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0224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包括移动小车、升降平台、顶转机构和机器人,升降平台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移动小车上,顶转机构设置于升降平台上,顶转机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顶轮手臂,顶轮手臂用于搭接于被检测车轮所在的轨道上,顶转机构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机器人,每个机器人设有一个踏面载体,顶转机构还设有两个内侧载体。该探伤系统可同时对轮对的两个车轮进行检测。机器人固定于顶转机构前后两侧,可随顶转机构一同上升,可以使机器人与顶转机构的位置保持不变,有利于提高定位精度。车体对顶转机构施加的作用力通过顶轮手臂完全传递至钢轨上,防止基建下沉。
【专利说明】
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列车车轮探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列车车轮是列车重要的走行部件,需要定期在不落轮条件下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并维护,以保证列车的正常行驶。探伤检测,需要利用自动化定位机构携带探伤载体定位贴合到车轮表面,通过顶转机构旋转车轮,实现定位后的探头对车轮进行一周的扫查,探伤检测系统利用探头扫查结果分析车轮是否出现损伤,从而实现对车轮的探伤检测。可见,探伤系统能否在不落轮条件下的车底空间内实现无障碍地将探伤载体准确及高效地定位到车轮指定表面处,关系到全列列车探伤检测的可靠性及探伤效率。
[0003]目前,存在以下三种探伤检测方式:
[0004](I)单载体的轮辋轮辐探伤系统,此种设备配备单个踏面载体,检测火车一条轮对(2个轮)时需将车轮旋转两圈,按顺序依次检测2个轮。同时,当踏面载体的定位空间受限时,需将整个工作平台旋转180°,在轮对另外一侧进行探测,工作效率有限。
[0005](2)基于导轨式的双探头载体的轮辋轮辐探伤系统,此种系统的两个探头载体布置在顶转装置一侧,在检测时,车轮旋转一圈即可以完成一条轮对(2个轮)检测。但是只能从车轮的一侧进行检测,若一侧的路径有干涉、阻扰定位的情况,也需将探头载体换向至车轮的另外一侧,工作效率低、导轨式的运动执行机构因无封闭的防护外罩导致故障率较高。
[0006](3)基于机械手的双探头载体的轮辋轮辐探伤系统,此种系统的两个探头载体布置在顶转机构两侧,也可以一次完成火车一条轮对(2个轮)检测,但是,其机械手安装至检测车底盘,高度固定,无法跟随现场轨道高度变化而自动调节,因此,不能确保与车轮轨道保持确定的位置关系,导致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应用环境;同时,其顶转机构直接安装在小车底盘,而小车底盘的下方是辅助移动的小轨道,在顶起车轮时,轮对和顶转机构的部分压力会直接作用于小车底盘,进而作用于辅助移动的小轨道,因此,会导致地面下沉,不仅不便于定位,降低定位精度,而且还会引起安全隐患。
[0007]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于检测且安全性高的轮辋轮辐探伤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该探伤系统不仅便于定位检测,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
[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包括移动小车、升降平台、顶转机构和机器人,所述升降平台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移动小车上,所述顶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上,所述顶转机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顶轮手臂,所述顶轮手臂用于搭接于被检测车轮所在的轨道上,所述顶转机构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机器人,每个所述机器人设有一个踏面载体,所述顶转机构还设有两个内侧载体。
[0011 ]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顶转机构包括顶转底座以及机器人安装座,所述顶转底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机器人安装座,每个所述机器人安装座上设置有一个所述机器人。
[0012]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顶转底座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顶轮受力轴,每个所述顶轮受力轴外周均可旋转地套设有一个顶轮摆臂,每个所述顶轮摆臂的上端设有用于与车轮接触的顶轮,位于同一侧车轮的两个所述顶轮摆臂的下端通过顶轮伸缩杆连接。
