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斜臂防护追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16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斜臂防护追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防撞装置,主要指小轿车冲撞大卡车尾的单斜臂支持的防追尾装置。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路仍是小轿车和大卡车混合车道,小轿车追尾大卡车而冲撞到大卡车底部,容易发生车祸事故,常见的大卡车尾部设置固定的平面挡板框,以防止小轿车追尾,但是效果甚微,而且遇到路面有较高障碍物时,会发生挡板框被撞坏。
鉴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斜臂防护追尾装置,在卡车主梁底端伸出一斜臂,以该斜臂下端头的管框架阻挡小轿车钻入卡车底部,并且遇到路面障碍物时,卡车在行驶中,管框架还能自动被抬起及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包括两倾斜支架、两前吊耳、一管框架及两斜臂,其中,管框架是由上水平环管、下水平环管、多根竖直管及竖直连接成一体,斜臂上端枢接在前吊耳上,而下端连接在竖直板上、且其支持在倾斜支架的斜底板上。
上述管框架的上、下水平环管前、后侧间皆间隔地设有多组叠管。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能可靠地防护追尾,同时遇到路面障碍物时,还能自动抬起。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管框架俯视示意图。
图中1、倾斜支架11、斜底板2、前吊耳3、管框架31、上水平环管32、下水平环管33、竖直管34、叠管35、竖直板4、斜臂本实施例主要包括两倾斜支架1、两前吊耳2、一管框架3及两斜臂4,如
图1、2所示,其中两倾斜支架1是前、后开通、且为斜底板11的倾斜槽板,以上端对称地固定在大卡车主梁底面后部上。
两前吊耳2是对称固定在大卡车主梁底面前部(倾斜支架1前方)上的支承座。
一管框架3(如钢管框架)是由上水平环管31、下水平环管32、多根竖直管33、多组叠管34及竖直板35连接成一体,其中上、下水平环管31、32(完全相同)的后侧,用多根相间隔的竖直管33连接,又分别在上、下水平环管31、32前、后侧间皆间隔地设有多组叠管34,以增强管框架3的刚度(吸收冲击力的能力),另外在上、下水平环管31、32前侧外固定连接竖直板35(外侧具有加强筋结构)。
两斜臂4上端分别枢接在两前吊耳2上,而下端连接在管框架3的竖直板35的加强筋结构一侧,并且该两斜臂4分别支持在两倾斜支架1的斜底板11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追尾轿车冲撞大卡车尾部下方的管框架3时,冲击力被竖直管33、上、下水平环管31、32及叠管34吸收,减轻轿车的损坏,若冲击力较大时,斜臂4、倾斜支架1弯曲变形,仍能阻挡轿车钻进大卡车底部;当大卡车向前行驶,地面遇障碍物时,会自动推管框架3及斜臂4向后上方摆动,经过障碍物后,管框架3又自动恢复在大卡车尾端下方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单斜臂防护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它主要包括两倾斜支架(1)、两前吊耳(2)、一管框架(3)及两斜臂(4),其中,管框架(3)是由上水平环管(31)、下水平环管(32)、多根竖直管(33)及竖直板(35)连接成一体,斜臂(4)上端枢接在前吊耳(2)上,而下端连接在竖直板(35)上、且其支持在倾斜支架(1)的斜底板(11)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单斜臂防护追尾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管框架(3)的上、下水平环管(31)、(32)前、后侧间皆间隔地设有多组叠管(3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防撞装置,主要指小轿车冲撞大卡车尾的单斜臂支持的防追尾装置。它主要包括两倾斜支架、两前吊耳、一管框架及两斜臂,其中,管框架是由上水平环管、下水平环管、多根竖直管及竖直板连接成一体,斜臂上端枢接在前吊耳上,而下端连接在竖直板上、且其支持在倾斜支架的斜底板上。从而,能可靠地防护追尾,同时遇到路面障碍物时,还能自动抬起。
文档编号B60R19/00GK2322834SQ98202320
公开日1999年6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16日
发明者李博良, 李博成 申请人:李博良, 李博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