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_3

文档序号:9776967阅读:来源:国知局
确保得大,而能够在闭合截面的内部良好地确保电气配线55的设置空间59。
[0113]而且,如图5所示,在尾门上部51的后面板53上通过多个夹持件57安装有外观部件37。由此,尾门上部51由外观部件37从车身后方覆盖。
[0114]由此,能够由外观部件37遮挡尾门上部51,使得无法从车辆后方观察到尾门上部51,从而能够提高车身11 (尤其是车身后部12)的外观性。
[0115]尾门上部51的前面板5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I表面61 ;从第I表面61的下端61a向后方延伸的第2表面62 ;和从第2表面62的后端62a向下方延伸的第3表面63ο
[0116]第I表面61的上端部(即,前面板52的上端部52a)与后面板53的上端部53a接合。此外,第3表面63的下端部(即,前面板52的下端部52b)与后面板53的下端部53b接合。
[0117]在第I表面61以及第2表面62的交叉部形成有第I棱线(棱线)64。此外,在第2表面62以及第3表面63的交叉部形成有第2棱线65。而且,在第I表面61上形成有穿插孔67 (参照图9) ο
[0118]如图9所示,在穿插孔67中安装有索环58,且在索环58中穿插有从车体11延伸的电气配线55。
[0119]穿插孔67仅设在第I表面61。通过将穿插孔67仅设在第I表面61上,而能够防止由穿插孔67截断第I棱线64。由此,能够通过第I棱线64以及第2棱线65 (参照图5)来加强尾门上部51的前面板52。
[0120]由此,在确保尾门上部51的前面板52 (即尾门15)的刚性的状态下,能够形成使电气配线55穿插至尾门上部51的穿插孔67。
[0121]而且,通过不将穿插孔67形成在第I棱线64上,而将穿插孔67仅形成在平坦的第I表面61上,能够容易地成形尾门上部51的前面板52。
[0122]此外,如图5所示,外观部件37的前端部37b (具体地为外观表面部38的前端部)与第I棱线64相比仅以距离LI配置在车身前方。由此,能够将外观部件37的前端部37b配置在车身前方侧。
[0123]由此,能够难以从车身后方观察到外观部件37的前端部37b和尾门表面部54之间的边界71,从而提高车身后部12的外观性。
[0124]而且,能够将外观部件37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外观宽度尺寸Wl确保得大,从而提高外观部件37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刚性。
[0125]在此基础上,尾门上部51中的尾门表面部54的车身后方侧的部位以向外观部件37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形成。由此,迂回的部位成形为层差形状,从而进一步提高尾门上部51的刚性。
[0126]此外,如图9所示,通过使尾门上部51中的尾门表面部54的车身后方侧的部位以向外观部件37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形成,而使由尾门上部51形成的闭合截面以向外观部件37的下方迂回的方式形成得大。
[0127]由此,能够使从穿插孔67插入至尾门上部51的闭合截面内的电气配线55从外观部件37的下方侧通过而向车宽方向平缓地折曲。由此,与使电气配线55向车宽方向急剧地折曲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施加在电气配线55上的负荷抑制为较小。
[0128]回到图5,尾门上部51的后面板53折曲为大致锯刃状,由此,其具有3个层差部74?76,即上层差部74、中央层差部75以及下层差部76。上层差部74位于外观表面部38侦牝中央层差部75位于上层差部74的下方。此外,下层差部76位于中央层差部75的下方。
[0129]S卩,中央层差部75位于上层差部74以及下层差部76的中央。
[0130]上层差部74、中央层差部75以及下层差部76是刚性高的部位,分别沿车宽方向延伸。能够通过上层差部74、中央层差部75以及下层差部76加强尾门上部51的后面板53 (即尾门上部51)。
[0131]由此,能够通过上层差部74、中央层差部75以及下层差部76提高尾门上部51的刚性。
[0132]而且,中央层差部75具有平坦地形成的平坦面77,且在平坦面77上设有安装孔78 (安装部)(也参照图7)。在安装孔78上通过多个夹持件57而安装有外观部件37。由此,能够使外观部件37安装在刚性高的中央层差部75上。
[0133]由此,能够使外观部件37牢固地安装在中央层差部75上,从而提高外观部件37的安装刚性。
[0134]在此,中央层差部75配置在上层差部74以及下层差部76之间,因此,刚性与上层差部74以及下层差部76相比特别地高。由此,能够通过中央层差部75提高安装孔78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外观部件37的安装精度。
[0135]如图6、图10所示,在车身后部12的左上侧部12b上设有左接合部21 (参照图3)。在左接合部21上,以在车宽方向上从车内43侧一致的方式设有尾门表面部54的车宽方向端部(即左端部)54a。