[0013]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顶轮伸缩杆为顶轮油缸。
[0014]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顶转机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所述顶轮手臂,所述顶轮手臂通过伸缩机构沿垂直于车轮所在轨道的方向可滑移地固定于所述顶转底座。
[0015]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伸缩机构为伸缩油缸。
[0016]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升降平台通过升降油缸连接于所述移动小车上方。
[0017]优选地,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所述移动小车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导轨,所述升降平台设有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的滑块。
[0018]本发明提供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包括移动小车、升降平台、顶转机构和机器人,升降平台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移动小车上,顶转机构设置于升降平台上,顶转机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顶轮手臂,顶轮手臂用于搭接于被检测车轮所在的轨道上,顶转机构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机器人,每个机器人设有一个踏面载体,顶转机构还设有两个内侧载体。该探伤系统设有两个踏面载体和内侧载体,因此,可同时对轮对的两个车轮进行检测。由于本方案中机器人固定于顶转机构前后两侧并可随顶转机构一同上升,因此,可以使机器人与顶转机构的位置保持不变,有利于提高定位精度,解决了轨道下沉带来的机器人不便定位的问题。同时,顶轮手臂搭靠在轨道上,车轮对顶转机构施加的作用力通过顶轮手臂完全传递至轨道,避免了移动小车受力,防止基建下沉。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应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去掉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顶转机构与升降平台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升降平台与移动小车连接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顶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顶转机构降轮状态示意图;
[0027]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顶转机构顶轮状态示意图;
[0028]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布局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工作方式一示意图;
[0030]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工作方式二示意图;
[0031]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探伤系统机器人旋转示意图。
[0032]图1至图12中:
[0033]1-顶转机构、2-机器人、3-移动小车、4-升降平台、5-踏面载体、6-内侧载体、7-轮对、8-轨道、9-障碍物、10-顶转底座、11-顶轮横梁、12-顶轮油缸、13-顶轮摆臂、14-顶轮受力轴、15-顶轮手臂、16-顶轮、17-伸缩油缸、18-转轮驱动、19-轮缘套、21-第一机器人、22-第二机器人、23-机器人安装座、31-导轨、41-滑块、42-升降油缸、51-第一探头、52-第二探头、71-第一车轮、72-第二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5]请参照图1至图1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用于对列车或动车组等有轨列车的车轮进行探伤检测。该探伤系统具体包括移动小车3、升降平台4、顶转机构I和机器人2,升降平台4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移动小车3上,顶转机构I设置于升降平台4上,顶转机构I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顶轮手臂15,顶轮手臂15用于搭接于被检测车轮所在的轨道8上,顶转机构I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机器人2,每个机器人2设有一个踏面载体5,顶转机构I还设有两个内侧载体6。
