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802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车辆控制台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控制台装置,该车辆控制台装置在车辆的室内设置有控制台箱,在该控制台箱上具有托盘。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车辆控制台装置,其中,托盘被支承于控制台箱的滑轨,且该托盘可向车辆前后方向自如移动,在托盘的周围形成有周壁部。根据该车辆控制台装置,在控制台箱形成有收容空间,且在收容空间的上方配置有托盘。因此,可在收容空间收容高度较高的物品,在托盘载置小件物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辆控制台装置中,托盘的周壁部形成得较低。因此,可能发生载置于托盘的小件物品掉入收容空间的现象。另外,可能发生收容于收容空间的塑料瓶等高度较高的物品倾倒的现象。

而且,收容于收容空间的物品容易从车辆控制台装置的外侧被观察到,因此从防盗角度而言,还存在进行改良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89170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控制台装置,不仅能抑制载置于托盘的小件物品掉落,还能以使较高的物品稳定的状态收容该较高的物品,而且难以从外部观察到控制台箱的内部。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车辆控制台装置,其控制台箱被设置于车辆的室内,且其托盘被支承于该控制台箱,

该车辆控制台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托盘具有:

托盘主体,其以可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控制台箱;和

托盘纵壁,其从所述托盘主体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向上方竖起。

这样,托盘主体支承于控制台箱的内部,托盘纵壁从托盘主体的后部向上方竖起。因此,能够利用托盘纵壁防止载置于托盘主体的小件物品移动至外部。据此,能够降低载置于托盘主体的小件物品落到控制台箱的内部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使托盘纵壁从托盘主体的后部竖起,能够使收容于控制台箱的内部的高度较高的物品与托盘纵壁接触。据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高度较高的物品收容于控制台箱的内部。

而且,通过使托盘纵壁从托盘主体的后部竖起,能够利用托盘纵壁从外部遮挡收容于控制台箱的内部的物品。据此,难以从外部观察到收容于控制台箱的内部的物品,有利于防盗。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车辆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用状态支承于所述控制台箱的所述托盘,可从所述控制台箱拆下,

所述托盘构成为能够保持在收容状态,该收容状态为:所述托盘主体沿所述控制台箱的控制台后壁配置且所述托盘纵壁沿所述控制台箱的控制台底部配置。

这样,能够保持托盘底部沿控制台箱的控制台后壁配置且托盘纵壁沿控制台箱的控制台底部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做到不会由托盘分隔控制台箱的内部。据此,能够在确保控制台箱的内部宽敞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车辆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箱构成为:所述控制台后壁中的、与所述托盘纵壁相向的上半部朝着车辆后方倾斜呈上坡状。

这样,使与控制台箱的后壁中的、与托盘纵壁相向的上半部朝着车辆后方倾斜呈上坡状。因此,在从控制台箱拆下托盘时,能够使托盘纵壁沿控制台后壁的上半部倾斜。

据此,能够将托盘主体从控制台箱向上方抬起,由此容易将托盘从控制台箱拆下。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车辆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盘具有第1施力部,该第1施力部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的后部,在所述托盘移动至所述控制台箱的后端时,与所述控制台后壁抵接。

这样,在托盘主体的后部具有第1施力部。使该第1施力部在托盘移动至控制台箱的后端时与控制台后壁抵接。据此,在将托盘配置于控制台箱的后端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托盘的“松动”,从而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此外,在将托盘配置为收容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使第1施力部抵接于控制台底部。据此,能够抑制配置为收容状态的托盘的“松动”,从而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车辆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盘具有:

第2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的侧部,对所述控制台箱施力;和

凸筋,其设置于该第2施力部的下方。

这样,在托盘主体的侧部设置有第2施力部,利用第2施力部对控制台箱施力。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为使用状态的托盘的“松动”,从而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此外,在第2施力部的下方设置有凸筋。因此,在将重物载置于托盘主体时,能够利用凸筋防止托盘脱落到控制台箱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托盘形成托盘纵壁。据此,不仅能抑制载置于托盘的小件物品的掉落,还能以使高度较高的物品稳定的状态收容该高度较高的物品,而且能做到难以从外部观察到控制台箱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控制台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的2-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图2的控制台箱和托盘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沿图2的4-4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图3的5部的放大图。

