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262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丝悬挂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的靠背框上以支撑乘客背部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供乘客乘坐的座椅,这样的座椅由支撑乘客臀部的座椅垫、 支撑背部的靠背、可搭放乘客胳膊的扶手以及支撑头部的头枕构成。其中,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靠背,具体在靠背的内部设置有形成靠背骨架的靠背框,而在靠背框的内部设置有支撑乘客背部的钢丝悬挂装置。这样的钢丝悬挂装置由在靠背框上横向配置的多个张力钢丝和分别在张力钢丝两端纵向配置且固定多个张力钢丝的一对边框钢丝构成。为了将边框钢丝设置在靠背框上,需要螺旋弹簧等单独的弹性装置,而且存在将多个张力钢丝全部缠绕固定在边框钢丝上后按适当的长度切断端部的麻烦,还有由于将缠绕在边框钢丝上的张力钢丝的两端以适当长度切断,所以张力钢丝的尖锐端部有可能在组装或者车辆事故时带来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设置在车辆内部的靠背框上的钢丝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隔开且纵向设置的一对边框钢丝;横跨一对边框钢丝配置,而缠绕边框钢丝且向外侧延伸的两端上形成有挂钩部的至少一个支撑钢丝;在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配置,并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至少一个张力钢丝;其中,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中,缠绕边框钢丝并向外侧延伸的两端相对地折弯后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的靠背框上的钢丝悬挂装置,包括,相互隔开且纵向设置的一对边框钢丝;横跨一对边框钢丝配置,而缠绕边框钢丝且向外侧延伸的两端上形成有挂钩部的至少一个支撑钢丝;在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配置,并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至少一个张力钢丝;其中,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中,缠绕边框钢丝并向外侧延伸的两端相对地折弯后相连。在此,优选支撑钢丝的直径大于等于张力钢丝的直径。而且,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可形成为一体,此时,优选上下邻接的所述一对张力钢丝具有,其一端缠绕固定在一对边框钢丝中的一个,而另一端向另一个边框钢丝延伸后折回并缠绕固定而成的椭圆形状。上述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在制造时,在靠背框上纵向隔开设置一对边框钢丝,并且设置至少一个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支撑钢丝,且在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设置至少一个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张力钢丝,其中,向一对边框钢丝的外侧延伸且上下邻接的张力钢丝的两端向相对的方向折弯后连接。此时,优选支撑钢丝与张力钢丝的两侧分别缠绕固定在一对边框钢丝上,而且向
3边框钢丝外侧延伸的支撑钢丝的两侧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与靠背框的一侧结合的挂钩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由于支撑钢丝以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方式设置,并且支撑钢丝的两侧端部上形成有挂钩部且分别固定在靠背框的一侧,所以不需要另行设置如以往的用于将边框钢丝与靠背框结合的弹性装置,因此具有作业工序的减少所带来的节约制造费用的效果。而且,由于相互邻接的张力钢丝的两侧端部相向折弯而连接,从而能够防止组装或者车辆事故时因张力钢丝的尖锐端部而受伤的现象。还有,由于张力钢丝向边框钢丝的外侧延伸,所以能够对比以往更宽的区域提供弹性支撑,具有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张力钢丝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张力钢丝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1 靠背框2:捆束夹具3:固定夹具10 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20 边框钢丝210 第一边框钢丝220 第二边框钢丝30:支撑钢丝40、40'张力钢丝50:固定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 在此,附图中图示的线的粗细或者构成要素的尺寸等是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和方便性,有可能被夸张表示。而且,后述的术语是考虑了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根据使用者、操作者的意图或者惯例有可能变化。因此,有关这些术语的定义应以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为基础而定。