[0036]具体的,在上述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中,移动小车3用于承载并搬运上部的升降平台4和顶转机构I等部件,移动小车3在检测地沟里移动,从而对不同位置的轮对7进行探伤检测。升降平台4用于将顶转机构I顶升至检测位置,从而便于顶转机构I对车轮的检测部位进行定位,当检测完毕时,顶转机构I随升降平台4一同下落至移动小车3上。顶转机构I的作用是定位支撑于轨道,随后将轮对7顶起并离开轨道8,从而可以通过顶轮16驱动车轮转动,机器人2带动踏面载体5定位至车轮的踏面,从而通过踏面载体5上的探头对旋转的车轮进行检测,内侧载体6通过内侧探头从车轮的内侧对车轮面进行检测。
[0037]探伤系统在整列检测地沟里移动时,在不同位置,地沟内轨道高度会在不大于30mm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导致机器人也跟随移动小车上下浮动,不便于定位。本方案将机器人2与顶转机构I 一体化固定设计,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调整升降平台4的高度位置,可进一步适应大于30mm以上的地沟内轨道高度误差。具体的,顶转机构I定位好后与轨道8的位置是始终相对固定的,而机器人2与顶转机构I固定连接,可以保证机器人2的底座与车轮距离是相对不变的,从而可以提高定位精度。
[0038]该探伤系统设有两个踏面载体5和内侧载体6,因此可同时对轮对7的两个车轮进行检测。由于本方案中机器人2固定于顶转机构I前后两侧,可随顶转机构I一同上升,因此,可以使机器人2与顶转机构I的位置保持不变,有利于提高定位精度,解决了轨道下沉带来的机器人不便定位的问题。同时,顶轮手臂15搭靠在轨道上,车轮对顶转机构施加的作用力通过顶轮手臂完全传递至轨道,避免了移动小车受力,防止基建下沉。
[0039]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可以将机器人2直接固定于顶转机构I的底座上,也可以在顶转机构I两侧设置专门安装机器人2的安装座。优选地,本方案顶转机构I包括顶转底座10以及机器人安装座23,顶转底座10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机器人安装座23,每个机器人安装座23上设置有一个机器人2。机器人安装座23可以直接焊接于顶转底座10上,也可以通过螺栓紧固连接于机器人安装座23,当然,也可将机器人安装座23与顶转底座10设计为一体结构。
[0040]请参见图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还对顶转机构I进行了改进。本发明中的顶转机构I包括顶轮手臂15、顶轮受力轴14、顶轮摆臂13、顶轮伸缩杆和顶轮16等部件,具体的,顶转底座10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顶轮受力轴14,每个顶轮受力轴14外周均可旋转地套设有一个顶轮摆臂13,每个顶轮摆臂13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轮接触的顶轮16,位于同一侧车轮的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下端通过顶轮伸缩杆连接。
[0041]其中,为了便于设置顶轮受力轴14,本方案在顶转底座10上设置有顶轮横梁11,顶轮横梁11与顶转底座10固定为一体,顶轮横梁11的延伸方向与移动小车3工作时的移动方向一致,即与轨道8的延伸方向一致,如图6所示。顶轮受力轴14作为顶轮摆臂13的转轴,使顶轮摆臂13可以相对顶转底座10发生转动。顶轮摆臂13在竖直面内可旋转地连接于顶轮受力轴14,顶轮摆臂13的旋转平面与被检测的车轮轮辐所在平面平行布置,如此设置,可以使顶轮摆臂13上端的顶轮16方便地旋转定位至被检测车轮的下方,从而可以更加便捷地将车轮顶起。
[0042]请参照图7和图8,顶轮手臂15和顶轮受力轴14均固定连接于顶转底座10上,顶轮受力轴14的作用是将轮对7对顶轮摆臂13施加的压力传递至顶转底座10上并且通过顶轮手臂15传递至轨道8上。
[0043]本方案中的顶轮摆臂13为板状件,顶轮摆臂13的中部套设在顶轮受力轴14外周,即顶轮摆臂13的上下两端均与顶轮受力轴14的轴心存在一定距离,如此设置,可以将顶轮摆臂13设置成一个支点在顶轮受力轴14轴心的杠杆,驱动顶轮摆臂13的一端,则另一端也会绕支点旋转运动。因此,本方案在顶轮摆臂13的下端设置用于驱动顶轮摆臂13转动的顶轮伸缩杆,顶轮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下端,如此设置,当顶轮伸缩杆伸长时,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上端则相互靠近,与车轮接触的两个顶轮16就会继续运动从而将车轮顶起,如图8所示;当顶轮伸缩杆缩短时,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上端则相互远离,从而将支撑的车轮下降,如图7所示。