图6为示出图3的托盘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7方向的向视图。

图8为沿图2的8-8线剖切的剖视图,是示出右侧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和右侧的前第2施力部的关系的图。

图9为示出将图2的托盘配置于车辆前方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将图2的托盘配置于车辆后方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将图10的托盘配置于车辆后方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控制台装置的托盘从第1导轨51向上方拆下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托盘从控制台箱拆下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4为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托盘收容于控制台箱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5为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托盘收容于控制台箱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托盘以使用状态安装于控制台箱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2室内;20控制台装置(车辆控制台装置);21控制台外装部;23控制台箱;24托盘;37控制台后壁;37a上倾斜后壁(与托盘纵壁相向的上半部);38控制台底部;66托盘主体;67托盘纵壁;73托盘后壁(托盘主体的后部);74托盘左侧壁(托盘主体的侧部);75托盘右侧壁(托盘主体的侧部);81、82前后的第2施力部(第2施力部);83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前(fr)”、“后(rr)”、“左(l)”、“右(r)”以驾驶员所观察的方向为准。

【实施例】

对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控制台装置2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车辆控制台装置20简称为“控制台装置20”。

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仪表板14,其被设置于室内12的前部;驾驶席16,其设置于仪表板14的右侧后方;副驾驶席18,其被设置于仪表板14的左侧后方;和控制台装置20,其被设置于驾驶席16和副驾驶席18之间。

控制台装置20具有:控制台外装部21,其在室内12被设置于驾驶席16和副驾驶席18之间;控制台箱23(同时参照图2),其被收容于控制台外装部21的内部;托盘24,其被安装于控制台箱23的上方;和扶手25,其被设置于控制台外装部21的后上部21b。

控制台外装部21具有左侧壁26、右侧壁27和后壁28。通过左侧壁26、右侧壁27和后壁28形成呈大致矩形的箱状的控制台外装部21。

如图2、图3所示,控制台箱23具有控制台左侧壁35(参照图4)、控制台右侧壁36、控制台后壁37、控制台前壁34和控制台底部38。通过控制台左侧壁35、控制台右侧壁36、控制台后壁37和控制台底部38形成呈大致矩形的箱状的控制台箱23。

在控制台底部38形成有突部39。此外,在控制台前壁34安装有附件电源(acc)48。

如图4所示,控制台左侧壁35具有:上伸出部41,其形成于后半部且向上方突出;和左台阶部42,其将上伸出部41的后端41a连接于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此外,控制台右侧壁36具有:上伸出部43(同时参照图3),其形成于后半部且向上方突出;和右台阶部44,其将上伸出部43的后端43a连接于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

即,在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的左端形成有左台阶部42,在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的右端形成有右台阶部44。

再参照图2、图3,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朝着车辆后方倾斜呈上坡状。另外,下面将控制台后壁37的上半部37a简称为“上倾斜后壁37a”。

上倾斜后壁37a为,在将托盘24配置于使用位置的状态(图3的状态)下与托盘24的托盘纵壁67(后述)相向的部位。

如图4所示,上倾斜后壁37a的车辆方向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控制台左侧壁35和控制台右侧壁36的宽度尺寸w2小。而且,上倾斜后壁37a的车辆方向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托盘24的托盘纵壁67的宽度尺寸w3(参照图7)大,且比托盘24的托盘主体66(后述)的宽度尺寸w4(参照图7)小。

此外,控制台左侧壁35具有: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其从前上部水平延伸至该控制台左侧壁35的后端35a附近;和第2托盘支承机构47,其在第1托盘支承机构46的车辆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4所示,控制台右侧壁36具有: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其从前上部36a(参照图3)水平延伸至控制台右侧壁36的后端36b附近;和第2托盘支承机构47,其在第1托盘支承机构46的车辆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控制台左侧壁35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第2托盘支承机构47,与控制台右侧壁36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第2托盘支承机构47,形成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对于左右的支承机构赋予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2、图5所示,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形成为,支承托盘24,且该托盘24在使用状态下可向车辆前后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

即,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具有:第1导轨51,其从控制台右侧壁36的前上部36a水平延伸至后端36b附近;前施力部52,其设置于第1导轨51的前端51a;第1突起53,其形成于前施力部52的车身后方;第2突起54,其形成于第1突起53的车身后方;和第3突起55,其形成于第1导轨51的后端51b附近。

