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8736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侧面碰撞工况中,乘员的运动姿态直接影响到其伤害程度。一般来说,人的髋部以及肩部的抗撞击能力要高于胸部的抗撞击能力。事实上,侧碰工况中,胸部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分。目前,车门内室都会设计一个髋部推动块以期将乘员推走,但往往因为造型等原因,推动块并不能起到将乘员推出去的作用。而现有的胸腹一体式侧气囊也往往刚度过大或过小不能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侧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设置于汽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其特点在于,该侧气囊装置包括一气囊和一用于对该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该气囊通过缝线被划分为上腔、中腔和下腔,该中腔的空间大于该上腔和该下腔的空间,该下腔的厚度大于该上腔和该中腔的厚度,该中腔与该上腔和该下腔通过第一过气孔连接,且该中腔上开设一泄气孔。

较佳地,该侧气囊装置还包括一第二过气孔,该气体发生器通过该第二过气孔与该上腔和该下腔连接。

较佳地,该上腔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车室驾驶座的乘员的肩部位置相对应,该中腔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该乘员的胸部位置相对应,该下腔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该乘员的髋部位置相对应。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有一个气体发生器充气,通过区域划分及过气孔大小、位置控制其不同区域的刚度特性。气囊下腔(对应髋部)及上腔(对应肩部)对应位置最先充气并保持较大刚度,中腔(对应胸部)位置通过与上、下腔连接的过气孔充气,并且在中腔位置设置排气孔,其刚度相对较小。气囊具有足够的刚度,可以有效保护乘员安全,气囊刚度最大位置对应乘员髋部,可以有效将乘员推出且伤害较小;对应乘员胸部位置的刚度相对较小,可以保护胸部少受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充气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充气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车辆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侧气囊应该具有一定的刚度,保证被撞击后不会被很快击穿导致乘员撞到坚硬的结构;同时,侧气囊的刚度又不能太大造成乘员撞击后受伤害。此外,气囊对应乘员的髋部位置应该具有足够的刚度将乘员推出,通过控制乘员运动姿态减少其所受伤害。

为此,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设计了侧气囊装置,可以保证气囊对应乘员髋部区域的刚度足够大,同时对应胸部区域的刚度相对较小,对应地,乘员髋部(人体髋部可承受的撞击大于胸、腹等部位)受到较大撞击力被推出,而胸部受到的撞击力相对较小,使乘员受到较小伤害。

具体地,该侧气囊装置设置于汽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见图1和2,其包括一气囊和一用于对该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1,该气囊通过缝线9被划分为上腔3、中腔6和下腔8,该中腔6的空间大于该上腔3和该下腔8的空间,该下腔8的厚度大于该上腔3和该中腔6的厚度。

该中腔6与该上腔3和该下腔8分别通过上过气孔4和下过气孔7连接,且该中腔6上开设一泄气孔5,即气体最终通过该泄气孔5排出。

此外,该侧气囊装置还包括一第二过气孔2,该气体发生器1通过该第二过气孔2与该上腔3和该下腔8连接,以便向气囊充气。

由此,该上腔3和该下腔8被充气后,通过该上过气孔4和该下过气孔7将气体传到该中腔6,以保持该中腔6有相对较长的保压时间。该上过气孔4和该下过气孔7的大小可以调节,以实现气囊不同区域的刚度要求。

即,该侧气囊装置的充气顺序为:先由该第二过气孔2充气至该上腔3和该下腔8,再由该上腔3和该下腔8分别通过该上过气孔4和该下过气孔7充气至该中腔。

该上腔3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车室驾驶座的乘员的肩部位置相对应,该中腔6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该乘员的胸部位置相对应,该下腔8在该车前排座椅骨架外侧充气展开后的位置与该乘员的髋部位置相对应。

当汽车侧面发生碰撞时,汽车的控制单元发出信号点爆该侧气囊装置,该气体发生器1反应产生气体,通过通道快速充入上腔3及下腔8,然后通过上过气孔4和下过气孔7到达中腔6。由于气体发生器1爆发出的气体压力较大,而通过上过气孔4和下过气孔7达到中腔的气压相对较小,上腔3、下腔8可以在碰撞的极短时间内保持比中腔6更大的刚度,这样在乘员与气囊接触时,可以承受较大冲击力的人体髋部与气囊刚度最大的下腔8接触,并且下腔8的厚度最大有利于将乘员更有效的推出,补充了人体髋部推动块的功能;与此同时,刚度同样较大的上腔3可以支撑乘员由于惯性而产生的侧倒动作,保证乘员胸腔不会直接撞击到气囊或者饰板;此时,刚度较小的中腔6可以较好的起到保护乘员胸部压缩伤害的效果,同时由于上腔3、下腔8可以不断的给中腔6补充气体,使得中腔6可以保持相对较长的低刚度水平而不发生击穿。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