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储液箱的配置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90371阅读:来源:国知局
37。附图标记38是后轮悬挂的缓冲器,安装在动力单元34与后车架28之间。
[0043]车架包括:头管22 ;主车架25,其沿车体中心从头管22向斜后下方延伸出一根;底架26,其与主车架25的下端连接,以左右一对向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后部向上方弯曲而成为上升部27 ;左右一对后车架28,其与上升部27的上端部连接。
[0044]后车架28的前端部比上升部27的上部向前方突出,在该突出部与上升部27的上部之间利用加强管27b连结。
[0045]底架26的成为大致水平的部分即底架主体部26a,成为车架上的鞍部,在这里支承脚踏板13。
[0046]如图2所示,脚踏板13在中央通道部12的左右以向前后方向较长的方式而设置,其内侧端部与侧罩17的下端部连接,形成用于放置脚的大致平坦部。
[0047]在该脚踏板13中,在右侧的后部,成为座椅11的前端部侧方的位置,设有开口和开闭自如地覆盖开口的盖40。储液箱的注入口 41位于盖40的内方(下方)。打开盖40时,注入口 41面向开口,因此能够从脚踏板13的上方向注入口 41注入冷却液。
[0048]接着,对储液箱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
[0049]图3是表示储液箱附近的车体右侧侧视图,图4是同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取下车体罩而从车体斜右后方表示储液箱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从车辆的斜右前方且上方表示储液箱的相对于车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7-7线的局部剖视图,是取下车体罩,表示其内侧的图。
[0050]如图3所示,上升部27的下部大幅度地弯曲而形成与底架主体部26a连接的弯曲部27a,在其后侧配置有储液箱42。
[0051]储液箱42的下部前方侧沿着在弯曲部27a上设置的连杆支架43。在储液箱42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44。
[0052]从侧面看,储液箱42配置在动力单元34的连杆安装部34a与连杆33的轴支点33a、弯曲部27a之间,连杆33位于储液箱42的下方。
[0053]散热器44比轴支点33a配置在后方,储液箱42和散热器44隔着轴支点33a前后靠近地配置。连杆安装部34a从动力单元34的前侧下部向前方一体突出地形成,其前端与连杆33的后端被枢轴连结,并且该枢轴的轴心成为轴支点33a。
[0054]散热器44的侧面前半部被底侧罩18的后部覆盖。散热器44的侧面后半部侧由底侧罩18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而露出。
[0055]底侧罩18不仅覆盖散热器44的前半部,还覆盖储液箱42、连杆支架43以及弯曲部27a和底架26,通风口 45在散热器44与储液箱42之间指向前方开口。
[0056]通风口 45从前方取入行驶风WD,将其向散热器44引导而对冷却液进行冷却。
[0057]另外,从侧面看,通风口 45成为斜上下方向长的大致三角形状而纵向长地配置。储液箱42的后部面向通风口 45的前侧开口缘部。图3中的圆圈内的部分A如箭头B所示地表示从斜后方看到的通风口 45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目视到储液箱42的主体部42a上的后部以及后述的液量刻度即上限线42d及下限线42e(参照图6)。
[0058]脚踏板13的后部13a向斜后上方倾斜,底侧罩18的后部与该倾斜对应地形成向上方面积扩大的扩大部18a。该扩大部18a覆盖散热器44的上部,并且在该扩大部18a纵向长地形成通风口 45。扩大部18a的后端缘向斜后上方倾斜,通风口 45大致沿该倾斜后倾地形成,确保大的开口面积。
[0059]利用底侧罩18的通风口 45形成前方侧向内方凹入的导入凹部18b。使导入凹部18b朝向后方扩大,在其后端部的扩得最大的部分形成通风口 45。储液箱42配置在比通风口 45在前方的底侧罩18的内侧。因此,通风口 45不受储液箱42阻挡地朝向前方敞开。
[0060]散热器44的冷却面朝向侧方配置,并且在散热器44的车体内侧设有冷却风扇46。利用冷却风扇46,从车体外方向内方取入散热器44的冷却风。
