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6894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是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非常方便实用的代步工具,当自行车不需要使用时,我们希望自行车折叠得足够的小以方便携带和搬运。目前的折叠自行车均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折叠,但是存在着折叠的步骤较多,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的问题,而且现在可折叠自行车体积一般比较小,在使用时,如果骑车人身高太高的话,在骑行时,腿部在屈伸时很不方便,给骑车者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自行车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自由折叠、自由伸缩的自行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包括:

—头管,与头管连接的把手以及前轮组件;

—中管,中管的下方设有五通,上方设有可升降的座垫管以及设置在座垫管上的座垫;

—所述五通通过动力传动系统与后轮组件连接;

所述头管和中管通过横杆连接,横杆由可相对折叠转动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组成,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连接有折叠转动机构,该折叠转动机构包括与第一横杆固定连接的固定块以及与第二横杆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固定块转动的活动块,在所述固定块上设有圆柱形的磁块,所述活动块上与所述磁块相对应的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磁块的圆弧形凹槽,所述固定块与活动块活动连接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

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带有伸缩调节结构,该伸缩调节结构包括套接在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两个连杆吻接处的捆绑套以及套设在该捆绑套 外侧带有缺口的收紧圈,捆绑套上设有安置所述收紧圈的凹槽。

上述的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所述收紧圈的缺口处设有紧固的螺丝钉。

上述的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所述捆绑套的口径大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直径。

上述的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所述活动块上的圆弧形凹槽与所述磁块的外周面相吻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自行车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连接有折叠转动机构,在需要折叠自行车时,转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使得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贴合在一起,此时,折叠转动机构上的固定块和活动块也发生相对转动,活动块上的圆弧形凹槽与固定块磁块的外周面相吻合并吸附,防止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会分离,折叠转动机构简单且便于操作;而且为了适应不同身高者的要求,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带有伸缩调节结构,该伸缩调节结构包括套接在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两个连杆吻接处的捆绑套以及套设在该捆绑套外侧带有缺口的收紧圈,捆绑套上设有安置所述收紧圈的凹槽,通过收紧圈来控制捆绑套的口径大小从而达到调节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两个连杆伸缩的目的,适应不同身高者的需求,使得骑行者骑车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折叠转动机构;

图3为本发明伸缩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可自由折叠的自行车,包括:

—头管1,与头管1连接的把手2以及前轮组件3;

—中管4,中管4的下方设有五通,上方设有可升降的座垫管5以及设置在座垫管5上的座垫6;

—五通通过动力传动系统7与后轮组件8连接;

头管1和中管4通过横杆连接,横杆由可相对折叠转动的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组成,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之间连接有折叠转动机构11,该折叠转动机构11包括与第一横杆9固定连接的固定块111以及与第二横杆10连接且相对于固定块111转动的活动块112,在固定块111上设有圆柱形的磁块113,活动块112上与磁块113相对应的面上设有可容纳磁块113的圆弧形凹槽114,固定块111与活动块112活动连接的一端通过销轴115连接;

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上带有伸缩调节结构12,该伸缩调节结构12包括套接在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上两个连杆13吻接处的捆绑套121以及套设在该捆绑套121外侧带有缺口的收紧圈122,捆绑套121上设有安置收紧圈122的凹槽,收紧圈122的缺口处设有紧固的螺丝钉。

该自行车的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之间连接有折叠转动机构,在需要折叠自行车时,转动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使得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贴合在一起,此时,折叠转动机构上的固定块111和活动块112也发生相对转动,活动块112上的圆弧形凹槽114与固定块磁块113的外周面相吻合并吸附,防止了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之间会分离,折叠转动机构简单且便于操作;而且为了适应不同身高者的要求,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上带有伸缩调节结构,通过收紧圈122来控制捆绑套121的口径大小从而达到调节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0上两个连杆13伸缩的目的,适应不同身高者的需求,使得骑行者骑车舒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