还有,下面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而是仅用于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记载的构成要素的示例,而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全部内容涉及的技术范畴、在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中能够均等替换构成要素的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张力钢丝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10设置在车辆座椅(未图示)内部的靠背框1上,而且,以纵向上相互隔开的方式分别设置有一对边框钢丝20,以横跨该一对边框钢丝20的方式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钢丝30,在支撑钢丝30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设置有至少一个横跨一对边框钢丝20的张力钢丝40,从而弹性支撑乘客的背部。在此,支撑钢丝30以横跨一对边框钢丝20向横向延伸的状态设置,且在纵向隔开规定间距地配置有多个。而且,支撑钢丝30的两侧缠绕张力钢丝20并向张力钢丝20的外侧延伸,且被延伸的支撑钢丝30的两端上形成有钩状的挂钩部32,挂扣在靠背框1的两侧所具有的挂扣部 (未图示)上而被固定,因此,不需要另行设置如以往的用于将边框钢丝20设置在靠背框1 上的弹性装置。在支撑钢丝30的上侧或者下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横跨一对边框钢丝20向横向延伸的张力钢丝40,其在纵向隔开规定间距地配置有多个,且张力钢丝40的两侧缠绕边框钢丝 20后向边框钢丝20的外侧延伸。此时,在上下相互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中,向边框钢丝20的外侧延伸的部分相对地折弯并相连,例如,在上下相互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中,下侧张力钢丝40的端部向上折弯,而上侧张力钢丝40的端部向下折弯,从而能够相互连接。因此,如图2所示,上下相互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可以由例如一个长椭圆形钢丝一体形成。在此,一对边框钢丝20由第一边框钢丝210和第二边框钢丝220构成,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由缠绕于第一边框钢丝210的第一卷绕部411、从第一卷绕部411向第二边框钢丝220延伸并形成有弯曲部41的第一延伸部421、形成在第一延伸部421的末端且缠绕于第二边框钢丝220的第二卷绕部412、从第二卷绕部412向第二边框钢丝220的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22、从第二延伸部422以圆弧形状折弯的第一折弯部431、从第一折弯部431向第二边框钢丝220延伸的第三延伸部423、形成在第三延伸部423的末端且与第二卷绕部412隔开距离缠绕在第二边框钢丝220的第三卷绕部413、从第三卷绕部413 向第一边框钢丝210延伸并形成有弯曲部41的第四延伸部424、形成在第四延伸部424的末端且缠绕于第一边框钢丝210的第四卷绕部414、从第四卷绕部414向第一边框钢丝210 的外侧延伸的第五延伸部425、从第五延伸部425以与第一折弯部431相对的方式折弯的第二折弯部432、从第二折弯部432向第一边框钢丝210的第一卷绕部411延伸的第六延伸部 426构成。此时,由于支撑钢丝30需要其两端与靠背框1结合来全面支撑来自乘客背部的载荷,因此考虑到其刚性,优选支撑钢丝30的直径与张力钢丝40的直径相同或者更粗。由于支撑钢丝30和张力钢丝40的两侧分别与边框钢丝20结合,因此,优选边框钢丝20的直径与支撑钢丝30的直径相同或者更粗。而且,如附图所示,优选支撑钢丝30与张力钢丝40分别具备至少一个梯形形状的弯曲部31、41。通过该弯曲部31、41的伸缩,支撑钢丝30与张力钢丝40可分别向长度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的张力钢丝的示意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最初由一根直线形状的钢丝以椭圆形状上下往复而连接在一对边框钢丝20上,以使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形成为一体。此时,一对边框钢丝20由第一边框钢丝210和第二边框钢丝220构成,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由缠绕于第一边框钢丝210的第一卷绕部411、从第一卷绕部411向第二边框钢丝220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21、形成在第一延伸部421的末端且缠绕于第二边框钢丝220的第二卷绕部412、从第二卷绕部412向第二边框钢丝220的外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22、从第二延伸部422以圆弧形状折弯的第一折弯部431、从第一折弯部431向第二边框钢丝220延伸的第三延伸部423、形成在第三延伸部423的末端且与第二卷绕部412隔开距离缠绕在第二边框钢丝220的第三卷绕部413、从第三卷绕部413向第一边框钢丝210 延伸的第四延伸部424、形成在第四延伸部似4的末端且缠绕于第一边框钢丝210的第四卷绕部414、从第四卷绕部414向第一边框钢丝210的外侧延伸的第五延伸部425、从第五延伸部425以与第一折弯部431相对的方式折弯的第二折弯部432、从第二折弯部432向第一边框钢丝210延伸的第六延伸部426、形成在第六延伸部426的末端且邻接第一卷绕部411 并缠绕在第一边框钢丝210上的第五卷绕部415构成。