此外,第1导轨51具有:支承部56,其形成于第1导轨51的下方;前取出凹部57,其在第1导轨51的上侧大致中央形成为凹状;和后取出凹部58,其在第3突起55的车辆后方上侧形成为凹状。后取出凹部58形成为,前缘58a朝着车辆前方呈向上坡度的倾斜状。

前施力部52由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形成,可以弹性变形。

第2托盘支承机构47形成为,支承处于收容状态的托盘24。

即,第2托盘支承机构47具有:第2导轨61,其在第1托盘支承机构46的车辆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第4突起62,其形成于第2导轨61的下端61a的附近;和一对上引导部64,其设置于第2导轨61的上侧延长线63上。

图4所示的控制台左侧壁35与控制台右侧壁36同样,具有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第2托盘支承机构47。省略对控制台左侧壁35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第2托盘支承机构47的详细说明。

如图3、图4所示,在控制台右侧壁36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控制台左侧壁35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安装有托盘24。托盘24为形成得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因此,对于托盘24的左侧构成部和右侧构成部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对右侧构成部的详细说明。

如图6、图7所示,托盘24具有:托盘主体66,其支承于左侧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右侧的第1托盘支承机构46;和托盘纵壁67,其设置于托盘主体66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

托盘主体66具有:托盘底部71,其形成为大致矩形;托盘前壁72,其形成于托盘底部71的前端;托盘后壁73,其形成于托盘底部71的后端;托盘左侧壁74,其形成于托盘底部71的左侧;和托盘右侧壁75,其形成于托盘底部71的右侧。

托盘纵壁67从托盘主体66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即托盘后壁)73向上方竖起。因此,托盘24由托盘主体66和托盘纵壁67形成为,在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

此外,托盘纵壁67形成为在后视时呈大致矩形。并且,托盘纵壁67的宽度尺寸w3形成得比托盘主体66的宽度尺寸w4小。

此外,托盘24具有在托盘主体66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托盘后壁73的一对第1施力部77(同时参照图2)。第1施力部77与前施力部52同样,由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形成,且可弹性变形。

当托盘24移动至控制台箱23的后端时,第1施力部77抵接于控制台后壁37,发生弹性变形而成为压缩状态(参照图10)。

此外,当从控制台箱23拆下托盘24时(参照图12(b)),将第1施力部77压向控制台后壁37,该第1施力部77发生弹性变形而成为压缩状态。

另外,托盘24具有:前第2施力部(第2施力部)81和后第2施力部(第2施力部)8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托盘主体66的托盘左侧壁74;和凸筋(rib)83,其设置于前后的第2施力部81、82的下方。

此外,托盘24具有:前第2施力部(第2施力部)81和后第2施力部(第2施力部)8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托盘主体66的托盘右侧壁75;和凸筋83,其设置于前后的第2施力部81、82的下方。

凸筋83具有凸筋前壁83a、凸筋后壁83b和凸筋底部83c。凸筋底部83c分别设置于前第2施力部81和后第2施力部82的下方。凸筋83通过凸筋前壁83a、凸筋后壁83b和凸筋底部83c形成为,在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

如图2、图8所示,右侧的前第2施力部81具有:突出部84,其以可自如突出、隐藏的方式支承于托盘左侧壁74;和弹簧部85,其将突出部84向托盘主体66的宽度方向外侧施力。突出部84通过弹簧部85的加载力的作用来按压右侧的第1导轨51。因此,突出部84以可向车辆前后方向自如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第1导轨51。

此外,在该状态下,右侧的凸筋83的凸筋底部83c以接触支承部56的状态支承于该支承部56,且可向车辆前后方向自如滑动。

据此,托盘主体66通过右侧的第1导轨51、右侧的支承部56支承,且可沿车辆前后方向(即箭头a方向)自如移动。

另外,通过使突出部84按压右侧的第1导轨51,能够抑制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托盘24的“松动”(尤其是向车宽方向的“松动”),由此能够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而且,右侧的凸筋83的凸筋底部83c以接触支承部56的状态支承于该支承部56,且可向车辆前后方向自如滑动。因此,当将重物载置于托盘主体66时,能够利用凸筋83防止托盘24脱落到控制台箱23内。

