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9717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产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顾客对汽车的舒适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影响汽车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为汽车的振动,其振动的来源之一是汽车发动机,设计合理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可以明显降低发动机的振动,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其中发动机后悬置通过支架与汽车车体的连接,是发动机与车体之间的隔振元件,它能阻隔振动向车厢内传递。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设计往往受制于动力总成悬置点和动力总成的位置状况,对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时,其体积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同时考虑到整车的综合性能,其重量也应尽可能小。现有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复杂,制造繁琐,加工成本高,整体的受力分布不均匀。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以现有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复杂,制造繁琐,加工成本高,整体的受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0006]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包括一四边形的底板,底板上在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其正对的两边沿相同方向弯折形成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横向弯折形成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构成一安装空间,且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在竖直平面内平行,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0007]所述第二支架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有第三定位孔,定位板的一边纵向弯折形成定位侧板,其两者的轴线成一钝角。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开有横向贯通的卡槽,卡槽成“U”字形。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向内凹陷形成避让空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通过间断焊接形式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00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具有以下优势:
[0013]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紧凑,安装体积小,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采用一体成型制造,载荷分布合理,降低各个部件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焊接连接,焊接固定连接为可靠度更高的连接方式,增加了支架整体的强度,以及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三维视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俯视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右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正视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A-A向视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B-B向视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C-C向视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D-D向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第一支架,11-底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三侧板,15-第一定位孔,16-第二定位孔,17-第一安装孔,18-第二安装孔,19-卡槽,110-避让空间,2-第二支架,21-定位板,22-定位侧板,23-第三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7]如图1-8所示,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 ;
[0028]所述第一支架I包括一四边形的底板11,底板11上在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孔15和第二定位孔16,其正对的两边沿相同方向弯折形成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第二侧板13的顶部横向弯折形成第三侧板14,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和第三侧板14构成一安装空间,且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在竖直平面内平行,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上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孔17和第二安装孔18 ;第一支架采用一体成型制造,载荷分布合理,降低各个部件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0029]所述第二支架2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I上,所述第二支架2包括定位板21,所述定位板21上设有第三定位孔23,定位板21的一边纵向弯折形成定位侧板22,其两者的轴线成一钝角;焊接固定连接为可靠度更高的连接方式,增加了支架整体的强度,以及支架安装的稳定性。
[0030]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侧板12的顶部开有横向贯通的卡槽19,卡槽19成“U”字形;卡槽19的设计增加了支架与发动机后悬置的接触点,增加了安装的稳定性以及强度。
[0031]如图3、7所示,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分别向内凹陷形成避让空间110 ;避让空间110的设计使得支架在安装过程中避免于其相邻的邻部件之间产生干涉,同时在车体受到较大冲击时,此避让空间110也可作为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相邻部件发生碰撞。
[0032]所述第二支架2通过间断焊接形式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I上;间断焊接形式,将焊接分段进行,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同时,将连续的焊接应力打断,降低了焊接应力对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连接处的破坏。
[0033]如图4、6所示,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三侧板1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此设计增加了第二支架2与第一支架I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提高了支架整体的强度。
[0034]在使用本发动机后悬置支架时,先将第二支架2通过间断焊的形式固定在第一支架I上,然后通过第一定位孔15、第二定位孔16和第三定位孔23将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预定位在发动机后悬置上,然后通过第一安装孔17和第二安装孔18将本支架安装在发动机后悬置上,同时卡槽19卡接在发动机后悬置上,完成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的安装操作。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I)和第二支架(2); 所述第一支架(I)包括一四边形的底板(11),底板(11)上在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定位孔(15)和第二定位孔(16),其正对的两边沿相同方向弯折形成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所述第二侧板(13)的顶部横向弯折形成第三侧板(14),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和第三侧板(14)构成一安装空间,且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在竖直平面内平行,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上与发动机后悬置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孔(17)和第二安装孔(18); 所述第二支架(2)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I)上,所述第二支架(2)包括定位板(21),所述定位板(21)上设有第三定位孔(23),定位板(21)的一边纵向弯折形成定位侧板(22),其两者的轴线成一钝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顶部开有横向贯通的卡槽(19),卡槽(19)成“U”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分别向内凹陷形成避让空间(110) 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通过间断焊接形式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I)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三侧板(1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一四边形的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其正对的两边沿相同方向弯折形成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第二侧板的顶部横向弯折形成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构成一安装空间,且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在竖直平面内平行,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支架焊接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第二支架包括定位板,定位板设有第三定位孔,定位板的一边纵向弯折形成定位侧板,其两者的轴线成一钝角。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紧凑,安装体积小,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载荷分布合理,降低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IPC分类】B60K5-12
【公开号】CN204506514
【申请号】CN201520091029
【发明人】崔忠宝, 崔忠骏
【申请人】天津宝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2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