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257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支撑线材元件;支撑板,其附接到支撑线材元件,使得其上部部分从支撑线材元件向上伸出;和回弹性加强元件,其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从而通常加强该上部部分。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主加强部分和两个上部端部部分,这两个上部端部部分分别与座椅靠背框架的两个托架可滑动地接合,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向座椅靠背框架的后侧回弹性地变形。具有一对加强部分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可以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以通常加强该上部部分。这两个不同的加强元件中的每个都可以通过施加到其上的过量大载荷而回弹性地向后变形。
【专利说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或汽车座椅的座椅靠背。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能够工作成用以防止或最小化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在正常条件下的向前和向后摇摆或摆动,在该正常条件下,向后的小载荷反复地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还能够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吸收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的过量的大的向后载荷,由此保护座椅乘客不受伤害和受伤。

【背景技术】
[0002]在上述类型的座椅靠背中,已知一种具有主动头靠布置的座椅靠背,其被设计成使得当发生后端部振荡时,座椅靠背中的支撑元件接纳在惯性作用下向后移动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然后向后移动以吸收给予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的大的冲击,同时头靠向前运动,以经由主动头靠机构接纳座椅乘客的头部。这样的座椅靠背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平公开 N0.2006-341802 (JP2006-341802A)。
[0003]根据前述JP2006-341802A,其公开了一种座椅靠背结构,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其为大致矩形形状,具有在其内侧限定的空间;支撑线材元件,其以悬置的方式回弹性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的该空间内;以及支撑板,其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泡沫衬垫在座椅靠背内设置在支撑板前方且放置在该支撑板上。基本上,对于这样的结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经由泡沫衬垫由支撑线材元件回弹性地支撑。
[0004]支撑线材元件在其上部区域处经由一对螺旋弹簧分别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的一对侧框架构件,同时在其下部区域处经由一对线性弹簧线材分别连接到那两个侧框架构件。从而,座椅乘客的上部部分(背部部分)通常由两个螺旋弹簧回弹性地支撑,而其下部部分(腰部部分)由两个弹簧线材回弹性地支撑。这样的弹簧布置在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有效地工作。在发生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在座椅乘客的惯性作用下,过量的大载荷从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施加到螺旋弹簧和弹性线材两者,继而提供和增加对过量大载荷的反向排斥力,同时沿着向后的方向回弹性地延伸,从而减小了对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的大部分大的对应冲击。
[0005]另外,JP2006-341802A教导了一种后端部振荡主动联结装置,其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区域与座椅靠背的顶部上可动地设置的头靠之间,对于这样的布置,在发生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向后运动,以通过泡沫衬垫和支撑线材元件将向后大载荷施加到联结装置的交叉部分,此时,联结装置立即进行铰接运动,以引起头靠的同步向前运动,从而接纳和支撑座椅乘客的头部。
[0006]然而,上述常规座椅靠背具有的问题在于,除了后端部振荡之外,例如当车辆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期间和/或当车辆在正常路面上多次正常停止时,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容易在座椅靠背上向前和向后摇摆和摆动,这使得座椅乘客不能够保持在稳定和舒适条件下。这种不稳定的座椅条件归因于以下事实:i)前述两个螺旋弹簧由于其螺旋构造而能够容易地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增加的载荷(即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任何小的和大的载荷)而成比例地延伸,因此每个螺旋弹簧在其多次接收小载荷的情况下多次快速地延伸和收缩,从而使得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区域处沿向前和向后方向摇摆和摆动;以及ii)另外,前述两个弹性线材中的任一个由于其简单的直线形构造而能够容易地响应于施加到其上的小载荷而回弹性地扭曲,结果,这样的回弹性弹性线材在其多次接收小载荷的情况下多次立即延伸和收缩,从而使得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反复地在座椅靠背的下部区域处沿向前和向后方向摇摆和摆动。
[0007]因此,期望提供这种类型的座椅靠背,其能够防止或最小化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和腰部部分在正常条件下的前述向前和向后摇摆或摆动,在该正常条件下,小载荷施加到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还能够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吸收过量的大的载荷。


【发明内容】

[0008]考虑到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能够防止或最小化在小载荷反复地从座椅乘客施加到座椅靠背的正常条件下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的前后摇摆或摆动,使得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能够感觉并享受稳定、舒适的支撑,同时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有效地吸收在座椅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处引起的过量大载荷,以防止对应的大冲击施加到座椅乘客。
[0009]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基本上包括:
[0010]面向座椅靠背的前侧的前表面,该前表面适于接纳坐在车辆座椅中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
[0011]泡沫衬垫,该泡沫衬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该泡沫衬垫包括与座椅靠背的前表面相邻地设置的衬垫部分;