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在最上端配置支撑钢丝30,在其下端配置有两对张力钢丝40,在两对张力钢丝40的下端再配置支撑钢丝30,在该支撑钢丝30的下端又配置两对张力钢丝40,在其下端配置支撑钢丝30的形状。这些支撑钢丝30和张力钢丝40的数量以及配置形状,当然在考虑冲击吸收性能和制造费用以及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求适当地进行选择。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10的下端配置有固定钢丝50,该固定钢丝50的一侧端部通过捆束夹具2与边框钢丝20的下端部结合。在此,固定钢丝50包括下端固定部51,其中间部以梯形形状向后方折弯,并通过固定夹具3固定在靠背框1的下端部;两端固定部52,其具有U形形状,向上侧折弯并延伸的两侧通过金属或者合成树脂材料的捆束夹具2而与下端固定部51的两侧结合,且两端固定在靠背框1的两侧;张力部53,横跨两端固定部52的两侧而配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曲部531,且两端通过捆束夹具2与两端固定部52的两侧结合。此时,两端固定部52的两侧末端部向外侧延伸之后再向下方折弯,从而分别形成 “1”形状的结合部521,该结合部521挂扣在靠背框1的两侧的挂钩状的支架(未图示)上而被固定。为了防止磨损和噪音,优选在结合部521上套上橡胶或者合成树脂材料的外罩。而且,为了制作方便,在制造两端固定部52时,优选分别制作左右侧各一个共两个部件(piece)之后,通过捆束夹具2使一侧末端相结合而构成一个两端固定部52。这样相结合的部位优选向上侧折弯形成梯形形状。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的组装以及动作进行如下。将一对边框钢丝20相互隔开地纵向设置,而在一对边框钢丝20之间上下方向相互隔开、平行地配置多个分别在两端形成有钩状挂钩部32的支撑钢丝30,并且在支撑钢丝 30的上侧或者下侧配置多个张力钢丝40,支撑钢丝30与张力钢丝40的两侧缠绕固定于边框钢丝20,而向边框钢丝20的外侧延伸且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的两端以相对的方向折弯而连接,而且支撑钢丝30的挂钩部32与靠背框1的一侧结合。
6[0050]此时,在支撑钢丝30和张力钢丝40的长度方向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梯形形状的弯曲部31、41,施加外力时,通过该弯曲部31、41的伸缩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吸收冲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10的下端,结合有通过固定夹具3固定在靠背框1上的固定钢丝50,而且,固定钢丝50的上端部通过捆束夹具 2而与边框钢丝20的下端部结合。设置时,固定钢丝50的两端挂扣在靠背框1两侧的支架上而被固定,并且,固定钢丝50的下端通过固定夹具3固定在靠背框1的下端部,而设置在支撑钢丝30的两端的挂钩部32与设置在靠背框1的两侧的挂扣部结合。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10,不需要另行准备如以往的用于在靠背框1上固定边框钢丝20的弹性装置。而且,由于相互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40向边框钢丝20的外侧延伸的端部相对折弯而连接,因此不需要另行进行如以往的折弯工序。随着张力钢丝40支撑区域变宽,冲击吸收性能也得到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的靠背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边框钢丝,相互隔开且纵向设置;至少一个支撑钢丝,以横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的方式配置,缠绕所述边框钢丝且在向外侧延伸的两端形成有挂钩部;以及至少一个张力钢丝,在所述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配置,并横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其中,在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中,缠绕所述边框钢丝并向外侧延伸的两端相向地折弯后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丝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张力钢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邻接的所述一对张力钢丝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邻接的所述一对张力钢丝中,其一端缠绕固定在所述一对边框钢丝中的一个,另一端向另一个边框钢丝延伸后折回并缠绕固定而形成为椭圆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用钢丝悬挂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设置在车辆座椅内部的靠背框上的钢丝悬挂装置,包括,相互隔开且纵向设置的一对边框钢丝;横跨一对边框钢丝配置,而缠绕边框钢丝向外侧延伸的两端上形成有挂钩部的至少一个支撑钢丝;以及在支撑钢丝的上侧或者下侧隔开配置,并横跨一对边框钢丝的至少一个张力钢丝;其中,上下邻接的一对张力钢丝中,缠绕边框钢丝向外侧延伸的两端相对地折弯后相连。
文档编号B60N2/54GK202029720SQ20112001991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金文哲 申请人:金文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