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起重机及其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2529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履带起重机及其底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及其底盘。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中履带起重机的履带架10与车架20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履带架10装配于车架20上。车架20与履带架10之间通过销轴3连接,并通过销轴3形成一个转动副a’。车架20及履带架10分别设有定位面,且定位面均为垂直面。车架20与履带架10的装配方式为,车架20与履带架10通过销轴3形成一个转动副a’,接着在自重及外力作用下,车架20的定位面与履带架10的定位面贴合形成一个接触面b’,车架20与履带架10即通过转动副a’以及这个接触面b’形成柔性连接。接触面b’的延长线c’不通过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即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位于接触面b’的延长线c’的一侧。请结合图2,在使用时,履带架10在地面支反力Ny’的作用下,将会产生绕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旋转的趋势,从而使履带架10的定位面上产生接触力N’,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c’之间存在夹角a。根据力的分解原理,接触力N’可以分解成一个垂直于接触面b’的正压力Nx’和一个平行于接触面b’的延长线c’的分力fy’。履带架10的定位面还受到静摩擦力f。 其中,f=Nx’ X μ s ( μ s为摩擦系数)。接触力N’与两个分力Nx’、fy’的关系如下:Nx’ =N’ X cos αfy,=Ν,X sin α由上述关系可知,夹角a越大,fy’越大,当fy’大于履带架10的定位面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f时,履带架10与车架20的定位面间将产生相对滑动,履带架10与车架20的定位面之间的相对滑动会引起定位面的损坏、引发异常声音和结构件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车架的定位面与履带架的定位面之间滑动的履带起重机及其底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包括履带架及车架,所述履带架通过第一销轴装配于所述车架的一端,且所述车架与所述履带架之间以所述第一销轴构成转动畐O,所述车架上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履带架上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相互贴合形成一接触面,所述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接触面所在的平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车架的第一定位面朝向所述履带架所在的一侧向上且向外倾斜,所述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向上且向外侧倾斜,所述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车架的第一定位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车架的第一定位面与所述车架一体成型;所述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与所述履带架一体成型。[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车架上设有第一定位块,所述车架的第一定位面形成于所述车架的第一定位块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履带架上设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块相配合,所述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形成于所述履带架的第二定位块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车架设有第一销孔,所述履带架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对应的第二销孔,所述第一销轴装配于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履带架还通过第二销轴装配于所述车架,所述车架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履带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销轴装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履带起重机,包括上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位于接触面所在的平面上,使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只受到垂直于接触面的正压力,可以避免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与车架的第一定位面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避免因履带架的第二定位面与车架的第一定位面因相对滑动导致损坏而引发的异常声音和结构件振动。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技术中履带起重机的履带架与车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各部件间的受力分析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沿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分解图。图6是图4中的各部件间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俯视图。请参考图3,底盘包括两履带架30及车架40,两履带架30装配于车架40。图4是图3中沿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分解图。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具体的讲,履带架30通过第一销轴4及第二销轴5装配于车架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销轴4为主受力销轴,第二销轴5为辅助定位销轴。车架40的两端均间隔地设有相对的第一销孔42及第一定位孔43。车架40的两端还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面44。在本实施例中,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向一侧倾斜。具体的讲,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向其临近的履带架30所在的一侧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各履带架30均设有相对的第二销孔32及第二定位孔33。各履带架30的第二销孔32及第二定位孔33分别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销孔42及第一定位孔43相对应。各履带架30均设有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定位面44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面34。各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向上且向外侧倾斜,各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的倾斜角度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定位面44的倾斜角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与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各自分别与车架40及履带架30 —体成型。请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将履带架30装配到车架40时,首先将各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孔33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定位孔43对齐。然后将第二销轴5插入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孔33并装配进车架40的第一定位孔43内,使车架40与履带架30初步定位,同时使各履带架30的第二销孔32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销孔42对齐。最后,第一销轴4插入履带架30的第二销孔32并装配于车架40的第一销孔42内,使履带架30装配于车架40。