[0012]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在其内侧限定有空间,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一托架,该第一托架中形成有孔;和第二托架,该第二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以间隔开且相对地面向的关系设置;
[0013]具有刚度的支撑线材元件,该支撑线材元件以悬置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空间中;
[0014]支撑板,该支撑板在座椅靠背框架的空间中设置在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支撑板附接到支撑线材元件并且适于支撑泡沫衬垫的衬垫部分;
[0015]支撑线材元件包括上部部分,该上部部分沿着向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侧的方向从支撑线材元件伸出;以及
[0016]回弹性加强元件,该回弹性加强元件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包括:
[0017]a)—对上部端部部分,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托架的孔和第二托架的孔中;和
[0018]b)主加强部分,该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0019]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的情况下,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主加强部分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而同时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在第一托架的孔和第二托架的孔中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滑动地运动,从而吸收过量大载荷。
[0020]参考本发明的前述第一个方面,主加强部分中可以限定有多个竖直和水平区域。这些竖直和水平区域与支撑线材元件连接,使得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被加强而由此在正常条件下承受小载荷。另外,回弹性加强元件可以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一个刚性线材而形成,所形成的构造使得主加强部分中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主加强部分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以蜿蜒形式延伸。
[002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支撑线材元件可以被形成为包括:第一竖直部分,其上部部分对应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第二竖直部分,其上部部分对应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下部部分,其限定在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下方,这样的下部部分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其在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第一竖直部分中;和第二连接部分,其在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第二竖直部分中,其中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托架下方。另外,座椅靠背可以包括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其用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并且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其中这样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被构造成包括:本体部分;和一对加强部分,其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从本体部分向外延伸,这样的一对加强部分分别与支撑线材元件的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该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由此形成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回弹性加强元件自身承受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的情况下,回弹性加强元件自身沿着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一对加强部分均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从而吸收过量大载荷。
[0022]作为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支撑线材元件可以通过将一个刚性线材弯曲成大致“U”形形状而形成,所述“U”形形状中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竖直部分,使得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对应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而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对应于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另外,这样的支撑线材元件可以包括:与第一连接部分对应的第一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和与第二连接部分对应的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使得第一和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分别从第一和第二竖直部分向外伸出。在这种模式中,前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的本体部分与支撑线材元件的第一和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使得特定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的一对加强部分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向支撑线材元件的外侧伸出,并且与座椅靠背框架连接。
[0023]参考附图,阅读以下的说明,其它各种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座椅靠背框架的前视图,该座椅靠背框架中设置有上部和下部回弹性加强兀件,作为本发明的基础部分,座椅靠背框架适于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中;
[0025]图2为座椅靠背框架的局部剖视透视图;
[0026]图3为沿图1的线II1-1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其示出了在正常条件下座椅靠背稳定地支撑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的状态;
