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985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该车用轮毂结构包括:轮毂本体,在轮毂本体的第一端面上,相邻轮辐所形成多个间隔空间的至少一个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辅助护翼结构包括:转轴;第一护翼盖板,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用于使第一护翼盖板绕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一支架;第二护翼盖板,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用于使第二护翼盖板绕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二支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使汽车在各种工况下实现节油减排的目的。
【专利说明】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近几年,私家车爆发性增长,车辆越来越普及,然而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因此节约燃油,被越来越多的车主关注。轮毂是汽车制动器的旋转部分,一般在轮毂上设计有用来保护轮毂的护翼,而现有的轮毂结构造成汽车的燃油油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汽车燃油油耗多的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及汽车,能使汽车在各种工况下实现节油减排的目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包括:轮毂本体,在轮毂本体的第一端面上,相邻轮辐所形成多个间隔空间的至少一个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辅助护翼结构包括:
[0006]转轴,固定在轮毂本体上;
[0007]第一护翼盖板,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
[0008]用于使第一护翼盖板绕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与轮毂本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护翼盖板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与第一端面相贴合,第一护翼盖板封盖间隔空间的第一部分;第一护翼盖板在第二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面分离;
[0009]第二护翼盖板,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上;
[0010]用于使第二护翼盖板绕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第一端与轮毂本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二护翼盖板在第一状态时,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与第一端面相贴合,第一护翼盖板封盖间隔空间的第二部分;第二护翼盖板在第二状态时,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面分离。
[0011]可选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设置于间隔空间的内部。
[0012]可选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包括:
[0013]缸体;
[0014]第一铰耳,设置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外壁上,且与轮毂本体固定连接;
[0015]电磁铁,设置于缸体的内部,且固定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
[0016]弹簧,设置于缸体的内部,且弹簧的第一端固定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
[0017]推杆,推杆的第一端由金属材料制成,与弹簧的第二端连接,且推杆的第二端外露于缸体的第二端;
[0018]第二铰耳,第二铰耳的第一端与推杆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铰耳的第二端与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或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
[0019]电磁铁包括电磁铁通电时获得电磁力吸附推杆,使推杆克服弹簧力呈收缩的状态,和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电磁力,使推杆在弹簧力作用下呈伸张的状态。
[0020]可选地,轮毂本体上与间隔空间对称的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
[0021]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刹车油泵,包括上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汽车启动时,第一护翼盖板为第一状态,第二护翼盖板为第二状态;汽车达到一定车速进入正常行驶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和第二护翼盖板均为第一状态;汽车进入刹车状态,刹车油泵处于启动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为第二状态,第二护翼盖板为第一状态。
[00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汽车启动时,第一支架会使第一护翼盖板处于第一状态,同时第二支架会使第二护翼盖板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顺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启动起加速的作用;
[0024]同样,当汽车减速或停车时,第一支架使第一护翼盖板处于第二状态,同时第二支架使第二护翼盖板处于第一状态,这样,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逆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运转起到减速的作用,缩短汽车的刹车距离;
[0025]在汽车正常行驶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使第一护翼盖板和第二护翼盖板均为第一状态;使汽车轮毂外侧呈光滑表面,减少行车阻力,
[0026]通过第一护翼盖板和第二护翼盖板不同状态的组合,达到在汽车启动、行驶、减速、停车各工况下全方位实现节油减排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用轮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轴与第一护翼盖板和第二护翼盖板连接的示意图;
[0029]图3为汽车启动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用轮毂结构的A-A向的剖面图;
[0030]图4为汽车行车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用轮毂结构的A-A向的剖面图;
[0031]图5为汽车刹车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用轮毂结构的A-A向的剖面图;
[00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收缩状态示意图;
[00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伸张状态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轮毂本体;2、转轴;3、第一护翼盖板;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二护翼盖板;7、第一铰耳;8、电磁铁;9、弹簧;10、推杆;11、第二铰耳;12、汽车前进方向;13、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车用轮毂结构包括:轮毂本体1,在轮毂本体I的第一端面上,相邻轮辐所形成多个间隔空间的至少一个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辅助护翼结构包括:转轴2,固定在轮毂本体I上;第一护翼盖板3,第一护翼盖板3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2上;用于使第一护翼盖板3绕转轴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一支架4,第一支架4的第一端与轮毂本体I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一护翼盖板3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护翼盖板3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3的第二端与第一端面相贴合,第一护翼盖板3封盖间隔空间的第一部分;第一护翼盖板3在第二状态时,第一护翼盖板3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面分离;第二护翼盖板6,第二护翼盖板6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转轴2上;用于使第二护翼盖板6绕转轴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的第一端与轮毂本体I固定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护翼盖板6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二护翼盖板6在第一状态时,第二护翼盖板6的第二端与第一端面相贴合,第一护翼盖板3封盖间隔空间的第二部分;第二护翼盖板6在第二状态时,第二护翼盖板6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面分离,转轴2通过两个固定端13固定在轮毂本体I上。
[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汽车启动时,第一支架4会使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一状态,同时第二支架5会使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顺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启动起加速的作用。
