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遮阳板组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12177阅读:来源:国知局
施例中,柔性板24可连接至端部支架23。应理解,柔性板24可采用多种结构和材料。例如,该柔性板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整块或整体的柔性板,其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多种柔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织物材料、塑料膜、橡胶膜等。如本说明书中其它部分所述,端部支架23可以沿W方向具有刚性。这样,连接至端部支架23的柔性板24沿W方向可以保持平整而不会发生褶皱,从而为车内用户提供较好的美学外观。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端部支架23可与柔性板24 —体成型,例如端部支架23可以成型为柔性板24的端部。这样,柔性板24可在其端部处分别连接至第一滑块21和第二滑块22,并在两个滑块之间绷紧,从而利用张力实现柔性板24的平整。
[0031]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柔性板24也可仅在如上所述的滑动方向L上为柔性的,而在W方向上可以具有一定的刚性。例如,该柔性板可以采用百叶窗形结构;或者,该柔性板还可以设置成手风琴形可折叠结构。同样,端部支架23也可与柔性板24 —体成型,例如成型为柔性板24的端部或是其它部分。
[0032]进一步,继续参照图3A至3B,在该实施例中,遮阳板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连接至端部支架23并可伸缩地在遮阳板轨道1内延伸的侧部支架25。在如图所示实施例中侧部支架25为分别设置在第一轨道单元11与第二轨道单元12中的两个支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一个支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侧部支架25甚至可以省略,而仅留有端部支架23。
[0033]此外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板24在完全收缩位置处可以卷绕在卷轴6中。卷轴6的设置更加便于遮阳板2的存放并且使得遮阳板2可以不会占用车辆中过大的位置。当然应当理解,卷轴6仅为可选的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卷轴6可以省去。相应地,当省去卷轴6时,遮阳板2可以夹置在车顶外板与车顶内饰板之间,此结构也可以实现上述功能,这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0034]如图2A和图2B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将遮阳板轨道1设置成与边缘3 (以及开口4)相间隔,从而使得柔性板24在完全收缩位置与完全覆盖车顶内饰板开口 4的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均与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3相间隔。如图2B所示,实线显示了遮阳板2的第一中间位置,而虚线显示了其第二中间位置。具体地,在第一中间位置,端部支架23位于轨道1的中间轨道段,而柔性板24连接在端部支架23和卷轴6之间。如本说明书中其它部分所述,遮阳板轨道1的主体轨道段与车顶内饰板开口 4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大于遮阳板轨道1的端部与该平面之间的间距,即端部支架23与开口 4所在平面的距离大于卷轴6与该平面的距离。因此,在卷轴6和端部支架23之间延伸的柔性板24不会与开口 4的边缘3接触并与之相间隔。同样,当沿L方向移动至第二中间位置时,柔性板24’在端部支架23’和卷轴6之间延伸。尽管柔性板24’与开口 4所在平面更为接近,但仍然不会与开口 4的边缘3接触。换句话说,除非柔性板24被完全展开并完全覆盖开口 4,则在柔性板24的拉动或缩回期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均不会与边缘3发生接触,因此使得柔性板24以及其所安装的遮阳板2在使用过程中的边缘磨损能够被完全避免或消除。
[0035]再次参照图2A至图2C,在一个实施例中,遮阳板轨道1被构造成由车顶内饰板开口 4所在平面凸出的弯折构件。具体来说,在该实施例中遮阳板轨道1的两端部保持与开口 4所在平面共面;而其中间轨道段从该平面向外凸出,S卩,朝向车顶外部凸出。此外应当理解,所谓“凸出”可以使得遮阳板轨道1构造成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在图2A至2C所示实施例中为连续延伸且无拐角的类似C形形状;此外还可以是类似倒U形形状、类槽钢截面形状等,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遮阳板轨道1的形状。
[0036]此外,虽然在如图所示实施例中遮阳板轨道1为整体式构件,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遮阳板轨道1也可以为分段式拼接构件;甚至在遮阳板轨道1中再增加滑槽从而使得遮阳板2可以沿垂直方向上下升降也是可能的。
[0037]如图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阳板2可以与遮阳板框架5共同可伸缩地卷绕在卷轴6中,这种设置结构可以使得遮阳板框架5连同遮阳板2共同占用车内较小空间。此处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遮阳板2与遮阳板框架5可以均为柔性件,从而能够卷绕在卷轴6中;但是遮阳板2和/或框架5为刚性件的实施例也是可行的,这适用于省略卷轴6的实施例。
