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200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据交警等各部门的抽查发现,校车安全带的佩戴率本身也不尽如人意,学生乘校车多数不系安全带,因而安全带对儿童乘员的保护效果要大打折扣。当校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与佩戴安全带儿童乘员相比,由于惯性,未佩戴安全带的儿童乘员会与前排座椅发生更为猛烈的二次碰撞,受到更大伤害。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儿童本身活泼好动,在校车坐位上乘坐姿势呈现多样化,会出现乘员离位现象;即使佩戴安全带,也可能不符合规范,不能使安全带发挥很好的作用。

除了座椅和安全带,现代乘员约束系统中还有一重要辅助保护装置——安全气囊,其配合安全带使用可大大降低事故中乘员的伤害指数,使事故死亡率下降约47%,乘员中度、重度创伤的可能性下降25%-29%。但是,目前的气囊装置采用的都是碰撞时迅速点爆充气的方法,气囊以接近90m/s的速度瞬间释放,具有十分大的冲击力,对于身体没有发育完全且多动的儿童而言,容易造成死亡或重伤;即使是成年人,在某些非标准坐姿的情况下撞上启爆中的气囊,亦会受到伤害。

为弥补现有校车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不足,降低安全气囊快速释放时对儿童乘员的冲击伤害,可考虑降低气囊的释放速度或者在事故发生前提前打开安全气囊。因为汽车碰撞时间极为短暂,气囊缓慢释放不能满足降低乘员二次碰撞的要求,故选择气囊在碰撞之前打开。又由于车辆碰撞的不可预测性,所以设计气囊为常开式,即在行车过程中始终保持气囊处于膨胀状态。这样除了碰撞工况,在紧急制动等工况下,该气囊均能对校车儿童乘员的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因此,设计一种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显得尤为重要,其多次利用性是其相对于被动式安全气囊所具有的明显特征。赵越在《校车儿童乘员主动式安全气囊研究》(赵越.校车儿童乘员主动式安全气囊研究[d].江苏大学,2016.)中论述的方法,以校车座椅正面碰撞台车试验为基础,结合车辆碰撞安全理论、多刚体动力学理论、有限元理论,采用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对新型主动式校车儿童乘员安全气囊进行包形设计、乘员伤害分析分析与优化,最终得到校车主动式安全气囊最优包形方案。葛如海等在《校车主动式安全气囊控制参数分析》(葛如海,赵越,应龙.校车主动式安全气囊控制参数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3):666-673)中根据气囊的工作原理,分析拉带长度、排气孔面积、气体质量流率、气囊安装位置等气囊参数对6岁儿童乘员伤害值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但是,上述两篇文献均未提出可收放的主动气囊气袋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应用于车辆中,在不影响安全气囊气袋打开的前提下,具有使安全气囊气袋受力均匀且稳定,以保证安全气囊气袋正常功能;收回安全气囊气袋时,拉带最终完全缠绕在滚筒上,能使安全气囊气袋迅速回收到盒体内,并且不影响气袋重复使用的功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可对称布置在安全气囊气袋的中心轴线两侧,也可以不对称布置;该装置包括安全气囊气袋及回收装置总成,所述回收装置总成包括拉带、壳体、轴套、底座、滚筒、发条弹簧及滚筒轴,所述拉带上端伸入安全气囊气袋内部,且与安全气囊气袋内端面部分缝合固定,所述拉带下端胶合在滚筒上,所有滚筒中心位置固定有滚筒轴的一端,所述滚筒轴背离滚筒的方向套有轴套,且轴套与滚筒相接触,所述轴套通过轴套连接件连接壳体,所述滚筒轴穿过壳体后依次通过垫片、开口销定位;所述底座顶端与轴套固结,所述发条弹簧一端镶嵌在壳体内部,另一端镶嵌在滚筒轴内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顶端与轴套材料相同,所述底座下端设有螺栓孔,使得回收装置可以与车辆座椅固定。

上述方案中,所述滚筒轴与壳体之间间隙配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轴套连接件的形状为边缘圆弧状的类三角形,所述轴套连接件中间位置开有供滚筒轴穿过的圆孔,三个边角均设有螺栓孔,使得轴套通过第二螺栓与壳体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壳体分为两部分,通过第一螺栓进行连接成一体,便于安装和更换发条弹簧。

上述方案中,所述滚筒外端半径大于等于拉带回收状态的半径,所述滚筒的槽宽要略大于拉带的宽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拉带与滚筒轴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90°。

上述方案中,拉带与安全气囊气袋接触点的个数、底座安放的位置以及回收装置对称与否的组合,可以设计若干种回收装置布置形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当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膨胀打开时,拉带受力而带动滚筒转动,这时发条弹簧处于不断地储存能量的状态,气袋内部气压稳定后,发条弹簧的拉力等于气袋内部压力对拉带的作用力,使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回收气袋时,随着气袋内部气压的逐渐减小,气袋对拉带的拉力也在减小,利用发条弹簧储存的能量而收回气袋。本发明易于驾驶员和乘员的操作,结构简单、便于维修、传力稳定、卷收迅速、工作可靠,将大大提高我国校车的安全性,保护学龄儿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回收装置安放示意图;

图3为盒体的俯视图;

图4为回收装置的装配图;