[0136]而且,外观部件37的左端部37c与尾门表面部54的左端部54a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0137]由此,尾门表面部54以及外观部件37之间的边界71 (也参照图5)与左接合部21连接。由此,经过左接合部21或左接合部21附近而流到车身后方的雨水等会被引导至边界71,从而无需担心雨水等留置于左接合部21、或左接合部21附近。
[0138]此外,通过与尾门表面部54的左端部54a相比将外观部件37的左端部37c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而能够由外观部件37的左端部37c遮挡尾门表面部54的左端部54a。由此,不会从车外44观察到尾门表面部54的左端部54a与外观部件37之间的边界71,从而提高车身后部12的外观性。
[0139]而且,在从车外44上方的观察下,能够看起来为如下的状态:覆盖左接合部21或左接合部21的左罩22与尾门表面部54的左端部54a是连续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12的外观性。
[0140]在此基础上,左接合部21相对于索环58 (即,穿插孔67 (参照图9))而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Si (偏移地)地设置。
[0141]在此,在左接合部21的后端部21a侧,设有尾门15的尾门铰链14(参照图1)或对尾门15进行支承的支撑杆(未图示)等部件。由此,考虑到穿插在索环58中的电气配线55会与尾门铰链14或支撑杆等部件发生干涉。
[0142]于是,将左接合部21相对于索环58而隔开间隔SI地设置。由此,能够防止穿插在索环58中的电气配线55与尾门铰链14或支撑杆等部件发生干涉。
[0143]另外,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宜变更、改良等。
[0144]例如,上述述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身构造、车身、车身后部、尾门开口、尾门、门主体、尾门窗玻璃、车门开口、副车门、外观部件、高位刹车灯、清洗喷嘴以及车门窗玻璃等的形状或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例示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宜变更。
[0145]工业实用性
[0146]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如下车身构造的汽车,该车身构造具有设在车身的后部的开口和支承在车身的后部并对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
【主权项】
1.一种车身构造,具有:设在车身的后部的开口 ;和尾门,其支承在所述车身的后部且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具有: 支承在车身的后部的门主体; 形成在该门主体上的车门开口; 副车门,其支承在所述门主体上且对所述车门开口进行开闭;和 避开该副车门地设置的发光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的上端与所述副车门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 所述发光体设在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尾门的上端与所述副车门的上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的两侧缘部中的一侧缘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尾门上,所述一侧缘部以与所述发光体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门的车身后方,设有与所述尾门分体的导流板, 所述发光体设在所述导流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门上设有向所述副车门、所述尾门喷射清洗液的清洗喷嘴。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在所述副车门的车外侧的第I窗玻璃;和 设在所述尾门的车外侧中避开所述副车门的部位的第2窗玻璃, 所述第I窗玻璃与所述第2窗玻璃配置在同一面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简单地构成且能够确保发光体的视觉辨认性。车身构造(10)在车身后部(12)设有尾门开口(13),在车身后部(12)支承有尾门(15),且尾门开口(13)由尾门(15)开闭。尾门(15)具有:支承在车身后部(12)的门主体(26);形成在门主体(26)上的车门开口(31);支承在门主体(26)上且使车门开口(31)开闭的副车门(35);和避开副车门(35)地设置的高位刹车灯(39)。
【IPC分类】B60Q1/44, B60J5/10
【公开号】CN105539277
【申请号】CN201510686393
【发明人】山口友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1日
【公告号】EP3012136A1, US20160114661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