此时,请结合图6,图6是图4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销轴4与履带架30的第二销孔32及车架40的第一销孔42形成转动副a,同时在重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各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与车架40的与其临近端的第一定位面44贴合形成一个接触面b。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位于接触面b所在的平面上,即接触面b的延长线c通过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换句话说,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c重合。车架40与履带架30即通过转动副a和接触面b形成一种柔性连接,传递主要载荷;一个转动副a和一个接触面b形成一组柔性连接,整个底盘可以包含一组或者多组这样的柔性连接。转动副a和接触面b是主要受力部件,在垂直于第一销轴4轴线的受力平面内,转动副a和接触面b已形成完全定位,第二销轴5在装配过程中起辅助定位作用,第二销轴5的定位属于过定位。为避免过定位,第二销轴5与定位孔33、43之间的装配间隙比第一销轴4与销孔32、42之间的装配间隙大,在实际使用中第二销轴5可能会分担部分力,但其不是主要受力部件。在图6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各部件之间进行受力分析。如图6所示,履带架30在地面支反力Ny的作用下,将会产生绕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旋转的趋势,从而使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上产生接触力N。接触力N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根据力分解的原理,接触力N可以分解为一个垂直接触面b的正压力Nx,以及一个平行接触面b的分力fy。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c重合,所以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只受到垂直于接触面b的正压力Nx (即Nx=N),没有受到平行于接触面b的分力fy,所以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与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间不会产生相对滑动趋势和摩擦力。然而由于误差的存在,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c间可能会有微小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受到垂直于接触面b的正压力Nx约等于N (BP Nx ^ N),受到平行于接触面b的分力fy约等于零(即fy ^ O),由于分力fy足够小且控制在小于接触面b上的最大静摩擦力f,因此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与车 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间不会产生相对滑动趋势。[0033]在其他实施例中,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与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也可以各自分别装配至车架40及履带架30上,如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底盘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盘类似,其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底盘的车架40与履带架30上分别设置第一定位块401和第二定位块301。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形成于第二定位块301上,第二定位块301再装配至履带架30上。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形成于第一定位块401上,第一定位块401再装配至车架40上。在该实施例中,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仍然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d重合。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包括上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该履带起重机的底盘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触面b的中心与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的连线d与接触面b的延长线c重合,使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只受到垂直于接触面b的正压力Nx,可以避免履带架30与车架40的定位面34、44间的相对滑动,从而避免因定位面34、44因相对滑动导致损坏而引发的异常声音和结构件振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包括履带架(30)及车架(40),所述履带架(30)通过第一销轴(4)装配于所述车架(40)的一端,且所述车架(40)与所述履带架(30)之间以所述第一销轴(4)构成转动副(a),所述车架(40)上设有第一定位面(44),所述履带架(30)上设有第二定位面(3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面(44)与所述第二定位面(34)相互贴合形成一接触面(b),所述转动副(a)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接触面(b)所在的平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朝向所述履带架(30)所在的一侧向上且向外倾斜,所述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向上且向外侧倾斜,所述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的倾斜角度与所述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的倾斜角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 )与所述车架(40 ) —体成型;所述履带架(30 )的第二定位面(34 )与所述履带架(30 ) —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40)上设有第一定位块(401),所述车架(40)的第一定位面(44)形成于所述车架(40)的第一定位块(401)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架(30)上设有第二定位块(301),所述第一定位块(401)与所述第二定位块(301)相配合,所述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面(34)形成于所述履带架(30)的第二定位块(301)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40)设有第一销孔(42),所述履带架(30)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42)对应的第二销孔(32),所述第一销轴(4)装配于所述第一销孔(42)和所述第二销孔(32)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架(30)还通过第二销轴(5 )装配于所述车架(40 ),所述车架(40 )设有第一定位孔(43 ),所述履带架(30 )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43)对应的第二定位孔(33),所述第二销轴(5)装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43)和所述第二定位孔(33)中。
8.一种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底 盘。
专利摘要一种履带起重机的底盘,包括履带架及车架,所述履带架通过第一销轴装配于所述车架的一端,且所述车架与所述履带架之间以所述第一销轴构成转动副,所述车架上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履带架上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相互贴合形成一接触面,所述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接触面所在的平面上。本实用新型的履带起重机的底盘的转动副的旋转中心位于接触面所在的平面上,使第二定位面只受到垂直于接触面的正压力,可以避免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避免因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因相对滑动导致损坏而引发的异常声音和结构件振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
文档编号B62D55/10GK203078623SQ201320097430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4日
发明者张玉柱, 席传让, 何光辉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