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392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车体针对汽车侧面冲撞的刚性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在提供有利于防止侧面冲撞的车体方面,车体的侧部,特别是底板部分的结构很重要。作为以往汽车(所谓轿车型的载客车)的底板部分的前侧的结构,已知例如图8所示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8对以往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侧梁12设置在前底板11的侧边缘部,中柱13竖直设置在侧梁12的上方。
此外,前底板横架前部15与前底板横架后部16设置在前底板11上的、侧梁12与前底板11中央的底板风道14之间的座席设置处的附近。此外,图8中,符号17为座席安装托架。
这种车辆在侧面冲撞时向车厢内侧的冲击力在大多数场合施加于中柱13、图中未示出的前门、后门下部的周边。这样的冲击力在施加于中柱13本身的场合当然会产生使中柱13进入车厢内的倾向,由于在冲击力施加于前门或后门的场合会传递到中柱13(特别是其下部),也会产生使中柱13进入车厢内的倾向。
因而,为了抑制车辆的侧面冲撞时中柱13向车厢内进入,支撑中柱13的基部的前底板11的刚性变得很重要。并且,沿车宽方向设置的横架15、16在提高前底板11的刚性上是最重要的。
这些横架15、16如图9所示,具有帽形断面,为了提高前底板11的刚性,加大这些横架15、16的断面形状,特别是高度H1,H2是极为有效的。
但是,这些横架15、16由于在上方设置有前座席,将其高度H1,H2设定为较大比较困难。特别是,由于前底板横架后部16位于后部座席就座的乘客的脚旁,必须将其高度H2设定为较小。
因此,车体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在只通过横架15、16加强前底板11不够的场合,必须将中柱13及侧梁12、前柱(图中未示出)等大幅度地加强。
因此,在实用新案登录第2567290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将第3横架(相当于上述的前底板横架后部16)与底板风道具有一定间隔地相对,将侧面冲撞时的冲击由设置在第3横架前方的第1横架(相当于上述的前底板横架前部15)和设置在第3横架后方的第2横架分担并向底板风道传递,以提高车体对侧面冲撞的刚性的技术。但是,在此场合,前柱及侧梁等的负担加大,还是需要对其进行加强,产生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更加简单的加强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车体对侧面冲撞的刚性的车体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的车体结构中,在设置在车体两侧部的侧梁部和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车体中央部上的底板风道部之间设置的底板部上,设置有第1横架部件、第2横架部件和第3横架部件。
第1横架部件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上,同时另一端边缘安装于底板风道部上,以支撑座席的前侧,第2横架部件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上,同时另一端边缘安装于底板风道部上,以支撑该座席的后侧。此外,第3横架部件在该第1横架部件和该第2横架部件之间并列设置,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上,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安装于该第1横架部件和第2横架部件上。
因此,在侧面冲撞时,由于在第1横架部件和第2横架部件之外,第3横架部件也分担承受作用于车体侧面上的冲击,对于侧面冲撞,容易抑制车体侧部向车内侧的进入。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前底板部分(左半部)的透视图。
图2为用于说明向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安装第3横架部件的前底板部分(左半部)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要部的剖面图(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要部的剖面图(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的第1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相当于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的第2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相当于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的第3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相当于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8为以往的车体结构前底板部分(左半部)的透视图。
图9为以往的车体结构要部的剖面图(图8的C-C线剖视图)。
图10为以往的车体结构要部的剖面图(图8的D-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车体结构如图1、图2所示,具有构成车体前部地面的前底板(底板部)11、设置在前底板11的侧边缘部(车体两侧部)的侧梁(侧梁部)12、设置在前底板11的左右中央(车体中央部)的底板风道14,在前底板11上设置有前底板横架前部(第1横架部件、简称为横架前部)15、前底板横架后部(第2横架部件、简称为横架后部)16和追加横架(第3横架部件)20。此外,侧梁12的上方竖直设置有中柱13。
横架前部15在一端边缘安装于侧梁12上,同时另一端边缘安装于底板风道14上,支撑设置在前底板11上的前座席(图中未示出)的前部。横架后部16也是一端边缘安装于侧梁12上,同时另一端边缘安装于底板风道14上,支撑设置在前底板11上的前座席(图中未示出)的后部。此外,符号17为座席安装托架。
这些横架15、16及座席安装托架17的结构都与以往的结构(参照图8)相同,此外,与以往结构相同,各横架15、16的周边缘部15a、16a及座席安装托架17的周边缘部17a通过例如点焊等固定到前底板11、侧梁12及底板风道14上。
追加横架20位于前底板11上,设置在横架前部15与横架后部16之间,分别使用螺栓30将一端边缘21安装于侧梁12上,将前边缘22安装于横架前部15上,将后边缘23安装于横架后部16上。此外,图2中的各孔31为形成于追加横架20及侧梁12、横架15、16上的螺栓插入孔。
该追加横架20如图3、图4所示,为上板20U与下板20L重合的结构,在其车长方向的中间部上,形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2个封闭截面24、25。此外,追加横架20的后部(横架后部16侧)由于为后座席乘客的脚部空间40,因此后部的封闭截面25形成在比该脚部空间40更前方处。
即,上板20U如图3所示,具有比较平坦的前边缘部22U、后边缘部23U,以及位于这些前边缘部22U、后边缘部23U之间以向横架后部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的向下凹部24U、25U。下板20L如图3所示,具有比较平坦的前边缘部22L、后边缘部23L,以及位于这些前边缘部22L、后边缘部23L之间以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的向上凹部24L、25L。通过这些上板20U和下板20L重合,由凹处24U与凹处24L形成封闭截面24、由凹处25U与凹处25L形成封闭截面25。
