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74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中用于在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进行送电的线缆的配设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中,需要大容量的蓄电池,从而需要更大的配设空间。因此,不在配设有电动机、发动机的驱动部配设部配设蓄电池,而在车室部或行李室部配设蓄电池(例如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8850号公报发明的概要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当在车室部或行李室部配设蓄电池时,在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进行送电的线缆跨驱动部配设部和车室部等而进行配设。因此,存在线缆长度变长的倾向,并且配线空间也受制约,且因车辆碰撞时的线缆的行为,有时会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而使线缆自身受到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可靠地防止车辆碰撞时的线缆的损伤。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具备线缆,该线缆在具有车室部和配置电动机的驱动部配设部的车辆中,从所述车室部侧向所述驱动部配设部配设,且用于在所述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进行送电,所述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将所述车室部与所述驱动部配设部分隔的位置处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构件,且在所述驱动部配设部中具备车辆构成要素,该车辆构成要素具有延伸设置部和突出部,该延伸设置部与所述框架构件对置配置,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该突出部从该延伸设置部向所述框架构件突出,所述线缆夹着拐点而具有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线缆的包括所述拐点在内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之间的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在该配设结构中,由于所述线缆具有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以及拐点,因此车辆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作用时的所述线缆自身的变形方向比较规则,能够避免难以预料的变形引起的与周边部件的干涉。并且,所述线缆的包括所述拐点在内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之间的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所述中途部分被夹住的情况。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车辆碰撞时的线缆的损伤。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车辆构成要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而位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框架构件抵接的假想位置时,所述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作用有更强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述中途部分被夹住的情况,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所述线缆的损伤。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车辆构成要素位于从所述假想位置以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抵接部位为转动中心而转动到所述延伸设置部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构件抵接的假想转动位置时,所述中途部分通过以所述抵接部位、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一部分及所述突出部的根部部分为顶点的假想三角形中。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作用有更强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述中途部分被夹住的情况,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所述线缆的损伤。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车辆构成要素具备辅助突出部,该辅助突出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一部分之间而向所述框架构件突出,并将所述假想三角形分割。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作用有更强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述中途部分周边更可靠地确保空间来抑制所述中途部分被夹住的情况。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部配设部相对于所述车室部而配设在前方,所述车辆构成要素是转向齿轮箱。通过有效利用本来车辆所具备的结构,可以无需追加特别的构件。另外,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通过将所述线缆弯曲成S字状,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拐点。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车辆碰撞时的线缆的损伤。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图,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的图。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图,是从下方观察车辆的图。图2A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图,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的图。图2B是表不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图,是从下方观察车辆的图。图3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另一例的图。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图。图4B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图5A是基于线缆的形状产生的变形形态的说明图。图5B是基于线缆的形状产生的变形形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