[0039]同样,当汽车减速或停车时,第一支架4使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二状态,同时第二支架5使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一状态,这样,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逆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运转起到减速的作用,缩短汽车的刹车距离。
[0040]在汽车正常行驶时,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分别使第一护翼盖板3和第二护翼盖板6均为第一状态;使汽车轮毂外侧呈光滑表面,减少行车阻力。
[0041]通过第一护翼盖板3和第二护翼盖板6不同状态的组合,达到在汽车启动、行驶、减速、停车各工况下全方位实现节油减排的目的。
[0042]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均设置于间隔空间的内部。
[0043]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图7所示,第一支架4与第二支架5均包括:缸体;第一铰耳7,设置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外壁上,且与轮毂本体I固定连接;电磁铁8,设置于缸体的内部,且固定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弹簧9,设置于缸体的内部,且弹簧9的第一端固定在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推杆10,推杆10的第一端由金属材料制成,与弹簧9的第二端连接,且推杆10的第二端外露于缸体的第二端;第二铰耳11,第二铰耳11的第一端与推杆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铰耳11的第二端与第一护翼盖板3的第二端或第二护翼盖板6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电磁铁8包括电磁铁8通电时获得电磁力吸附推杆10,使推杆10克服弹簧力呈收缩的状态,和电磁铁8断电时失去电磁力,使推杆10在弹簧力作用下呈伸张的状态。
[004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电磁铁8带电时,推杆10会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9的弹力将推杆10收回,从而使第一护翼盖板3或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一状态,当电磁铁8失电时,在弹簧9的弹力的作用下,推杆10呈伸张状态,在推杆10的作用下,第一护翼盖板3或第二护翼盖板6会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
[0045]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轮毂本体I上与间隔空间对称的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
[004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刹车油泵,包括上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汽车启动时,第一支架4会使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一状态,同时第二支架5会使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顺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启动起加速的作用。
[0047]同样,当汽车减速或停车时,第一支架4使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二状态,同时第二支架5使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一状态,这样,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逆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对汽车的运转起到减速的作用,缩短汽车的刹车距离。
[0048]在汽车正常行驶时,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分别使第一护翼盖板3和第二护翼盖板6均为第一状态;使汽车轮毂外侧呈光滑表面,减少行车阻力。
[0049]通过第一护翼盖板3和第二护翼盖板6不同状态的组合,达到在汽车启动、行驶、减速、停车各工况下全方位实现节油减排的目的。
[005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汽车前进方向12如图1所示,汽车的刹车踏板控制辅助护翼结构的动作,当汽车启动时,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4的电磁铁8带电,第二支架5的电磁铁8失电,因此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一状态即关闭状态,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二状态即开启状态,此时,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顺着车轮转动的方向,则第二护翼盖板6能借着风力对汽车的启动起急速作用;当汽车达到一定速度,正常行车时,如图4所示,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的电磁铁8同时带电,使得第一护翼盖板3与第二护翼盖板6都处于第一状态即关闭状态,此时,轮毂本体I外侧几乎是一光滑表面,减少行车阻力;当汽车减速或停车时,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4的电磁铁8失电,第二支架5的电磁铁8带电,使得第一护翼盖板3处于第二状态即开启状态,第二护翼盖板6处于第一状态即关闭状态,此时汽车前进形成的风力逆着车轮的转动方向,第一护翼盖板3借着风力对汽车的运转起减速作用,从而使汽车达到节油减排的目的。
[0051]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包括轮毂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毂本体的第一端面上,相邻轮辐所形成多个间隔空间的至少一个间隔空间上设置有辅助护翼结构,所述辅助护翼结构包括: 转轴,固定在所述轮毂本体上; 第一护翼盖板,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用于使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绕所述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轮毂本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护翼盖板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一护翼盖板封盖所述间隔空间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护翼盖板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分离; 第二护翼盖板,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用于使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绕所述转轴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动作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轮毂本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护翼盖板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贴合,所述第一护翼盖板封盖所述间隔空间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护翼盖板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均包括: 缸体; 第一铰耳,设置在所述缸体的第一端的外壁上,且与所述轮毂本体固定连接; 电磁铁,设置于所述缸体的内部,且固定在所述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 弹簧,设置于所述缸体的内部,且所述弹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缸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上; 推杆,所述推杆的第一端由金属材料制成,与所述弹簧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推杆的第二端外露于所述缸体的第二端; 第二铰耳,所述第二铰耳的第一端与所述推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铰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护翼盖板的第二端或所述第二护翼盖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 所述电磁铁包括所述电磁铁通电时获得电磁力吸附所述推杆,使所述推杆克服弹簧力呈收缩的状态,和所述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电磁力,使所述推杆在所述弹簧力作用下呈伸张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轮毂本体上与所述间隔空间对称的间隔空间上设置有所述辅助护翼结构。
5.一种汽车,包括刹车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所述汽车启动时,所述第一护翼盖板为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护翼盖板为第二状态;所述汽车达到一定车速进入正常行驶状态时,所述第一护翼盖板和所述第二护翼盖板均为第一状态;所述汽车进入刹车状态,所述刹车油泵处于启动状态时,所述第一护翼盖板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护翼盖板为第一状态。
【文档编号】B60B27/00GK204095399SQ201420500523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日
【发明者】于铁勇, 张健, 赵鹏飞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