丁酯(BA)75质量份、丙烯酸乙酯(EA)20质量份及丙烯酸(AA)5质量份共聚合而制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利用后述的方法测定该(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果重均分子量为90万。

混合上述工序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质量份和作为金属螯合类交联剂的铝乙酰丙酮(Soken Chemical&Engineering Co.,Ltd.制,M-5A)1.0质量份并充分搅拌,并且用醋酸乙酯稀释,由此得到粘着剂涂布液。

用刮刀式涂布机,将所得到的粘着剂涂布液以使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面用有机硅类剥离剂进行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制,SP-PET3811,厚度:38μm)的剥离处理面,之后,在90℃下加热处理1分钟,形成由丙烯酸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同样地,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25μm的粘着剂层,并与上述粘着剂层重叠,从而在剥离片的剥离处理面上形成厚度50μm的粘着剂层(丙烯酸粘着剂层C)。

将各制造例中制备的粘着剂(主剂)的组成及(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交联剂的种类及配合量、以及粘着剂层的厚度示于表1。

在此,所述重均分子量(Mw)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在以下条件下测定(GPC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

<测定条件>

·GPC测定装置:TOSOH CORPORATION(東ソー社)制,HLC-8020;

·GPC色谱柱(按以下顺序通过):TOSOH CORPORATION制;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实施例1)

作为第一粘着剂层,在由制造例1中得到的PET薄膜(芯材)/有机硅粘着剂层A/未处理PET薄膜(剥离片)构成的积层体的PET薄膜(芯材)侧的表面,贴附作为第二粘着剂层的制造例3中形成的丙烯酸粘着剂层A。将所得到的积层体裁剪为宽度25mm×长度200mm,得到由剥离片/丙烯酸粘着剂层A(第二粘着剂层)/PET薄膜(芯材)/有机硅粘着剂层A(第一粘着剂层)/未处理PET薄膜(剥离片)构成的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

从所得到的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剥离第一粘着剂层侧的剥离片,以露出的有机硅粘着剂层A与作为第一硬质体的105mm×140mm大小的钠钙玻璃(Central Glass Co.,Ltd.(セントラル硝子社)制,厚度:1.1mm,杨氏模量:71GPa;图3中为标记4)接触的方式,且以上述双面粘着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将该双面粘着片贴附于上述第一硬质体(参照图3)。

接着,从上述双面粘着片剥离第二粘着剂层侧的剥离片,对露出的丙烯酸粘着剂层A贴合作为第二硬质体的35mm×70mm大小的钠钙玻璃(Central Glass Co.,Ltd.制,厚度:1.1mm,杨氏模量:71GPa;图3中为标记5)。此时,以位于第一硬质体上的双面粘着片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硬质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位于相同位置的方式,将第二硬质体贴合于双面粘着片(参照图3)。如此,得到由钠钙玻璃(第二硬质体)/丙烯酸粘着剂层A(第二粘着剂层)/PET薄膜(芯材)/有机硅粘着剂层A(第一粘着剂层)/钠钙玻璃(第一硬质体)构成的积层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基于手工操作的贴附位置调整的容易性观点考虑,先将有机硅粘着剂层A贴附于第一硬质体,但考虑工业性生产时,可以先贴合第二硬质体和丙烯酸粘着剂层A之后,贴合有机硅粘着剂层A和第一硬质体。

(实施例2~5、比较例1~2)

如表2所示,改变第一粘着剂层及第二粘着剂层的材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作由第二硬质体/第二粘着剂层/芯材/第一粘着剂层/第一硬质体构成的积层体。其中,比较例1及2中,在成为芯材的PET薄膜(TOYOBO Co.,Ltd.制,PET A4300;厚度38μm)的两面贴附制造例中得到的丙烯酸粘着剂层/剥离片的积层体,由此得到由剥离片/丙烯酸粘着剂层B或C/PET薄膜(芯材)/丙烯酸粘着剂层A/剥离片构成的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并使用该双面粘着片制作由第二硬质体/第二粘着剂层/芯材/第一粘着剂层/第一硬质体构成的积层体。

(试验例1)(环形快粘试验)

如下测定制造例1~6中制作的各粘着剂层的表面(与芯材侧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的环形快粘的剥离力。对于制造例1及2的粘着剂层,切断为宽度25mm、长度300mm、两端的残余部25mm的胶带状之后,去除未处理PET薄膜。另一方面,对于制造例3~6的粘着剂层,将粘着剂层的露出面侧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TOYOBO Co.,Ltd.制,PET A4300,厚度:38μm)贴合,并与上述同样地切断之后,去除剥离片。