上板20U与下板20L将各前边缘部22U、22L及后边缘部23U、23L分别相互连接的同时,形成于凹处14U、25U之间的向下的凸部26U与形成于凹处24L、25L之间的向上的凸部26L相互连接,以预先形成为一体的状态安装于前底板11上。此外,上板20U与下板20L各部的连接可以使用点焊等方法。
此外,追加横架20的前边缘22和后边缘23分别由各前边缘部22U、22L及各后边缘部23U、23L构成,追加横架20的一端边缘21由形成于上板20U的各凹处24U、25U的一端侧(车体侧部一侧)上的凸边缘部21U构成。
此外,追加横架20的另一端边缘(车体中央的底板风道14一侧的端边缘)由形成于上板20U和各凹处24U、25U的另一侧(车体中央的底板风道14一侧)上的凸边缘部27U构成,该凸边缘部27U与底板风道14的相对面大致平行,并且设置为相对于底板风道14具有间隙28。在此,在下板20L的各凹处24L、25L的另一端侧(车体中央的底板风道14一侧)27L上没有特别设置凸缘部,但该另一端侧27L也相对于底板风道14以具有间隙29的状态设置。
如果螺栓可以紧固的话,追加横架20的底板风道14一侧的端边缘27U和/或27L也可通过紧固螺栓来安装于底板风道14上。
此外,之所以在追加横架20的底板风道14一侧的端边缘27U、27L与底板风道14之间设置间隙28、29,是用于回避因行走时车体的扭曲而容易产生的两者间(底板风道14侧端边缘27U、27L与底板风道14之间)的接触音或磨擦音,抑制发生车厢内噪声的因素。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结构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高效地提高车体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
即,在本车体结构中,由于在支撑中柱13基部的前底板11上,在横架15、16之外还设置有追加横架20,大幅度地提高了该部分的前底板11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即使在对中柱13施加向车厢内侧的冲击力的场合,也能大幅度地降低中柱13向车厢内的进入量。
因此,具有不需要大幅度地加强中柱13和侧梁12以及前柱(图中未示出)等,就可提高车体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侧面冲撞时车厢内的空间的效果。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追加横架20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此为2个)封闭截面24、25的结构,能够高效地提高车体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预先将上板20U与下板20L连接,组装追加横架20,作成一个部件,设置在组装了横架15、16等的前底板11上并用螺栓紧固,就可将追加横架20安装到车体上,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追加横架20。
因此,在针对侧面冲撞对底板提出更高要求的场合,安装追加横架20,否则,不安装追加横架20,在该追加横架20的安装空间(即,全部座位下的空间)可转用于导航系统的主体或CD单元等的设置空间等其他用途。
向车体侧的安装(连接)追加横架20并不限于螺栓紧固,也可使用以点焊等焊接等其他连接手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追加横架为具有2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断面24、25的结构,但也可设置更多个封闭截面,此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追加横架201那样,由上板201U与下板201L只形成1个封闭截面211。
此外,在形成这种封闭截面的场合,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追加横架202那样,将上板202U与下板202L的一方(在此为下板202L)弯曲形成,形成多个(在此为2个)或单个封闭截面。
再者,只要封闭截面的形状具有提高刚性的效果即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图3)及上述变形例(图5、图6)的形状。
此外,也可以考虑在追加横架上不设置封闭截面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用一块板构成追加横架203,在该板上设置1个或多个凹凸221、222、223(即形成波纹状),进行针对侧面冲撞有效的刚性增强。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结构,其特征为,具有设置在车体两侧部的侧梁部(12);设置在车体中央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底板风道部(14);设置在该侧梁部(12)与该底板风道部(14)之间的底板部(11);设置在该底板部(11)上,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12)上,同时另一端边缘设置在底板风道部(14)上,以支撑座席前侧的第1横架部件(15);设置在该底板部(11)上的该第1横架部件(15)的后方,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12)上,同时另一端边缘设置在底板风道部(14)上,以支撑该座席后侧的第2横架部件(16);在该底板部(11)上的该第1横架部件(15)和该第2横架部件(16)之间并列设置的、一端边缘安装于该侧梁部(12)上,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安装于该第1横架部件(15)和第2横架部件(16)上的第3横架部件(2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第3横架部件(20)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第3横架部件(20)与该底板风道部(14)之间具有间隙。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第3横架部件(20)由重合的上板部件(20U)与下板部件(20L)构成。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第3横架部件(20)具有封闭截面。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封闭截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封闭截面通过弯曲该上板部件(20U)与该下板部件(20L)中的至少一方而形成。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特征为,该第3横架部件20由形成为波纹状的一块板部件构成。
全文摘要
在设置在车体两侧部上的侧梁(12)与在车体中央部的前后方向上设置的底板风道(14)之间设置的底板(11)上,除了设置在侧梁(12)与底板风道之间的第1横架部件(15)和第2横架部件(16)之外,在第1横架部件(15)和第2横架部件(16)之间,还设有一端边缘安装在侧梁(12)上、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安装于该第1横架部件(15)和第2横架部件(16)上的第3横架部件(20)。通过这样的简单的加强结构,能够高效地提高车体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
文档编号B62D25/20GK1376601SQ02107398
公开日2002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22日
发明者内田幸作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