图1A及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图,图1A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的图,图1B是从下方观察车辆的图。车辆I具有:包括设置座椅、行李室等的车室空间的车室部2 ;由前围板4分隔而包括配置驱动部10的空间的驱动部配设部3。驱动部配设部3相对于车室部2设置在前方,在车室部2的后方设有未图示的行李室部。行李室部包括行李室空间。车辆I是将驱动部10的驱动力向前轮传递的FF驱动的电动车辆。驱动部10具备电动机11、动力传递机构12、逆变器13。动力传递机构12例如具备自动变速器及差动装置,将由电动机11产生的驱动力向前轮的车轴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力传递机构12的左侧方设有电动机11,在动力传递机构12的上方设有逆变器13。在车室部2的下部,在底板5下配设有蓄电池20。蓄电池20配设在左右的侧框架6之间,由左右的侧框架6、后述的框架构件40支承。在蓄电池20的下方设有将蓄电池20覆盖的罩。蓄电池20也可以设置在行李室部(未图示)。在将车室部2与驱动部配设部3分隔的位置上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构件40。框架构件40是对车身进行加强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架设在左右的侧框架6之间的方式与左右的侧框架6接合。而且,在驱动部配设部3中设有对前轮进行转向的转向机构50。转向机构50具备在内部收容有横拉杆的转向齿轮箱5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转向齿轮箱51具备电动机52,构成电动动力转向器。转向齿轮箱51是车辆构成要素,其主体部分与框架构件40对置配置且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其电动机52构成向框架构件40突出的突出部。线缆30是将蓄电池20与逆变器13连接来进行蓄电池20与电动机11之间的送电的一对线缆,从车室部2侧向驱动部配设部3配设。线缆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夹着拐点33而具有弯曲部31、
3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弯曲部31、32彼此向反方向弯曲而线缆30整体弯曲成S字状。线缆30在上下方向上比转向齿轮箱51高的位置处与逆变器13连接,而且,在上下方向上比转向齿轮箱51低的位置处与蓄电池20连接。在此,参照图5A及图5B,说明对线缆30的载荷作用时的变形形态。首先,图5A作为比较例而表示直线地配设线缆的情况。在直线地配设线缆的情况下,当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作用于线缆时,其变形方向如该图所示那样存在多个图案,不规则。由此,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形,有时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而使线缆受到损伤。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缆30夹着拐点33而具有弯曲部
31、32,因此当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作用于线缆30时,其变形方向如该图所示那样比较规贝U。特别应注意的点是拐点33几乎不进行位移。由此,如以下叙述那样,能够以在发生前后碰撞时避免与周边部件的干涉的方式配置线缆30。返回图1A及图1B,弯曲部31、32配设在允许其变形的空间内。并且,线缆30的包括拐点33在内的弯曲部31、32之间的中途部分34在电动机52的侧方,通过框架构件40与转向齿轮箱51之间。中途部分34由于位于转向齿轮箱51与框架构件40之间,因此在发生前后碰撞时可能会被转向齿轮箱51和框架构件40夹住,但由于通过电动机52的侧方,因此如以下叙述那样,因电动机52的存在而能防止被夹住的情况。
图2A及图2B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图2A是从左侧方观察车辆的图,图2B是从下方观察车辆的图。因车辆的前后碰撞时的冲击,转向齿轮箱51向接近框架构件40的方向进行位移。图2A及图2B是假想转向齿轮箱5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的情况的图。由于电动机52从转向齿轮箱51向框架构件40突出,因此电动机52成为与框架构件40抵接的状态。因此,预先使中途部分34通过由转向齿轮箱51的主体部、电动机52及框架构件40包围的空间SI,由此能够避免中途部分34由转向齿轮箱51和框架构件40夹住的情况。此时,当中途部分34进行位移时,有时会位于电动机52与框架构件40之间而被它们夹住。然而,如参照图5B说明那样,拐点33几乎不进行位移,从而作为其周边的中途部分34的位移小。因此,不会被电动机52和框架构件40夹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拐点33的位移最小,因此优选如各图所示,使拐点33自身在电动机52的侧方通过框架构件40与转向齿轮箱51之间,尤其是通过空间SI的结构。当前后碰撞时的冲击大时,预想到转向齿轮箱51会从图2A及图2B的状态进一步产生转动。图3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另一例的从下方观察车辆的图,表不转向齿轮箱51发生了转动的形态。在该图中,表示转向齿轮箱51从图2A及图2B所示的假想位置以电动机52与框架构件40的抵接部位Cl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而其主体部的端部C2与框架构件40发生了抵接的状态。在该假想转动位置处,形成以抵接部位Cl、转向齿轮箱51的端部C2、电动动力转向器用电动机52的根部部分C3为顶点的假想三角形的空间S2。由此,预先使中途部分34通过空间S2,由此能够避免中途部分34被转向齿轮箱51和框架构件40夹住的情况。与图2中说明的情况同样,由于拐点33的位移最小,因此优选拐点33自身通过空间S2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发生车辆碰撞时,是位于图2A及图2B所示的假想位置,还是位于图3所示的假想转动位置,除了受冲击的大小影响以外,还根据碰撞的方向、周边部件的形状等而有所不同。作为位于图3中的假想转动位置的情况,例如假定从车辆正面,在向未设置电动机52的一侧(图3中的车辆右侧)偏移的位置处发生了碰撞的情况。如以上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发生车辆碰撞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线缆30的损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框架构件40对置而构成中途部分34的通过空间的车辆构成要素,利用了转向齿轮箱51,但也可以是其他的部件,或者为了构成通过空间而另行设置追加的构件。不过,通过有效利用本来车辆所具备的结构,可以无需追加的特别的构件。<第二实施方式>转向齿轮箱51为刚性高的部件,但是前后碰撞时的冲击载荷过大,当在图3所示的假想转动位置处发生弯曲时,空间S2有时会被破坏。因此,如图4A及图4B所示,可以增加抵接点。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图,图4B是表示车辆碰撞后的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在该图的例子中,转向齿轮箱51还具备辅助突出部53,该辅助突出部53配置在电动机52与主体部的端部C2之间而向框架构件40突出,并将假想三角形(空间S2)分割成空间S21、S22这两个空间。辅助突出部53是以增加抵接点为目的而专用设置的构件,但若能够像有效利用电动机52作为突出部那样并用转向齿轮箱51本来所具备的结构,则优选。