[0061]附图标记47是同乘人员用于放置脚的后座踏板,安装于支承在上升部27的上部的托架48。
[0062]如图4?7所示,储液箱42为树脂制,颈部42b从主体部42a的上部向斜前上方延伸,向弯曲部27a的外方伸出,进一步向弯曲部27a的前方突出,前端的注入口 41面向比弯曲部27a位于前方的盖40的下方(参照图4)。
[0063]颈部42b的前端成为注入口 41,利用注入盖41a封闭该注入口 41。
[0064]主体部42a为树脂制,因此能够从外部透过主体部42a看到内容液的液面。在外侧面后部侧设有上限线42d及下限线42e,当液面处于这两条线之间时认为处于正常水准。
[0065]于是,主体部42a的后部面向通风口 45,通过通风口 45由底侧罩18的外方,能够更精确地从斜后方如图3的圆圈括起的部分A所示地检查储液箱42的内容量。并且,主体部42a面向通风口 45,从而主体部42a内的冷却液也被行驶风WD冷却。
[0066]如图7所示,主体部42a比散热器44缩入内侧,与上升部27的后方重叠。散热器44的冷却面比上升部27向外方伸出。
[0067]并且,如图3、图5及图6所示,主体部42a沿弯曲部27a的后侧,从前部的上下方向中央向前方突出的突部42c利用螺栓50安装于与连杆支架43 —体的托架51。
[0068]在图6的圆圈括起的部分C中分解表示托架51,托架51被分割为第一部分51b和第二部分51c。第一部分51b具备:短的前侧脚部51d,其在连杆支架43的上部焊接在与弯曲部27a的侧面重叠的部分;第一主体部51e,其从该前侧脚部51d向下方弯曲地延伸。在第一主体部51e设有螺栓51a的通孔51f,另外在第一主体部51e的内表面(与连杆支架43相对的一侧)设有未图示的焊接螺母。
[0069]第二部分51c设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主体部51g,其前半部与第一主体部51e重叠,设有与通孔51f —致的通孔51h。第二主体部51g的后半部是与突部42c重叠的部分,设有螺栓50的通孔51i,另外在内表面侧设有未图示的焊接螺母。并且,设有从第二主体部51g的后端部弯曲而朝向连杆支架43延伸的长的后侧脚部51 j,并且其前端焊接在连杆支架43的侧面。
[0070]使该第二部分51c的第二主体部51g上的前半部与第一部分51b的第一主体部51e重叠,使通孔51f与51h —致而利用螺栓51a连接,则第一部分51b与第二部分51c —体化而形成托架51。此时,前侧脚部51d处于通孔51h的位置,后侧脚部51 j比通孔51i位于后方。因此,能够沿前后方向以足够宽的跨距设置前侧脚部51d和后侧脚部51 j,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承较重的储液箱42。
[0071 ] 在主体部42a的背面沿上下方向设有多个引导件42f,从底部延伸的储液软管52卡止于该引导件42f (参照图5)。如图5所示,储液软管52沿主体部42a的后部向上方延伸,进一步沿上升部27向上方延伸,在后车架28的附近形成弯曲成大致U形的挠曲部52a,储液软管52从挠曲部52a进一步向后方延伸而与散热器44上部的水箱44a连接。
[0072]通过设置挠曲部52a,即使散热器44与动力单元34 —起摆动,也能够通过储液软管52在挠曲部52a顺畅地变形而吸收弯曲。
[0073]如图6所示,在主体部42a的底部一体突出地形成有接头42g,接头42g插入储液软管52的一端而连接。并且,在颈部42b—体地突出形成有通气管42h,通过使该通气管42h向大气敞开,能够使储液箱42内的气压为大气压。
[0074]另外,图6中的附图标记26b、26c是焊接在底架主体部26a的上表面的托架,脚踏板13与托架重叠而从上方被螺栓固定。
[0075]如图7所示,在设置在左右弯曲部27a的连杆支架43之间,连结有连杆33的一端(前端),轴部件53架设于该连杆33。
[0076]附图标记34d是发动机34b的气缸部,在其右侧配置有散热器44及储液箱42。通过在散热器44的车体内方设置冷却风扇46,使冷却风如箭头D所示地从散热器44的外方通过车体内方。
[0077]通过使冷却风扇46位于车体内方,从而防止车宽方向的伸出,有效地利用后车架28下方的空间。
[0078]储液箱42的主体部42a隐藏在上升部27的后方,颈部42b向上升部27的外侧方伸出。从图示的前面看,颈部42b与散热器44重叠,注入盖41a比散热器44向外方伸出。
[0079]在散热器44的后方,进一步向外方伸出地配置有排气消声器37,该排气消声器37与从气缸部34d的排气口延伸的排气管37a的后端部连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