下面,参照图3、图9,对托盘24以使用状态安装于控制台箱23并配置于车辆前方位置p1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3、图9所示,使托盘24如箭头b所示向控制台箱23的车辆前方位置p1移动。前第2施力部81的突出部84(参照图8)抵接于第1突起53。前第2施力部81的弹簧部85(参照图8)被压缩,突出部84越过第1突起53。突出部84位于第1突起53的车辆前方侧,来将托盘24保持于控制台箱23的车辆前方位置p1。

在该状态下,箱内部87的后半部上方87a敞开,托盘主体66的托盘前壁72抵接于前施力部52。前施力部52抵接于托盘前壁72并发生弹性变形而成为压缩状态。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车辆前方位置p1的托盘24的“松动”,由此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这样,通过托盘24以使用状态支承于控制台箱23,托盘纵壁67从托盘主体66的托盘后壁73向上方竖起。因此,能够利用托盘纵壁67防止载置于托盘主体66的小件物品移动到外部。据此,能够降低载置于托盘主体66的小件物品(例如,手机)落到控制台箱23的内部87(以下称为“箱内部87”)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使托盘纵壁67从托盘后壁73竖起,能够利用托盘纵壁67分隔箱内部87的后半部上方87a(同时参照图2)。因此,例如,打开扶手25,能够使收容于箱内部87的高度较高的物品(例如,塑料瓶)从箱内部87的后半部上方87a与托盘纵壁67接触。据此,能够使高度较高的物品以稳定的状态收容于箱内部87。

另外,通过使托盘纵壁67从托盘后壁73竖起,能够利用托盘纵壁67从外部遮挡收容于箱内部87的物品。

尤其是,通过如箭头c所示关闭扶手25,能够更好地利用托盘纵壁67从外部遮挡收容于箱内部87的物品。

据此,能够做到难以从外部观察到收容于箱内部87的物品,而有利于防盗。

此外,在将托盘24保持于车辆前方位置p1的状态下,将托盘24与控制台前壁34隔开间隔s1(参照图2)来配置。因此,例如,在对载置于托盘24的托盘主体66的手机进行充电时,能够使手机的线束(电线)穿过间隔s1来连接于附件电源(acc)48。

下面,参照图2、图3,对托盘24配置于中间位置p4的状态进行说明。

再参照图2、图3,将前第2施力部81的突出部84配置于第1突起53和第2突起54之间。在该状态下,将托盘24配置于控制台箱23的中间位置p4。

因此,托盘24与控制台前壁34以隔开间隔大于间隔s1的方式配置。据此,例如,能够使无法穿过间隔s1的较粗的线束(电线)通过。

下面,参照图10、图11,对托盘24配置于车辆后方位置p2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所示,通过使托盘24如箭头d所示向控制台箱23的车辆后方侧移动,使后第2施力部82的突出部84抵接于第3突起55(参照图5)。后第2施力部82的弹簧部85(参照图8)被压缩,突出部84越过第3突起55。突出部84位于第3突起55的车辆后方侧,来将托盘24保持于控制台箱23的车辆后方位置p2。

在该状态下,托盘主体66的第1施力部77被压向托盘后壁73。第1施力部77由于被压向托盘后壁73发生弹性变形而成为压缩状态。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车辆后方位置p2的托盘24的“松动”,由此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此外,通过将托盘24保持于车辆后方位置p2,使箱内部87的前半部上方87b敞开。因此,能够从前半部上方87b将高度较高的物品(例如,塑料瓶)收容于箱内部87。

下面,参照图12、图13,对从控制台箱23拆下托盘24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2(a)所示,将托盘24配置于控制台箱23的车辆后方位置p2。在将托盘24配置于车辆后方位置p2的状态下,使托盘24的托盘纵壁67如箭头e所示向上倾斜后壁37a移动。

在此,上倾斜后壁37a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托盘纵壁67的宽度尺寸w3大。

如图12(b)所示,一对第1施力部77抵接于托盘后壁73并弹性变形而成为压缩状态。前第2施力部81配置于前取出凹部57(参照图5)的下方。此外,后第2施力部82配置于后取出凹部58(参照图5)的下方。

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托盘24的托盘纵壁67如箭头e所示向上倾斜后壁37a按压,使托盘纵壁67沿着上倾斜后壁37a倾斜。