[0044]需要说明的是,该顶转机构I还包括用于驱动顶轮16转动的转轮驱动18,转轮驱动18驱动顶轮16转动的同时,与顶轮16接触的轮对7则会一同转动,从而可以使该探伤系统对车轮的整个踏面和轮辐进行探伤检测。由于轮对7重量较大,为了避免轮对7和顶轮16之间的接触面产生损坏,优选地,本方案在顶轮16的外周套设有轮缘套19。
[0045]需要说明的是,顶轮伸缩杆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伸缩液压缸、齿轮齿条伸缩杆或曲柄连杆机构等,优选地,本方案中的顶轮伸缩杆为顶轮油缸12,顶轮油缸12的两端连接于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下端,顶轮油缸12可提供较大的顶升力,而且运行稳定。
[0046]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顶轮16定位支撑在车轮下方之前,需要先将整个顶转机构I抬升至定位高度,然后再将顶轮16伸展到车轮的踏面下方的前后两侧,同时,还需要将顶轮手臂15搭靠在轨道8以形成支撑,因此,该顶转机构I还包括用于将顶轮16和顶轮手臂15等部件伸入到车轮下方的定位机构。具体的,该定位机构可以为将上述部件旋转到位的旋转定位机构,或者为沿直线滑移运动的伸缩机构,优选地,本方案中采用了伸缩机构。
[0047]具体的,该伸缩机构的一端连接于顶转底座10,另一端连接有顶轮手臂15和顶轮摆臂13等部件。为了保证顶轮受力轴14能够稳定地连接于顶转底座10,本方案在顶轮受力轴14的末端还设置有一个横梁,该横梁通过伸缩机构可滑移地连接于顶转底座10,该横梁还固定有顶轮手臂15,检测前先通过伸缩机构将该横梁推至车轮的内侧,同时,顶轮手臂15伸到轨道8上方,为了更好地将车轮的重力传递至顶转底座10,本方案在每个顶轮16下方连接有两个顶轮摆臂13,如图3所示,每个顶轮16下的两个顶轮摆臂13横跨在横梁两侧,实现平稳连接。
[0048]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内侧载体6也可通过上述伸缩机构实现沿探伤系统的左右方向的滑移运动,以实现对车轮内侧轮辐的定位和检测。与顶轮伸缩杆类似,上述伸缩机构也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如伸缩液压缸或齿轮齿条伸缩杆等,优选地,上述伸缩机构为伸缩油缸17,如图6所示。
[004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顶转机构I更加平稳地固定于轨道8上,优选地,本方案中设置了多个顶轮手臂15,多个顶轮手臂15可以使轮对7以及顶转机构I的重量更加均匀地传递到轨道8上。具体的,本方案中顶转机构I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顶轮手臂15,顶轮手臂15通过上述伸缩机构沿垂直于车轮所在轨道8的方向可滑移地固定于顶转底座10。
[0050]需要说明的是,升降平台4通过升降机构连接于移动小车3上方,该升降机构可以为升降液压缸或链传动升降机构等,优选地,本方案中的升降机构选用升降油缸42,如图5所示。
[0051]为了进一步提高升降平台4升降过程的平稳性,优选地,本方案在移动小车3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导轨31,升降平台4则设置有与导轨31滑动配合的滑块41,如图5所示。
[0052]请参照图9至图12,下面对本探伤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介绍。
[0053]第一步,移动小车3在轨道8延伸方向前后移动,将顶转机构I的中心位置定位至轮对7的中心的下方;
[0054]第二步,升降平台4通过升降油缸42将顶转机构I顶升,并使顶轮手臂15高于轨道8的轨道面,机器人安装座23连同机器人2也跟随顶转机构I 一同上升;
[0055]第三步,顶转机构I通过伸缩油缸17将左右两个顶轮手臂15分别抵靠在轨道8的内侧;
[0056]第四步,升降油缸42卸载,升降平台4下降,此时,由于受到上部顶转机构I及机器人2的重力作用,整个顶转机构I下降,直至4个顶轮手臂15与轨道8接触。此时,顶转机构I不再下降,升降平台4不再受上部顶转机构I和机器人2的压力;
[0057]第五步,顶轮油缸12伸展,两个顶轮摆臂13的上端则相向挤压,进而接触到车轮踏面,将车轮顶起离开轨道8,顶轮16的支撑力来源于顶轮油缸12,顶轮16所受的压力最终通过4个顶轮手臂15完全传递至轨道8;
[0058]第六步,顶轮完毕后,内侧载体6定位至车轮内侧;
[0059]第八步,在上述步骤完成后,两侧机器人2分别携带踏面载体5定位至轮对7两侧的车轮踏面下方,定位完毕后,通过内侧载体6和踏面载体5的探头便可以对车轮进行探伤检测。
[0060]踏面载体5和内侧载体6分别用于安装探伤检测的探头,参见图9,顶转机构I的右侧设置第一机器人21及其第一探头51,顶转机构I的左侧设置了第二机器人22和第二探头52,轮对7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车轮71和第二车轮72。