[0027]图4为示意性截面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过量大载荷施加到座椅靠背并且所有的加强元件向后移动以吸收对应的大冲击而保护座椅乘客的状态;
[0028]图5为示意图,示出了上部和下部回弹性加强元件均沿着其纵向方向回弹性地延伸同时沿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扭曲的状态;
[0029]图6为局部剖视透视图,其具体示出了以三维方式回弹性地变形的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
[0030]图7为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的前视图;
[0031]图8为支撑线材元件的前视图;以及
[0032]图9为下部回弹性加强元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参考图1至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包括汽车的车辆的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一个示例性优选模式,座椅靠背整体上用I表示(见图3)。
[0034]图1和2 出了待设置在座椅靠背I中的座椅靠背框架2,座椅靠背框架为大致矩形形状,其中限定有空间,图1和2还示出了本发明的以悬置的方式回弹性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2的该空间内的基本部分,其中这样的基本部分包括:支撑线材元件4 ;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6 ;和下部回弹性加强元件10。简言之,根据本发明,这两个回弹性加强元件6和10通常用来加强支撑线材元件4,以防止或最小化在正常条件下座椅乘客的前述摇摆和摆动,同时允许这两个加强元件6和10自身能够在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过量大载荷施加到其上时回弹性地向后扭曲。以下将详细描述其细节。
[0035]在这个方面中,从图3中应当理解,前述座椅靠背框架和基本部分以已知的方式设置有泡沫衬垫ro和固定在泡沫衬垫ro的外表面上的装饰盖元件(未示出)以及其它需要的衬垫部分(未示出),从而形成座椅靠背I的预定构造。
[0036]要注意到,术语“向前”、“向前地”和“前”指的是座椅靠背I和座椅靠背框架2两者的前侧F,而术语“向后”和“向后地”指的是座椅靠背I和座椅靠背框架2两者的后侧R。
[0037]如图3所示,头靠HR固定地设置在座椅靠背I的顶部上。尽管没有清楚地示出,但是应当理解,头靠HR的一对插杆21分别固定地支撑在一对支撑托架20中,其中该对支撑托架20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2的上部框架构件2a。
[0038]已知的是,座椅靠背框架2由前述上部框架构件2a、一对侧部框架构件2b和2b以及下部框架构件2c形成。在本发明中,如图2中最佳地示出,座椅靠背框架2包括分别限定在该对侧部框架构件2b和2b的两个上部区域中的一对上部托架7U和7U,并且座椅靠背框架2还包括分别限定在该对侧部框架构件2b和2b的两个预定下部区域中的一对下部托架7L和7L,其中这样的两个预定下部区域基本上位于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被座椅靠背支撑的位置处,如以下解释的。
[0039]支撑线材元件4例如由刚性金属材料制成,并且适于支撑座椅靠背I的前部部分,该前部部分包括泡沫衬垫ro的对应向前区域。支撑线材元件4还适于大致支撑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两者,如图3中能够理解的。参考图8,支撑线材元件4示出为通过将一个刚性线材弯曲成大致“U”形而形成的,以便限定出:一对第一直线延伸竖直部分4c-l和4c-l ;一对第二直线延伸竖直部分4c-2和4c-2 ;在两个第二竖直部分4c_2和4c_2之间沿直线延伸的下部交叉端部部分4e 对向外弯曲或U字形部分4b和4b ;以及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一对端部部分4a和4a。
[0040]如图8所示,左侧U字形部分4b限定在左侧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分4c_l和4c_2之间,而右侧U字形部分4b限定在右侧的第一和第二竖直部分4c-l和4c-2之间,使得两个U字形部分4b和4b位于相同的水平处,并且相对于支撑线材元件4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向外伸出。这两个U字形部分4b和4b适于与下部加强元件10连接,如下所述。
[0041]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左侧端部部分4a从左侧第一竖直部分4c_l连续地向外延伸,而右侧端部部分4a从右侧第一竖直部分4c_l连续地向外延伸。这样的两个端部部分4a和4a相对于支撑线材元件4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在同一条线上水平地延伸。端部部分4a和4a中的每一个都终止于向上翻的远侧端部,如图所示。
[0042]附图标记3表示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已知的支撑板,其形成为图示的形状,具有形成在其本体部分中的多个孔3b以及从其相对两侧水平地延伸的多个长形翅片3c,以便使得支撑板自身设有增大的回弹性可变形性,并且为泡沫衬垫ro和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提供回弹性包围支撑,如本领域中已知的。该支撑板3示出为在座椅靠背的前侧F上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和支撑线材元件4前方。支撑板3具有上部和下部端部部分3a和3e,它们分别固定地附接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4c-l和4c-2。如图3中最佳地示出,支撑板3的前表面接纳泡沫衬垫H)的后表面roe。
[0043]要注意到,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区域,即两个上部端部部分4a和两个第一直线部分4c_l的最上侧区域,比支撑板3的上部区域(在3a处)长,从而从其向上伸出,并且如图所示地暴露。因此,支撑板3不会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该上部区域干涉。
[0044]现在参考图7,其示出了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6,具有通过仅仅弯曲一个线材而形成的图示的独特构造。也就是,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6 (在下文中,上部加强元件6)通过使具有一定弹性的一个线材弯曲而形成,以便限定出:为Z字形或蜿蜒形状的主加强部分6b ;一对直线延伸水平部分6c和6c,它们位于主加强部分6b的相对两侧上,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延伸;以及一对长端部部分6a和6a,它们分别从两个水平部分6c和6c竖直地延伸。图示的主加强部分6b以三行程波浪形式而弯曲形成。具体而言,主加强部分6b包括沿着水平方向、与加强元件6成横向地、彼此等距地并列设置的四个竖直区域6bV。另外,在该主加强部分6b中限定有:左侧下部水平区域6bHL ;—个上部水平区域6bHU ;以及右侧下部水平区域6bHL,使得这三个水平区域6bHL、6bHU和6bHL经由四个竖直区域6bV中相邻的两个竖直区域而彼此交错布置,如图7所示。注意到,上部水平区域6bHU与上述两个水平部分6c和6c同轴对准。
[0045]参考图9,下部回弹性加强元件10示出为具有更加复杂且与前述上部回弹性加强元件6不同的图示的独特构造。
[0046]该下部回弹性加强元件10 (在下文中,下部加强元件10)也通过使具有一定弹性的一个线材弯曲而形成,以便限定出:一对竖直延伸中间区域lOc-2和lOc-2 ;—对左侧和右侧加强部分1b和10b,它们限定在该对竖直延伸中间区域lOc-2和lOc-2上方,且相对于该对竖直延伸中间区域lOc-2和lOc-2对称地限定;以及下部端部部分10e,其限定在这两个中间区域lOc-2下方。另外,一对上部水平区域1c-1和1c-1限定在下部加强元件10中,以分别从两个中间区域lOc-2和lOc-2的两个上部端部成直角地向外延伸。