图5为回收装置装配图中a-a截面视图;

图6为轴套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7为底座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安全气囊气袋;2-拉带;3-壳体;4-开口销;5-第一螺栓;6-轴套;7-底座;8-滚筒9-座椅;10-回收装置总成;11-垫片;12-发条弹簧;13-滚筒轴;14-第二螺栓;15-轴套连接件;16-第三螺栓;17-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4所示,一种车辆主动式安全气囊气袋的回收装置,包括安全气囊气袋1及回收装置总成10,所述回收装置总成10包括拉带2、壳体3、轴套6、底座7、滚筒8、发条弹簧12及滚筒轴13,拉带2在安全气囊气袋1展开前和回收后均绕在滚筒8上,壳体3分为两部分,通过第一螺栓5进行连接成一体,便于安装和更换发条弹簧12,壳体3也可以设计成可推拉端盖的盒体,滚筒8外端半径大于等于拉带2回收状态的半径,滚筒8的槽宽要略大于拉带2的宽度,拉带2与滚筒轴13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90°;

拉带2上端伸入安全气囊气袋1内部,且与安全气囊气袋1内端面部分缝合固定,拉带2下端胶合在滚筒8上,滚筒8中心位置固定有滚筒轴13的一端,滚筒轴13背离滚筒8的方向套有轴套6,且轴套6与滚筒8相接触,轴套6通过轴套连接件15连接壳体3,轴套连接件15的形状为边缘圆弧状的类三角形,轴套连接件15中间位置开有供滚筒轴13穿过的圆孔,三个边角均设有螺栓孔,使得轴套6通过第二螺栓14与壳体3连接(图6),滚筒轴13穿过壳体3后依次通过垫片11、开口销4定位,滚筒轴13与壳体3之间间隙配合;底座7顶端与轴套6固结,且底座7开有供滚筒轴13穿过的圆孔,底座7顶端与轴套6的材料相同,如图7所示,底座7下端设有螺栓孔,使得回收装置可以通过第三螺栓16与车辆座椅9内部固定,回收装置安装位置几何尺寸应与座椅9尺寸相匹配,如图2所示;发条弹簧12一端镶嵌在壳体3内部,另一端镶嵌在滚筒轴13内部,如图5所示,安全气囊气袋1开启时,滚筒轴13转动,发条弹簧12发生形变,储存能量;安全气囊气袋1正常工作时,发条弹簧12的弹力与安全气囊气袋1内部的压力保持平衡;安全气囊气袋1回收时,由于安全气囊气袋1内的压力减小,此时发条弹簧12的弹力大于安全气囊气袋1内的压力,从而将安全气囊气袋1回收。

该回收装置可对称布置在安全气囊气袋1的中心轴线两侧,也可以不对称布置。

该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乘员落座车辆启动达到一定车速后,安装于前排座椅9靠背背面盒体(盒体17安装在座椅9外部,盒体上设有可抽拉式盖板,其尺寸应保证安全气囊气袋1的正常工作,图3为盒体17的俯视图)中的安全气囊气袋1缓慢充气面向后排乘员展开,使拉带2受力而带动滚筒8转动,这时发条弹簧12处于不断地储存能量的状态。安全气囊气袋1内部气压稳定后,发条弹簧12的拉力等于安全气囊气袋1的内部压力对拉带2的作用力,使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当校车停车时,驾驶员操作关闭气囊,安全气囊气袋1泄气,随着内部气压的逐渐减小,安全气囊气袋1对拉带2的力也在减小,利用发条弹簧12储存的能量而收回安全气囊气袋1。收回安全气囊气袋时,能使安全气囊气袋迅速的收到盒体中。

实施例1:

图1中回收装置均匀布置在安全气囊气袋1中心轴线的两侧,使拉带2的拉力较均匀分布在安全气囊气袋1内部,便于安全气囊气袋1展开与回收;拉带2上端与安全气囊气袋1内端面部分缝合固定,下端胶合在滚筒8上;滚筒外端半径应大于等于拉带2回收状态的半径,且拉带2中心线与滚筒轴13轴线成90°夹角;这样可防止拉带2在回收过程中脱落滚筒8或收卷跑偏等情况;且滚筒8槽宽要略宽于拉带2宽度,防止拉带2出现卡死现象。

实施例2:

图8为回收装置单点接触布置形式,拉带2位于安全气囊气袋1的中心对称线上,此布置形式结构简单。

实施例3:

图9为回收装置两点接触布置形式,只需一个回收装置就能达到两点接触,结构大大简化,传力均匀,工作可靠。

实施例4:

图10为回收装置三点接触布置形式,只需一个回收装置且能达到三点接触,结构简单,传力更均匀,工作更可靠。增加拉带2与安全气囊气袋1接触的点数,可以设计出更多回收装置的布置形式。

实施例5:

图11的回收装置布置形式与实施例1相同,底座7的安放位置为偏置式安放,在滚筒8和壳体3的之间靠近滚筒8。

实施例6:

图12的回收装置布置形式与实施例1相同,底座7与壳体3固结,且材料与壳体3一致。

上述实施例中,拉带2与安全气囊气袋1接触点的个数、底座7安放的位置以及回收装置对称与否的组合,可以设计若干种回收装置布置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