辅助突出部53以其前端位于将电动动力转向器用电动机52与框架构件40的抵接部位Cl和转向齿轮箱51的端部C2连结的直线上的方式形成。通过设置辅助突出部53,转向齿轮箱51与框架构件40的抵接点增加,因此能够抑制转向齿轮箱51的变形。由此,即使在作用有强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在中途部分34周边也能更可靠地确保空间,从而能够抑制中途部分34被夹住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B中,形成为一对线缆30通过更宽的空间即空间S22的结构,但也可以通过空间21,或者还可以在各个空间各通过一根。〈其他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车辆I为FF驱动的车辆的例子,但也可以适用于将驱动部配设部3设置在车室部2的后方并将驱动部10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的RR驱动的车辆、或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车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车辆I是仅使用电动机11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辆的例子,但车辆I也可以是并用发动机及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池20设置在车室部2的下部,但也可以设置在车室空间内。例如,在车室空间内,设置在座椅的下方。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具有侧框架6的框架结构的车身,但也可以是无骨架式结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及变形。因此,为了公开本发明的范围而附加了权利要求书。本申请以2010年11月12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0-254116为基础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全部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具备线缆,该线缆在具有车室部和配置电动机的驱动部配设部的车辆中,从所述车室部侧向所述驱动部配设部配设,且用于在所述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进行送电,所述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在将所述车室部与所述驱动部配设部分隔的位置处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构件, 且在所述驱动部配设部中具备车辆构成要素,该车辆构成要素具有延伸设置部和突出部,该延伸设置部与所述框架构件对置配置,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该突出部从该延伸设置部向所述框架构件突出, 所述线缆夹着拐点而具有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线缆的包括所述拐点在内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之间的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构成要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而位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框架构件抵接的假想位置时,所述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构成要素位于从所述假想位置以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抵接部位为转动中心而转动到所述延伸设置部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构件抵接的假想转动位置时,所述中途部分通过以所述抵接部位、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一部分及所述突出部的根部部分为顶点的假想三角形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构成要素具备辅助突出部,该辅助突出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所述一部分之间而向所述框架构件突出,并将所述假想三角形分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配设部相对于所述车室部而配设在前方, 所述车辆构成要素是转向齿轮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线缆弯曲成S字状,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拐点。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具备线缆,该线缆在具有车室部和配置电动机的驱动部配设部的车辆中,从所述车室部侧向所述驱动部配设部配设,且用于在所述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进行送电。所述车辆在将所述车室部和所述驱动部配设部分隔的位置处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构件,且在所述驱动部配设部中具备车辆构成要素,该车辆构成要素具有延伸设置部和突出部,该延伸设置部与所述框架构件对置配置,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该突出部从该延伸设置部向所述框架构件突出。所述线缆夹着拐点而具有第一及第二弯曲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线缆的包括所述拐点在内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弯曲部间的中途部分在所述突出部的侧方通过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延伸设置部之间。
文档编号B60R16/02GK103201139SQ20118005310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2日
发明者望月雄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