因此,托盘主体66如箭头f所示,以一对第1施力部77为支点而抬起。通过使托盘主体66抬起,能够容易地将前第2施力部81经前取出凹部57从第1导轨51向上方拆下。此外,能够容易地将后第2施力部82经后取出凹部58从第1导轨51向上方拆下。

如图13所示,将托盘主体66从第1导轨51拆下,并抬起到第1导轨51的上方。在该状态下,将托盘24如箭头g所示从控制台箱23拆下。

这样,通过使托盘纵壁67沿上倾斜后壁37a倾斜,能够容易地将托盘主体66向上方抬起并从控制台箱23拆下。

下面,参照图14、图15对将托盘24收容于控制台箱23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从第1导轨51拆下托盘主体66。在该状态下,将托盘主体66抬起到第1导轨51的上方,并如箭头h所示将托盘24从控制台箱23拆下。

如图14(b)所示,将从控制台箱23拆下的托盘24的托盘主体66配置于上侧,将托盘纵壁67配置于下侧。在该状态下,使托盘主体66的托盘底部71(具体而言,托盘底部71的底面)与控制台左侧壁35的左台阶部42(参照图4)、控制台右侧壁36的右台阶部44(参照图4)接触。

在此,上倾斜后壁37a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托盘主体66的宽度尺寸w4小。能够防止托盘主体66接触上倾斜后壁37a而倾斜。因此,能够使托盘底部71的底面与左台阶部42和右台阶部44切实地接触。

据此,能够容易地铅直配置托盘主体66。在将托盘主体66铅直配置的状态下,使托盘24如箭头i所示向下方移动。

如图15(a)所示,将后第2施力部82的突出部84插入第2托盘支承机构47的第2导轨61(参照图5)。此外,将前第2施力部81的突出部84插入第2托盘支承机构47的一对上引导部64(参照图5)之间。

通过使托盘24如箭头i所示向下方移动,使后第2施力部82的突出部84抵接于第4突起62(参照图5)。

后第2施力部82的弹簧部85(参照图8)被压缩,突出部84越过第4突起62。突出部84位于第4突起62的下方,一对第1施力部77抵接于控制台底部38。

此外,托盘纵壁67的上端部67a与控制台底部38的突部39接触。因此,将托盘24保持于控制台箱23的收容位置p3。

在该状态下,第1施力部77被压向控制台底部38。据此,能够抑制配置于收容位置p3的托盘24的“松动”,由此抑制产生异响、振动。

此外,在将托盘24保持于控制台箱23的收容位置p3的状态下,使托盘主体66沿控制台后壁37配置。并且,将托盘纵壁67沿控制台底部38配置。因此,能够做到不会由托盘24来分隔控制台箱23的箱内部87。据此,能够确保箱内部87具有较大的空间。

如图15(b)所示,在箱内部87的后半部上方支承有扶手25,且该扶手25可自如开闭。因此,通过将扶手25向上方抬起而敞开箱内部87的后半部上方,能够在确保宽敞空间的箱内部87收容较大的物品。

下面,参照图16,对托盘24以使用状态安装于控制台箱23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6(a)所示,使托盘24在倾斜状态下如箭头j所示从控制台箱23的上方向后取出凹部58移动。

此处,后取出凹部58的前缘58a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上斜的倾斜状。因此,使托盘24的后第2施力部82沿着后取出凹部58的前缘58a向第1导轨51移动。据此,能够容易地使后第2施力部82嵌合于第1导轨51。

在将后第2施力部82嵌合于第1导轨51后,使前第2施力部81经由前取出凹部57嵌合于第1导轨51。

如图16(b)所示,使后第2施力部82嵌合于第1导轨51,并且使前第2施力部81嵌合于第1导轨51。据此,能够将托盘24以使用状态安装于控制台箱23。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控制台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前第2施力部81的凸筋底部83c与支承部56接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与此。例如,还可通过将突出部84按压于第1导轨51,且利用第1托盘支承机构46支承托盘24,来使凸筋底部83c不接触支承部56。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示出的车辆、控制台装置、控制台外装部、控制台箱、托盘、控制台后壁、上倾斜后壁、控制台底部、托盘主体、托盘纵壁、托盘后壁、托盘左侧壁、托盘右侧壁、前后的第2施力部和凸筋等的形状或结构并不局限于例举的形状或结构,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在车辆的室内设置控制台箱且在控制台箱支承有托盘的车辆控制台装置的汽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