[0061]参见图10,在第一种工作方式中,轮对7的前后两侧均没有障碍物,因此,顶转机构I两侧机器人2可以同时对两个车轮进行检测,例如,第一探头51定位至第一车轮71,第二探头52定位至第二车轮72,当然,第一机器人21和第二机器人22还可以旋转180°交换检测两个车轮。
[0062]可见,本方案的定位检测方式可以实现对同一轮对7的两个车轮同时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
[0063]参见图11和图12,在第二种工作方式中,轮对7的一侧存在阻碍定位的障碍物9,例如图11中的第一机器人21则不能进行定位和检测,因此,由轮对7另一侧的第二机器人22先后对两个车轮进行定位和检测。如图12所示,第二机器人22可以自由旋转,使第二探头52依次对第二车轮72和第一车轮71进行定位检测。
[0064]可见,上述第二种工作方式中,本方案可以避开阻碍定位的障碍物9,利用两侧机器人2自由组合实现定位检测,提高了通用性。
[0065]对于整列列车或动车组的轮对检测,可以根据上述两种工作方式的组合检测的形式,可从列车或动车组的两端开始,依次对每个轮对进行探伤检测。
[0066]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67]1、搭配两个机器人2,分别设置于顶转机构I两侧,可以自由组合定位方式;
[0068]2、工作效率高,可以同时进行一个轮对7 (两个车轮)的探伤检测;
[0069]3、适应性强,可以避免轮对7单侧有障碍物9的情况,快速有效地进行定位;
[0070]4、定位精度高,机器人安装座23与顶转机构I为一体式结构,便于探头的精准定位;
[0071 ] 5、安全性高,避免移动小车3受力,减少安全隐患;
[0072]6、可对当前国内的列车或动车组有序地进行探伤检测,效率高于当前同类检测设备。
[007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小车(3)、升降平台(4)、顶转机构(I)和机器人(2),所述升降平台(4)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移动小车(3)上,所述顶转机构(I)设置于所述升降平台(4)上,所述顶转机构(I)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顶轮手臂(15),所述顶轮手臂(15)用于搭接于被检测车轮所在的轨道(8)上,所述顶转机构(I)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机器人(2),每个所述机器人(2)设有一个踏面载体(5),所述顶转机构(I)还设有两个内侧载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转机构(I)包括顶转底座(10)以及机器人安装座(23),所述顶转底座(10)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机器人安装座(23),每个所述机器人安装座(23)上设置有一个所述机器人(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转底座(10)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顶轮受力轴(14),每个所述顶轮受力轴(14)外周均可旋转地套设有一个顶轮摆臂(13),每个所述顶轮摆臂(13)的上端设有用于与车轮接触的顶轮(16),位于同一侧车轮的两个所述顶轮摆臂(13)的下端通过顶轮伸缩杆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轮伸缩杆为顶轮油缸(1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转机构(I)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所述顶轮手臂(15),所述顶轮手臂(15)通过伸缩机构沿垂直于车轮所在轨道的方向可滑移地固定于所述顶转底座(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为伸缩油缸(1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平台(4)通过升降油缸(42)连接于所述移动小车(3)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机器人轮辋轮辐探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3)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导轨(31),所述升降平台(4)设有与所述导轨(31)滑动配合的滑块(41)。
【文档编号】B61K9/12GK106080664SQ20161072118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24日
【发明人】张渝, 王黎, 高晓蓉, 赵全轲, 王泽勇, 彭建平, 杨凯, 彭朝勇, 章祥, 温健钟, 谭优, 张兴宇, 罗勇军, 张天斗, 廖小笼
【申请人】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