接着,将粘着剂层的表面作为外侧,对齐两端,作成环状,在拉伸试验机的上部抓取部(头部)安装两端的残余部。另一方面,在拉伸试验机的下部抓取部呈水平安装作为被粘物的钠钙玻璃。接着,使试验片接触于被粘物(钠钙玻璃),直至自头部的距离成为60mm,15秒后以300mm/min下拉被粘物,测定此时的拉拽强度,将其平均值作为环形快粘的剥离力(N/25mm)。

另外,依据上述结果,计算第一粘着剂层的剥离力(L1)相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第二粘着剂层的剥离力(L2)之比(L1/L2)。将结果示于表2。

(试验例2)(二碘甲烷接触角的测定)

使用接触角仪(Kyowa Interface Science Co.,LTD.(協和界面科学社)制,DM-701),按照JIS R3257并利用静滴法测定制造例1~6中制作的各粘着剂层的表面(与芯材侧相反一侧的表面)的接触角(°)。使用二碘甲烷作为液滴。将结果示于表2。

(试验例3)(再加工性的评价)

将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积层体突出的双面粘着片固定于万能型拉伸试验机(ORIENTEC Co.,Ltd.制,TENSILONUTM-4-100)上,按照JIS Z0237:2009在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90°的条件(向上方的剥离)下测定双面粘着片中的第一粘着剂层相对于第一硬质体的剥离力(N/25mm)。将结果示于表2。

另外,进行上述剥离试验之后,目视确认第一硬质体的表面的残胶的有无,根据以下基准对残胶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完全没有残胶。

○:有小于贴合面积的20%的残胶。

△:有贴合面积的20%以上且小于50%的残胶。

×:有贴合面积的50%以上的残胶。

(试验例4)(段差追随性的评价)

(a)评价用样品的制作

在玻璃板(NSG Precision Co,Ltd.(NSGプレシジョン社)制,产品名“Corning glass EAGLE XG”,纵90mm×横50mm×厚度0.5mm)的表面,以使涂布厚度成为5μm、10μm、15μm及20μm中的任意一个的方式,将紫外线固化型油墨(Teikoku Printing Inks Mfg.Co.,Ltd.(帝国インキ社)制,产品名“POS-911墨”)网版印刷成边框状(外形:纵90mm×横50mm,宽度5mm)。接着,照射紫外线(80W/cm2,两个金属卤化物灯,灯高度15cm,带速10~15m/分钟),使印刷的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固化,制作出具有由印刷产生的段差(段差的高度:5μm、10μm、15μm及20μm中的任意一个)的带段差玻璃板。

将制造例中制作的各粘着剂层(剥离片上的粘着剂层)贴合于具有易粘接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TOYOBO Co.,Ltd.制,PET A4300,厚度:100μm)的易粘接层。接着,剥下剥离片,使粘着剂层表面露出。进而,使用积层装置(FUJIPLA Inc.(フジプラ社)制,产品名“LPD3214”),以粘着剂层覆盖边框状的整个印刷面的方式,将上述积层体积层于各带段差玻璃板上,将其作为评价用样品。

(b)评价用样品的评价

在50℃、0.5MPa的条件下,对所得到的评价用样品进行30分钟高压釜处理之后,在常压、23℃、50%RH下放置24小时。接着,在85℃、85%RH的湿热条件下保管72小时之后,对段差追随性进行评价。段差追随性是根据印刷段差是否通过粘着剂层完全填补来进行判断,当在印刷段差与粘着剂层的界面观察到间隙或气泡等时,判断为未能追随印刷段差。在此,段差追随性通过基于下述公式的段差追随率(%)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段差追随率(%)={(以无间隙或气泡的状态填补的印刷段差的高度(μm))/(粘着剂层的厚度:50μm)}×100

(表1)

(表2)

由表2可知,实施例中得到的双面粘着片在剥离硬质体时的再加工性优异。另外,该双面粘着片的第二粘着剂层的段差追随性优异。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双面粘着片例如可以适合使用于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的显示体模块或包含显示体模块的部件与覆盖材料或包含覆盖材料的部件的贴合。

附图标记说明

1:双面粘着片

11:第一粘着剂层

11S:第一粘着面

12:第二粘着剂层

12S:第二粘着面

13:芯材

2a、2b:剥离片

3:带剥离片双面粘着片

4:第一硬质体

5:第二硬质体

10:积层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