[0047]左侧和右侧加强部分1b和1b的形状和尺寸彼此相同,并且设置在加强元件10的上部区域处,以向中间区域lOc-2外侧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如图所示,每个加强部分1b形成为Z字形或蜿蜒形式,以表示三行程波浪构造,该构造包括四个竖直区域1bV并且还按照顺序包括左侧上部水平区域lObHU、一个下部水平区域1bHL和右侧上部水平区域lObHU。所有的四个竖直区域1bV沿着水平方向、与加强元件10成横向地、彼此等距地并列设置,而三个水平区域lObHU、1bHL和1bHU经由四个竖直区域1bV中相邻的两个竖直区域而彼此交错布置。
[0048]再次参考图9,在左侧加强部分1b中,其竖直区域1bV中最右侧的一个(从图9中看位于最远的右侧)向下延伸的长度比其最外侧的一个(位于最远的左侧)长,并且与左侧水平上部区域1c-1的自由端部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右侧加强部分1b中,其竖直区域1bV中最左侧的一个(从图9中看位于最远的左侧)向下延伸的长度比其最外侧的一个(位于最远的右侧)长,并且与右侧水平上部区域1c-1的自由端部形成为一体。注意到,这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在同一水平线上彼此对准地设置,如图所示。
[0049]参考下部端部部分10e,其形成为分别从两个中间区域lOc-2和10c_2的两个下部端部连续地向下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可以说沿横向成长形的环形状。附图标记1e-1表示该下部端部部分1e的水平区域,该水平区域是将与座椅靠背框架2的下部框架构件2c固定地连接的连接部位,如下所述。
[0050]在本文中,要注意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第一竖直部分4c_l和4c_l之间的距离等于上部加强元件6的主加强部分6b的整个长度,使得加强部分6b的两个最外侧的竖直区域6bV和6bV (从图7中看,分别位于最远的左侧和右侧)可以分别与这两个第一竖直部分4c-1和4c-1对准和附接。
[0051]另外,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第二竖直部分4c_2和4c_2之间的距离等于下部加强元件10的两个竖直延伸中间区域lOc-2和lOc-2之间的距离。换言之,这样的两个竖直延伸中间区域lOc-2可以分别与两个第二竖直部分4c-2和4c-2对准和附接。
[0052]还要注意到,两个U字形部分4b中每个的竖直区域4bV和下部水平区域4bHL的构造可以形成为分别与下部加强元件10的竖直和水平区域1bV和1c-1对准和附接,如图1和2中能够理解的。
[0053]现在,将描述上部和下部加强元件6和10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组装。
[0054]首先,参见图7、8和9,可以看到,在与上部加强元件6、支撑线材元件4和下部加强元件10相关的每个相关角部或弯曲部分中标示出了涂黑的区域。然而,应当理解,这样的涂黑区域作为假想黑色标记是用于在视觉上表明这些元件4、6和10连接在一起的具体局部连接位置,是为了解释性的目的,因此所有的涂黑区域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0055]基于这样的理解,首先如图7所示,上部加强元件6的两个特定直角弯曲部分均被假想地涂黑,以表明由6d表示的连接位置。接着参考图8,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最上侧直角弯曲部分均被假想地涂黑,以表明由4dU表示的连接位置。从而,当将上部加强元件6连接到支撑线材元件4时,例如工人可以容易地记住其分别与图7和8中的假想涂黑区域相对应的所有的相关直角部分,因此可以容易地识别将上部加强元件6连接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顶部区域上的精确位置。因此,在组装过程中,上部加强元件6的两个直角弯曲部分(如图7中6d和6d处)通过工人分别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最上侧直角弯曲部分(如图8中4dU和4dU处)对准,然后工人经由合适的连接装置将它们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如图1和2所示。该连接装置例如包括所示的金属固定带P,金属固定带分别绕元件4和6的相关的连接部分缠绕。
[0056]现在参考图9,可以看到,在下部加强元件10的特定直线和直角部分处标示出了两个假想涂黑区域,从而代表分别由1d和1d整体上表示的一对曲折涂黑区域。具体地,这两个曲折涂黑区域1d和1d中的每一个假想地覆盖加强元件10的以下特定区域:大部分竖直区域10C-2、整个水平区域1c-1以及竖直区域1bV的大致一半,如图所示。另一方面,回头参考图8,在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直线和直角部分处标示出两个假想涂黑区域,因此代表分别由4dL和4dL整体上表示的一对曲折涂黑区域。具体地,这两个曲折涂黑区域4dL和4dL中的每一个假想地覆盖支撑元件4的以下区域:大部分竖直区域4bV、整个水平区域4bHL以及竖直区域4c-2的大致一半,如图所示。从而,工人可以容易地记住其分别与图8和9中的假想涂黑区域相对应的所有的相关部分,因此可以容易地识别将下部加强元件10连接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上的精确位置。因此,在组装过程中,工人可以拿着下部加强元件10,并且看着其两个面向内的上部角部部分,分别正好靠近两个附图标记1d和10d。换言之,这两个上部角部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在假想涂黑区域中限定在水平和竖直区域1c-1和lOc-2之间,如图9所示。因此,工人注意下部加强元件10的两个上部角部部分,其作为用于与支撑线材元件4连接的连接部位。
[0057]接下来,工人应当看着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最下侧角部部分,分别正好靠近附图标记4dL和4dL,如图8所示。换言之,这两个最下侧角部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在假想涂黑区域中限定在水平和竖直区域4dHL和4c-2之间,从图8中可以看出。因此,如上所述,上部加强元件6已经固定地连接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顶部区域。
[0058]然后,工人应当简单地将下部加强元件10的前述两个上部角部部分(在1d处)分别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前述两个最下侧角部部分(在4dL处)对准。这样,在图8和9中假想地涂黑的预定位置处,下部加强元件10的所有连接部分容易分别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所有连接部分一次对准。之后,两个元件10和4的所有由此对准的连接部分由工人利用金属固定带P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如从图1和2中能够理解的。
[0059]就这一点而言,由于前述易于识别且易于连接的位置,而使得上述组装过程可以通过全自动生产系统或机器人自动地实现。
[0060]在完成上述组装的情况下,所有的上述元件4、6和10 —起连接就位,由此提供一个线材组件单元,从图1和2可以看出。
[0061]这样的一个线材组件单元(4、6和10)通过以下容易的且简化的步骤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2中:
[0062]a)首先,上部加强元件6的两个竖直长端部部分6a和6a从托架7U和7U下方沿着向上的方向分别插入到在座椅靠背框架2的两个上部托架7U和7U中分别形成的两个孔7Ua和7Ua中,并且稍稍穿过这两个孔,直到加强元件6的两个水平部分6c和6c分别与两个上部托架7和7的两个相应底部表面相接触。其结果是,两个竖直端部部分6a和6a从上部托架7和7向上伸出到最大程度。
[0063]b)在这点上,下部加强元件10的两个最外侧竖直区域1bV和1bV (即两个自由竖直端部部分)分别暂时定位在座椅靠背框架2的两个下部托架7L和7L上方且与这两个下部托架间隔开。然后,这两个自由竖直端部部分1bV和1bV分别沿着向下的方向对准且插入到在两个下部托架7L和7L中分别形成的两个孔7La和7La中。
