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挡风雨条、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004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成为一体的加强杆10及密封杆30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冷乳钢板、弹簧钢板、高张力钢板、不锈钢板、有色金属板中的一种金属板或硬质的板形状热塑性合成树脂。
[0041]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通过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与未形成V字形弯曲部时相比,增加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的刚性。换言之,通过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增加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的延伸率,从而与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时相比增加刚性。
[0042]通过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与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相比,可以增加20°/『40%的刚性,由此可以形成既保持与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相同的刚性,又可以使厚度减少20%至40%。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与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相比减少重量,从而可以减少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的车辆的挡风雨条50的重量。并且,与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0043]例如,为了确保刚性,以往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使用厚度为0.3至0.6的冷乳钢板、弹簧钢板、高张力钢板、不锈钢板及有色金属板中的一种金属板。但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可以使用厚度比以往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薄20%至40%,且强度与以往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相同的冷乳钢板、弹簧钢板、高张力钢板、不锈钢板及有色金属板中的一种金属板。
[0044]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可以以上述加强杆10的中心为基准,以朝向对角线方向相向的方式倾斜,来形成V字形弯曲部20。换言之,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从赋予刚性的加强杆10的中心向两个末端形成具有规定倾斜度的对角线弯曲部,从而可以使加强杆10具有以加强杆10的中心为基准,向两个末端具有相同的刚性。此时,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的夹角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0045]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的间隔可以为0.6至2mm。若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的间隔小于0.6mm或大于2_,则与以往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的刚性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的刚性无法增加20%至40%。
[0046]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以在上部面及下部面反复形成凹陷的部分和凸出的部分的方式形成V字形弯曲部20,而参照图3来进行说明如下。
[0047]图4为图3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48]参照图4,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可以以在上部面及下部面反复形成凹陷的部分和凸出的部分的方式形成V字形弯曲部20。若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形成凹陷部22,则与上部面的凹陷部22相对应的下部面可以形成凸出部24。换言之,当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陷部22和以凸出的方式形成的凸出部24以反复形成的方式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形成V字形弯曲部20时,与凹陷部22相对应的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下部面形成为以凸出的方式形成的凸出部24,与凸出部24相对应的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下部面形成为以凸出的方式形成的凹陷部22,上述凹陷部22以凹陷的方式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上述凸出部24以凸出的方式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下部面,从而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下部面也形成有反复形成凹陷部22和凸出部24的V字形弯曲部。
[0049]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可以被外周面呈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40压延而成,而参照图4来进行说明如下。
[0050]图3为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形成弯曲部步骤中在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V字形弯曲部的图。
[0051]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步骤及形成弯曲部步骤。
[0052]在制造步骤中,通过对长板形态的金属板进行压延或冲压,来制造包括多个加强杆10和至少一个挡杆30的金属板,上述多个加强板10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上述至少一个挡杆30与上述加强杆10形成为一体,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10。换言之,在制造步骤中,通过对长板形态的金属板进行压延或冲压,来使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加强杆10和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这些多个加强杆10的至少一个挡杆30形成为一体,并且,在相邻的加强杆10之间形成有空间分离部12。由此,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100既具有用于使车辆的挡风雨条50安装于车门或车窗的开口部的凸缘并稳定地得到固定的刚性,又形成有空间分离部12,从而可以使车辆的挡风雨条50灵活地向长边方向弯曲。
[0053]在形成弯曲部的步骤中,在上述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形成于上述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可以被外周面呈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40压延而成。换言之,在形成弯曲部的步骤中,使金属板穿过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40并进行压延,从而在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20。
[0054]由于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40中的一个V字形弯曲部以凹陷的方式形成,另一个V字形弯曲部以凸出的方式形成,以此来相互咬合,因此,若在形成于加强杆10及挡杆3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20的上部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则与上部面相对应的下部面可以以凸出的方式形成。
[0055]另一方面,本附图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为了有助于理解而提出,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除了在此所公开的实施例之外,还可以实施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其他变形例,这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多个加强杆,呈长板形态,并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以及 至少一个挡杆,与上述加强杆形成为一体,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 在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中,以上述加强杆的中心为基准,以朝向对角线方向相向的方式倾斜,来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 形成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的间隔为0.6mm至2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挡杆设有一对,上述一对挡杆以上述加强杆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隔开,并向长边方向分别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被在外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压延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原材料为冷乳钢板、弹簧钢板、高张力钢板、不锈钢板及有色金属板中的一种金属板或硬质的板形状热塑性合成树脂。6.一种车辆的挡风雨条,其特征在于, 包括: 气密部件,沿着车门或车窗的边缘相结合;以及 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内置于上述气密部件, 上述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包括: 多个加强杆,呈长板形态,并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以及 至少一个挡杆,与上述加强杆形成为一体,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 在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中,以上述加强杆的中心为基准,以朝向对角线方向相向的方式倾斜,来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形成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的间隔为0.6 mm至2mmO7.—种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制造步骤,通过对长板形态的金属板进行压延或冲压,来制造包括多个加强杆和至少一个挡杆的金属板,上述多个加强板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上述至少一个挡杆与上述加强杆形成为一体,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以及形成弯曲部的步骤,在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中,以上述加强杆的中心为基准,以朝向对角线方向相向的方式倾斜,来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 形成于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的V字形弯曲部的间隔为0.6 mm至2m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形成弯曲部的步骤中,使上述金属板穿过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辊子并进行压延,从而在上述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V字形弯曲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挡风雨条、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车辆的挡风雨条用加强材料包括:多个加强杆,呈长板形态,并沿着长边方向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成一列;以及至少一个挡杆,与上述加强杆形成为一体,用于向长边方向连接上述多个加强杆,在加强杆及挡杆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从而可以使厚度小于未形成有V字形弯曲部的加强材料,并保持相同的刚性,由此减少加强材料的重量,减少内置有加强材料的挡风雨条的重量。
【IPC分类】B60J10/02, B21D11/10, B60J10/08, B21D28/26
【公开号】CN105121198
【申请号】CN201480021282
【发明人】林桂和
【申请人】林桂和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4年3月31日
【公告号】WO2014175566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