[0038]还需指出的是,如图3A和3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遮阳板框架5为U形框架,即,由端部支架23以及两个侧部支架25形成;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遮阳板框架5甚至可以为能够在轨道1中滑动的杆件,只需将遮阳板2 —端与杆件连接即可。当框架5为杆件时,在轨道1中滑动的即为杆件的两端部。
[003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遮阳板2可以与遮阳板框架5为分离部件或一体成型件。当二者为分离部件时,可以把在使用过程中遮阳板框架5对遮阳板2的影响降到最低;当二者为一体成型件时,可以更加便于制造、安装。
[0040]在另外可选的实施例中,卷轴6中可以设置有卷簧,并且端部支架23以及与卷轴6相对的遮阳板轨道1的端部设置有闩锁组件。具体来说,如图3A和3B所示,设置在卷轴6中的卷簧可以将遮阳板2连同遮阳板框架5共同朝向收缩位置偏置。当需要使用时,用户拉拽遮阳板2或遮阳板框架5的端部由图3A所示状态拉至图3B所示完全覆盖开口 4的状态。当处于完全覆盖状态时,用户可以将设置在端部支架23被拉拽边缘的锁闩与设置在轨道1中的锁扣相扣合,从而使得闩锁组件锁定此时遮阳板2不会复位;当需要收回遮阳板2时,用户只需将闩锁组件解锁则在卷簧的回复力作用下遮阳板2和框架5会自动回复到卷轴6中。
[0041]再次参照图2A至图3B,在本实用新型的车顶遮阳板组件使用期间,当用户需要使用遮阳板2时,可以沿着图2A和图3A箭头所示方向(即为如上所述的滑动方向)将遮阳板2或通过遮阳板框架5将遮阳板2拉出至图2A以及图3A所示位置。然后用户继续拉动遮阳板2或框架5,使得遮阳板2连同框架5共同移动到图2B虚线所示位置,在此过程中由于轨道1与边缘3 (以及开口 4)相间隔,所以遮阳板2始终不会与边缘3发生接触,继而不会出现边缘磨损。进一步,用户继续拉动遮阳板2或框架5使其从图2B虚线所示位置移动至图2C和图3B所示最终的完全覆盖位置,在此位置由于轨道1边缘与边缘3 (以及开口 4)共面,所以遮阳板2回落至与边缘3相接触,即二者之间间隙为0,从而完全遮盖开口 4(如图3B中虚线所示)并保持与边缘3接触以正常使用。当需要收回遮阳板2时,用户只需按与如上所述相反方向使得遮阳板2与框架5退回卷轴6中即可。
[0042]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中,车辆的顶部可以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继而该车辆具备上述的所有优点。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顶内饰板开口相邻设置的遮阳板轨道,可沿所述遮阳板轨道滑动以覆盖或敞开车顶内饰板开口的遮阳板, 其中,所述遮阳板轨道在对应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的区域垂直于所述遮阳板滑动方向地与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在完全覆盖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的位置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轨道包括位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两侧的第一轨道单元和第二轨道单元; 所述遮阳板包括可分别沿所述第一轨道单元和所述第二轨道单元滑动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的端部支架、以及与所述端部支架相连的柔性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端部支架并可伸缩地在所述遮阳板轨道内延伸的侧部支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板在完全收缩位置卷绕在卷轴中, 其中,所述柔性板在所述完全收缩位置与完全覆盖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的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相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轨道构造成由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所在平面凸出的弯折构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轴中设置有卷簧,并且所述端部支架以及与所述卷轴相对的所述遮阳板轨道的端部设置有闩锁组件。8.一种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顶内饰板开口相邻设置的遮阳板轨道以及可沿所述遮阳板轨道滑动以覆盖或敞开车顶内饰板开口的遮阳板, 其中,所述遮阳板轨道的端部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遮阳板轨道的主体轨道段与所述平面之间的间距。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板轨道的端部与所述车顶内饰板开口所在平面对齐。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顶部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遮阳板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遮阳板组件,包括与车顶内饰板开口相邻设置的遮阳板轨道,可沿遮阳板轨道滑动以覆盖或敞开车顶内饰板开口的遮阳板,其中,遮阳板轨道在对应于车顶内饰板开口的区域垂直于遮阳板滑动方向地与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车顶遮阳板组件以及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顶遮阳板组件以及具有该车顶遮阳板组件的车辆能够实现在遮阳板滑动过程中不会与车顶内饰板开口边缘发生摩擦。
【IPC分类】B60J3/00, B60J7/00
【公开号】CN205022335
【申请号】CN201520477603
【发明人】徐伟, 沈晋赟, 陈兵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