[0064]c)在上述步骤b)期间,另一方面,下部加强元件10的水平区域1e-1也部分地插入且接合到连接凸耳2cA中,该连接凸耳2cA为与座椅靠背框架2的下部框架构件2c —体地形成的大致L形区段。
[0065]当然,为了能够实现上述步骤,一个线材组件单元(4、6和10)的整个竖直长度应当相对于上部和下部托架7U和7L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2的上部和下部框架构件2a和2c之间的距离适当地预先设定。另外,一个线材组件单元的整体尺寸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2的内侧限定的空间适当地预先设定。
[0066]因此,如图2中最佳地示出,一个线材组件单元(4、6和10)在三个连接部位7U、7L和2cA处以悬置的方式固定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2内侧所限定的空间中。就这一点而言,如图3所不,上部加强兀件6设置在与座椅乘客M的背部部分MU大致对应的位置处,而下部加强元件10设置在与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大致对应的位置处。
[0067]附图标记20和20代表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2的上部框架构件2a上的一对头靠保持器。比较图2和3,应当理解,从头靠HR向下延伸的一对头靠插杆21和21分别插入并支撑在这两个头靠保持器20和20中,如本领域中已知的。
[0068]现在,将参考图3和4描述在座椅乘客M坐在具有座椅靠背I的车辆座椅中的情况下,在座椅乘客驱动相关车辆(未示出)期间,上部和下部加强元件6和10如何对座椅乘客M起作用,该座椅靠背I设有上述元件4、6和10。
[0069]首先参考图3,其示出了座椅乘客M在车辆正常行驶情况下坐在具有本发明的座椅靠背I的车辆座椅中的状态,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靠在该座椅靠背I上。另外,座椅乘客的头部部分(MH)接纳在如上所述的头靠HR中并由该头靠支撑。注意到,这样的车辆正常行驶是基于车辆在较为平坦或不平的路面上行驶且偶尔停止的条件,这沿着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产生多个较弱的振动。
[0070]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在车辆中持续地出现振动时,座椅乘客M自然地多次向前和向后摇摆和摆动。在这种情况下,由此限定了小载荷从座椅乘客M的后背部分沿着朝向座椅靠背I的向后方向间断地且多次地施加到座椅靠背I。
[0071]具体地,从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施加的向后的小载荷(在图4中的Fl处)反复地施加在支撑线材元件4的上部端部区域上以及上部加强元件6上。与现有技术一样,小载荷的这种反复施加可能引起这些元件4和6的实质性向前和向后振荡,从而导致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的不期望的前后摇摆和摆动。然而,在本发明中,上部加强元件6包括在其两个水平部分6c和6c之间与这两个水平部分6c和6c —体地限定的主加强部分6b,另夕卜,加强部分6b固定地连接在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上部竖直部分4c-l和4c-l的相应两个上部端部区域之间。与通过向其反复施加向后的小载荷而易于弯曲和振荡的前述部分6c和4c-l相比,该主加强部分6b由于其以图示的蜿蜒方式形成而难以从座椅靠背框架2向前和向后弯曲或扭曲。因此,设置主加强部分6b所提供的加强区域足以承受在位于支撑线材元件4的上部部分处的可弯曲部分4c-l和6c处引起的向后小载荷。因此,即使当来自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的向后小载荷反复地施加到座椅靠背I的对应上部区域时,主加强部分6b仍然不会扭曲,而保持不会沿任何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从而防止其相关水平部分6c以及支撑线材元件的上部部分4c-l的前后振荡。因此,从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施加的向后小载荷中的大部分被上部加强元件6阻止,并且在座椅靠背I中所设的衬垫ro的向前局部衬垫部分中被吸收。注意到,这样的向前局部衬垫部分与座椅靠背I的前表面相邻,如在图3中能够理解的。这种布直有效地防止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在座椅中的如后摇摆或摆动。因此,座椅乘客M可以舒适且稳定地坐在座椅中。
[0072]在本文中,在某些情况下,主加强部分6b可以稍稍回弹性地扭曲,然而,这种扭曲非常轻微,以最小化特定加强部分6b的前后振荡,并且还最小化相关部分6c和相邻支撑线材元件的部分4c-l的同步前后振荡。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的回弹性前后摇摆或摆动非常小,小到极低的程度,使得座椅乘客不会感觉到其背部部分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的任何明显的讨厌的摇摆。
[0073]上部加强元件6的上述有益效果也适用于下部加强元件10,其包括一对左侧和右侧加强部分1b和10b,每个加强部分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于上部元件6的主加强部分6c。与通过向其反复施加向后的小载荷而易于弯曲和振荡的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和两个下部部分4c-2和4c-2相比,以图示的蜿蜒方式形成的这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难以从座椅靠背框架2向前和向后弯曲或扭曲。因此,设置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所提供的加强区域足以承受在位于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部分处的可弯曲部分4c-2处的向后小载荷。因此,当如上所述地在车辆中连续地发生振动时,向后小载荷多次从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施加到座椅靠背I的对应下部区域。在腰部部分ML处引起的这种向后小载荷大于背部部分MU处的向后小载荷,原因在于,每当在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处引起向后小载荷时,相对于此刻仍然静止的背部部分MU,座椅乘客M的臀部部分(未标记)和腰部部分ML (质量和重量比其背部部分MU大)在其惯性作用下首先向后移动,从而与随后在背部部分MU处产生的向后小载荷的量相比,产生较大量的向后小载荷。在本发明中,该对加强部分1b和1b的稳固构造足以承受在腰部部分ML处引起的这种较大量的小载荷。因此,即使当来自腰部部分ML的向后小载荷反复地施加到座椅靠背I的对应下部区域时,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仍然不会扭曲,而保持不会沿任何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从而防止其相关竖直部分1bV以及支撑线材元件的下部部分4c-2的前后振荡。因此,从腰部部分ML施加的向后小载荷的大部分被下部加强元件10阻止,并且在泡沫衬垫ro的向前局部衬垫部分中被吸收,从而防止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摇摆和摆动。对于这样的布置,座椅乘客M可以舒适且稳定地坐在座椅中。
[0074]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可以稍稍回弹性地扭曲,然而,这种扭曲非常轻微,以最小化这些具体加强部分1b的前后振荡,并且还最小化相邻的支撑线材元件的部分4C-2的同步前后振荡。从而,所得的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的前后摇摆或摆动非常小,小到极低的程度,使得座椅乘客不会感觉到其腰部部分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的任何明显的讨厌的摇摆或摆动。
