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自行车轮毂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2855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动自行车轮毂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通过电机与车轮连接的驱动装配。主要直接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车轮,残疾人轮椅车的车轮,还可以直接用于电动摩托、电动三轮车等。
目前这种类似的装置已有面世的,这里选择了一种较接近的轮毂驱动器,作背景技术。参照


图1,是已有电动自行车轮毂驱动器,它由螺钉[1]、导线[2]、电机轴[3]、轴承[4]、键[5]、碳刷[6]、弹簧[7]、碳刷握[8]、磁钢[9]、后导磁板[10]、电枢片[11]、右端盖[12]、驱动圈[13]、后盖[14]、前盖[15]、齿轮[16]、左端盖[17]、齿轮[18]、齿轮[19]、左支承座[20]、拨轮[21]、齿轮[22]、齿轮支撑板[23]、托盘a[24]、前导磁板a[25]、右支承座[26]组成。其结构A由碳刷[6]、弹簧[7]、碳刷握[8]构成的碳刷组与后盖[14]、胶粘合。后导磁板[10]用螺钉固定在后盖[14]上,磁钢[9]用胶粘在后导磁板上,轴[3]用螺钉与后盖联接固定构成电机后盖组。电枢片[11]与托盘a[24]用胶粘接,构成电枢组。电枢组通过轴承与轴相配并定位。齿轮[22]用螺钉固定在电枢组托盘a[24]上,合上电机前盖[15]。此时由电机后盖组和电枢组构成一个完整的电机部分。B齿轮[16]和齿轮[18]通过支撑板[23]和键[5]连接在一起,构成支承座组。支承座组与前盖[15]的轴承定位,此时齿轮[22]与齿轮[16]啮合,齿轮[19]用轴承与轴定位配合,并与齿轮[18]啮合,由此构成了轮毂的减速部分,C拨轮[21]、左端盖[17]、左支承座[20]用螺钉连接,构成离合器组。右端盖[12]、驱动圈[13]、右支承座[26]通过螺钉连接,构成驱动圈组。两组又构成外壳部分。
A.B.C这三部分通过轴承和螺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轮毂驱动器。
已有自行车轮毂驱动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流通过导线[2],传到碳刷,碳刷与电枢组的电枢片端面接触,使电枢片转动产生转矩,电枢片带动电枢组转动,电枢组又带动齿轮[22],齿轮[22]与齿轮[16]啮合。齿轮[16]通过键带动齿轮[18]转动,齿轮[18]与齿轮[19]啮合,齿轮[19]通过拨轮[21]等离合部分,最后把转矩传给轮毂驱动圈[13],带动车轮转动。
已有轮毂驱动器基本满足使用要求,在电动自行车上使用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使用中其机械损耗大,驱动效率低,运转的可靠性差,噪声大,达不到有关国标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轮毂存在的缺点,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使之达到性能稳定可靠,提高效率,明显降低噪声,同时简化装配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是齿轮镶入托盘内成为一体,轮毂驱动圈、右端盖、右支承座设计为一体,用外圈一个零件来代替,左端盖、左支承座设计为一体,用左盖一个零件来代替,前盖与齿轮支承板设计为一体,用支承盖一个零件来代替,电枢片两端面加贴半固化材料。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是已有电动自行车轮毂驱动器的总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总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装配专用的方孔卡板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由螺钉[1]、导线[2]、电机轴[3]、轴承[4]、键[5]、碳刷[6]、弹簧[7]、碳刷握[8]、磁钢[9]、后导磁板[10]、电枢片[11]、外圈[27]、电机后盖[28]、电机前导磁板b[29]、左盖[30]、齿轮支承盖[31]、托盘b[32]、齿轮[33]、齿轮[34]、离合器座[35]、挡圈[36]、方孔卡板[37]、齿轮[18]、齿轮[16]组成参照
图1、2,本实用新型与已有的轮毂驱动器
图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即主要技术特征)是齿轮[34]镶入托盘b[32]内成为一体,驱动圈[13]、右端盖[12]、右支承座[26]设计为一体,用外圈[27]一个零件来代替,左端盖[17]、左支承座[20]设计为一体,用左盖[30]一个零件来代替,前盖[15]、齿轮支承板[23]设计为一体,用支承盖[31]一个零件来代替,在电枢片两端面加贴一层半固化材料。
参照图2.3,在电机轴[3]的两端加了一个与自行车轮架或别的车轮架装配的专用紧固件——方孔卡板[37]。
新更改的齿轮[34]镶入托盘b[32]内成为一体,主要是增加电枢片定位的跨度,减少轴向跳动。驱动圈[13]、右端盖[12]、右支承座[26]设计为一体,左端盖[17]、左支承座[20]设计为一体,主要是增加整个轮毂圈和端盖的厚度,提高整体的刚性成度,改善工艺性能。前盖[15]、齿轮支承板[23]设计为一体,主要是简化装配工艺,增加齿轮间啮合的可靠性。在电枢片两端面加贴半固代材料,如半固化胶布等,主要是减少端面跳动,减少或消除电机擦片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已有自行车轮毂的工作原理相同。
通过对样机的测试和实际试用,本实用新型完全达到设计目的,有效 提高了轮毂的刚度和消耗电能明显比原来下降,噪声明显减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应的得到改善,制造工艺简化,成本有所降低。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基本的实施技术方案,也是最佳实例。方案中所用的一部分标准零部件可以从市场购置。一部分专用零部件可以采用一般金属材料和普通热处理工艺制造。
权利要求1.一种含有螺钉[1]、导线[2]、电机轴[3]、轴承[4]、键[5]、碳刷[6]、弹簧[7]、碳刷握[8]、磁钢[9]、后导磁板[10]、电枢片[11]、齿轮[16]、齿轮[18]的自行车轮毂驱动器,其特征在于齿轮[34]镶入托盘b[32]内成为一体,驱动圈[13]、右端盖[12]、右支承座[26]设计为一体,用外圈[27]代替,左端盖[17]、左支承座[20]设计为一体,用左盖[30]代替,前盖[15]、齿轮支承板[23]设计为一体,用支承盖[31]代替,在电枢片两端加贴一层半固化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轮毂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在电机轴[3]的两端各增加一个与自行车轮架或别的车轮架装配的专用紧固件——方孔卡板[3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通过电机与车轮连接的驱动装置。主要直接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车轮等。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已有的电动自行车轮毂驱动器基础上进行部分结构改进。主要技术特征是:将齿轮镶入托盘内成一体,驱动圈、右端盖、右支承座合为一体,用外圈来代替,左端盖、左支承座合为一体,用左盖代替。改进后从根本上克服了原轮毂驱动效率低,可靠性差、噪声大等缺点,同时还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B60B27/04GK2375489SQ9824540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5日
发明者高顺平, 苏俊, 杨勇刚, 肖晓, 段多全 申请人:云南光学仪器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