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1033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用途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通常,在多用途车辆中,诸如引擎、电动马达等原动机被安装到车体骨架内,进一步地,为了使下方的飞散物(scattering matter)或凹凸状的地面不与原动机等接触,底罩被安装到车体骨架的下面。
[0003]传统的底罩的整个表面由大致平面状的板材形成,并且通过诸如自攻螺钉或螺栓等紧固构件将该传统的底罩的整个表面呈大致水平状态地固定到车体骨架的底部骨架构件的下表面。
[0004]然而,在行驶期间,当底罩的温度由于原动机的辐射热而上升时,底罩膨胀且软化,从而该底罩进入下垂状态。在底罩为下垂状态下行驶时,存在底罩被凹凸状的地面摩损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底罩自身的损坏。应当注意的是,美国专利N0.6,994,388为多用途车辆的传统技术。

【发明内容】

[0005]考虑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多用途车辆,其中,即使在底罩热膨胀且软化时,底罩可以保持从地面起的最低高度且避免与凹凸地面接触。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多用途车辆,所述多用途车辆具有车体骨架、原动机和底罩,所述原动机配置在所述车体骨架中,所述底罩用于覆盖所述车体骨架的下面,其中,所述底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上或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被固定到形成所述车体骨架的底部的多个底部骨架构件的下面,并且所述底罩的从下方面向所述原动机的区域向上隆起。
[0007]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底罩由于诸如引擎等原动机的辐射热而膨胀且软化时,底罩膨胀而向上突出。因此,保持了距地面的最低高度,并且可以避免行驶期间与凹凸路面等接触。
[0008]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多用途车辆中,隆起区域的形状可以如下形成:
[0009](a)所述隆起区域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竖直截面形状形成为弓形。
[0010](b)所述隆起区域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竖直截面形状形成为弓形。
[0011](C)所述隆起区域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竖直截面形状均形成为弓形。
[0012](d)所述隆起区域形成为部分球面状。
[0013](e)从上方观察时,所述隆起区域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
[0014]在采用上述(a)至(e)的任何形状的情况下,且在底罩热膨胀的情况下,底罩会整体均匀地且平滑地向上膨胀(变形)。因此,提高了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15]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将从如下的、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001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左侧面图;
[0017]图2是图1的多用途车辆的车体骨架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1的多用途车辆的仰视图;
[0019]图4是沿图3的线IV -1V的放大截面图;
[0020]图5是夸张地示出了图4的底罩的厚度和弯曲度的放大截面图;
[0021]图6是只有图5的底罩的放大截面图;
[0022]图7是沿图3的线YD - YD的放大截面图;以及
[0023]图8是沿图3的线VD1- VDI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5]基于图1至图8,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用途车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将车辆的前进方向称为车辆及各部件的“前方”,而将乘员观察的左右方向称为车辆及各部件的“左右方向”。
[0026]在图1中,在多用途车辆的车体骨架I的前部设置左右一对前车轮2,而在车体骨架I的后部设置左右一对后车轮3。前车轮2和后车轮3之间的乘车空间(乘员空间)S由ROPS 5包围,并且ROPS 5是翻车防护结构(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的简称。三座式前座6被配置在乘车空间S的前半部,三座式后座7被配置在乘车空间S的后半部,以及货台8被设置在后座7的后方。隔板9被配置在后座7和货台8之间。引擎盖13被设置在乘车空间S的前侧。
[0027]在多用途车辆中,引擎(内燃机)10被安装到车体骨架I内作为原动机,并且该引擎10被配置在后座7的下侧且由车体骨架I支撑。齿轮式传动装置11被配置在引擎10的后侧,并且该齿轮式传动装置11的输入轴通过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v-belt continuouslyvariable transmiss1n) 12被联接到引擎10的曲轴。将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12安装为从引擎10的左侧面延伸到齿轮式传动装置11的前部的左侧面。在车体骨架I的下面,前侧底罩15和后侧底罩16安装为从下方覆盖从乘车空间S的前端部到引擎10的下方位置的范围内的区域。
[0028]在图2中,车体骨架I包括:在平面图中沿前后方向伸长的矩形主骨架Ia ;形成于该主骨架Ia的前端部的引擎盖形成骨架Ib ;以及可拆卸地固定在该主骨架Ia的左右两侧的侧骨架lc,并且车体骨架I进一步地与ROPS 5成为一体。在主骨架Ia的后端部内形成的箱部中配置有引擎10和齿轮式传动装置11。
[0029]图3是多用途车辆的仰视图,其中,车辆的实际的左右侧与该图中表示的左右侧相反。主骨架Ia的底部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底骨架构件20L和右底骨架构件20R,用于结合左底骨架构件20L和右底骨架构件20R的多个底横向构件21、22、23、24等。为了易于理解,将底横向构件21、22、23、24从前向后依次称为第一底横向构件21、第二底横向构件22、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
[0030]在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之间,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副骨架构件25被配置在相对于车辆宽度中心线位于左侧的位置。通过副骨架构件25将第三底横向构件23的中间部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的中间部结合。在平面图中,在由左底骨架构件20L、右底骨架构件20R、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包围的区域(B1+B2)中,放置有上述引擎10 (图1)及V型带式变速器12 (图1)的前半部。
[0031]前侧底罩15由树脂制成,并且该前侧底罩15配置为覆盖由左底骨架构件20L、右底骨架构件20R、第一底横向构件21和第二底横向构件22包围的区域。前侧底罩15的外周端部通过多个自攻螺钉30被固定到左底骨架构件20L、右底骨架构件20R、第一底横向构件21和第二底横向构件22。
[0032]后侧底罩16也由树脂制成,并且该后侧底罩16配置为覆盖由左底骨架构件20L、右底骨架构件20R、第二底横向构件22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包围的区域。后侧底罩16的外周端部通过多个自攻螺钉30被固定到左底骨架构件20L、右底骨架构件20R、第二底横向构件22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此外,后侧底罩16的与第三底横向构件23对应的部分和后侧底罩16的与副骨架构件25对应的部分也通过多个自攻螺钉30被固定到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副骨架构件25。
[0033]在后侧底罩16的后半部的区域之中,由右底骨架构件20R、副骨架构件25、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包围的第一区域BI中,形成有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第一隆起部41,并且该第一隆起部41向上隆起。在后侧底罩16的后半部的区域之中,由左底骨架构件20L、副骨架构件25、第三底横向构件23和第四底横向构件24包围的第二区域B2中,形成有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伸长的椭圆形的第二隆起部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