[0075]现在参考图4,其示出了在后端部振荡或在车辆上施加向前施加的过量大载荷的情况下,座椅乘客M的上部身体部分在其惯性作用下突然向后运动到座椅靠背I的状态。在这个例子中,与前述小载荷条件相比,过量大载荷从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向后施加到座椅靠背I。
[0076]更具体地,例如在发生后端部振荡的情况下,相对于背部部分MU,座椅乘客M的臀部部分和腰部部分ML (质量和重量比其背部部分MU大)在其惯性作用下首先向后移动,如上所述。其结果是,过量大载荷F2首先在腰部部分ML处引起,并且向后施加到座椅靠背I的对应下部区域。该向后过量大载荷F2经由衬垫H)和支撑板3施加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并且施加到下部加强元件10。此时,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均沿着其纵向方向回弹性地延伸一定长度,同时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扭曲,如图4和5中最佳地示出,使得其所有的竖直区域1bV分别相对于邻接的水平区域1bHL和1bHU向外回弹性地倾斜。与此同时,下部加强元件10的下部端部部分1e也向座椅靠背框架2的后侧回弹性地扭曲,从图4和5中可以看到。但是,在下部加强元件10的这种回弹性变形期间,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即其下部部分4c-2和端部部分4e)以及其上部部分4c-l的一部分不会沿任何方向扭曲而由此向后移动,从而保持其与水平线垂直的初始竖直形状,沿着该水平线设置有与座椅靠背I连接的座椅坐垫(未示出)。换言之,两个加强部分1b和一个下部端部部分1e仅仅向后扭曲,而相比之下,支撑线材元件4的与腰部部分ML对应的下部区域(在4b和4c-2处,包括4c-l的一部分)保持其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初始竖直或垂直状态,并且因此不会向后扭曲。这是因为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U字形部分4b和4b以及两个下部竖直部分4c-2和4c-2基本上整体固定地连接且沿着:两个最内侧竖直区域1bV和10bV,它们在四个竖直区域1bV中位于下部加强元件10的最内侧;两个水平部分1c-1和bc-Ι ;以及两个竖直部分lOc-2和lOc-2,它们全都与下部加强元件10相关,因此为与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对应的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提供强大的加强,这足以承受过量大载荷L2,并由此防止支撑线材元件4的前述特定区域(在4b和4c-2处,包括4c_l的一部分)向后弯曲或扭曲。
[0077]对于上述布置,载荷F2的大冲击能量被两个加强部分1b和下部端部部分1e的向后回弹性扭曲有效地吸收,以保护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不受损伤或伤害。
[0078]另一方面,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在紧接着前述向后过量载荷F2之前,在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处引起另一个向后过量载荷F1,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直到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开始向后移动才开始向后移动,如上所述。
[0079]该向后过量载荷Fl从背部部分MU施加到座椅靠背1,并且经由衬垫H)和支撑板3施加到支撑线材元件4的上部区域以及上部加强元件6。此时,支撑线材元件4的两个上部竖直区域4c-l和4c-l,包括其两个上部端部部分4a和4a,向座椅靠背框架2的后侧移动,同时使得上部加强元件6的两个水平区域6c和6c分别相对于两个竖直端部部分6a和6a回弹性地向后扭转或旋转,如图4至6中可以看到。与此同时,两个竖直端部部分6a和6a分别立即在两个孔7Ua和7Ua中向下滑动地运动,这也可以从图4至6中看出。另外,上部加强元件6的主加强部分6b同时沿着其纵向方向回弹性地延伸,使得其所有的竖直区域6bV被回弹性地拉动且分别朝向邻接的水平区域6bHL和6bHU倾斜,如图5和6中最佳地示出。因此,可以看到,两个竖直端部部分6a的立即向下滑动、两个水平区域6c的向后回弹性扭转或旋转以及主加强部分6b的向后回弹性扭曲有效地吸收向后过量载荷Fl的大冲击能量,从而保护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不受损伤或伤害。
[0080]这里,应当理解,在后端部振荡期间,整个支撑线材元件4不会沿任何方向扭曲,同时其通过上部和下部加强元件6和10向后移动,但是基本上保持与水平面或连接到座椅靠背I的座椅坐垫垂直,如上所述。这可以通过图3和4的比较而得到理解。根据本发明,上部加强元件6的弹性系数和下部加强元件10的弹性系数相对于对应的两个过量大载荷Fl和F2适当地调节和预设,以便在发生后端部振荡或向前施加的外部过量载荷施加到车辆的情况下整个支撑线材元件4可以保持处于其与水平面或座椅坐垫垂直的初始竖直状态。其优点在于,当这样的向前施加的外部过量载荷施加到座椅时,由支撑线材元件4支撑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整体不会沿任何向前和向后方向倾斜,而是以其初始竖直延伸姿态向后移动到座椅靠背I的前表面中,不同的是,上部和下部加强元件6和10的所有加强部分6b和10b,包括下部加强元件10的下部端部部分10e,向后回弹性地扭曲。这意味着,座椅乘客M的所有上部身体部分,包括其头部MH,不会相对于其臀部部分向前倾斜,而是保持处于其大致竖直初始状态或姿态。因此,防止了座椅乘客的头部MH向前运动离开头靠HR,从而保持与该头靠接触,如图3和4中能够理解的,从而头部MH可能不会重重地撞击头靠HR,也不会从头靠极大地弹回,从而防止或最小化座椅乘客M的对头部和颈部部分的损伤或伤害(例如扭伤)。
[0081]在任何情况下,上部加强元件6的弹性系数和下部加强元件10的弹性系数被适当地预设,以获得所有上述作用和效果。
[0082]根据本发明,从前述说明中,可以理解:
[0083](i)上部加强元件6的主加强部分6b包括多个竖直和水平区域(在6bV、6bHL和6bHU处),它们提供稳固的结构,其中这些竖直和水平区域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上部区域连接,如图所示。因此,大致对应于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MU的支撑线材元件4的上部区域通常由这些竖直和水平区域(在6bV、6bHL和6bHU处)加强,以防止或最小化在车辆正常行驶期间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的前后摇摆和摆动,在该正常行驶期间,小载荷反复地从背部部分MU施加到座椅靠背。
[0084](ii)另外,两个加强部分1b和1b每个都包括多个竖直和水平区域(在10bV、1bHL和1bHU处)以及端部部分10e,它们也提供稳固的结构,其中这些竖直和水平区域与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连接,如图所示。因此,大致对应于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ML的支撑线材元件4的下部区域被这些区域(在10bV、10bHL、lObHU、1e处)加强,以防止或最小化在车辆正常行驶期间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的前后摇摆和摆动,在该正常行驶期间,小载荷反复地从腰部部分ML施加到座椅靠背。
[0085](iii)由于以上(i)和(ii)中所述的效果,与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相比,在车辆正常行驶期间,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不会感觉到任何不舒适的摇摆或摆动。
[0086](iv)当过量大载荷(Fl和F2)在后端部振荡或类似的情况下突然施加到座椅靠背I时,由竖直和水平区域(在6bV、6bHL、6bHU、1bVUObHL和1bHU处)以及下部端部部分1e形成的所有前述加强部分6b和1b沿向后方向回弹性地扭曲,同时沿着其纵向方向回弹性地延伸一定的长度,由此吸收施加到座椅乘客的对应的大冲击,因此保护座椅乘客的背部和腰部部分不受损伤或伤害。
[0087]虽然已经如此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增加和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具有面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侧的前表面,所述前表面适于接纳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中的座椅乘客的后背部分,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泡沫衬垫,所述泡沫衬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所述泡沫衬垫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前表面相邻地设置的衬垫部分; 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为在其内侧限定有空间,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中形成有孔;和第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以间隔开且相对地面向的关系设置; 具有刚度的支撑线材元件,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以悬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空间中设置在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前方,所述支撑板附接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并且适于支撑所述泡沫衬垫的所述衬垫部分; 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上部部分,所述上部部分沿着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侧的方向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伸出;以及 回弹性加强元件,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包括: a)—对上部端部部分,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 的所述孔中;和 b)主加强部分,所述主加强部分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所述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所述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所述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所述主加强部分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而同时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滑动地运动,从而吸收所述过量大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主加强部分中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连接,使得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被加强而由此在所述正常条件下承受所述小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主加强部分以蜿蜒形式形成,所述蜿蜒形式中限定有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其中所述主加强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一个刚性线材而形成,所形成的构造使得所述主加强部分中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所述主加强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以蜿蜒形式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位于与所述座椅乘客的背部部分大致对应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 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 第一竖直部分,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 第二竖直部分,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 下部部分,所述下部部分分别限定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的所述上部部分下方,所述下部部分包括: 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所述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中;和 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所述上部部分下方的部位处限定在所述第二竖直部分中;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下方, 其中所述座椅靠 背还包括由具有弹性特性的刚性线材形成的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用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下部部分并且被形成为包括:本体部分;和一对加强部分,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从所述本体部分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分别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 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是能够回弹性地延伸的,同时能够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 并且 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具有的特性在于,在经由所述衬垫部分和支撑板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朝向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下部部分施加小载荷的正常条件下,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承受所述小载荷并保持其形状,由此防止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下部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运动,而另一方面,在过量大载荷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方向施加到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下部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沿着所述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使得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每个都回弹性地延伸,并且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向后方向回弹性地变形,从而吸收所述过量大载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每个中都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分别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连接,使得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下部部分被加强而由此在所述正常条件下承受所述小载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每个都以蜿蜒形式形成,所述蜿蜒形式中限定有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一个刚性线材而形成,所形成的构造使得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每个中都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每个都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方向以蜿蜓形式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另一个回弹性加强元件位于与所述座椅乘客的腰部部分大致对应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下方的第三托架,所述第三托架中形成有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托架下方的第四托架,所述第四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每个中都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还包括限定在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的外侧的最外侧端部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相应的所述最外侧端部部分分别插入并接合到所述第三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四托架的所述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通过将一个刚性线材弯曲成大致“U”形形状而形成,所述“U”形形状包括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使得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并且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的所述一对上部端部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所述上部端部部分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所述上部端部部分部分地连接,使得所述主加强部分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之间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包括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使得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其中所述回 弹性加强元件的所述一对上部部分中的每个都包括:水平区域;和竖直区域,所述竖直区域从所述水平区域竖直地延伸,使得一对所述水平区域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在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的外侧延伸,而一对所述竖直区域分别从所述一对水平区域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的所述主加强部分一体地限定在所述一对水平区域之间并且固定地连接在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相关的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的相应的所述上部端部部分之间,并且其中所述回弹性加强元件的所述一对竖直区域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二托架的所述孔中。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通过将一个刚性线材弯曲成大致“U”形形状而形成,所述“U”形形状中限定有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使得所述第一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而所述第二竖直部分的上部端部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上部部分对应,其中所述支撑线材元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对应的第一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对应的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使得所述第一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和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竖直部分和第二竖直部分的外侧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其中所述另一个加强元件的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所述第一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和第二向外弯曲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使得所述另一个加强元件的所述一对加强部分在所述支撑线材元件的外侧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在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下方的位置处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下方的第三托架,所述第三托架中形成有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托架下方的第四托架,所述第四托架中形成有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部分的每个中都限定有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并且还包括限定在所述多个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的外侧的最外侧端部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加强元件的所述最外侧端部部分分别插入并接合到所述第三托架的所述孔和所述第四托 架的所述孔中。
【文档编号】B60N2/42GK104044491SQ201410089844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阿部弘, 宫口圣士 申请人:株式会社塔捷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